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企业(特别是汽车行业企业)都应用 T方法进行管理,这样一种方法要求企业加快对用户变化需求的反应速度,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 作。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将自身业务与合作伙伴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相互之间的距 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增值,所以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将与合作伙伴的附属关系转向建立联盟或战 略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 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本 章主要研究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讨论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步骤及其制约因素,并对合作伙伴 的选择作了具体阐述 第一节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 供应链合作关系(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 Supplier- Manufacturer)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 Vendor/ Supplier- Buyer)关系、供应商关系 ( Supplier Partnership)。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 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这样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 间。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 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 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战略合作关系必然要求强调合作和信任 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 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t獭9—1涛圃炱笠档纳途9髦稚兀彳牧稀 茉础1.魃璞浮悴考9.ξ摺乜.际鹾屠臀穹竦龋θτφ咚峁τ氐氖俊1鄹瘢苯佑跋斓街 圃炱笠瞪暮没怠3杀镜母叩秃筒分柿康挠帕印R虼耍圃焐逃牍τμ痰暮献鞴叵涤ψ叛塾谝韵录父 辙矫妫?/p 1)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使供应商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产品或原材料的期限 质量和数量: 2)向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经营计划、经营策略及其相应的措施,使供应商明确企业的希望,以使自己能随 时达到企业要求的目标: 3)企业与供应商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各自向对方负责,使双方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并为此而团结 致,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合作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以产品/物流为核心转向以集成/合作为核心。在集成/合作逻辑思 想指导下,供应商和制造商把他们的相互的需求和技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为制造商提供最有用产品的共 同目标。因此,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一系列可见和不可见的服务 (R&D、设计、信息、物流等)。 供应商要具备创新和良好的设计能力,以保证交货的可靠性和时间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供应商采用先进的 管理技术(如JIT、TQM等),管理和控制中间供应商网络。而对制造商来说,要提供的活动和服务包 括:控制供应市场、管理和控制供应网络、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供应商提供财务服务等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认识,人们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企业 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把基于这种新型企业关系的和传统的企业关系的管理模式区别开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管理模式,这是近年来企业关系发展的新动向。从历史上看,企业关系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
第五章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企业(特别是汽车行业企业)都应用 JIT 方法进行管理,这样一种方法要求企业加快对用户变化需求的反应速度,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 作。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将自身业务与合作伙伴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相互之间的距 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增值,所以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将与合作伙伴的附属关系转向建立联盟或战 略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 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本 章主要研究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讨论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步骤及其制约因素,并对合作伙伴 的选择作了具体阐述。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 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Vendor/Supplier-Buyer)关系、供应商关系 (Supplier Partnership)。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 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这样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 间。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 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 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战略合作关系必然要求强调合作和信任。 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 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ι獭9┯ι涛 圃炱笠档纳 途 ┯Ω髦稚 兀ㄔ 牧稀 ⒛茉础⒒ 魃璞浮⒘悴考 ⒐ぞ摺⒓际鹾屠臀穹 竦龋 9┯φ咚 峁┮ 氐氖 俊⒓鄹瘢 苯佑跋斓街 圃炱笠瞪 暮没怠⒊杀镜母叩秃筒 分柿康挠帕印R虼耍 圃焐逃牍┯ι痰暮献鞴叵涤ψ叛塾谝韵录父 龇矫妫?/p> 1)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使供应商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产品或原材料的期限、 质量和数量; 2)向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经营计划、经营策略及其相应的措施,使供应商明确企业的希望,以使自己能随 时达到企业要求的目标; 3)企业与供应商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各自向对方负责,使双方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并为此而团结一 致,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合作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以产品/物流为核心转向以集成/合作为核心。在集成/合作逻辑思 想指导下,供应商和制造商把他们的相互的需求和技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为制造商提供最有用产品的共 同目标。因此,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一系列可见和不可见的服务 (R&D、设计、信息、物流等)。 供应商要具备创新和良好的设计能力,以保证交货的可靠性和时间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供应商采用先进的 管理技术(如 JIT、TQM 等),管理和控制中间供应商网络。而对制造商来说,要提供的活动和服务包 括:控制供应市场、管理和控制供应网络、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供应商提供财务服务等。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认识,人们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企业 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把基于这种新型企业关系的和传统的企业关系的管理模式区别开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管理模式,这是近年来企业关系发展的新动向。从历史上看,企业关系大致经历了 3 个发展阶段,如图
5-1所示。 图5-1企业关系演变过程 从传统的企业关系过渡到创新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式,经历了从以生产物流相结合为特征的物流关系(20 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到以战略协作为特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在传统 的观念中,供应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基于这种企业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 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合作,更谈不上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与 协作 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关系模式向物流关系模式转化,JIT和TQM等管理思想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为了达到生产的均衡化和物流同步化,必须加强部门间、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但是,基于简单物流关系 的企业合作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处于作业层和技术层的合作。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务支持(协作 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体决策(集智性〕、柔性与敏捷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越来越剧烈的 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于是产生了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 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基于这种企业运作环境的产品 制造过程,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了,而且顾客导向化( Customization)程度 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的生产模式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柔性和敏捷性显著增强,虚拟制 造与动态联盟加强了业务外包这种策略的利用。企业集成即从原来的中低层次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 (BPR)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在这种企业关系中,市场竞争的策略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 Based)和价值链( Value chain)的价值让渡系统管理,或基 于价值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 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如图5-2所示 由图5-2可见,企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都实现相互作用的集成。