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与物流管理 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管理赋予物流与采购 管理新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地管理供应链的物流过程,使供应链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集成并 保持高效运作,是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章将探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一般性策略问题。首先论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策 略,包括有效资源配送、全球后勤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推迟化策略、战略渠道设计。其次分析供应链 企业的采购管理新特点,着重探讨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变: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在此基础上再对有关准时化采购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采购的 意义、特点和策略。最后论述供应链采购策略中有关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供需关系理论、低成本采购策 略、柔性合同等,解决供需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 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 的供应链管理,所以国外有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 如果从社会大范围的角度看,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所有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络,即供应网 络( s u ppl y Network)。而供应链则是其中的一个通道( Channel),它关联着几个不同的管理概念 (图9-1所示)。 采购/供应管理(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处理企业与供应市场之间的各类业务活动,如采 购、库存、运输、订单处理等,但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即只与第一级供应商的业务有关 后勤管理( Logistics):是指经过分销渠道到达最终用户的物料管理和信息管理。 配送管理(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处理与企业最直接的用户之间的业务关系,把产品销 售给用户,但主要是一级用户,不涉及二级用户等非直接的用户 物料管理( Materials Management):指供应链的中间部分物流和信息流。包括采购、库存管理、仓储管 理、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分销配送管理。即从原料的采购进厂、生产再到产品交给用户(第一级用 户),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分销商及最终用户 供应链管理:是跨企业范围的比物料管理更广泛的管理,它从战略层次上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 之间的有效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的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 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 现代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是从配送管理、物料管理、后勤管理等概念延伸出来的,因此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物 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物流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 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以及供应链管理中 的物流管理的作用很有必要的。 (一)国外物流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认为,物流活动是从配送与后勤管理中演变形成的。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配 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下了定义:"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 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国内学者认为这就是关于物流的最早表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
第九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与物流管理 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管理赋予物流与采购 管理新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地管理供应链的物流过程,使供应链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集成并 保持高效运作,是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章将探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一般性策略问题。首先论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策 略,包括有效资源配送、全球后勤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推迟化策略、战略渠道设计。其次分析供应链 企业的采购管理新特点,着重探讨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变;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在此基础上再对有关准时化采购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采购的 意义、特点和策略。最后论述供应链采购策略中有关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供需关系理论、低成本采购策 略、柔性合同等,解决供需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 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 的供应链管理,所以国外有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 如果从社会大范围的角度看,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所有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络,即供应网 络(S u p p l y Network)。而供应链则是其中的一个通道(Channel),它关联着几个不同的管理概念 (图 9-1 所示)。 采购/供应管理(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处理企业与供应市场之间的各类业务活动,如采 购、库存、运输、订单处理等,但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即只与第一级供应商的业务有关。 后勤管理(Logistics):是指经过分销渠道到达最终用户的物料管理和信息管理。 配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处理与企业最直接的用户之间的业务关系,把产品销 售给用户,但主要是一级用户,不涉及二级用户等非直接的用户。 物料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指供应链的中间部分物流和信息流。包括采购、库存管理、仓储管 理、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分销配送管理。即从原料的采购进厂、生产再到产品交给用户(第一级用 户),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分销商及最终用户。 供应链管理:是跨企业范围的比物料管理更广泛的管理,它从战略层次上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 之间的有效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的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 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 现代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是从配送管理、物料管理、后勤管理等概念延伸出来的,因此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物 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物流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 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以及供应链管理中 的物流管理的作用很有必要的。 (一)国外物流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认为,物流活动是从配送与后勤管理中演变形成的。1 9 3 5 年,美国的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配 送)(Physical Distribution)下了定义:"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 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国内学者认为这就是关于物流的最早表述。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英国犹尼利弗的商人哈姆勋爵成立了一个”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 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的手中,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物流活动最早的文献记录 后勤管理( Logistics)在物流管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后勤管理最初起源于军事战时 物资的供应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对军火进行供应时,首先采用了后勤管 理这一词。