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201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A鱼鳔(bio)B安步当车(dang)D封妻荫子(yin).) 2.C(A荆棘栽途(载)B.漫骂(谩)发韧(轫)C.申张(伸)或者(声张)视查(察) 飞扬拔扈(跋)D.没错。) 3.C(A把“即使”改为“尽管”B“结合”改为“接合”。C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 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D为渊驱 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去。) D(A句式杂糅B.语序不当(前后不对应)将“整体”与“部分”互换C.成分残缺,暴 露……的野心。) 5.B(A.第一段最后一句,此选项概括不全面。C说法太绝对,提高观赏性应该是多方面的, 可见文章最后一段表述。D.“必须”一词太绝对见文章最后一段“在剧目上,川北大木 偶除了…”一句。 6.C“这也使其成功地融入了国内外市场”原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7.D“大木偶必将逐渐取代其他木偶的地位”推断太绝对 8.C(相:察看) 9.B(①句说的是韩重华采取的措施④句表明韩重华谦虚⑥句说的是韩重华给朝廷 提的建议) 10.C(“皇帝赞同他的建议”错,原文并没有此信息。) 11.(1)这些官吏被免去了死罪,凭借种粮食,和一般人一样,可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 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和振奋的。(关键词:假,借。齿:同列,并列,“齿平人,和一般人同 列,和一般人一样”。自效,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大意正确给2分,一个关键词1分, 共5分。) (2)我命令我的下属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督促士兵练习武艺,为作战或守卫做好准备,凭 借这些可以战胜敌人。(关键词:无事,没有战事。因,凭借。制,战胜。大意正确给2分, 个关键词1分,共5分。) 12.(1)①首联由远及近写出了溪水,岚气,树林,水栅,小窗,极富层次感,渲染了庄园 的幽邃。②颔联写溪居近景,选取红白两色,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强烈。③用“尚开”“初 结”分别来修饰“红踯躅”“白芙蓉”,写出了鲜花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④首联用叠 词“漠漠”“重重”分别来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 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给6分。) (2)从尾联可以看出,元八是一个热情待客,对朋友有真挚情谊的人。(2分)(意思相 近即可) 13.(1)一弦一柱思华年破灭之道也赢粮而景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 (2)檣橹灰飞烟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锲而舍之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
南充市高 2012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 1.C (A 鱼鳔.(biào)B 安步当.车(dàng)D 封妻荫.子(yìn).) 2.C ( A.荆棘栽.途(载)B.漫.骂(谩)发韧.(轫)C.申.张(伸)或者(声张) 视查.(察) 飞扬拔.扈(跋)D. 没错。) 3.C(A 把 “即使”改为“尽管”B“结合”改为“接合”。C 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 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D 为渊驱 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去。) 4.D(A.句式杂糅 B. 语序不当(前后不对应)将“整体”与“部分”互换 C .成分残缺,暴 露……的野心。) 5.B (A.第一段最后一句,此选项概括不全面。C.说法太绝对,提高观赏性应该是多方面的, 可见文章最后一段表述。D.“必须”一词太绝对见文章最后一段“在剧目上,川北大木 偶除了……”一句。 6.C “这也使其成功地融入了国内外市场”原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7.D “大木偶必将逐渐取代其他木偶的地位”推断太绝对。 8.C (相:察看) 9.B (①句说的是韩重华采取的措施 ④句表明韩重华谦虚 ⑥句说的是韩重华给朝廷 提的建议) 10.C (“皇帝赞同他的建议”错,原文并没有此信息。) 11.(1)这些官吏被免去了死罪,凭借种粮食,和一般人一样,可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 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和振奋的。(关键词:假,借。齿:同列,并列,“齿平人,和一般人同 列,和一般人一样”。自效,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大意正确给 2 分,一个关键词 1 分, 共 5 分。) (2)我命令我的下属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督促士兵练习武艺,为作战或守卫做好准备,凭 借这些可以战胜敌人。(关键词:无事,没有战事。因,凭借。制,战胜。大意正确给 2 分, 一个关键词 1 分,共 5 分。) 12.(1)①首联由远及近写出了溪水,岚气,树林,水栅,小窗,极富层次感,渲染了庄园 的幽邃。②颔联写溪居近景,选取红白两色,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强烈。③用“尚开”“初 结”分别来修饰“红踯躅”“白芙蓉”,写出了鲜花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④首联用叠 词“漠漠”“重重”分别来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 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给 6 分。) (2)从尾联可以看出,元八是一个热情待客,对朋友有真挚情谊的人。(2 分)(意思相 近即可) 13.(1)一弦一柱思华年 破灭之道也 赢粮而景从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 老臣心 (2)樯橹灰飞烟灭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锲而舍之 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