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实现企业之间的资 源优化配置、企业合作以及委托实现,而在中观层面上主要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联合开发的基础上 实现信息的共享,微观层面上则是实现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并实现后勤保障和服务协作等 图5-2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 四、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中的质量概念应是来自于顾客的理解,质量工作源于顾客需求,终结于顾客的满意。制 造商必须将顾客的心声贯穿于整个设计、加工、和配送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心产品质量,而且要关心 广告、服务、原材料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的质量。我们把这种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 础的质量思想称?quot;过程质量,通过实施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达到零缺陷输入和零缺陷 输出,实现基于双零(零库存,零缺陷)的精细供应链目的。双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给企业提出 了一个不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企业过程质量模型见图5-3 图5-3企业过程质量模型 要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质量,人们普遍认为质量功能开发( 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QFD)思想 是实现供应链质量保证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的理想模式,QFD能将顾客实际需求反映 到企业制造全过程中,通过产品质量功能的配置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使用户满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 控制的标准直接来自用户,因而能消除产品多余的、不必要的功能质量,尽可能消除浪费,满足精细制造 的目的,形成用户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要求→零件特性质量要求→工艺操作质量要求的牵引作用。基于这 认识,人们提出了企业生产模式由精细制造向精细供应链转变的思想。 五、战略伙伴关系企业模型中的技术扩散与服务协作关系 集成化的供应链,其竞争优势并不是缘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和增加,而是缘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 分,实现了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合,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了最大的权能。通过信息的共 享,企业把精力用于企业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面向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供应链过程中的知识或技术的扩散,和传统 意义的信息流是不同的。企业也并不是拥有了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信息量即能够使其竞争能力显著增 强,而是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利用知识链(或技术链),确定各项具体技术在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所起
5-1 所示。 图 5-1 企业关系演变过程 从传统的企业关系过渡到创新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式,经历了从以生产物流相结合为特征的物流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到以战略协作为特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在传统 的观念中,供应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基于这种企业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 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合作,更谈不上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与 协作。 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关系模式向物流关系模式转化,JIT 和 TQM 等管理思想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为了达到生产的均衡化和物流同步化,必须加强部门间、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但是,基于简单物流关系 的企业合作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处于作业层和技术层的合作。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务支持(协作 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体决策(集智性)、柔性与敏捷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越来越剧烈的 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于是产生了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 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基于这种企业运作环境的产品 制造过程,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了,而且顾客导向化(Customization)程度更 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的生产模式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柔性和敏捷性显著增强,虚拟制 造与动态联盟加强了业务外包这种策略的利用。企业集成即从原来的中低层次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 (BPR)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在这种企业关系中,市场竞争的策略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Based)和价值链(Value Chain)的价值让渡系统管理,或基 于价值的供应链管理。 三、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 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如图 5-2 所示。 由图 5-2 可见,企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都实现相互作用的集成。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实现企业之间的资 源优化配置、企业合作以及委托实现,而在中观层面上主要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联合开发的基础上 实现信息的共享,微观层面上则是实现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并实现后勤保障和服务协作等 业务职能。 图 5-2 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 四、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中的质量概念应是来自于顾客的理解,质量工作源于顾客需求,终结于顾客的满意。制 造商必须将顾客的心声贯穿于整个设计、加工、和配送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心产品质量,而且要关心 广告、服务、原材料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的质量。我们把这种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 础的质量思想称?quot;过程质量,通过实施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达到零缺陷输入和零缺陷 输出,实现基于双零(零库存,零缺陷)的精细供应链目的。双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给企业提出 了一个不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企业过程质量模型见图 5-3。 图 5-3 企业过程质量模型 要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质量,人们普遍认为质量功能开发(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QFD)思想 是实现供应链质量保证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的理想模式,QFD 能将顾客实际需求反映 到企业制造全过程中,通过产品质量功能的配置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使用户满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 控制的标准直接来自用户,因而能消除产品多余的、不必要的功能质量,尽可能消除浪费,满足精细制造 的目的,形成用户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要求→零件特性质量要求→工艺操作质量要求的牵引作用。基于这 一认识,人们提出了企业生产模式由精细制造向精细供应链转变的思想。 五、战略伙伴关系企业模型中的技术扩散与服务协作关系 集成化的供应链,其竞争优势并不是缘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和增加,而是缘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 分,实现了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合,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了最大的权能。通过信息的共 享,企业把精力用于企业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面向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供应链过程中的知识或技术的扩散,和传统 意义的信息流是不同的。企业也并不是拥有了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信息量即能够使其竞争能力显著增 强,而是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利用知识链(或技术链),确定各项具体技术在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所起
的作用,注重那些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知识与信息的合理运用和扩散作用。为此,必须重视知识主 管( 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和信息主管(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0)在企业中的作用。 如图5-4所示。正如汪应洛教授所提出的那样建立所谓的虚拟研究开发中心,或者如谢友柏教授所提出的 建立虛拟的异地合作设计组织,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技术扩散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于技术扩散机制,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企业行为学、信息传播学、市场渗透、空间转移的原理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传统的市场模式。 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原 有的知识与技术扩散途径,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知识与技术传播扩散机制、网络知识的采用、网络知 识产权等问题,目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是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模式,自然 要面对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与知识的扩散和协作支持问题,传统的企业技术合作模式和扩散机制对于以供应 链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技术扩散而言不是完全适用的 六、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区别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 共同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这与传统的关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表5-1) 七、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缩短供应链总周期时间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它对于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重要意义(如 图5-5所示) 图5-5供应链总周期时间 速度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供应链中制造商要求供应商加快生产运作速度,通过缩短供应链总周期 时间,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从图5-5中可以看出,要缩短总周期,主要依靠缩短采购时间 内向( I abound)运输时间、外向( Outbound)运输时间和设计制造时间(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参 与),显然加强供应链合作关系运作的意义重大 通过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于制造商/买主 ◇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 ◇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 ◇改善时间管理 ◇交货提前期的缩短和可靠性的提高 ◇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 ◇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 ◇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2.对于供应商/卖主 ◇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 ◇提高运作质量 ◇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 ◇获得更高的(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利润 对于双方 ◇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 ◇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 ◇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 ◇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