后来后勤管理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不断发展形成后勤工程( Logistics Engineering)、后 勤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后勤分配( Logistics Distribution) 美国学者鲍沃索·克斯在1974出版的《 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对后勤管理下了定义:"以买 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达到用户手中,其间所需 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这是比较全面的关于后勤管理的论述 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1976年在定义后勤管理中指出:后勤活动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 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的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废物的处理、运 输、仓储等。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对后勤管理所下的定义和这个定义类似。以下是国外关于后勤 ( Logistics)的一些相关理解和解释 (1)定义为一种商业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转移及与之相关的支撑活动,转移包括空间、时间和尺寸的 转移,仓储/库存、包装/分类等都是转移活动。而运费管理、用户代理、订单跟踪则是支持活动 (2)定义为物流渠道( Physical Channel)和交易渠道( Transaction channe)的两维活动的统一,如 图9-2所示。 (3)后勤管理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的物资配送功能 性管理:第二阶段为80年代的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集成:第三阶段为90年代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外部的集 在物流管理出现之前,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管理业务部门,只是被当作制造活动的一部分,没有职 业物流人员和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物料管理( Materials Management)和物资配 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出现后,情况才发生变化。物料管理被认为是对企业的原材料的采购、运 输、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库存管理:而配送管理是对企业的输出物流的管理,包括需求预测、产品库存、运 输、库存管理和用户服务。80年代出现了集成物流的概念( Integrated Logistics),把企业的输入与 输出物流管理以及部分市场和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供应链管理是9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 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 Integrated Supply chain),企业从眼睛向内转向眼睛向外,通过和其他的 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不同的学者对物流管理、物料管理、后勤管理等概念的理解和 所指的范围均有所不同,特点是各种概念的范畴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交叉。到最近几年, Logistics已经 本上用来指物流管理,现在国外的文献中,已经将 Logistics用来泛指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传 统意义的物流管理。传统意义的物流即物资配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和后勤( Logistics)是有区 别的,后来,物资配送管理的概念很少使用,而通用后勤管理作为物流管理。 美国的有关物流管理协会已将 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 Logistics,如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 ( National Counci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已于1987年改为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按中文翻译应改为后勤管理协会,但由于习惯,人们一直用物流管理这个术语, 但是也有用后勤管理的,至于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这个概念,已经很少再用。用后勤管 理( Logistics)取代传统的物资配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术语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生产方式为适应市场 需要和提高服务功能的必然趋势。 总之,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扩展到包括上游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的物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指的是供 应链范围内企业之间的物资转移活动(不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现代的企业物流管理己经把采购与 分销两个为生产服务的领域统一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物流供应链,这就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含义。 (二)物流管理在中国 我国关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不是很长,一些先驱学者对国外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后逐步形成有 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物流学。我国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学校都是对 物流比较早进行研究的单位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很少见到物流一词,80年代出版的《经济大词典》初次编入"物流 合理化"这个词。1985年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词典》将"物流解释为"在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实物形态的 流动过程"。崔介何等人认为物流是物资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流动,是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的 经济活动",王嘉霖等人认为"物流泛指物资实体的场所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资实体的物理性流动过程 (有形和无形的)"。李振认为物流应理解为物资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之间和产成品从生产场所到消 费场所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有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的物流是指物资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空间位 移,属于流通领域:广义的物流是指生产与流通的物资流动。 关于物流活动的内容,王嘉霖等人认为物流活动分为:(1)企业内物流(微观物流):指原材料采购、 临时性存放工序内、车间内、专业厂内以及它们之间的半成品、成品搬运到成品库的活动过程,仓库作业 的入库、验收、存储保管、调拨、发放等。(2)企业外物流,即分销物流。(3)社会物流(大物流 李振认为,物流活动分为:(1)生产物流。指企业制造活动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在 工厂范围内的流动,生产物流贯穿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2)供应物流。为保证生产企业的物资
战时,英国犹尼利弗的商人哈姆勋爵成立了一个"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 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的手中,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物流活动最早的文献记录。 后勤管理(Logistics)在物流管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后勤管理最初起源于军事战时 物资的供应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对军火进行供应时,首先采用了后勤管 理这一词。`后来后勤管理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不断发展形成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 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后勤分配(Logistics Distribution)。 美国学者鲍沃索·克斯在 1 9 7 4 出版的《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对后勤管理下了定义:"以买 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达到用户手中,其间所需 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这是比较全面的关于后勤管理的论述。 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 1976 年在定义后勤管理中指出:后勤活动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 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的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废物的处理、运 输、仓储等。1980 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对后勤管理所下的定义和这个定义类似。以下是国外关于后勤 (Logistics)的一些相关理解和解释: (1)定义为一种商业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转移及与之相关的支撑活动,转移包括空间、时间和尺寸的 转移,仓储/库存、包装/分类等都是转移活动。而运费管理、用户代理、订单跟踪则是支持活动。 (2)定义为物流渠道(Physical Channel)和交易渠道(Transaction Channel)的两维活动的统一,如 图 9-2 所示。 (3)后勤管理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物资配送功能 性管理;第二阶段为 80 年代的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集成;第三阶段为 90 年代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外部的集 成。 在物流管理出现之前,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管理业务部门,只是被当作制造活动的一部分,没有职 业物流人员和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物料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和物资配 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出现后,情况才发生变化。物料管理被认为是对企业的原材料的采购、运 输、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库存管理;而配送管理是对企业的输出物流的管理,包括需求预测、产品库存、运 输、库存管理和用户服务。80 年代出现了集成物流的概念(Integrated Logistics), 把企业的输入与 输出物流管理以及部分市场和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供应链管理是 90 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 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企业从眼睛向内转向眼睛向外,通过和其他的 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不同的学者对物流管理、物料管理、后勤管理等概念的理解和 所指的范围均有所不同,特点是各种概念的范畴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交叉。到最近几年,Logistics 已经 基本上用来指物流管理,现在国外的文献中,已经将 Logistics 用来泛指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传 统意义的物流管理。传统意义的物流即物资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和后勤(Logistics)是有区 别的,后来,物资配送管理的概念很少使用,而通用后勤管理作为物流管理。 美国的有关物流管理协会已将 Physical Distribution 改为 Logistics,如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 (National Counci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已于 1987 年改为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按中文翻译应改为后勤管理协会,但由于习惯,人们一直用物流管理这个术语, 但是也有用后勤管理的,至于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这个概念,已经很少再用。用后勤管 理(Logistics)取代传统的物资配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术语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生产方式为适应市场 需要和提高服务功能的必然趋势。 总之,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扩展到包括上游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的物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指的是供 应链范围内企业之间的物资转移活动(不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现代的企业物流管理已经把采购与 分销两个为生产服务的领域统一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物流供应链,这就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含义。 (二)物流管理在中国 我国关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不是很长,一些先驱学者对国外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后逐步形成有 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物流学。我国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学校都是对 物流比较早进行研究的单位。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很少见到物流一词,80 年代出版的《经济大词典》初次编入"物流 合理化"这个词。1985 年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词典》将"物流"解释为"在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实物形态的 流动过程"。崔介何等人认为"物流是物资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流动,是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的 经济活动",王嘉霖等人认为"物流泛指物资实体的场所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资实体的物理性流动过程 (有形和无形的)"。李振认为物流应理解为物资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之间和产成品从生产场所到消 费场所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可以有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的物流是指物资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空间位 移,属于流通领域;广义的物流是指生产与流通的物资流动。 关于物流活动的内容,王嘉霖等人认为物流活动分为:(1)企业内物流(微观物流);指原材料采购、 临时性存放工序内、车间内、专业厂内以及它们之间的半成品、成品搬运到成品库的活动过程,仓库作业 的入库、验收、存储保管、调拨、发放等。(2)企业外物流,即分销物流。(3)社会物流(大物流)。 李振认为,物流活动分为:(1)生产物流。指企业制造活动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在 工厂范围内的流动,生产物流贯穿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2)供应物流。为保证生产企业的物资
供应,通过采购行为使物资从供应单位流转到购物单位形成的物流,它与生产物流的输入端相连接 (3)销售物流。指生产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用户之间的物流。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是 对同一企业而言的,对不同的企业,供应企业的销售物流即为购货企业的供应物流。此外,还有回收物流 和废弃物流 本书对物流的理解: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出发点,以集成思想、系统理论为指导原则,认为物流具有三种 表现形式,即物流物质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和信息表现形式。物流的物质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资源 的转移(包括时间、空间和形态的转移):物流的价值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是一个能够 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过程:物流的信息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信息采集、传递与加工过程。基于这 种观点,现代物流的研究范畴应包括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产品、产品的供应与采 购关系,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联盟内的物流活动 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的统一,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在哪里?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 两个方面,物流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两者的主要的区别表现在: (1)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 (2)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 (3)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 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 不过,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价值分布来考查。表9-1为供应链的价 值分布。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类型,供应链价值分布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 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制造价值不到一半。在易耗消费品 和一般工业品中,物流价值的比例更大,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物流的价值意义。供应链是一个价值增 值链过程,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9-1供应链上的价值分布 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被视为辅助的功能部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 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 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另一方面,顾客需求的瞬时化,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把 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和 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 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 (2)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 (3)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 (4)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要实现以上几个目标,物流系统应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提高响应性、降低库存费用等。