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 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 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 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 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 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 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 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 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 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 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 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 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 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C 2.C 3.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 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 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 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解答】 A.“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错,原文二段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 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前期”就需要有所准备,“就不会”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错误。 B.“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 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 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故B错误。 C.正确。 D.“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原文最后一段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 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而不是“使之成为配套设施”。故D 故选C 【分析】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 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 【解答】 C.“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分析】 本题考査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 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再把备选项与原文内容对照,看 有没有于文无据、因果倒置、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的错误。 【解答】 B.“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 保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阐述了用综合甄选的方式保留乡 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综合甄选的标准。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C 2.C 3.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 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 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 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解答】 A.“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错,原文二段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 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前期”就需要有所准备,“就不会”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A 错误。 B.“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 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 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故 B 错误。 C.正确。 D.“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原文最后一段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 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而不是“使之成为配套设施”。故 D 错误。 故选 C。 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 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 【解答】 C.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故 C 错误。 ABD 正确。 故选 C。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 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再把备选项与原文内容对照,看 有没有于文无据、因果倒置、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的错误。 【解答】 B.“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 保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阐述了用综合甄选的方式保留乡 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综合甄选的标准。故 B 错误。 ACD 正确。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 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 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3名。否则即便 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工作带来 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仅为0.57 人,农村为0.47人,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 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己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 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 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 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 较清楚:一是儿科医生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缺陷。我国的医学院 校自1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 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 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 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 科医生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 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 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 儿科医生叫苦不迭。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 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 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中国儿科医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儿科医生两年内,是否有辞职的计划 诊疗风险高 患儿家长施加压力 43% 34% 口有 工资过低 75.0% 不确定 工作强度大 74.0% 没有 儿童用药短缺 55.0% 23%
材料一: 2018 年 1 月 8 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 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 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 3 名。否则即便 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工作带来 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仅为 0.57 人,农村为 0.47 人,而按照《健康中国 2020 战略研究报告》“到 2020 年每千人拥有 0.69 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 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 培养 1800 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 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11 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 较清楚:一是儿科医生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缺陷。我国的医学院 校自 1999 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 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 2016 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 但儿科停招 18 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 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 科医生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 年 12 月,天津市儿科门诊 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 4l%,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 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 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 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 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 儿科医生叫苦不迭。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 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 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调研: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你所想不到的几个数据》)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 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 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此外,还要 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 冶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 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4.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 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 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 现状的改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 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 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来源 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C.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髙负荷、低待遇” 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 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6.材料中说“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材料看,目前可以开出哪些“药 方”? 【答案】【小题4】D 【小题5】A 【小题6】 ①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儿科医生培养规模;②完善分级医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 给: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科医生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④改善儿科医生工作环境 降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⑤提高儿科医生工资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⑥加强医疗 科普宣传,指导家长理性就医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
(摘编自《调研: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你所想不到的几个数据》)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 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 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 12.6%。此外,还要 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 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 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11 日《工人日报》) 4.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 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 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 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 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 现状的改 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 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 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 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 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来源 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C. 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 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 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 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 50%。 6.材料中说“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材料看,目前可以开出哪些“药 方”? 【答案】【小题 4】D 【小题 5】A 【小题 6】 ①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儿科医生培养规模;②完善分级医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 给;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科医生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④改善儿科医生工作环境, 降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⑤提高儿科医生工资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⑥加强医疗 科普宣传,指导家长理性就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 项,“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
的儿科医生辞职”错,根据材料二图2,两年内349%的儿科医生有辞职计划,但并不等于 他们一定辞职。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职业环境有缺陷 与“医患关系口益紧张”强加因果:;C材料二没有对“低待遇”这一点作详细说明;D.“儿 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以偏概全,材料三图1显示,感受到“儿童 用药短缺”这项困难的未达到70%。故选A 本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作答本题,主要筛选文中目前我国 儿科就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相关的信息有:材料一:“全国医学院校每 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材料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 医师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师的职业环境有缺陷”:“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 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 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师们频生去意”:“除了工作的高强度, 更让儿科医师糾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这些职业风险 成为儿科医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近年来儿科医师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 四:“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根火柴 叶骑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 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 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是的,我不得不 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 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 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 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 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 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 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 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一的儿科医生辞职”错,根据材料二图 2,两年内 34%的儿科医生有辞职计划,但并不等于 他们一定辞职。故选 D。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职业环境有缺陷” 与“医患关系口益紧张”强加因果;C.材料二没有对“低待遇”这一点作详细说明;D.“儿 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 70%”以偏概全,材料三图 1 显示,感受到“儿童 用药短缺”这项困难的未达到 70%。故选 A。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作答本题,主要筛选文中目前我国 儿科就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相关的信息有:材料一:“全国医学院校每 年仅能培养 1800 余名儿科医生”;材料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 医师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师的职业环境有缺陷”;“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 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 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师们频生去意”;“除了工作的高强度, 更让儿科医师糾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这些职业风险 成为儿科医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近年来儿科医师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 四:“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火柴 叶骑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 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 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是的,我不得不 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 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 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 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 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 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 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 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 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 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荀 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 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 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B.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了“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 着”、“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照应,又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的痛苦感受 C.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 人物形象,这种写法与课文节选部分的《老人与海》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相同。 D.小说末尾“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 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小题7】C 【小题8】 【小题9】 【解析】7C.本文没有使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8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 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 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 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荀 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 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 年第 6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 一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B.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了“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 着”、“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照应,又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的痛苦感受。 C.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 人物形象,这种写法与课文节选部分的《老人与海》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相同。 D.小说末尾“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 “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小题 7】C 【小题 8】 【小题 9】 【解析】7.C.本文没有使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8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 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