的作用,注重那些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知识与信息的合理运用和扩散作用。为此,必须重视知识主 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和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在企业中的作用。 如图 5-4 所示。正如汪应洛教授所提出的那样建立所谓的虚拟研究开发中心,或者如谢友柏教授所提出的 建立虚拟的异地合作设计组织,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技术扩散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于技术扩散机制,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企业行为学、信息传播学、市场渗透、空间转移的原理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传统的市场模式。Internet 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原 有的知识与技术扩散途径,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知识与技术传播扩散机制、网络知识的采用、网络知 识产权等问题,目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是面向 21 世纪的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模式,自然 要面对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与知识的扩散和协作支持问题,传统的企业技术合作模式和扩散机制对于以供应 链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技术扩散而言不是完全适用的。 六、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区别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 共同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这与传统的关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表 5-1)。 七、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缩短供应链总周期时间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它对于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重要意义(如 图 5-5 所示)。 图 5-5 供应链总周期时间 速度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供应链中制造商要求供应商加快生产运作速度,通过缩短供应链总周期 时间,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从图 5-5 中可以看出,要缩短总周期,主要依靠缩短采购时间、 内向(I n b o u n d)运输时间、外向(Outbound)运输时间和设计制造时间(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参 与),显然加强供应链合作关系运作的意义重大。 通过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于制造商/买主 ◇ 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 ◇ 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 ◇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 ◇ 改善时间管理 ◇ 交货提前期的缩短和可靠性的提高 ◇ 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 ◇ 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 ◇ 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2.对于供应商/卖主 ◇ 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 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 ◇ 提高运作质量 ◇ 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 ◇ 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 ◇ 获得更高的(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利润 3. 对于双方 ◇ 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 ◇ 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 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 ◇ 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 ◇ 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
◇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 ◇增强矛盾冲 突解 决能力 ◇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 ◇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资产利用率 虽然有这些利益的存在,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会影响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参与者。最重要的是,过 分地依赖一个合作伙伴可能在合作伙伴不能满足其期望要求时造成惨重损失。同时,企业可能因为对战略 合作关系的失控、过于自信、合作伙伴的过于专业化等原因降低竞争力。而且,企业可能过高估计供应链 战略合作关系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缺陷。所以企业必须对传统合作关系和战略合作关系策略作出正确对 比,再作出最后的决策 第二节委托代理机制: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集成的最高层次是企业间的战略协作问题,当企业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时,即展开了合作 对策的过程,企业之间通过一种协商机制,谋求一种双赢的目标。自从20世纪60年代恰克( Chark)研 究多级库存以来,诸多学者集中精力致力于多级库存的优化问题的求解,但从供应链的战略高度去研究供 应链的协调性问题的人较少。在营销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人们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主要从价格 协商与资源分配的角度进行研究。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的基于物流的单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特别是动态联盟的供应链。在加盟某 个供应链时,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 商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产生了以动态联盟为 特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原有的企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 是供应链管理思想。集成化供应链是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扩展企业模型),它改变了原来 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的竞争, 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原来那种单枪匹马的企业竞争策论已不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会 如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加入某一供应链联盟的过程 中,又需要竞争的优势与策略,这就是供应链结盟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模式。这种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 争。美国的派拉哈勒德(C.K. Prahalad)和哈默( Gray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 合,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包括生产与组织管理,如产品开发技术、制造技术、成本控制技术 营销技能和售后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因此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企业如何凝造 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每一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程序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快速重组,做好本企业能创造 特殊价值的、必须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业务,这就是供应链合作模式的最终目的-双 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 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能清楚地观察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和工作流,以更好地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各个环节的延迟时间,消除信息扭曲的放大 效应,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面向供应链的基于 Internet/ Intranet的 MRPII(或ERP)敏 捷供应链系统,为企业供应链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目前关于供应链管理(集成化、敏捷化供应链)的研 究,基本上遵循一条既有侧重点又有一般的研究思路:将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内在机制视为由相互协作 的智能代理模块组成的网络,每个代理模块实现供应链的一项或几项功能,每个代理模块又与其他代理模 块协调运作 然而,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图5-6)看,这只能使供应链达到中观集成和微观集成,而宏观 方面的资源配置、合作对策和委托实现机制,并没有得以体现。通过 MRPII/ERP实现中观集成(信息流集 成),通过DRP或LRP( Logistic resourcePlanning,LRP)实现工作流的集成,而要实现协商代理和合作 对策,则需要建立面向高层决策的管理系统-EIS N D S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Negotiation Decision SupportSystem 从经济学、营销学的角度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策略由原来的敌对性竞争发展成为合作 性竞争是全球竞争趋势。