现代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快速传递与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沟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提供 低成本的优质产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顾客化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 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物 流管理又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物流管理的意义和方法不同。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的转变,为 保证供应链的企业之间运作的同步化、并行化,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 转变。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现快速准时交货的措施问题 (2)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问题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问题: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 以下各节围绕这些问题,从提高供应链管理运行绩效的目标出发,分别作了详细探讨 第二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作者:马士华
供应,通过采购行为使物资从供应单位流转到购物单位形成的物流,它与生产物流的输入端相连接。 (3)销售物流。指生产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用户之间的物流。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是 对同一企业而言的,对不同的企业,供应企业的销售物流即为购货企业的供应物流。此外,还有回收物流 和废弃物流。 本书对物流的理解: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出发点,以集成思想、系统理论为指导原则,认为物流具有三种 表现形式,即物流物质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和信息表现形式。物流的物质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资源 的转移(包括时间、空间和形态的转移);物流的价值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是一个能够 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过程;物流的信息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信息采集、传递与加工过程。基于这 种观点,现代物流的研究范畴应包括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产品、产品的供应与采 购关系,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联盟内的物流活动。 三、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的统一,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在哪里?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 两个方面,物流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两者的主要的区别表现在: (1)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 (2)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 (3)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 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 不过,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价值分布来考查。表 9-1 为供应链的价 值分布。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类型,供应链价值分布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 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制造价值不到一半。在易耗消费品 和一般工业品中,物流价值的比例更大,达 80%以上,这充分说明物流的价值意义。供应链是一个价值增 值链过程,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 9-1 供应链上的价值分布 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被视为辅助的功能部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 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 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另一方面,顾客需求的瞬时化,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把 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和 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 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 (2)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 (3)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 (4)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要实现以上几个目标,物流系统应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提高响应性、降低库存费用等。现代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快速传递与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沟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提供 低成本的优质产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顾客化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 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将成为 21 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物 流管理又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物流管理的意义和方法不同。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的转变,为 保证供应链的企业之间运作的同步化、并行化,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 转变。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现快速准时交货的措施问题; (2)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问题;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问题;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 以下各节围绕这些问题,从提高供应链管理运行绩效的目标出发,分别作了详细探讨。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作者: 马士华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环境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竞争 环境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要素的改变。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前,成本是主要的竞争优势,而80年代则 是质量,90年代是交货时间,即所谓基于时间的竞争,到21世纪初,这种竞争优势就会转移到所谓的敏 捷性上来。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表现在如何以最快速度响应市场要求,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 求。即企业必须能在实时的需求信息下,快速组织生产资源,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并提高产品的用户满 意度。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感到一种资源饥渴的无奈,传统的单一企业竞争模式已经很难使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信息资源的开放 性,打破了企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合作关系,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迎合了这种趋势,顺应了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使企业从资源的约束中解放 出来,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扩展企业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1)横向思维(战略 联盟):2)核心能力:3)资源扩展/共享:4)群件与工作流(团队管理):5)竞争性合作:6)同步化 运作:7)用户驱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流环境。 归纳起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环境的特点见表92。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 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情况(见图9-3)。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 (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 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 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写诱褰嵌冉形锪鞴婊35贾乱环矫婵獯娌欢昰黾樱硪环矫娴毙枨蟪鱿 质庇治薹恪?br>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1994年,康柏公司就因为流通渠道没有跟上而导致1亿美元的损失,康柏财务经理说,我们在制造、市 场开拓、广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物流管理没有跟上,这是最大的损失。 