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拓荒/拓本 畜养/蓄意 门槛/僭越执拗/拗断 B.摒除/摈弃 胡诌/刍议 拾遗/汤匙谬种/纰缪 C.纤夫/光纤 陶俑/佣金 伺机/伺候瞥见/蹩脚 D.扉页/绯闻 踹开/揣摩 茄克/夹缝藩篱 /吐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勾通贸然哈密瓜雍容华贵挑肥拣瘦 B.歉收跟贴 炷香披星戴月明火执仗 C.番茄博弈金刚钻谈笑风生细水常流 D.博弈账簿亲和力得陇望蜀坐壁上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 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B.天目山山脉险峻多姿,龙飞凤舞,峰峦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 险,有流泉飞瀑之胜,是爱好山水的人士流连忘返的去处。 C.在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时,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凭借着她从地理课上 学到的风浪知识,说服父母和100多名游客撤离海滩,终于使大家与这场灭顶之 灾失之交臂。 D.“中国好声音”节目不仅形式编排引人入胜,而且几乎每一个歌手的歌 声都打动着评委,让他们常常忍不住拍案而起,甚至感动得流下热泪。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报道,上海家化与沪江日化都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两家企业均 存在未披露的采购销售关联交易及累计3000万元资金拆借关联交易。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 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 面难免会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近日,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雾霾对人 们健康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时间,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备受青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基因革命与伦理 选择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 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 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 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 有限的,毕竟只有6万—10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
四川省南充市 2014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单项选择题),第 II 卷 (非单项选择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拓荒/拓本 畜养/蓄意 门槛/僭越 执拗/拗断 B.摒除/摈弃 胡诌/刍议 拾遗/汤匙 谬种/纰缪 C.纤夫/光纤 陶俑/佣金 伺机/伺候 瞥见/蹩脚 D.扉页/绯闻 踹开/揣摩 茄克/夹缝 藩篱 /吐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勾通 贸然 哈密瓜 雍容华贵 挑肥拣瘦 B. 歉收 跟贴 一炷香 披星戴月 明火执仗 C. 番茄 博弈 金刚钻 谈笑风生 细水常流 D. 博弈 账簿 亲和力 得陇望蜀 坐壁上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 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B.天目山山脉险峻多姿,龙飞凤舞,峰峦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 险,有流泉飞瀑之胜,是爱好山水的人士流连忘返的去处。 C.在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时,10 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凭借着她从地理课上 学到的风浪知识,说服父母和 100 多名游客撤离海滩,终于使大家与这场灭顶之 灾失之交臂。 D.“中国好声音”节目不仅形式编排引人入胜,而且几乎每一个歌手的歌 声都打动着评委,让他们常常忍不住拍案而起,甚至感动得流下热泪。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报道,上海家化与沪江日化都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两家企业均 存在未披露的采购销售关联交易及累计 3000 万元资金拆借关联交易。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 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 面难免会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近日,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雾霾对人 们健康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时间,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备受青睐。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基因革命与伦理 选择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 肥胖基因,售价高达 2000 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 2000 个“功能已 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 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 有限的,毕竟只有 6 万—10 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
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 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 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 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 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 数白种人(约为1%—5%)在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 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 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最终 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 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 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 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 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 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 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 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 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免优胜劣汰。 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 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 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 节) 5.下列关于“基因争夺战”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有悖伦理观念,被授予专利的基因受到人们的谴责。 B.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的现象不可避免 C.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掠夺,我们也参与获取基因专利的竞争。 D.人类抢夺基因,是因为基因在生物经济时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成为“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 A.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应对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可见人类具有统一性;只有0.1%是不同的, 可见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功能 B.约为1%一5%的白种人的某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是其能抵抗艾 滋病病毒感染的原因。 C.所谓“伦理炸弹”,就是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重新设计自己”是 否符合伦理的质疑。 D.对人进行基因设计,虽造福人类,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 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严格限制 三、(6分,每小题3分)
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 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 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 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 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 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 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少 数白种人(约为 1%—5%)在一个基因中,有 31 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 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 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 DNA 序列,最终 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 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 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 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 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 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 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 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 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免优胜劣汰。 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 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 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 节) 5.下列关于“基因争夺战”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有悖伦理观念,被授予专利的基因受到人们的谴责。 B.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的现象不可避免。 C.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掠夺,我们也参与获取基因专利的竞争。 D.人类抢夺基因,是因为基因在生物经济时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成为“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 ) A.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应对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基因有 99.9%是相同的,可见人类具有统一性;只有 0.1%是不同的, 可见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功能。 B.约为 1%—5%的白种人的某一个基因中有 31 个核苷酸的缺陷,是其能抵抗艾 滋病病毒感染的原因。 C.所谓“伦理炸弹”,就是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重新设计自己”是 否符合伦理的质疑。 D.对人进行基因设计,虽造福人类,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 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严格限制。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煕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 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 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 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 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 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 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 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时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 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 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 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 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 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 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 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 且近乎!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 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 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 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具:措施 B.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佐:弥补 C.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好像 D.计官为不足用也 计:考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蚓无爪牙之 B忧其且流亡也 臣死且不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 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 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 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 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 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 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 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时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 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 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 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 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 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 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 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 且近乎!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 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 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 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具:措施 B.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佐:弥补 C.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好像 D.计官为不足用也 计:考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蚓无爪牙之 利 B 忧其且流亡也 臣死且不避