14.(4分)(1)是为了借动植物和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表达对善良母亲的怀念之情。(2分) (2)为下文写树在大旱中坚守故土作铺垫。(2分) 15.(6分)(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树根在泥土中伸展躁动的情状 (2分)。(2)通过联想(1分),揭示了树有树的生存方式,树的坚韧、顽 梧桐变成了筝还要演奏属于自己的乐曲。梧桐并未死去,只是改变了生命形态。 表达作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2分)。 16.(6分)个性特征:默默承受伤害的坚忍,邻居家盖房打夯,它少开花,晚结果(2分); 生命力的顽强,雷劈不死。(1分) 思想感情:老杏是老一辈乡里人的化身,作者通过对老杏的描写,表达了对勤 劳朴实、坚忍顽强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3分) 17.(1)平原里的树要经受自然灾害、人为伤害,他的生死大都不能自己决定。 (2)少数树躲过了天灾人祸,也总有老死的那天。 (3)作者以沉痛的发问,表达了对饱经磨难而又百折不挠的父辈们的同情和赞美。(每 点2分) 18.(1)火烧赤壁(2)一道残阳铺水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每小题2分,共4分 19.(1)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 灾区捐款是5月3日。(3分) (2)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3分) 20.这段文字折射出了国人的“崇权”心理。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以及受到什么程度上的尊 重,往往取决于其所获得的职权;一旦他获得了职权或失去了职权,他在别人心目中分量就 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5分) 21.参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诗意说明: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 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 另一重山拦住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 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 体定位一一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文言文翻译】 元和六年冬天,振武的军吏骑上驿马飞奔到京城,向皇上报告边境的饥荒情况。三公九 卿在朝廷上讨论后认为没有选对人去当这个地方的转运使,应该选拔有才干的人去那里代替 他。我的同宗韩重华恰好被任命为这个地方的转运使。 到治所,韩重华就释放了九百多名因贪赃而获罪的官吏,解开他们的镣铐,给他们犁 田的农具和牛,让他们凭借在旁边的土地上的耕种(所得),来偿还他们所贪污的。这些官 吏被免去了死罪,凭借种粮食,和一般人一样,可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没有一个不感动 流泪和振奋的,大家都竭尽全力,来执行韩重华的政令。同时,他们还为他四处奔走,察看 高平与低湿之地,分析适合栽种什么样的作物,(向百姓)传授不同作物的耕作方法。因此 连续两年都获得了大丰收,这些有罪的官吏也都全数偿还了亏空的四十万斛粮食,此外还有 剩余,整个振武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也不再闹饥荒。韩重华说:“这些不值得对天子讲。 我还想多征召些人开十五个土山,每个土山安排一百三十个人,种一百顷土地。让他们各自 依着高地修建堡垒,东边从振武开始,再转向西,过云州地界,一直到中受降城,在连绵有 六百多里的河山,驻有军队的城堡遥遥相望,贼寇来了,也不敢做坏事,百姓得以放心地在 其中耕作,还可以稍微免去运输粮饷的费用。”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结果)秋天的收成多
14.(4 分)(1)是为了借动植物和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表达对善良母亲的怀念之情。(2 分) (2)为下文写树在大旱中坚守故土作铺垫。(2 分) 15.(6 分)(1)用拟人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树根在泥土中伸展躁动的情状 (2 分)。(2)通过联想(1 分),揭示了树有树的生存方式,树的坚韧、顽强。 梧桐变成了筝还要演奏属于自己的乐曲。梧桐并未死去,只是改变了生命形态。 表达作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2 分)。 16.(6 分)个性特征:默默承受伤害的坚忍 .........,邻居家盖房打夯,它少开花,晚结果(2 分); 生命力的顽强 ......,雷劈不死。(1 分) 思想感情:老杏是老一辈乡里人的化身,作者通过对老杏的描写,表达了对勤. 劳朴实、坚忍顽强 ........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3 分) 17.