简言之,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纵向一体化的的物流系统 (2)不稳定的供需关系,缺乏合作 (3)资源的利用率低,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有用资源 (4)信息的利用率低,没有共享有关的需求资源,需求信息扭曲现象严重。 图φ-4为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 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DI/ 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 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 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 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 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 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代理 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 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 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在传统的物 流系统中,许多企业有能力跟踪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之外的物流过程,这是因为 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 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 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因此,无缝 连接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 灵活多样的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运输部门的实时信息交换,及时地把用户关于 运输、包装和装卸方面的要求反映给相关部门,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个性化响应的能力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 a)信息-共享 b)过程-同步 c)合作-互利 d)交货-准时 e)响应-敏捷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环境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竞争 环境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要素的改变。在 20 世纪的 70 年代以前,成本是主要的竞争优势,而 80 年代则 是质量,90 年代是交货时间,即所谓基于时间的竞争,到 21 世纪初,这种竞争优势就会转移到所谓的敏 捷性上来。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表现在如何以最快速度响应市场要求,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 求。即企业必须能在实时的需求信息下,快速组织生产资源,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并提高产品的用户满 意度。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感到一种资源饥渴的无奈,传统的单一企业竞争模式已经很难使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信息资源的开放 性,打破了企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合作关系,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迎合了这种趋势,顺应了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使企业从资源的约束中解放 出来,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扩展企业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1)横向思维(战略 联盟);2)核心能力;3)资源扩展/共享;4)群件与工作流(团队管理);5)竞争性合作;6)同步化 运作;7)用户驱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流环境。 归纳起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环境的特点见表 9-2。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 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情况(见图 9-3)。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 (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 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 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写诱 褰嵌冉 形锪鞴婊 35贾乱环矫婵獯娌欢显黾樱 硪环矫娴毙枨蟪鱿 质庇治薹 恪?br> 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1994 年,康柏公司就因为流通渠道没有跟上而导致 1 亿美元的损失,康柏财务经理说,我们在制造、市 场开拓、广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物流管理没有跟上,这是最大的损失。 简言之,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纵向一体化的的物流系统; (2)不稳定的供需关系,缺乏合作; (3)资源的利用率低,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有用资源; (4)信息的利用率低,没有共享有关的需求资源,需求信息扭曲现象严重。 图 9-4 为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 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 EDI/Internet 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 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 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 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 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 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代理 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 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 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在传统的物 流系统中,许多企业有能力跟踪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之外的物流过程,这是因为没 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 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 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因此,无缝 连接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 灵活多样的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运输部门的实时信息交换,及时地把用户关于 运输、包装和装卸方面的要求反映给相关部门,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个性化响应的能力。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 a)信息-共享 b)过程-同步 c)合作-互利 d)交货-准时 e)响应-敏捷
f)服务-满意 下面我们就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思想出发,对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物流管理的战略 战略( Strategy)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战略的企业是不会长久发展的企业,没有战略眼光的企 业家是不称职的企业家。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物流管理需要运筹与决策,要为提高供 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证,因此物流战略在供应链管理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管理战略的意义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物流为企业产品打入市场架桥铺路,为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 有通畅而敏捷的物流系统,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由于物流被看作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辅助的内容,因此许多企业没有物流战略,缺 乏战略性的物流规划和运筹。有的企业虽然生产管理搞得很好,产品研究开发也很有水平,但是产品就是 销不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产品分销受阻,影响了产品的进一步 生产与开发。有的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供应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建立良好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影响了产品 的生产,也同样制约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有的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用户服务的观念,没有建立 通畅的用户信息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没能跟上用户的需求,由于企业没有捕捉市场信息的敏捷 性,最终也落得失去用户的悲慘结局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 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 等方面显著提高竟争优势,加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 业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战略对于倛应链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物流战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 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物流管理战略的框架 图9-5为物流管理战略的框架结构。