C是岁尽五月而止 吾尝终日而思 D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II卷(共123分) 四、(31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11.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10处)(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1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8分)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 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 相猜。 【注】①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 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 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 (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子无良媒。(《诗经·氓》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 子《劝学》) (3)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二章》)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218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C 是岁尽五月而止 吾尝终日而思 矣 D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 II 卷(共 123 分) 四、(31 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11.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 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 10 处)(5 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为 而不 恃,功成 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1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8 分)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 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 相猜。 【注】①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 渐疏远张九龄。公元 736 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 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 (4 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小题)(6 分) (1) ,子无良媒。(《诗经·氓》)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 子《劝学》) (3)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 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 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吃一仙一桃一一口,不一吃一烂一杏一满筐!仙桃只 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 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 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 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 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 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 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 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 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 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 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 回答:“髙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 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 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 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 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 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 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 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 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 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 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 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 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 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 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 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 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2005 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 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 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 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 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 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 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 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 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 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 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 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 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 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 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 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 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 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 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 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 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 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 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 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 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 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 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 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 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 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 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 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 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 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 主席”,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 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 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 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 学者形象。 6.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 例分析。(6分) 17.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 子”的原因。(6分) 18.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 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联系全文,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6分 六、(10分) 19.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要求结合人物的事迹, 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杜甫苏轼曹雪芹沈从文 例句:战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亦在忧愁幽思中写下了《离骚》? (1) 20.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评论。请任选一个角度点 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透过现象谈本质,不超过40字。(4分)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在某市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智慧漫谈”的精彩讲座。互动 环节中,有听众提问道:“今天听您的讲座,主办方安排市领导坐在第一排,公 务员坐在正当中,我们这些普通听众一票难求,还只能坐在旁边、后面,对此您 有何评价?”这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一经抛出,主持人随即陷入不知所措的尴尬之 境;易中天先生则以其惯有的幽默风格回答道:“主办方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 领导干部更需要参加学习、接受教育吧!”此语一出,全场笑声一片,市委书记 带头为之鼓掌。 七、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 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 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 “主席”,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 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 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 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 学者形象。 16.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 例分析。(6 分) 17.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 子”的原因。(6 分) 18.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 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联系全文,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6 分) 六、(10 分) 19.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要求结合人物的事迹, 句式与示例相同。(6 分) 杜甫 苏轼 曹雪芹 沈从文 例句:战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亦在忧愁幽思中写下了《离骚》? (1) (2) 20.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评论。请任选一个角度点 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透过现象谈本质,不超过 40 字。(4 分)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在某市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智慧漫谈”的精彩讲座。互动 环节中,有听众提问道:“今天听您的讲座,主办方安排市领导坐在第一排,公 务员坐在正当中,我们这些普通听众一票难求,还只能坐在旁边、后面,对此您 有何评价?”这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一经抛出,主持人随即陷入不知所措的尴尬之 境;易中天先生则以其惯有的幽默风格回答道:“主办方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 领导干部更需要参加学习、接受教育吧!”此语一出,全场笑声一片,市委书记 带头为之鼓掌。 七、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 分)
