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络学说
第五章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概念: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 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 • 概念: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 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系统 ·1、正经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2、奇经系统: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一)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 (一)经脉系统 • 1、正经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 2、奇经系统: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 (一)络脉系统 • 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第二节十二经脉 ● 命名 ·1、凡循行于上肢的经脉叫手经;循行于下 肢的经脉叫足经 。 2、凡循行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叫阴经;循 行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叫阳经。内侧面有 前、中、后之分,分别为太阴、厥阴、少 阴;外侧面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一、命名 • 1、凡循行于上肢的经脉叫手经;循行于下 肢的经脉叫足经。 • 2、凡循行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叫阴经;循 行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叫阳经。内侧面有 前、中、后之分,分别为太阴、厥阴、少 阴;外侧面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
第二节十二经脉 命名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一、命名 •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二节十二经脉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三、分布规律 头部阳明经-额面;少阳经-头侧部;太阳 经-面颊、头顶和头后部。 ·躯干部 四肢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分布规律 • 头部 阳明经-额面;少阳经-头侧部;太阳 经-面颊、头顶和头后部。 • 躯干部 • 四肢部
第二节十二经脉 ·四、表里配合 ·表:阳经,属腑络脏。 ·里:阴经,属脏络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表里配合 • 表:阳经,属腑络脏。 • 里:阴经,属脏络腑
第二节十二经脉 五、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 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 肺经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五、流注次序 •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 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 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