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吸附 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吸附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吸附的原理及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第6章吸附 本节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介绍 1、吸附的基础理论 2、吸附的工艺和设备 3、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吸附的基础理论 1.几个概念 吸附: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紫积或浓集现象。 吸附法:就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使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再固 体表面儿去除的方法。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性周体物质 吸附质:水中被吸附的物质。 2.吸附的类型 根据固体表面吸附力的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①物理吸附 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通过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 种常见的吸附现象,是由分子力引起的。被吸附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还会离开吸附 剂表血,这种现象称为解吸,它是吸附的逆过程。但由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极性 强弱不同,某一种吸附剂对各种吸附质的吸附量是不同的。 ·特点 自吸附热较小,一般在41.9Kmo1以内: 自物理吸附因不发生化学作用,所以低温时就能进行: 自物理吸附可形成单分子吸附层或多分子吸附层: 自由于分子间力是普遍存在的,物理吸附无选择性,一种吸附剂可吸附 多种吸附质。 自可发生其逆过程:解析
②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是由于化学键力引起的 ·特点 自吸附热较大 化学吸附一般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吸附热较大,相当于化学反应热,一般为 83.7418.7K1/mo1。 自具有选择性 一种吸附剂只能对某种或几种吸附质发生化学吸附,因此化学吸附具有选择 性。 自单分子吸附层 由于化学吸附是靠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化学键力进行的,所以吸附只能形 成单分子吸附层。 司当化学键力大时,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不是孤立的,往往相伴发生。在水处理中,大部分的 吸附往往是几种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吸附质、吸附剂及其他因素的毙响, 可能某种吸附是主要的。例如有的吸附在低温时主要是物理吸附,在高温时主要 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①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的力是分子力(范德华力):,$1i二 ②吸附热较小,其数值和液化热相近。 ③物理吸附一般是没有选择性的: ④物理吸附的速度很快气体只需与固体接触立即发生: ⑤物理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化学吸附: ①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的力为化学健力,比范德华力强得多: ②化学吸附热大和化学反应热差不多: ③一种吸附剂只能对某种或几种吸附质发生化学吸附,因此化学吸附具有选 择性: ④化学吸附像化学反应一样,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行,故吸附速度较慢。 ⑤化学吸附总是单分子层的。 二、吸附剂 从广义而言,一切固体表面都有吸附作用,但实际上,只有多孔物质或磨的很 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血积,所以才有明显的吸附能力。废水处理中常用 2
