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五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冷落四十年的转座子理论 ◼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 克(B.McClintock)由于发现了可移动 的遗传物质,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 人们把麦氏的成就比之为一百年前另一 位伟大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的成就
冷落四十年的转座子理论 ◼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 克(B.McClintock)由于发现了可移动 的遗传物质,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 人们把麦氏的成就比之为一百年前另一 位伟大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的成就
研究玉米 ◼ 玉米是经典遗传学研究中采用的一个理想 的供试对象。因为它的籽粒和叶子有颜色 变化。这种颜色变化是由遗传结构的基本 改变引起的。 ◼ 为了探究遗传机构变化的内在机制,麦克 林托克年复一年地在田间仔细地观察玉米 籽粒和玉米叶子的颜色发生的一代又一代 的复杂变化;然后,将采下的材料带回实 验室,观察玉米染色体的断裂和重组情况
研究玉米 ◼ 玉米是经典遗传学研究中采用的一个理想 的供试对象。因为它的籽粒和叶子有颜色 变化。这种颜色变化是由遗传结构的基本 改变引起的。 ◼ 为了探究遗传机构变化的内在机制,麦克 林托克年复一年地在田间仔细地观察玉米 籽粒和玉米叶子的颜色发生的一代又一代 的复杂变化;然后,将采下的材料带回实 验室,观察玉米染色体的断裂和重组情况
◼ 30岁那年,麦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籽粒 中发现了玉米色素显现着一些稀奇古怪 的模式。她观察到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 很不稳定,有时籽粒上还出现一些斑斑 点点。 ◼ 她通过耐心的记录和仔细的分析,发现 使籽粒着色的色素基因是在某一特定代 上“接上”或“拉断”的
◼ 30岁那年,麦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籽粒 中发现了玉米色素显现着一些稀奇古怪 的模式。她观察到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 很不稳定,有时籽粒上还出现一些斑斑 点点。 ◼ 她通过耐心的记录和仔细的分析,发现 使籽粒着色的色素基因是在某一特定代 上“接上”或“拉断”的
◼ 1951年,在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 林托克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同行 报告了她的新理论。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 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 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 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转座因子” 。 “转座因子”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 有控制其他其因开闭的作用,因此“转座因子” 又可叫做“控制因子”
◼ 1951年,在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 林托克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同行 报告了她的新理论。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 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 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 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转座因子” 。 “转座因子”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 有控制其他其因开闭的作用,因此“转座因子” 又可叫做“控制因子”
Ac/Ds转座系统 ◼ 例如SG是一个产生紫色色素的结构基因,它 附近的一个控制因子Ds(称为离解因子或分 化变异因子)以一定的速率关闭SG,使玉米 籽粒不能产生紫色色素,而成为黄色。DS从 SG附近跳开,SG所受的控制作用即被解除, 玉米籽粒又变成紫色。而DS跳到远离AC处, 或者AC本身跳开,DS即不受AC的控制,它又 可以发挥对结构基因SG的抑制作用,使玉米 籽粒成为黄色。这些控制因子跳动得如此之快, 使得受它们控制的颜色基因时关时开,于是玉 米籽粒便出现了斑斑点点
Ac/Ds转座系统 ◼ 例如SG是一个产生紫色色素的结构基因,它 附近的一个控制因子Ds(称为离解因子或分 化变异因子)以一定的速率关闭SG,使玉米 籽粒不能产生紫色色素,而成为黄色。DS从 SG附近跳开,SG所受的控制作用即被解除, 玉米籽粒又变成紫色。而DS跳到远离AC处, 或者AC本身跳开,DS即不受AC的控制,它又 可以发挥对结构基因SG的抑制作用,使玉米 籽粒成为黄色。这些控制因子跳动得如此之快, 使得受它们控制的颜色基因时关时开,于是玉 米籽粒便出现了斑斑点点
转座理论不被接受 ◼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染色体遗传学理论认为, 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比较稳定,遗传基因以 一定的顺序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彼此之间 的距离也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 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除了在 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极为稀少的染色体 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外, 人们还从未认识到,也难以设想出基因会从一 处跳跃到另一处
转座理论不被接受 ◼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染色体遗传学理论认为, 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比较稳定,遗传基因以 一定的顺序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彼此之间 的距离也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 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除了在 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极为稀少的染色体 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外, 人们还从未认识到,也难以设想出基因会从一 处跳跃到另一处
◼ 60年代中期,关于遗传物质的转移,人 们在细菌中发现了转化和转导现象。 ◼ 60年代后期,当人们运用遗传工程这种 强有力的新工具时,终于在细菌中发现 了“转座子” ,从而开始激起人们对麦 克林托克研究工作 的兴趣。许多研究很 快与麦氏的早期研究所提出的相似现象 联系起来
◼ 60年代中期,关于遗传物质的转移,人 们在细菌中发现了转化和转导现象。 ◼ 60年代后期,当人们运用遗传工程这种 强有力的新工具时,终于在细菌中发现 了“转座子” ,从而开始激起人们对麦 克林托克研究工作 的兴趣。许多研究很 快与麦氏的早期研究所提出的相似现象 联系起来
终被接受 ◼ 整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家找到了愈来愈多的 可移动的或可转移的遗传因子, 又称之为“跳 跃基因” 。这些因子不仅存在于细菌中,同时 也存在于较高等的动物中。麦氏的理论又得到 了进一步的验证。 ◼ 麦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发现、40年代提出 的理论,到60年代末终于被重新提起,80年代 初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 同时也为此冷落奋斗了四十年
终被接受 ◼ 整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家找到了愈来愈多的 可移动的或可转移的遗传因子, 又称之为“跳 跃基因” 。这些因子不仅存在于细菌中,同时 也存在于较高等的动物中。麦氏的理论又得到 了进一步的验证。 ◼ 麦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发现、40年代提出 的理论,到60年代末终于被重新提起,80年代 初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 同时也为此冷落奋斗了四十年
冷落的原因和启示 1. 从转座子理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关系来看,转座子理论 推翻了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是稳定的这一传统观念, 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因而不为经典遗传学家所接受。 2. 从转座子理论和分子遗传学的关系来看,是由于前者 走在了时代前面,是一种超时代发现。科学界还没有 做好接受它的准备。因而遭到分子遗传学家的冷落。 3. 从转座子理论赖以建立的实验材料看,是由于它离开 了分子生物学的主流。麦克林托克虽然身在冷泉港生 物学实验室,但她所采用的材料,与该室中极大多数 科学家不同。她没采用病毒和细菌作材料,研究基因 的拼接、剪切和重组,而是采用玉米这样的高等植物 作为研究对象
冷落的原因和启示 1. 从转座子理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关系来看,转座子理论 推翻了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是稳定的这一传统观念, 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因而不为经典遗传学家所接受。 2. 从转座子理论和分子遗传学的关系来看,是由于前者 走在了时代前面,是一种超时代发现。科学界还没有 做好接受它的准备。因而遭到分子遗传学家的冷落。 3. 从转座子理论赖以建立的实验材料看,是由于它离开 了分子生物学的主流。麦克林托克虽然身在冷泉港生 物学实验室,但她所采用的材料,与该室中极大多数 科学家不同。她没采用病毒和细菌作材料,研究基因 的拼接、剪切和重组,而是采用玉米这样的高等植物 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