(1)平原里的树要经受自然灾害、人为伤害,他的生死大都不能自己决定。 (2)少数树躲过了天灾人祸,也总有老死的那天。 (3)作者以沉痛的发问,表达了对饱经磨难而又百折不挠的父辈们的同情和赞美。(每 点 2 分) 18.(1)火烧赤壁 (2)一道残阳铺水中//日出江花红胜火 (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9.(1)校长是 5 月 3 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 灾区捐款是 5 月 3 日。(3 分) (2)是校长 5 月 3 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3 分) 20.这段文字折射出了国人的“崇权”心理。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以及受到什么程度上的尊 重,往往取决于其所获得的职权;一旦他获得了职权或失去了职权,他在别人心目中分量就 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5 分) 21. 参照 2011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诗意说明: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 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 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 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 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文言文翻译】 元和六年冬天,振武的军吏骑上驿马飞奔到京城,向皇上报告边境的饥荒情况。三公九 卿在朝廷上讨论后认为没有选对人去当这个地方的转运使,应该选拔有才干的人去那里代替 他。我的同宗韩重华恰好被任命为这个地方的转运使。 一到治所,韩重华就释放了九百多名因贪赃而获罪的官吏,解开他们的镣铐,给他们犁 田的农具和牛,让他们凭借在旁边的土地上的耕种(所得),来偿还他们所贪污的。这些官 吏被免去了死罪,凭借种粮食,和一般人一样,可用自己的劳动为国效力,没有一个不感动 流泪和振奋的,大家都竭尽全力,来执行韩重华的政令。同时,他们还为他四处奔走,察看 高平与低湿之地,分析适合栽种什么样的作物,(向百姓)传授不同作物的耕作方法。因此 连续两年都获得了大丰收,这些有罪的官吏也都全数偿还了亏空的四十万斛粮食,此外还有 剩余,整个振武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也不再闹饥荒。韩重华说:“这些不值得对天子讲。 我还想多征召些人开十五个土山,每个土山安排一百三十个人,种一百顷土地。让他们各自 依着高地修建堡垒,东边从振武开始,再转向西,过云州地界,一直到中受降城,在连绵有 六百多里的河山,驻有军队的城堡遥遥相望,贼寇来了,也不敢做坏事,百姓得以放心地在 其中耕作,还可以稍微免去运输粮饷的费用。”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结果)秋天的收成多
了一倍,一年中还省去了运费一千三百万 元和八年,天子下诏升他做殿中侍御史,赐给他五品官员的官服。这年的冬天,韩重华 来朝见天子,上奏说:“如果能够再增开四千顷田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塞下五城的军粮之需 了。屯田五千顷,按常规该用七千人。我命令我的属下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督促士兵练习武 艺,为作战或守卫做好准备,凭借这些可以战胜敌人。这样的方法差不多可以说是一边练兵, 边耕种,一举两得。”而这时,新任的宰相有自己的打算。我原以为守边的士兵都不懂耕 种,只会开口要饭吃,管理部门就常常雇人用车、船从其他郡县往边境运粮食,穿过沙地, 逆河上行,远的要走几千里路,人和牲畜都时有死亡,横七竖八地倒在路上,花费不可胜计 中原地区因此耗损很大,而边境官兵又总是苦于粮食不继。现在韩君请求使用的土地,都是 以前秦汉时期郡县的土地,他本人的考核政绩也已经査验清楚。如果听从他的建议,带来的 好处不是用一条、两条就能马上数得清的。现在天子正在广开言路,想成就开创太平盛世的 功业,难道会让士人有自己的才能未充分施展的感叹,怀有奇见却不得实行的苦闷吗?韩君 您又忧虑什么呢?而中台的士大夫们也都说:侍御韩重华以前治理过三县,管理过二州,政 绩考核常常是天下第一;把他的建议在边境地区实施,他的业绩又如此显赫:如果全部采用 他的计策,西北边疆那些以前失去的土地,收回也指日可待。听说他要回治所去了,朝中士 大夫都作诗来称誉、尊崇他,就嘱咐我写了这篇序
了一倍,一年中还省去了运费一千三百万。 元和八年,天子下诏升他做殿中侍御史,赐给他五品官员的官服。这年的冬天,韩重华 来朝见天子,上奏说:“如果能够再增开四千顷田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塞下五城的军粮之需 了。屯田五千顷,按常规该用七千人。我命令我的属下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督促士兵练习武 艺,为作战或守卫做好准备,凭借这些可以战胜敌人。这样的方法差不多可以说是一边练兵, 一边耕种,一举两得。”而这时,新任的宰相有自己的打算。我原以为守边的士兵都不懂耕 种,只会开口要饭吃,管理部门就常常雇人用车、船从其他郡县往边境运粮食,穿过沙地, 逆河上行,远的要走几千里路,人和牲畜都时有死亡,横七竖八地倒在路上,花费不可胜计。 中原地区因此耗损很大,而边境官兵又总是苦于粮食不继。现在韩君请求使用的土地,都是 以前秦汉时期郡县的土地,他本人的考核政绩也已经查验清楚。如果听从他的建议,带来的 好处不是用一条、两条就能马上数得清的。现在天子正在广开言路,想成就开创太平盛世的 功业,难道会让士人有自己的才能未充分施展的感叹,怀有奇见却不得实行的苦闷吗?韩君 您又忧虑什么呢?而中台的士大夫们也都说:侍御韩重华以前治理过三县,管理过二州,政 绩考核常常是天下第一;把他的建议在边境地区实施,他的业绩又如此显赫;如果全部采用 他的计策,西北边疆那些以前失去的土地,收回也指日可待。听说他要回治所去了,朝中士 大夫都作诗来称誉、尊崇他,就嘱咐我写了这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