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 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 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位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打开心灵的堤坝, 融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结合你对上述 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的 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用规范汉字书写;(4)不少于800字。 白塔中学2014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第I卷(共27 分 1.C【C.纤夫(qidn)/光纤(xian)陶俑(yong)/佣金(yong)伺机(si) /伺候(ci)瞥见pie/蹩脚bie;A.拓荒(tuo)/拓本(ta)畜 养(x)′蓄意(x)门槛(kan)/僭越(jian)执拗(ni)/拗 断(ao);B摒除(bing)/摈弃(bin)胡诌(zhou)/刍议(chu) 拾遗(shi)/汤匙(ch)谬种(mi)/纰缪(mi);D.扉页(fei) /绯闻(fei) 踹开( chuai)/揣摩( chuai)茄克(j)/夹缝(ji) 藩篱(fan)/吐蕃(b6)】 2.A(B.项,贴一帖;C.项,常一长;D.坐一作) 3.B【解析】A.“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去好机会。B.多形容书法 笔势有力,舒展活泼。也形容山势蜿蜒雄壮。C.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 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D.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与语境不符。故选 B 4.C(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等问题”。B.项,偷换主语,中南 大学只能关涉到“后备人才,而后面表述主语应为“刘路”。D.项,搭配不当, “空气质量”不能“受到污染”,应删掉“质量”。) 5.A解析人们谴责的是“基因专利”即谴责把基因当专利,而非“基因”本 身 6.C解析C项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目的,不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的 理由。 7.D解析D,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要作出限制”的信息。 8.C(往,到……去) 9.D(D均表方式或或依据,解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A分 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一为“将要” 为“尚且”;C、一表承接译为“才”,一表修饰,译为“地”。) 10.(1)(4分)译文:(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精力也 没有稍微懈怠,大小事情都一定亲自处理。(“蚤”“惫”“躬亲”各1分,句 意1分) (2(4分))译文:我特意到越地采集,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 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故”“釆”“识”各1分,句意1分)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 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 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位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打开心灵的堤坝, 融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结合你对上述 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的 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用规范汉字书写;(4)不少于 800 字。 白塔中学 2014 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第 I 卷(共 27 分) 1.C【C.纤夫(qiàn)/ 光纤(xiān )陶俑( yǒnɡ) / 佣金(yònɡ) 伺机(sì) /伺候(cì) 瞥见 piē/蹩脚 bié ; A.拓荒(tuò )/ 拓本(tà ) 畜 养( xù )/ 蓄意(xù ) 门槛( kǎn) /僭越(jiàn ) 执拗(niù ) / 拗 断( ǎo );B 摒除(bìnɡ) / 摈弃(bìn ) 胡诌(zhōu) / 刍议(chú) 拾遗(shí)/ 汤匙( chí) 谬种(miù )/ 纰缪(miù );D.扉页(fēi) / 绯闻 (fēi) 踹开(chuài)/揣摩(chuǎi) 茄克(jiā)/夹缝(jiā ) 藩篱( fān)/吐蕃(bō)】 2. A(B.项,贴—帖;C.项,常—长;D. 坐—作) 3. B 【解析】 A.“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去好机会。 B.多形容书法 笔势有力,舒展活泼。也形容山势蜿蜒雄壮。C.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 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D.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与语境不符。 故选 B。 4.C(解析:A 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等问题”。B. 项,偷换主语,中南 大学只能关涉到“后备人才,而后面表述主语应为“刘路”。D.项,搭配不当, “空气质量”不能“受到污染”,应删掉“质量”。) 5. A 解析 人们谴责的是“基因专利”即谴责把基因当专利,而非“基因”本 身. 6.C 解析 C 项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目的,不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的 理由。 7.D 解析 D,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要作出限制”的信息。 8.C(往,到……去) 9. D(D 均表方式或或依据,解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A 分 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一为“将要”, 一为“尚且”;C、一表承接译为“才”,一表修饰,译为“地”。) 10.(1)(4 分)译文:(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精力也 没有稍微懈怠,大小事情都一定亲自处理。(“蚤”“惫”“躬亲”各 1 分,句 意 1 分) (2(4 分))译文:我特意到越地采集,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 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故”“釆”“识”各 1 分,句意 1 分)
11.(4分)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2分),更是为了总结救 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2分) 12.(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 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翻译:自然的法则,岂不象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 低了,就把它拈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自 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 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 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参考译文: 煕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主持越州工作的知府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 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 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 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 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都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 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 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 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 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 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 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 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 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 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 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 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 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 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 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 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 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 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 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11.(4 分)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2 分),更是为了总结救 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2 分) 12.(5 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 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翻译:自然的法则,岂不象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 低了,就把它拈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自 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 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 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主持越州工作的知府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 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 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 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 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都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 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 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 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 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 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 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 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 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 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 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 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 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 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 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 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 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 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 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 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 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 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 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 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 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 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 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 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 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多 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 13.