物流管理战略内容分四个层次。 1.全局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用户),因此 用户服务应该成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即全局性的战略性目标。通过良好的用户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 信誉,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增加企业和用户的亲和力并留住顾客,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 要实现用户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用户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平均响应时间、订货满足率、平均缺 货时间、供应率等。虽然目前对于用户服务的指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对用户服务的定义也不同,但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全面提高用户服 务水平。 2.结构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战略的第二层次是结构性的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渠道设计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 内容,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通过优化渠道,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响应性,使供应链 获得最低的物流成本,关于物流渠道的设计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讨论 网络分析是物流管理中另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工作,它为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1)库存状况的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不同环节的库存状态分析,找出降低 库存成本的改进目标。(2)用户服务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用户需求和获得市场信息反 馈,找出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的关系。(3)运输方式和交货状况的分析。通过分析,使运输渠道更加合 理化。(4)物流信息及信息系统的传递状态分析。通过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速度,增加信息 反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5)合作伙伴业绩的评估和考核 对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枃性分析的目标是要不断减少物流环节,消除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活动, 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用于网络分析的方法有标杆法( Benchmarking)、调查分析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等 3.功能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第三层次的战略为功能性的战略,包括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三个方面。内容主要 有: (1)运输工具的使用与调度;
f)服务-满意 下面我们就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思想出发,对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物流管理的战略 战略(Strategy)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战略的企业是不会长久发展的企业,没有战略眼光的企 业家是不称职的企业家。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物流管理需要运筹与决策,要为提高供 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证,因此物流战略在供应链管理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管理战略的意义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物流为企业产品打入市场架桥铺路,为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没 有通畅而敏捷的物流系统,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由于物流被看作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辅助的内容,因此许多企业没有物流战略,缺 乏战略性的物流规划和运筹。有的企业虽然生产管理搞得很好,产品研究开发也很有水平,但是产品就是 销不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产品分销受阻,影响了产品的进一步 生产与开发。有的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供应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建立良好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影响了产品 的生产,也同样制约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有的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用户服务的观念,没有建立 通畅的用户信息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没能跟上用户的需求,由于企业没有捕捉市场信息的敏捷 性,最终也落得失去用户的悲惨结局。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 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 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加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 业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战略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物流战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 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物流管理战略的框架 图 9-5 为物流管理战略的框架结构。物流管理战略内容分四个层次。 1. 全局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用户),因此 用户服务应该成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即全局性的战略性目标。通过良好的用户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 信誉,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增加企业和用户的亲和力并留住顾客,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 润。 要实现用户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用户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平均响应时间、订货满足率、平均缺 货时间、供应率等。虽然目前对于用户服务的指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对用户服务的定义也不同,但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全面提高用户服 务水平。 2. 结构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战略的第二层次是结构性的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渠道设计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 内容,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通过优化渠道,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响应性,使供应链 获得最低的物流成本,关于物流渠道的设计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讨论。 网络分析是物流管理中另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工作,它为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1)库存状况的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不同环节的库存状态分析,找出降低 库存成本的改进目标。(2)用户服务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用户需求和获得市场信息反 馈,找出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的关系。(3)运输方式和交货状况的分析。通过分析,使运输渠道更加合 理化。(4)物流信息及信息系统的传递状态分析。通过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速度,增加信息 反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5)合作伙伴业绩的评估和考核。 对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性分析的目标是要不断减少物流环节,消除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活动, 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用于网络分析的方法有标杆法(Benchmarking)、调查分析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等。 3. 功能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第三层次的战略为功能性的战略,包括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三个方面。内容主要 有: (1)运输工具的使用与调度;