合作性对策( Cooperative Game)是目前对策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团队 ( Group Team)和自我管理团队(Self- Managing Team)为形式的新的企业管理对象,合作性 ( Cooperation)、竞争性( Competition)和独立性( Independence)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 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 ◇ 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 ◇ 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 ◇ 减少管理成本 ◇ 提高资产利用率 虽然有这些利益的存在,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会影响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参与者。最重要的是,过 分地依赖一个合作伙伴可能在合作伙伴不能满足其期望要求时造成惨重损失。同时,企业可能因为对战略 合作关系的失控、过于自信、合作伙伴的过于专业化等原因降低竞争力。而且,企业可能过高估计供应链 战略合作关系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缺陷。所以企业必须对传统合作关系和战略合作关系策略作出正确对 比,再作出最后的决策。 第二节 委托代理机制: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集成的最高层次是企业间的战略协作问题,当企业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时,即展开了合作 对策的过程,企业之间通过一种协商机制,谋求一种双赢的目标。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恰克(Chark)研 究多级库存以来,诸多学者集中精力致力于多级库存的优化问题的求解,但从供应链的战略高度去研究供 应链的协调性问题的人较少。在营销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人们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主要从价格 协商与资源分配的角度进行研究。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的基于物流的单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特别是动态联盟的供应链。在加盟某 个供应链时,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 商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产生了以动态联盟为 特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原有的企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 是供应链管理思想。集成化供应链是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扩展企业模型),它改变了原来 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的竞争, 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原来那种单枪匹马的企业竞争策论已不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会 如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加入某一供应链联盟的过程 中,又需要竞争的优势与策略,这就是供应链结盟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模式。这种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 争。美国的派拉哈勒德(C.K.Prahalad)和哈默(Gray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 合,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包括生产与组织管理,如产品开发技术、制造技术、成本控制技术、 营销技能和售后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因此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企业如何凝造 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每一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程序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快速重组,做好本企业能创造 特殊价值的、必须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业务,这就是供应链合作模式的最终目的-双 赢。 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 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能清楚地观察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和工作流,以更好地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各个环节的延迟时间,消除信息扭曲的放大 效应,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面向供应链的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的 MRPII(或 ERP)敏 捷供应链系统,为企业供应链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目前关于供应链管理(集成化、敏捷化供应链)的研 究,基本上遵循一条既有侧重点又有一般的研究思路:将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内在机制视为由相互协作 的智能代理模块组成的网络,每个代理模块实现供应链的一项或几项功能,每个代理模块又与其他代理模 块协调运作。 然而,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图 5-6)看,这只能使供应链达到中观集成和微观集成,而宏观 方面的资源配置、合作对策和委托实现机制,并没有得以体现。通过 MRPII/ERP 实现中观集成(信息流集 成),通过 DRP 或 LRP(Logistic ResourcePlanning, LRP)实现工作流的集成,而要实现协商代理和合作 对策,则需要建立面向高层决策的管理系统-E I S / N D S 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Negotiation Decision SupportSystem)。 从经济学、营销学的角度看,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策略由原来的敌对性竞争发展成为合作 性竞争是全球竞争趋势。合作性对策(Cooperative Game)是目前对策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团队 (Group Team)和自我管理团队(Self-Managing Team)为形式的新的企业管理对象,合作性 (Cooperation)、竞争性(Competition)和独立性(Independence)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建设性对话( Constructive Controversy)和群体协商( GroupNegotiation)将发挥有力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有效发挥群 体协商机制的作用,目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联盟中信任问题( Confidence)。索勒理( Thoreli)以强调可靠性预期为标准,强调合作伙伴 的可靠诚实、遵守承诺,认为信任与不信任的真正差别在于双方信心的飞跃:彼此相信对方关心自己的利 益,在没有考虑彼此的影响之前谁也不会行动,这实际上强调了合作协商的重要意义 (2)沟通( Communication)。尽管通过 Internet/ Intranet供应链联盟成员获得了相互有用的信息资源, 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保证,但谁也不保证为个体利益而隐瞒私有信息的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是协商理论 又一个棘手难题。 (3)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包括:①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的成本:②使协议适应预期不到的突发事件 的成本:③实施协议条件的成本:④中止协议的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降低用户成本 ( Customer Cost),如何在合作伙伴间合理分担交易费用(合作经营分成模式),降低用户成本是供应链合作对策中 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种委托加工式的供应链,即核心企业委托经过挑选的企业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 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 任,导致供应链运行成本较高。在委托-代理( Principle- Agent)关系中,存在两种必须面对的代理问 题:一个是信息非对称性带来的悖逆选择( Adverse selection)(对委托人而言):另一个就是败德行为 ( Moral Hazard)(对代理人而言)。这些问题要通过建立代理人激励机制和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加以解 决,以减少其对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影响。 第三节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 立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一个企业能从实施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获益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供应链合作关 系的建立不仅是企业结构上的变化,而且在观念上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所以,必须一丝不荀地选择供应 商,以确保真正实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利益 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见表5-2)。 表5-2供应链合作关系建立步骤 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步骤 1.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 2.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 3.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4.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第一步必须明确战略关系对于企业的必要性,企业必须评估潜在的利益与风险。然 后,确立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和初步评估可选的合作伙伴。一旦供应商或合作伙伴选定后,必须让每一个合 作伙伴都认识到相互参与、合作的重要性,真正建立合作关系。最后的步骤包括实施和加强合作关系,或 者解除无益的合作关系。 二、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建设性对话(Constructive Controversy)和群体协商(GroupNegotiation)将发挥有力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有效发挥群 体协商机制的作用,目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联盟中信任问题(Confidence)。索勒理(Thoreli)以强调可靠性预期为标准,强调合作伙伴 的可靠诚实、遵守承诺,认为信任与不信任的真正差别在于双方信心的飞跃:彼此相信对方关心自己的利 益,在没有考虑彼此的影响之前谁也不会行动,这实际上强调了合作协商的重要意义。 (2)沟通(Communication)。尽管通过 Internet/Intranet 供应链联盟成员获得了相互有用的信息资源, 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保证,但谁也不保证为个体利益而隐瞒私有信息的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是协商理论 又一个棘手难题。 (3)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包括:①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的成本;②使协议适应预期不到的突发事件 的成本;③实施协议条件的成本;④中止协议的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降低用户成本 (Customer Cost),如何在合作伙伴间合理分担交易费用(合作经营分成模式),降低用户成本是供应链合作对策中 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种委托加工式的供应链,即核心企业委托经过挑选的企业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 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 任,导致供应链运行成本较高。在委托-代理(Principle-Agent)关系中,存在两种必须面对的代理问 题:一个是信息非对称性带来的悖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对委托人而言);另一个就是败德行为 (Moral Hazard)(对代理人而言)。这些问题要通过建立代理人激励机制和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加以解 决,以减少其对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影响。 第三节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 一、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一个企业能从实施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获益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供应链合作关 系的建立不仅是企业结构上的变化,而且在观念上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所以,必须一丝不苟地选择供应 商,以确保真正实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利益。 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见表 5 - 2)。 表 5-2 供应链合作关系建立步骤 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步骤 1. 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 2. 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 3. 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4. 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第一步必须明确战略关系对于企业的必要性,企业必须评估潜在的利益与风险。然 后,确立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和初步评估可选的合作伙伴。一旦供应商或合作伙伴选定后,必须让每一个合 作伙伴都认识到相互参与、合作的重要性,真正建立合作关系。最后的步骤包括实施和加强合作关系,或 者解除无益的合作关系。 二、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
