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纳米粉体的团聚
3.3 纳米粉体的团聚
一、引言 ·纳米粉体具有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介电 限域效应等各种效应,使得它表现出强吸光能力、高活性、 高催化性、高选择性、高扩散性、高磁化率和矫顽力等特殊 理化性能,使纳米材料有着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能和 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但是,在制备纳米粉体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纳米颗 粒的团聚。 颈部缝合 原始颗粒 颗粒间的孔隙 颗粒内的 开口孔隙 颗粒内的 闭口孔隙 -2 软团聚 硬团聚
-2- 一、引言 • 纳米粉体具有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介电 限域效应等各种效应,使得它表现出强吸光能力、高活性、 高催化性、高选择性、高扩散性、高磁化率和矫顽力等特殊 理化性能,使纳米材料有着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能和 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但是,在制备纳米粉体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纳米颗 粒的团聚
二、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 1。颗粒细化到纳米级以后,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纳米颗粒的形状极不规则, 这样就造成表面电荷的聚集,使纳米粒子极不稳定,因而易发生团聚。 2。纳米颗粒的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发生聚集而达到稳 定状态,因而发生团聚。 3。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极短,相互间的范德华引力远大于自身的重力,因此往往相互吸 引而发生团聚。 4。纳米颗粒之间表面氢键、化学键的作用导致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 颗粒越细团聚就越强烈。 根据粒子彼此间相互吸附力的大小 由范德华力和库仑力所引起的,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 软团聚: 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加以消除。 除了有范德华力和库仑力的作用,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力, 硬团聚: 因此硬团聚在材料加工过程中不易破坏,会导致材料 性能变差
根据粒子彼此间相互吸附力的大小 软团聚: 硬团聚: 由范德华力和库仑力所引起的,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 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加以消除。 除了有范德华力和库仑力的作用,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力, 因此硬团聚在材料加工过程中不易破坏,会导致材料 性能变差。 二、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 1。颗粒细化到纳米级以后,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纳米颗粒的形状极不规则, 这样就造成表面电荷的聚集,使纳米粒子极不稳定,因而易发生团聚。 2。纳米颗粒的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发生聚集而达到稳 定状态,因而发生团聚。 3。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极短,相互间的范德华引力远大于自身的重力,因此往往相互吸 引而发生团聚。 4。纳米颗粒之间表面氢键、化学键的作用导致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 颗粒越细团聚就越强烈
液相法制备流程 液相法制备 0 超声 洗涤 干燥 0 煅烧