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磺化煤、活化煤、沸石、活性白土、硅藻土、腐殖质酸、焦 炭、木炭、术屑等。本节者重介绍在水处理中应用较广的活性炭。 1.活性炭制造 活性炭几乎可利用含碳的任何物质做原料来制造,包括木材、锯末、煤、果 壳(核)、骨头、皮革废物、纸厂废物等。近年来有些国家倾向于用天然煤和焦 炭制造粒状活性炭。 活性炭的制造分碳化和活化两步。碳化也称热解,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对 原材料加热,一般温度在600℃以下(常用300~400℃)。碳化作用一是使原材 料分解放出水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等气体:二是使原材料分解成碎片, 并重新集合成稳定的结构。活化是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对碳化后的材料加热,使 碳渣内部形城发达的多孔结构。活化的方法有气体法和药剂法两种。若采用气体 活化,当氧化过程的温度在800~900℃时,一般用蒸气或C0为氧化剂:当氧化 温度在600℃以下时,一般用空气做氧化剂。药剂活化法则常用氯化锌、硫酸等 作活化剂。粒状炭多采用水蒸气活化法,以立式炉或管式炉为活化炉。 2.活性炭的细孔构造和分布 活性炭在制造过程中,晶格间生成的空隙形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细孔。吸附 作用主要发生在细孔的表面上。每克吸附剂所具有的表血积称为比表面积。活性 炭的比表面积可达500~1700m/g。其吸附量并不一定相同,因为吸附量不仅与 比表面积有关,而且还与细孔的构造和细孔的分布情况有关。 活性炭细孔的形状与分布取决于活化方法和活化条件。细孔的形状有圆简 形、瓶形、平板形、V字形、毛细管形等。细孔的半径一般在1~10000m之间 活性炭的孔隙分为三类:①小孔(微孔)。半径在2m以下,其表面积占比表 面积的95%以上,对吸附量的影响最大:②中孔(过渡孔)。半径为2~100m 其表面积占比表面积的5%以下,它为吸附质提供扩散通道,不仅有利于扩散, 而且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的吸附:③大孔。半径为100~10000nm,其表面积只有 0.5~2m/g,占比表面积的比例不足1%,它主要为吸附质提供扩散通道。 细孔大小不同,它在吸附过程中所引起的主要作用也就不同。对液相吸附来 说,吸附质虽可被吸附在大孔表面,但由于活性炭大孔表面积所占的比例较小, 故对吸附量影响不大。它主要为吸附质的扩散提供通道,使吸附质通过此通道扩 散到过渡孔和小孔中去,因此吸附质的扩散速度受大孔影响。活性炭的过渡孔除 为吸附质的扩散提供通道使吸附质通过它扩散到小孔中去而影响吸附质的扩散 速度外,当吸附质的分子直径较大时,这时小孔几乎不起作用,活性炭对吸附质的 吸附主要靠过渡孔米完成。活性炭小孔的表间积占比表面积的95%以上,所以吸 附量主要受小孔支配。由于活性炭的原料和制造方法不同,细孔的分布情况相差 很大,所以应根据吸附质的直径和活性炭的细孔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性炭。 3.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不仅与细孔构造和分布情况有关,而且还与活性炭的表面 3
化学性质有关。活性炭是由形状扁平的石墨型微晶体构成的。处于微晶体边缘的 炭原子,由于共价键不饱和而易与其他元素如氧、氢等结合形成各种含氧官能团, 使活性炭具有一些极性。目前对活性炭含氧官能团(又称表面氧化物)的研究还不 够充分,但己证实的有0H基,-C00H基等。 活性炭本身是非极性的,但其表面的氧化物使活性炭具有极性的性质,因而 倾向于吸附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因此,活性炭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的非极性物质, 还可以吸附极性溶质甚至某些微量的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正因为如此,活性炭 在废水处理中应用十分广泛 活性炭有粒状与粉状之分,粒状活性炭制造成本较高,但使用方便,再生容 易。粉状活性炭吸附能力强,容易制造,成本低,但不易再生。 三、吸附等温线 1.吸附平衡 如果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废水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后,一方面吸附质被吸附 剂吸附,另一方血,一部分已被吸附的吸附质,由于热运动的结果,能够脱离吸附 剂的表面.又回到液相中去。前者称为败附时程.后者称为醒吸过程。当吸附谏度 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吸附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则吸附质在溶 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血上的浓度都不再改变而达到平衡。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 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以吸附量q(g/g)表示。所谓吸附量是指单位重量的 畈附剂(g)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重量(g),取一定容积V),含吸附质浓度为C(g/L) 的水样,向其中投加活性炭的重量为W(g)。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废水中剩余的吸 附质浓度为C(g/L),则吸附量q可用下式计算: 9-V(c.