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并且企业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相 互信任的关系。在战略分析阶段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解决社会、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并 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结构和文化,同时在企业之间建立统一一致的运作模式或体制,解决业务流程和结构上 存在的障碍 在供应商评价和选择阶段,总成本和利润的分配、文化兼容性、财务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自 然地理位置分布)、管理的兼容性等将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必须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 相互之间的了解(对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到了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 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设计支持。在实施阶段,相互之间的信任最为重要,良好愿望、柔性、解决 矛盾冲突的技能、业绩评价(评估)、有效的技术方法和资源支持等都很重要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工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机制 和管理思想都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低,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 还没有形成战略伙伴等具有战略联盟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我为主的山头主义思想仍然在许多 企业存在,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供应链为数不多 2)许多国有企业虽然很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方式上,仍然习惯于按照计 划经济模式办事,没有进行科学的协商决策和合作对策研究,缺乏市场竞争的科学意识 3)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委托一代理模式,委托代理的激励成本( Incentive Cost)远大于市场自由竞争的 微励成本,代理问题中的败德行为相当严重 4)国有企业委托人的典型特征是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代理人问题 比其他类常规代理人问题更复杂 5)企业合作关系中短期行为也普遍存在。由于委托代理人问题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短期行为 企业的协商过程带有很强的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 6)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棘轮效应( Ratchet effect)的存在,企业在合作竞争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 高:此外,我国目前市场资源的结构配置机制并不符合规范的帕累托配置模型,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交易 成本较高,委托代理实现过程中由于信息非对称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让人十分棘手 7)基于 Internet/ Intranet的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合作方式与委托代理实现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 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充分利用ED/ Internet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 与此同时,在利用 Internet/ Intranet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法律 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1998年,发生了海南某公司和香港某公司进行在线电子商务时我国首例
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并且企业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相 互信任的关系。在战略分析阶段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解决社会、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并 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结构和文化,同时在企业之间建立统一一致的运作模式或体制,解决业务流程和结构上 存在的障碍。 在供应商评价和选择阶段,总成本和利润的分配、文化兼容性、财务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自 然地理位置分布)、管理的兼容性等将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必须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 相互之间的了解(对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到了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 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设计支持。在实施阶段,相互之间的信任最为重要,良好愿望、柔性、解决 矛盾冲突的技能、业绩评价(评估)、有效的技术方法和资源支持等都很重要。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工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机制 和管理思想都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低,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 还没有形成战略伙伴等具有战略联盟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我为主的山头主义思想仍然在许多 企业存在,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供应链为数不多。 2)许多国有企业虽然很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方式上,仍然习惯于按照计 划经济模式办事,没有进行科学的协商决策和合作对策研究,缺乏市场竞争的科学意识。 3)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委托-代理模式,委托代理的激励成本(Incentive Cost)远大于市场自由竞争的 激励成本,代理问题中的败德行为相当严重。 4)国有企业委托人的典型特征是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代理人问题 比其他类常规代理人问题更复杂。 5)企业合作关系中短期行为也普遍存在。由于委托代理人问题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短期行为。 企业的协商过程带有很强的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 6)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的存在,企业在合作竞争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 高;此外,我国目前市场资源的结构配置机制并不符合规范的帕累托配置模型,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交易 成本较高,委托代理实现过程中由于信息非对称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让人十分棘手。 7)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的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合作方式与委托代理实现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 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充分利用 EDI/Internet 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 与此同时,在利用 Internet/Intranet 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法律 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1998 年,发生了海南某公司和香港某公司进行在线电子商务时我国首例
电子商务诈骗案,充分说明我国企业在进行全球供应链活动中进行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研究的重要 性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受到的阻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企业 改革的深入又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因此,完善供应链管理思想运作方法,解决 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企业合作对策与委托代理实现机制问题是关系到供应链 管理模式能否在我国得到很好实施的关键。 第四节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传统的供应关系已 不再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产品需求日新月异的环境,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 目标,企业的业务重构就必须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 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 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短期成本最小化的需要,但 是供应链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单一的供应源),相互的连接变得更专有(紧密合作的需要),并且制造商 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找最杰出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把合作伙伴分为两个层次: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 作伙伴。