液相法制备流程 液相法制备 超声 洗涤 干燥 煅烧
三、团聚形成机理 ▣纳米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团聚机理 a.液体介质中团聚的主要原因是吸附和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吸附作用大于排斥作用,颗粒团聚;反之,颗粒则 分散。 a.目前较成熟的理论是颜恒维等人对DLVO理论的改进。 在考虑到范德华能和双电层作用能的同时,也把颗粒间作用与环境介质性质、 颗粒表面性质以及颗粒表面吸附层的成分、覆盖率、吸附强度等因素一并考虑 在内,其总势能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总作用能; 了=+'+V+a -范德华作用能: -双电层作用能; -溶剂化膜作用能: -空间排斥作用能
-5- 三、团聚形成机理 纳米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团聚机理 a. 液体介质中团聚的主要原因是吸附和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吸附作用大于排斥作用,颗粒团聚;反之,颗粒则 分散。 a. 目前较成熟的理论是颜恒维等人对DLVO理论的改进。 在考虑到范德华能和双电层作用能的同时,也把颗粒间作用与环境介质性质、 颗粒表面性质以及颗粒表面吸附层的成分、覆盖率、吸附强度等因素一并考虑 在内,其总势能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总作用能; -范德华作用能; -双电层作用能; -溶剂化膜作用能; -空间排斥作用能。 VT VA VR VS VST
三、团聚形成机理 ▣干燥过程中团聚颗粒团聚的机理 此可看作固液分离过程,目前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晶桥理论认为,湿凝胶在千燥过程中,毛细管吸附力使颗粒相互靠近, 颗粒之间由于表面羟基和溶解一沉淀形成的晶桥而变得更加紧密,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晶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较大的块状团聚体。 2)毛细管吸附理论认为,在凝胶受热吸附水开始蒸发时,颗粒的表面部分裸 露出来,而水蒸气空隙的两端出去,由于毛细管力的存在,在水中形成静拉伸 压强,毛细管孔壁收缩,从而导致硬团聚体的形成。 3)氢键作用理论认为,粉末颗粒仅靠氢键作用相互聚集,形成硬团聚体。 4)化学键作用理论认为,凝胶表面存在的非架桥羟基是产生硬团聚的根源, 当胶粒相互靠近时,其表面的非架桥羟基发生如下反应形成硬团聚:M OH+HO-Me Me-0-Me H20 -6-
-6- 干燥过程中团聚颗粒团聚的机理 此可看作固液分离过程,目前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1)晶桥理论认为,湿凝胶在干燥过程中,毛细管吸附力使颗粒相互靠近, 颗粒之间由于表面羟基和溶解—沉淀形成的晶桥而变得更加紧密,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晶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较大的块状团聚体。 2)毛细管吸附理论认为,在凝胶受热吸附水开始蒸发时,颗粒的表面部分裸 露出来,而水蒸气空隙的两端出去,由于毛细管力的存在,在水中形成静拉伸 压强,毛细管孔壁收缩,从而导致硬团聚体的形成。 3)氢键作用理论认为,粉末颗粒仅靠氢键作用相互聚集,形成硬团聚体。 4)化学键作用理论认为,凝胶表面存在的非架桥羟基是产生硬团聚的根源, 当胶粒相互靠近时,其表面的非架桥羟基发生如下反应形成硬团聚:MeOH+HO-Me Me-O-Me + H2O 三、团聚形成机理
四、纳米颗粒团聚分散方法 表面改性的目的变相降低纳米粉体颗粒的表面 能,提高纳米粉体的稳定性。 表面改性 在ZrO,超细粉制备过程中pH值控制在9-11为宜;并且对溶液 行强力搅拌可提高所出凝胶的均匀性,从而减少团聚的产 控制pHf生 通过双电层之间库伦排斥作用使纳米粒子之间 发生团聚的引力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地防止纳 湿化学法制备 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米颗粒的团聚,达到纳米颗粒分散的目的。 机械搅拌下纳米粒子的特殊表面结构容易产生化学反 超声 物理法分散 应,形成有机化合物枝链或保护层,使得纳米粒子更 易分散。超声波分散是降低纳米粒子团聚的有效方法。 洗涤 采用适当洗涤方法 主要是将沉淀物中的水洗去是防止纳米粒子团 聚,首选用的物质是低沸点的有机物。 干燥、 煅烧用适当干燥、煅烧方式 实验证明,在保证沉淀物干燥完全、煅 烧分解完全的基础上,温度越低、时 越短越好。目前最先进的煅烧方式是悬 态锻烧,该方法可使粉体煅烧瞬间完成