-c) 式中--废水容积,L: W一一活性炭投量,g: C。-一原水吸附质浓度,g/L: C一一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质浓度,g/L。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吸附量随吸附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把吸附量随 平衡浓度而变化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两种类型,如图 13-34所示。 2.吸附等温式 由于液相吸附很复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吸附理论,因此液相吸附的吸附等 温式一直沿用气相吸附等温式。表示【型吸附等温式有朗谬尔公式和费兰德利希 公式,表示Ⅱ型吸附等温式有ET公式,现分述如下 ①朗谬尔公式 朗谬尔公式是从动力学观点出发,通过一些假设条件而推导出来的单分子吸
附公式。 9- 式中a、b为常数 为计算方便,可将上式改写为倒数式,即 1-1.1+1 g ab Cb 从上式可看出,)与之成直线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求a、b的值。 ②BET公式 BET公式是表示吸附剂上有多层溶质分子被吸附的吸附模式,各层的吸附 符合朗谬尔单分子吸附公式。公式为: BCqo g= Cc.-c)-- 式中q0一一单分子吸附层的饱和吸附量,gg: Cs一一吸附质的饱和浓度,gL: B一一常数。 为计算方便,可将上式改为倒数式,即 1B-1C (C,-C9B4Bg。C, 从上式可看出,C,-C 与二呈直线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可求4、B。 S=A.L.n 主要用用于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 ③费兰德利希经验公式 g=KCR 将上式改写成对数式: Igq=lgK+-lgC 把C和与其对应的q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便得到一条近似的直线。这条 直线的截距为K,斜率为1血。1/n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1/m0.10.5时 容易吸附:1m大于2时,则难于吸附。当1m较大时,即吸附质平衡浓度越高 则吸附量越大,吸附能力发挥的也越充分,这种情况最好采用连续式吸附操作。 当1m较小时,多采用间歇式吸附操作。 吸附量是选择吸附剂和设计吸附设备的重要数据。吸附量的大小,决定吸附 剂再生周期的长短。吸附量越大,再生周期就越长,从而再生剂的用量及再生费用
就越小。市场上供应的吸附剂,在产品样本中附有各种吸附量的指标,如对腆、 亚甲蓝、糖蜜液、苯、酚等的吸附量。这些指标虽然表示吸附剂对该吸附质的吸 附能力,但这些指标与对废水中吸附质的吸附能力不一定相符,因此应通过试验 确定吸附量和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测定吸附等温线时,吸附剂的颗粒越大,则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因此,为了在短时间内得到试验结果,往往将吸附剂破碎为较小的颗粒后再进行 试验。由颗粒变小所增加的表面积虽然是有限的,但由于能够打开吸附剂原来封 闭的细孔,使吸附量有所增加,此外,对实际吸附设备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 因此,由吸附等温线得到的吸附量与实际的吸附量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过吸 附等温线所得吸附量的方法简便易行,为选择吸附剂提供了可比较的数据,对吸 附设备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吸附速度 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效果,一般用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来衡量。所谓吸附 速度是指单位重量的吸附剂在单位时间内所吸附的物质量。吸附速度决定了废水 和吸附剂的接触时间。吸附速度越快,接触时间就越短,所需的吸附设备容积也 就越小。吸附速度决定于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过程。水中多孔的吸附剂对吸附 质的吸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颗粒外部扩散(又称膜扩散)阶段。在吸附剂颗粒周围存在着 层固定的溶剂薄膜。当溶液与吸附剂作相对运动时,这层溶剂薄膜不随溶液一同 移动,吸附质首先通过这个薄膜才能到达吸附剂的外表面,所以吸附速度与液膜 散速度有关。 第二阶段称为颗粒内部扩散阶段。经液膜扩散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向细孔 深处扩散。 第三阶段称为吸附反应阶段。在此阶段,吸附质被吸在细孔内表面上。 吸附速度与上述3个阶段进行的快慢有关。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第三阶段进 行的吸附反应速度很快,因此,吸附速度主要由液膜扩散速度和颗粒内部扩散速 度来控制。 