重要合作伙伴是少而精的、与制造商关系密切的合作伙伴,而次要合作伙伴是相对多的、与制造 商关系不很密切的合作伙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变化主要影响重要合作伙伴,而对次要合作伙伴的影响较 根据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他的竞争实力,可将合作伙伴分成不同的类别,分类矩阵见图5- 图5-7合作伙伴分类矩阵 纵轴代表的是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增值的作用,对于一个合作伙伴来说,如果他不能对增值做出贡献,他 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合作伙伴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 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在实际运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 对于长期需求而言,要求合作伙伴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对于短 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合作伙伴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对于中期需求而 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有影响力的或竞争性 /技术性的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伙伴考虑的主要因素 由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CIMS-供应链管理课题组1997年的一次调查统计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企业在选 择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 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 主要统计数据如图5-8所示 从调查数据以及通过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交谈中发现,我国企业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时存在较多问题 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 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 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 体、客观的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 各方面指标。 (②)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宣,亦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
电子商务诈骗案,充分说明我国企业在进行全球供应链活动中进行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研究的重要 性。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受到的阻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企业 改革的深入又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因此,完善供应链管理思想运作方法,解决 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企业合作对策与委托代理实现机制问题是关系到供应链 管理模式能否在我国得到很好实施的关键。 第四节 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传统的供应关系已 不再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产品需求日新月异的环境,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 目标,企业的业务重构就必须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 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 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 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短期成本最小化的需要,但 是供应链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单一的供应源),相互的连接变得更专有(紧密合作的需要),并且制造商 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找最杰出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把合作伙伴分为两个层次: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 作伙伴。重要合作伙伴是少而精的、与制造商关系密切的合作伙伴,而次要合作伙伴是相对多的、与制造 商关系不很密切的合作伙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变化主要影响重要合作伙伴,而对次要合作伙伴的影响较 小。 根据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他的竞争实力,可将合作伙伴分成不同的类别,分类矩阵见图 5- 7。 图 5-7 合作伙伴分类矩阵 纵轴代表的是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增值的作用,对于一个合作伙伴来说,如果他不能对增值做出贡献,他 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合作伙伴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 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在实际运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 对于长期需求而言,要求合作伙伴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对于短 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合作伙伴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对于中期需求而 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有影响力的或竞争性 /技术性的合作伙伴)。 二、选择合作伙伴考虑的主要因素 由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CIMS-供应链管理课题组 1997 年的一次调查统计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企业在选 择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 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 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 一。主要统计数据如图 5-8 所示。 从调查数据以及通过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交谈中发现,我国企业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时存在较多问题:企 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 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 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 体、客观的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 各方面指标。 (2)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亦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
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 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应商的水平 (3)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 (4)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 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企业调查研究,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4类: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 量系统和企业环境。为了有效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我们可以框架性地构建3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如图5-9所示,其中第3层略),第一层次是目标层,包含以上四个主要因素,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 具体因素建立在指标体系的第二层,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建立在第三层。 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 选择合作伙伴,是对企业输入物资的适当品质、适当期限、适当数量与适当价格的总体进行选择的起点与 归宿。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较多,一般要根据供应单位的多少、对供应单位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物资需要的 时间是否紧迫等要求来确定。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方法综述如下。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人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常用于选择企 业非主要原材料的合作伙伴。 2.招标法 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它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 各招标合作伙伴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合作伙伴签定合同或协议。招标法可以 是公开招标,也可以是指定竞级招标。公开招标对投标者的资格不予限制:指定竞标则由企业预先选择若 干个可能的合作伙伴,再进行竞标和决标。招标方法竞争性强,企业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合作 伙伴,以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便宜而适用的物资。但招标法手续较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紧急订购的 需要:订购机动性差,有时订购者对投标者了解不够,双方未能充分协商,造成货不对路或不能按时到 货 3.协商选择法 在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即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 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招标法相比,协商方法由于供需双方能充分 协商,在物资质量、交货日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较有保证。但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不一定能得到价格最合 理、供应条件最有利的供应来源。当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 复杂时,协商选择方法比招标法更为合适 4采购成本比较法 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一般包括 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采购成本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分析针对各个不同合作伙伴的 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合作伙伴的一种方法 5.ABC成本法 鲁德霍夫( Roodhooft)和科林斯( Jozef Konings)在1996年提出基于活动的成本(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分析法,通过计算合作伙伴的总成本来选择合作伙伴,他们提出的总成本模型为: 式中 SiB-第i个合作伙伴的成本值 pi-第i个合作伙伴的单位销售价格 pmin-合作伙伴中单位销售价格的最小值 cjB-因企业采购相关活动导致的成本因子j的单位成本 DijB-因合作伙伴i导致的在采购企业内部的成本因子j的单位成本