(8分)答案:(1)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翔飞回:他们衔着泥滓穿 梭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2分)表现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 心无旁骛。(2分,意思对即可)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借写燕子乘春回来筑巢的悠闲行为,表达了作 者无心与李林甫争宠,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和有意归隐的情怀。(3分,意思对 即可) 诗歌赏析: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 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 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 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 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 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 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 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 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 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 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 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 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 “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 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此暗指朝廷。 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 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 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 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 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 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 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 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 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 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 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 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 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 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 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 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 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 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多 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 13.(8 分)答案:(1)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翔飞回;他们衔着泥滓穿 梭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2 分)表现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 心无旁骛。(2 分,意思对即可)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 分)借写燕子乘春回来筑巢的悠闲行为,表达了作 者无心与李林甫争宠,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和有意归隐的情怀。(3 分,意思对 即可) . 诗歌赏析: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 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 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 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 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 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 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 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 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 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 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 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 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 “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 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此暗指朝廷。 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 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 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 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 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 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 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 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
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一一来去匆匆,更表现出 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 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 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鹰隼”即指 “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 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 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 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 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 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 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一一以物喻人,含 蓄蕴藉。总之,张九龄《归燕诗》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 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表现出极为高超的审美艺术手法 14.(6分))(1)匪我愆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曾益其所 不能(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5)无可奈何花落去 (6)申之以孝悌 之义(7)化作春泥更护花 (8)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15.(4分)BEB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 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E项写作手 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对一个给2分) 6.(6分)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 宓等。(2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髙。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 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 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 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分)(每点 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1分。) 17.(6分)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 作序,推崇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 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 大有庄子之风。(注意:第3点必须回答,1、2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答案 言之成理也可,每点3分。) 18.(6分)肯定,(2分)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狂 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 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分)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 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 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2 分) 19.(6分)杜甫:唐代诗人杜甫,身处乱世,仍胸怀寒士,不亦在孤老苦寒中 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轼:宋代词人苏轼,历经流放,仍乐知天命,不亦在风雨不惊中写下了《定风 波》? 曹雪芹:清代文豪曹雪芹,举家食粥,仍笔耕不辍,不亦在贫病交加中写下了《红 楼梦》?
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 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 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 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 “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 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 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 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 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 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 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 蓄蕴藉。 总之,张九龄《归燕诗》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 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表现出极为高超的审美艺术手法。 14.(6 分))(1)匪我愆期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 曾益其所 不能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5)无可奈何花落去 (6)申之以孝悌 之义 (7) 化作春泥更护花 (8)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15.(4 分)BE B 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 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E 项写作手 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对一个给 2 分) 16.(6 分)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 宓等。(2 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 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 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 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 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 分)(每点 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 1 分。) 17.(6 分)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 作序,推崇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 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 大有庄子之风。(注意:第 3 点必须回答,1、2 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答案 言之成理也可,每点 3 分。) 18.(6 分)肯定,(2 分)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狂 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 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 分)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 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 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2 分) 19.(6 分)杜甫:唐代诗人杜甫,身处乱世,仍胸怀寒士,不亦在孤老苦寒中 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轼:宋代词人苏轼,历经流放,仍乐知天命,不亦在风雨不惊中写下了《定风 波》? 曹雪芹:清代文豪曹雪芹,举家食粥,仍笔耕不辍,不亦在贫病交加中写下了《红 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