根据试验得知,颗粒外部扩散速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溶液浓度越高,吸附 速度越快。对一定重量的吸附剂,外部扩散速度还与吸附剂的外表面积(即膜表 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因表面积与颗粒直径成反比,所以颗粒直径越小,扩散速 度就越大。另外,外部扩散速度还与搅动程度有关。增加溶液和颗粒之间的相对 速度,会使液膜变薄,可提高外部扩散速度。颗粒内部扩散比较复杂。扩散速度 与吸附剂细孔的大小、构造、吸附质颗粒大小、构造等因素有关。颗粒大小对内 部扩散的影响比外部扩散要大些。可见吸附剂颗粒的大小对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 都有很大影响、颗粒越小,吸附速度就越快。因此,从提高吸附速度来看,颗粒直 径越小越好。采用粉状吸附剂比粒状炭吸附剂有利,它不需要很长的接触时间, 6
因此吸附设备的容积小。对连续式粒状吸附剂的吸附设备,如外部扩散控制吸附 速度,则通过提高流速,增加颗粒周围液体的搅动程度,可提高吸附速度。也就 是说,在保证同样出水水质的前提下,采用较高的流速,缩短接触时间可减小吸 附设备的容积。 不少人根据不同的假设,推导出种种吸附速度公式。因吸附速度公式较复杂 又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所以吸附速度多通过试验来确定。 五、影晌吸附的因素 了解影响吸附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控制合适的操作条件 影响吸附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和吸附过程的操 作条件等。 1.吸附剂的性质 由于吸附现象是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所以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或大,吸附能 力就越强 吸附剂的种类不同,吸附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是极性分子(或离子)型的吸附 剂易吸附极性分子(或离子)型的吸附质,非极性分子型的吸附剂易于吸附非极性 的吸附质。 另外,吸附剂的颗粒大小,细孔的构造和分布情况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等对吸 附也有很大影响 2.吸附质的性质 (1)溶解度 吸附质在废水中的溶解度对吸附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吸附质的溶解度越低 越容易被吸附。 (2)表面自由能 能够使液体表面自由能降低的越多的吸附质,也越容易被吸附。例如活性炭 自水溶液中吸附脂肪酸,由于含炭越多的脂肪酸分子可使炭液养面自由能降低的 越多,所以吸附量也越大。 (3)极性 如上所述,极性的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的吸附质,非服性的吸附剂则易于吸附 非极性的吸附质。例如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的吸附剂或称疏水性吸附剂,可从溶 液中有选择地吸附非极性或极性很低的物质。硅胶和活性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或 称亲水性吸附剂,它们可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极性分子(包括水分子)。例如填 充硅胶的吸附柱先向吸附柱通苯达到吸附饱和后再向吸附柱通苯和水的混合液 则原先被吸附的苯逐渐为水所置换而被解吸出来,这是因为硅胶为极性吸附剂, 它对极性的水分子的吸附能力比非极性的苯分子为大,故优先吸附水。又如填充 活性炭的吸附柱先通水使之达到吸附淘和,再通苯和水的混合液,则原先被活件 炭吸附的水逐渐为苯所置换而解吸出来,这是因为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它对 非极性的苯的吸附能力比对极性的水为大,故优先吸附苯。 7
(4)吸附质分子的大小和不饱和度 吸附质分子的大小和不饱和度对吸附也有影响。例如活性炭与沸石相比,前 者易吸附分子直径较大的饱和化合物。而合成沸石易吸附分子直径小的不饱和的 (C=C<,一C=C一)化合物。应该指出的是活性炭对同族有机化合物的吸附能 力,虽然随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分子量过大,会影响扩散速度 所以当有机物分子量超过一「时,需进行预处理,将其分解为小分子量后再用活 性炭进行处理。 (⑤)吸附质的浓度 吸附质的浓度对吸附也有影响。浓度比较低时,由于吸附剂表面大部分是空 着的,因此提高吸附质浓度会增加吸附量,但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行提高浓 度时,吸附量虽仍有增加,但速度减慢。这说明吸附表面已大部分被吸附质所占据 当全部吸附表血被吸附质占据时,吸附量就达到极限状态,以后吸附量就不再随 畈附质的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了。 3.废水的H值 废水的pH值对吸附剂及吸附质的性质有关。