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 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恶劣环境更能突岀人物形象。 正因为环境恶劣,所以“狼群”一次次追赶上来,但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 柴”,所以“我能活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描写还有推断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中的火 柴,不只是简单的火柴,“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那么恶劣的 环境也便有了它的象征意义 9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内容分析 个年迈的猎人”,“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 夺去救命之物”,“我却无意就范”,“不曾回避”,“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留 给明天吧”,“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从中可以看出身处险 境的“我”具有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 答案 (1)C (2)①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雪景描写强化酷寒, 烘托人物心理。③推断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风雪酷寒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 (3)①“我”是年迈孤独、身陷险境的猎人。“孤独”“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 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可见我已不再年轻,身处险境。 ②坚强不屈、勇于抗争。面对绝境,“我却无意就范”,“不曾回避”,“不是一个向天乞 怜的可怜虫”,而是积极理智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自救。 ③心怀希望,永不放弃。面对绝境,将象征希望的“火柴”紧紧攥在手心,“留给明天吧”, 永远对明天保有希望,并坚持到获救。 (1)本题考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考查的具体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査把握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 (3)本题考査的是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概括形象特点“3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 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 视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邓艾传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 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 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 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 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 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恶劣环境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正因为环境恶劣,所以“狼群”一次次追赶上来,但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 柴”,所以“我能活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描写还有推断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中的火 柴,不只是简单的火柴,“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那么恶劣的 环境也便有了它的象征意义。 9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内容分析,“一个年迈的猎人”,“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 夺去救命之物”,“我却无意就范”,“不曾回避”,“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留 给明天吧”,“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从中可以看出身处险 境的“我”具有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 答案: (1)C。 (2)①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雪景描写强化酷寒, 烘托人物心理。③推断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风雪酷寒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 (3)①“我”是年迈孤独、身陷险境的猎人。“孤独”“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 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可见我已不再年轻,身处险境。 ②坚强不屈、勇于抗争。面对绝境,“我却无意就范”,“不曾回避”,“不是一个向天乞 怜的可怜虫”,而是积极理智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自救。 ③心怀希望,永不放弃。面对绝境,将象征希望的“火柴”紧紧攥在手心,“留给明天吧”, 永远对明天保有希望,并坚持到获救。 (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考查的具体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 (3)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概括形象特点“3 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 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 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9.0 分) 邓艾传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 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 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 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 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 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 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 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 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 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 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邀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 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 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厝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厝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下划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 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 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 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在战乱时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为人 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 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很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 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 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 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 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 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 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 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 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 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 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下划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 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 “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 里的办事员。 D. “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 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艾在战乱时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为人 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 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 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很表示感谢。 C. 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 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 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 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艾至成都,检御将土,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答案】【小题10】B 【小题11】B 【小题12】D 【小题13(1)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贼人离开这里还不远, 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 (2)邓艾到达成都,督察驾驭/巡视管理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接纳投降归附 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原来的事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 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 语境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 是”“为”“即”等。此题中,“还”,回来,为“维”的谓语,结构完整,“吾军人” 为下句主语,“还”后停顿,排除BC;“吾”作“持”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D。 这句话的意思: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这 是他们的计策,姜维派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返回.所以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 城。故选B 本题考査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 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然后做出判断。B项,字是供平辈和晩 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 礼貌。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故选B 此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错,原文倒数第二段“刘禅 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 禅捧着皇帝大印。故选D 本题考査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关键词“因”译 为“乘机”,“去”译为“离开”,“宜”译为“应该”,“不虞”译为“万一”。(2) 句中关键词“检御”译为“督察驾驭/巡视管理”,“无所虏略”译为“没有发生抢劫 掠夺的事”,“绥纳”译为“安抚接纳”,“称”译为“称赞”。 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己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②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 10】B 【小题 11】B 【小题 12】D 【小题 13(1)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贼人离开这里还不远, 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 (2)邓艾到达成都,督察驾驭/巡视管理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接纳投降归附 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原来的事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 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 语境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 是”“为”“即”等。此题中,“还”,回来,为“维”的谓语,结构完整,“吾军人” 为下句主语,“还”后停顿,排除 BC;“吾”作“持”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 D。 这句话的意思: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这 是他们的计策,姜维派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返回.所以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 城。故选 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 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然后做出判断。B 项,字是供平辈和晚 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 礼貌。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故选 B。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 项,“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错,原文倒数第二段“刘禅 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 禅捧着皇帝大印。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关键词“因”译 为“乘机”,“去”译为“离开”,“宜”译为“应该”,“不虞”译为“万一”。(2) 句中关键词“检御”译为“督察驾驭/巡视管理”,“无所虏略”译为“没有发生抢劫 掠夺的事”,“绥纳”译为“安抚接纳”,“称”译为“称赞”。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15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D 【小题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 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 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 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 美的田园风光图。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14)【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D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D错误。 故选D。 15本题考査准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词句 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悉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特点, 然后辨析诗词句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并仔细分析其表达效果。《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是宋代 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主要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流露出诗人对农家 生活的羨慕与向往之情。这是一首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 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好一幅惬意、淳朴的 农家生活画。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 而无须有所待。 (2)《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 的安慰。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 绝唱。 【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15 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 1】D 【小题 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 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 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 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 美的田园风光图。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14)【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D 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 D 错误。 故选 D。 15 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词句 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悉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特点, 然后辨析诗词句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并仔细分析其表达效果。《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是宋代 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主要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流露出诗人对农家 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这是一首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 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好一幅惬意、淳朴的 农家生活画。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三、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6(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 而无须有所待。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 的安慰。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 ___,__ __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 绝唱。 【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