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 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应商的水平。 (3)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 (4)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 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企业调查研究,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 4 类: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 量系统和企业环境。为了有效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我们可以框架性地构建 3 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如图 5-9 所示,其中第 3 层略),第一层次是目标层,包含以上四个主要因素,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 具体因素建立在指标体系的第二层,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建立在第三层。 三、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 选择合作伙伴,是对企业输入物资的适当品质、适当期限、适当数量与适当价格的总体进行选择的起点与 归宿。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较多,一般要根据供应单位的多少、对供应单位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物资需要的 时间是否紧迫等要求来确定。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方法综述如下。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人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常用于选择企 业非主要原材料的合作伙伴。 2.招标法 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它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 各招标合作伙伴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合作伙伴签定合同或协议。招标法可以 是公开招标,也可以是指定竞级招标。公开招标对投标者的资格不予限制;指定竞标则由企业预先选择若 干个可能的合作伙伴,再进行竞标和决标。招标方法竞争性强,企业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合作 伙伴,以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便宜而适用的物资。但招标法手续较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紧急订购的 需要;订购机动性差,有时订购者对投标者了解不够,双方未能充分协商,造成货不对路或不能按时到 货。 3.协商选择法 在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即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 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招标法相比,协商方法由于供需双方能充分 协商,在物资质量、交货日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较有保证。但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不一定能得到价格最合 理、供应条件最有利的供应来源。当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 复杂时,协商选择方法比招标法更为合适。 4.采购成本比较法 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一般包括 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采购成本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分析针对各个不同合作伙伴的 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合作伙伴的一种方法。 5.ABC 成本法 鲁德霍夫(Roodhooft)和科林斯(Jozef Konings)在 1996 年提出基于活动的成本(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分析法,通过计算合作伙伴的总成本来选择合作伙伴,他们提出的总成本模型为: 式中 SiB-第 i 个合作伙伴的成本值; pi-第 i 个合作伙伴的单位销售价格; pmin-合作伙伴中单位销售价格的最小值; q-采购量; cjB-因企业采购相关活动导致的成本因子 j 的单位成本; DijB-因合作伙伴 i 导致的在采购企业内部的成本因子 j 的单位成本
这个成本模型用于分析企业因采购活动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大小。企业将选择SiB值最小的合作 伙伴 6.层次分析法 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赛惕(T.L. Satty)提出的,韦伯( Weber)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 法分别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 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 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由于该方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 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不足之处是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 题时,该方法容易出现问题,如判断矩阵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往往难于进一步对其分组。它作为一种定 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苔么蔓( Timmerman)提出合作伙伴评价分类法( Categorical method):温德(Wind)和罗宾森 ( Robinson)、格理格利( Gregory)提出标重法( Weighted Point plan)等等都可以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但应用在供应链环境下,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没有考虑 具体的环境,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和选择 7.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 科,AN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如知觉、灵感和形象思维等,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形动态 处理等特征 这里将AN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 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合作伙伴作出综合评价时,该方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 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较好地保证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处理总体流程结构模型如图5-10所示。 图5-1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流程结构模型 在选定评价指标组合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作出评价,得到评价值之后,因各指标间没有统一的度量标 准,难以进行直接的分析和比较,也不利于输入神经网络计算,因此,在用神经网络进行综合评价之前 应首先将输入的评价值通过隶属函数的作用转换为[0,1]之间的值,即对评价值进行标准无纲量化,并作 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使AN可以处理定量和定性指标 评价值输入模块处理功能结构示意图如图5-11所示。 图5-11评价输入模块 其中x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输入值),pi表示第i个指标经量化后的评价值(输出值),它是 B-P网络的输入值。 人工神经网络模块是综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B-P网络组成,主要完成网络结构的定义、样本的 学习和通过B-P算法进行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计算等功能 用于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的B-P人工神经网络(以下简称BP网络)可以采用具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层和 一个输出层的网络结构。各层具有多个节点,每相邻两层之间单方向互连,如图5-12所示 图5-12B-P网络结构 B-P网络结构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输入层和隐含层个数的增加会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但 也会影响其收敛速度。B-P网络结构参数可在网络运行前进行设置定义,相应设置存于网络结构文件 在通过计算得到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后,就可将经过初始化的企业评价值作为网络输入进行计算,得到评价 输出。 四、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5-13),企业必须确定各个步骤的开始时间 每一个步骤对企业来说都是动态的(企业可自行决定先后和开始时间),并且每一个步骤对于企业来说都 是一次改善业务的过程。 图5-13合作伙伴评价、选择步骤图 步骤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需求、必要性) 市场需求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驱动源。建立基于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 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 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如果 已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则根据需求的变化确认供应链合作关系变化的必要性,从而确认合作伙伴评价选 择的必要性。同时分析现有合作伙伴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
这个成本模型用于分析企业因采购活动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大小。企业将选择 SiB 值最小的合作 伙伴。 6.层次分析法 该方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赛惕(T.L.Satty)提出的,韦伯(Weber)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 法分别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 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 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由于该方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 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不足之处是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 题时,该方法容易出现问题,如判断矩阵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往往难于进一步对其分组。它作为一种定 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苔么蔓(Timmerman)提出合作伙伴评价分类法(Categorical method);温德(Wind)和罗宾森 (Robinson)、格理格利(Gregory)提出标重法(Weighted Point Plan)等等都可以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但应用在供应链环境下,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没有考虑 具体的环境,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和选择。 7.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 ANN)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 科,ANN 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如知觉、灵感和形象思维等,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形动态 处理等特征。 这里将 ANN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 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合作伙伴作出综合评价时,该方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 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较好地保证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处理总体流程结构模型如图 5-10 所示。 图 5-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流程结构模型 在选定评价指标组合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作出评价,得到评价值之后,因各指标间没有统一的度量标 准,难以进行直接的分析和比较,也不利于输入神经网络计算,因此,在用神经网络进行综合评价之前, 应首先将输入的评价值通过隶属函数的作用转换为[0,1]之间的值,即对评价值进行标准无纲量化,并作 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使 ANN 可以处理定量和定性指标。 评价值输入模块处理功能结构示意图如图 5-11 所示。 图 5-11 评价输入模块 其中 xpi 表示第 i 个指标的评价值(输入值),pi 表示第 i 个指标经量化后的评价值(输出值),它是 B-P 网络的输入值。 人工神经网络模块是综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B-P 网络组成,主要完成网络结构的定义、样本的 学习和通过 B-P 算法进行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计算等功能。 