-7- 四、纳米颗粒团聚分散方法 表面改性 控制pH值 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 物理法分散 采用适当洗涤方法 采用适当干燥、煅烧方式 表面改性的目的变相降低纳米粉体颗粒的表面 能,提高纳米粉体的稳定性。 在ZrO2超细粉制备过程中pH值控制在9-11为宜;并且对溶液 进行强力搅拌可提高析出凝胶的均匀性,从而减少团聚的产 生。 通过双电层之间库伦排斥作用使纳米粒子之间 发生团聚的引力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地防止纳 米颗粒的团聚,达到纳米颗粒分散的目的。 机械搅拌下纳米粒子的特殊表面结构容易产生化学反 应,形成有机化合物枝链或保护层,使得纳米粒子更 易分散。超声波分散是降低纳米粒子团聚的有效方法。 主要是将沉淀物中的水洗去是防止纳米粒子团 聚,首选用的物质是低沸点的有机物。 实验证明,在保证沉淀物干燥完全、煅 烧分解完全的基础上,温度越低、时间 越短越好。目前最先进的煅烧方式是悬 态锻烧, 该方法可使粉体煅烧瞬间完成。 湿化学法制备 超声 洗涤 干燥、煅烧
分散利 分散剂的种类很多,有高分子有机物,如聚乙二醇(PEG)、聚丙烯酸铵、N, N一二甲基甲酰铵(DXⅫ)、蔗糖等,此外还有表面活性剂以及一些络合物。 它们在溶液中主要通过3个作用来抑制团聚: 1.是通过吸附作用来降低界面的表面张力: 2 是通过胶团体作用,在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液膜,以阻止颗粒的相互靠 近; 3.是利用空间位阻 粉体常用的分散剂: A1203六偏磷酸钠、酒石酸钠、四氯化碳、油酸 si02草酸钠、焦磷酸钠 TiO2六偏磷酸钠 ZrO2如焦磷酸钠 MgC03六偏磷酸钠 CaCO3焦磷酸钠 BaC03甲基乙醇/六偏磷酸钠 金刚石白明胶/碳酸钠 粘土草酸钠 石墨 乙基乙醇二水一油酸钠
• 分散剂的种类很多,有高分子有机物,如聚乙二醇(PEG)、聚丙烯酸铵、N, N一二甲基甲酰铵(DⅫ)、蔗糖等,此外还有表面活性剂以及一些络合物。 • 它们在溶液中主要通过3个作用来抑制团聚: 1.是通过吸附作用来降低界面的表面张力; 2.是通过胶团体作用,在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液膜,以阻止颗粒的相互靠 近; 3.是利用空间位阻 粉体常用的分散剂: A1203 六偏磷酸钠、酒石酸钠、四氯化碳、油酸 si02 草酸钠、焦磷酸钠 TiO2 六偏磷酸钠 ZrO2如焦磷酸钠 MgC03 六偏磷酸钠 CaCO3 焦磷酸钠 BaC03 甲基乙醇/六偏磷酸钠 金刚石 白明胶/碳酸钠 粘土 草酸钠 石墨 乙基乙醇二水一油酸钠 ① 分散剂
①分散剂 ·分子量 10 (1)聚乙烯丙胺(PEI)对SiO,粉 1 体的分散作用是通过空间位阻 机制实现的 (2)当聚电解质分子量过小,在 0.1 20nm 粉体表面的吸附较弱,吸附层 也较薄,影响位阻作用的发挥: 0.01 100nm (3)分子量过大,易发生桥连或 空位絮凝,使团聚加重,粘度 100 1000 10000 100000 增加。 PEl分子量(g/mol) 不同分子量的PEI(聚乙烯丙胺)的加 入量使SiO2浆料粘度达到的最低值
• 分子量 (1)聚乙烯丙胺(PEI)对SiO2粉 体的分散作用是通过空间位阻 机制实现的 (2)当聚电解质分子量过小,在 粉体表面的吸附较弱,吸附层 也较薄,影响位阻作用的发挥; (3)分子量过大,易发生桥连或 空位絮凝,使团聚加重,粘度 增加。 100 1000 10000 100000 0.01 0.1 1 10 最低粘度/Pa.s PEI分子量/(g/mol) 20nm 100nm 不同分子量的PEI(聚乙烯丙胺)的加 入量使SiO2浆料粘度达到的最低值 ① 分散剂
分散剂 ·分散剂用量 。 适宜的分散剂用量才可以使分散体系稳定 用量过低,粉体表面产生不同带电区域,相邻颗粒因静 电引力发生吸引,导致絮凝 用量过高,离子强度过高,压缩双电层,减小静电斥力: 同时,还易发生桥连或空缺絮凝,稳定性下降
• 分散剂用量 • 适宜的分散剂用量才可以使分散体系稳定 用量过低,粉体表面产生不同带电区域,相邻颗粒因静 电引力发生吸引,导致絮凝 用量过高,离子强度过高,压缩双电层,减小静电斥力; 同时,还易发生桥连或空缺絮凝,稳定性下降。 ① 分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