(2)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3)仓库的作业管理等 物料管理与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必须不断地改进管理方法,使物流管理向零库存这个极限 标努力,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优化运输路线,保证准时交货,实现物流过程的适时、适量、适地的 高效运作。关于库存管理的内容在上一章中己有论述,采购问题将在下面两节中详细论述 4.基础性的战略 第四层次的战略是基础性的战略,主要作用是为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内容包括: (1)组织系统管理 2)信息系统管理 (3)政策与策略 (4)基础设施管理 要建全物流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配备,就要重视对企业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例 如,采购与销售部门是企业的两个对外业务协调部门,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两个部门的领导与组织工作 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中传递物流信息的桥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 EDI/ Internet数据交换与传输系统、电子资金交易系统(EFT)、零售点PsS,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 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物流系统高效运行 有效资源配 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 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 利用。比如台湾的电脑业所推行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充分利用了物流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全 球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模式的思想就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的模式,将全球的电脑资源 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电脑中的各种零配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通 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同一配送中心组装,再由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发送给用户。美国许多跨国公司都 有完备的物流网络系统,其物流系统能快速地把世界各地的资源最充分地利用起来,有很强的竞争力,企 业也有很高的敏捷性和柔性,十分有利于实现全球跨国经营。 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四、全球后勤系统 全球化己成为新时期企业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当一个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时,就需要有全球供应 链管理系统,为此必须建立全球的后勤保障体系,否则,企业将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 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应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 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海尔集团是我国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海尔的洗衣机生产销售已经形成全 球供应链管理模式,销售网点已分布到世界国地,形成了我国海外经营业务最大的国有企业。在进军国际 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非常注意售后服务的工作,使海尔产品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获得满意的服务。服务 至上是海尔能够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秘诀 2.建立全球供应链需求信息网络 全球化经营和本地化经营的最大不同是需求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地区差别化、消费的文化价值差异化等, 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对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建立全球需求信息反馈系统。全球供应链的信息需要 从一个地区反馈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到另一个节点企业,形成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 息网络,它是维护全球供应信息的一致性、保证全球供应链的信息能够准确无误、畅通无阻、进而实现全 球供应链同步化运营的关键。另外,由于不同国家的信息系统是异构的,应采用远程多代理的、统一的数 据传输方式,这对提高全球信息系统的运行速度与效率非常重要 3.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提高物流效率 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物流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 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 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把部分业务外包给
(2)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3)仓库的作业管理等。 物料管理与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必须不断地改进管理方法,使物流管理向零库存这个极限目 标努力,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优化运输路线,保证准时交货,实现物流过程的适时、适量、适地的 高效运作。关于库存管理的内容在上一章中已有论述,采购问题将在下面两节中详细论述。 4. 基础性的战略 第四层次的战略是基础性的战略,主要作用是为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内容包括: (1)组织系统管理; (2)信息系统管理; (3)政策与策略; (4)基础设施管理。 要建全物流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配备,就要重视对企业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例 如,采购与销售部门是企业的两个对外业务协调部门,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两个部门的领导与组织工作。 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中传递物流信息的桥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 EDI/Internet 数据交换与传输系统、电子资金交易系统(EFT)、零售点 POS,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 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物流系统高效运行。 三、有效资源配置 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 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 利用。比如台湾的电脑业所推行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充分利用了物流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全 球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模式的思想就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的模式,将全球的电脑资源 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电脑中的各种零配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通 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同一配送中心组装,再由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发送给用户。美国许多跨国公司都 有完备的物流网络系统,其物流系统能快速地把世界各地的资源最充分地利用起来,有很强的竞争力,企 业也有很高的敏捷性和柔性,十分有利于实现全球跨国经营。 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四、全球后勤系统 全球化已成为新时期企业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当一个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时,就需要有全球供应 链管理系统,为此必须建立全球的后勤保障体系,否则,企业将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 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应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 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海尔集团是我国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海尔的洗衣机生产销售已经形成全 球供应链管理模式,销售网点已分布到世界国地,形成了我国海外经营业务最大的国有企业。在进军国际 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非常注意售后服务的工作,使海尔产品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获得满意的服务。服务 至上是海尔能够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秘诀。 2. 建立全球供应链需求信息网络 全球化经营和本地化经营的最大不同是需求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地区差别化、消费的文化价值差异化等, 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对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建立全球需求信息反馈系统。全球供应链的信息需要 从一个地区反馈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到另一个节点企业,形成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 息网络,它是维护全球供应信息的一致性、保证全球供应链的信息能够准确无误、畅通无阻、进而实现全 球供应链同步化运营的关键。另外,由于不同国家的信息系统是异构的,应采用远程多代理的、统一的数 据传输方式,这对提高全球信息系统的运行速度与效率非常重要。 3. 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提高物流效率 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物流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 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 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把部分业务外包给