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比在碱性 溶液中有较高的吸附率。 另外,pH值对吸附质在水中存在的状态(分子、离子、络合物等)及溶解度 有时也有影响.从而对吸附效果也有影响。 4.共存物质 物理吸附,吸附剂可吸附多种吸附质。一般共存多种吸附质时,吸附剂对某 种吸附质的吸附能力比只含该种吸附质时的吸附能力差。 5.温度 因为物理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反之吸附量增加。温 度对气相吸附影响较大,但对液相吸附影响较小。 6.接触时间 在进行吸附时,应保证吸附质与吸附剂有一定的接触时间,使吸附接近平衡, 充分利用吸附能力。畈附平衡所需时间取决于吸附速度。吸附速度越快,达到吸 附平衡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六、吸附操作方式 在废水处理中,吸附操作分静态和动态两种 1.静态吸附 在废水不流动的条件下,进行的吸附操作称为静态吸附操作。静态吸附操作 的工艺过程是,把一定数量的吸附剂投加入预处理的废水中,不断地进行搅拌 达到吸附平衡后,再用沉淀或过滤的方法使废水和吸附剂分开。如经一次吸附后, 出水的水质达不到要求时,往往采取多次静态吸附操作。多次吸附由于操作麻烦 所以在废水处理中采用较少。静态吸附常用的处理设备有水池和桶等
2.动态吸附 动态吸附是在废水流动条件下进行的吸附操作。, ()吸附设备 废水处理常用的动态吸附设备有同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 1)固定床 这是水处理工艺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当废水连续通过填充吸附剂的吸附设 备(吸附塔或吸附池)时,废水中的吸附质便被吸附剂吸附。若吸附剂数量足够时 从吸附设备流出的废水中吸附质的浓度可以降低到零。吸附剂使用一段时间后, 出水中的吸附质的浓度逐渐增加,当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应停止通水,将吸附剂 进行再生,吸附和再生可在同一设备内交替进行,也可将失效的吸附剂卸出,送 到再生设备进行再生。因为这种动态吸附设备中吸附剂在操作中是固定的,所以 叫固定床。 固定床根据水流方向又分为升流式和降流式。 降流式周定床如图13-36所示。降流式固定床的出水水质较好,但经过吸附 层的水头损失,特别是处理叫含悬浮物含量较高的废水时,为了防止悬浮物堵塞 吸附层,需定期进行反冲洗。有时需要在吸附层上部设反冲洗设备。 在升流式固定床中,当发现水头损失增大,可适当提高水流流速,使填充层 稍有膨胀(上下层不能互相混合),就可以达到自清的目的。这种方式由于层内水 头损失增加较慢,所以运行时间较长为其优点,但对废水人口处(底层)吸附层的 冲洗难于降流式。另外由于流量变动或操作一时失误就会使吸附剂流失,为其主 要缺点 固定床根据处理水量、原水的水质和处理要求可分为单床式、多床串联式和 多床并联式三种。 固定床吸附塔的设计要求:(P545) 废水处理采用的固定床吸附设备的大小和操作条件,根据实际设备的运行资 料建议采用下列数据 2)移动床 移动床的运行操作方式如下(见图13-38):原水从吸附塔底部流人和吸附剂进 行逆流接触,处理后的水从塔顶流出,再生后的吸附剂从塔顶加入,接近吸附饱 和的吸附剂从塔底间歇地排出,这种方式较固定床能充分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 并且水头损失小。由于采用升流式,废水从塔底流入,从塔项流出,被截留的悬 浮物随饱和的吸附剂间数地从制制,所以不需要反冲洗设备。但这种操作方要求 塔内吸附剂上下层不能互相混合,操作管理要求高。 移动床一次卸出的炭量一般为总填充量的5%~20%,在卸料的同时投加等量 的再生炭或新炭。卸炭和投炭的颊率与处理的水量和水质有关,从数小时到一周 移动床进水的悬浮物浓度不大于30mg/L。移动床高度可达5-10m。移动床占地 血积小,设备简单,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目前较大规模的废水处理多采
用。 3)流化床 特点:吸附剂在塔内处于膨胀状态或流化状态:被处理废水与活性炭基本上 也是逆流接触。 基建费用低: 不需要反冲洗: 操作要求严格。 (2)穿透曲线和吸附容量的利用 在缺乏设计资料时,应先作吸附剂的选择试验。通过吸附等温线试验得到的 静态吸附量可粗略地估计处理每3废水所需的吸附剂的数量。 ①穿透曲线 以降流式为例:其动态吸附实验的工作过程如图所示: 检测不同吸附时间出水中吸附质的浓度。 吸附层分三区:失去吸附能力饱和区,正在吸附的吸附区,未吸附区。 吸附过程的实质是吸附区沿水流方向下移动的过程,当吸附区移动至柱底部 时,出水中吸附质浓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进水浓度C。以出水中吸附质浓度C 为纵坐标,以接触时间t为横生标,将检测结果绘制成曲线称穿透曲线。 穿透点:C=(0.05~0.1)Ca 吸附终点:Cb=(0.90.95)Co 一般采用多柱串联(4~6根吸附柱)来绘制穿透曲线。分层取样。 ②吸附容量的利用 采用多床串联操作 如:采用A、B、C、D(备用柱)串联 开始时,按ABC,当C达到穿透浓度时,A饱和,再生A,将备用D 串联在C后面,按BCD当D达到穿透浓度时,B饱和再生,把再生后A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