用于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的 B-P 人工神经网络(以下简称 B-P 网络)可以采用具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层和 一个输出层的网络结构。各层具有多个节点,每相邻两层之间单方向互连,如图 5-12 所示。 图 5-12 B-P 网络结构 B-P 网络结构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输入层和隐含层个数的增加会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但 也会影响其收敛速度。B-P 网络结构参数可在网络运行前进行设置定义,相应设置存于网络结构文件。 在通过计算得到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后,就可将经过初始化的企业评价值作为网络输入进行计算,得到评价 输出。 四、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 5-13),企业必须确定各个步骤的开始时间, 每一个步骤对企业来说都是动态的(企业可自行决定先后和开始时间),并且每一个步骤对于企业来说都 是一次改善业务的过程。 图 5-13 合作伙伴评价、选择步骤图 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需求、必要性) 市场需求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驱动源。建立基于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 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 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如果 已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则根据需求的变化确认供应链合作关系变化的必要性,从而确认合作伙伴评价选 择的必要性。同时分析现有合作伙伴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
步骤2:确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 企业必须确定合作伙伴评价程序如何实施、信息流程如何运作、谁负责,而且必须建立实质性、实际的目 标。其中降低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合作伙伴评价、选择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选择过程,它本身 也是企业自身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步骤3:制定合作伙伴评价标准 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 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 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 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合作伙伴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但不外乎都涉及到合作伙伴的业绩、设 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 关系的方面。 步骤4:成立评价小组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合作伙伴评价。组员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工程等与供应链合作 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 业和合作伙伴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步骤5:合作伙伴参与 旦企业决定进行合作伙伴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 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企业应尽可能早地让合作伙伴参与到评价的 设计过程中来。然而因为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只能与少数的、关键的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 作,所以参与的合作伙伴不能太多 骤6:评价合作伙伴 评价合作伙伴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信 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了(如前面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后,有一个决策点,根据一定的技术方法选择合作伙伴,如果选择成功,则可开始实施供应 链合作关系,如果没有合适合作伙伴可选,则返回步骤2重新开始评价选择 步骤7: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合作伙伴评价 标准,或重新开始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应给予旧合作伙伴以足够的时间适应 变化。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及合作伙伴的选择 A.克莱斯勒公司( Chrysler Corporation)与洛克维尔公司( Rockwell1)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克莱斯勒 公司与洛克维尔公司达成一项协议,两个公司将在汽车的设计阶段进行紧密合作。洛克维尔公司负责总装 厂与零部件厂的计算机控制部分的设计。如果计算机控制与汽车的设计不匹配,就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和 汽车进入市场的时间。根据协议,洛克维尔公司是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装、冲件、焊接、电力设备等部门 设计计算机控制的独家公司,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他们(汽车制造商与计算机控制供应 商)之间的合作是汽车行业内的首次。两个公司的工程师在汽车设计阶段的紧密合作中,洛克维尔公司的 工程师设计开发相关计算机控制软件,以便能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同时设计控制系统和整个汽车。计 算机控制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等目 标,而且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是克莱斯勒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目标,以前的周期是2628周,现在的 目标是将它缩短至24周,克莱斯勒公司希望能通过与洛克维尔公司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 B.北美金属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北美金属行业的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合作联盟,包括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实际上 构成一条供应链。他们之间逐渐加强的信任关系在金属行业产生巨大影响。金属制造商可以直接与最终用 户对话,从而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解决问题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联盟或紧 密的合作关系也使其成为可能。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用户的需求 并共同合作满足这些需求。显然,用户对于特殊金属材料(具有特殊工艺)的需求是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
步骤 2:确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 企业必须确定合作伙伴评价程序如何实施、信息流程如何运作、谁负责,而且必须建立实质性、实际的目 标。其中降低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合作伙伴评价、选择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选择过程,它本身 也是企业自身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步骤 3:制定合作伙伴评价标准 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 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 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 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合作伙伴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但不外乎都涉及到合作伙伴的业绩、设 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 关系的方面。 步骤 4:成立评价小组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合作伙伴评价。组员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工程等与供应链合作 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 业和合作伙伴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步骤 5:合作伙伴参与 一旦企业决定进行合作伙伴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 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企业应尽可能早地让合作伙伴参与到评价的 设计过程中来。然而因为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只能与少数的、关键的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 作,所以参与的合作伙伴不能太多。 步骤 6:评价合作伙伴 评价合作伙伴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信 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了(如前面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后,有一个决策点,根据一定的技术方法选择合作伙伴,如果选择成功,则可开始实施供应 链合作关系,如果没有合适合作伙伴可选,则返回步骤 2 重新开始评价选择。 步骤 7: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合作伙伴评价 标准,或重新开始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应给予旧合作伙伴以足够的时间适应 变化。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及合作伙伴的选择 A. 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与洛克维尔公司(Rockwell)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克莱斯勒 公司与洛克维尔公司达成一项协议,两个公司将在汽车的设计阶段进行紧密合作。洛克维尔公司负责总装 厂与零部件厂的计算机控制部分的设计。如果计算机控制与汽车的设计不匹配,就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和 汽车进入市场的时间。根据协议,洛克维尔公司是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装、冲件、焊接、电力设备等部门 设计计算机控制的独家公司,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他们(汽车制造商与计算机控制供应 商)之间的合作是汽车行业内的首次。两个公司的工程师在汽车设计阶段的紧密合作中,洛克维尔公司的 工程师设计开发相关计算机控制软件,以便能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同时设计控制系统和整个汽车。计 算机控制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等目 标,而且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是克莱斯勒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目标,以前的周期是 26~28 周,现在的 目标是将它缩短至 24 周,克莱斯勒公司希望能通过与洛克维尔公司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 B. 北美金属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北美金属行业的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合作联盟,包括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实际上 构成一条供应链。他们之间逐渐加强的信任关系在金属行业产生巨大影响。金属制造商可以直接与最终用 户对话,从而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解决问题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联盟或紧 密的合作关系也使其成为可能。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用户的需求, 并共同合作满足这些需求。显然,用户对于特殊金属材料(具有特殊工艺)的需求是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