当地企业,如代理销售、代理运输、代理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些措施 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第三方物流系统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 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 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承包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 运作的效率 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一种集成运输模式,它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为经济。因为在某些情 下,小批量的货物运输(非满载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供应链环境必须小批量 采购、小批量运输,这就提高了货物的供应频率,运输频率的增加就要增加运输费用,显然不经济。第三 方物流系统是一种为大多数企业提高运输服务的实体,它为多条供应链提供运输服务,比如,当多家供应 商彼此位置相邻时,就可以采用混装运输的办法,把各家供应商的货物依次装在同一辆货车上,实现小批 量交货的经济性,这就是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联合运输(集成运输模式)的好处 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但提供运输服务,还可以提供其他的服务,如仓库管理(联合仓库)。图9-6a)中的物 流分销中心近靠用户所在地,图9-6b)所表示的是通过一种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的服务把产品从中心仓库 快速运输到用户所在地 图9-6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还可以提供其他形式的物流服务功能,如顾客订单处理等。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企业可 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2)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3)改进服务质量 (4)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5)获得信息咨询 (6)获得物流经验 (7)减少风险。 六、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 Postponement)是一种为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而采用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使企业能够实现 产品多样化,适应顾客化的需求。实现延迟化策略的关键技术是模块化: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工艺过程 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在用户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果想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采用产品多样化策略。但是,产品多样化,必 然带来库存产品的增加。在过去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分销中心的任务是仓储和分销,当增加产品品种时 库存也随之增加,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投资,物流成本增加可能会削弱产品多样化策略的优势。为 此,人们提出了延迟化策略。在延迟化策略中,地区性顾客化产品是到达用户所在地之后以模块化方式组 装的,分销中心没有必要储备所有的顾客化产品,只储备产品的通用组件,库存成本就大为降低,这样 来,分销中心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为实现延迟化策略,物流系统中运输方式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如采 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交接运输( Cross Docking)方式。交接运输是将仓库或分销中心接到的货物不作为存 货,而是为紧接着的下一次货物发送做准备的一种分销系统,这种物流方式就是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七、战略渠道设计 渠道设计是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战略渠道设计就是通过网络分析,优化确定物流供应 链的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设施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合理化,获得合理的运输和库存成本。 网络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 战略渠道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进行网络分析。通过网络分析,确定网络要素和相互的关系 比如工厂的位置、分销地点和数量、供应商的数量和位置等。第二步是优化设计,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或采 用其他方法进行优化决策分析。第三步是组织实施网络设计方案
当地企业,如代理销售、代理运输、代理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些措施 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第三方物流系统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 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 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承包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 运作的效率。 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一种集成运输模式,它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为经济。因为在某些情况 下,小批量的货物运输(非满载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供应链环境必须小批量 采购、小批量运输,这就提高了货物的供应频率,运输频率的增加就要增加运输费用,显然不经济。第三 方物流系统是一种为大多数企业提高运输服务的实体,它为多条供应链提供运输服务,比如,当多家供应 商彼此位置相邻时,就可以采用混装运输的办法,把各家供应商的货物依次装在同一辆货车上,实现小批 量交货的经济性,这就是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联合运输(集成运输模式)的好处。 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但提供运输服务,还可以提供其他的服务,如仓库管理(联合仓库)。图 9-6a)中的物 流分销中心近靠用户所在地,图 9-6b)所表示的是通过一种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的服务把产品从中心仓库 快速运输到用户所在地。 图 9-6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还可以提供其他形式的物流服务功能,如顾客订单处理等。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企业可 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降低成本; (2)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3)改进服务质量; (4)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5)获得信息咨询; (6)获得物流经验; (7)减少风险。 六、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Postponement)是一种为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而采用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使企业能够实现 产品多样化,适应顾客化的需求。实现延迟化策略的关键技术是模块化: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工艺过程、 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在用户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果想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采用产品多样化策略。但是,产品多样化,必 然带来库存产品的增加。在过去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分销中心的任务是仓储和分销,当增加产品品种时, 库存也随之增加,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投资,物流成本增加可能会削弱产品多样化策略的优势。为 此,人们提出了延迟化策略。在延迟化策略中,地区性顾客化产品是到达用户所在地之后以模块化方式组 装的,分销中心没有必要储备所有的顾客化产品,只储备产品的通用组件,库存成本就大为降低,这样一 来,分销中心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为实现延迟化策略,物流系统中运输方式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如采 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交接运输(Cross Docking)方式。交接运输是将仓库或分销中心接到的货物不作为存 货,而是为紧接着的下一次货物发送做准备的一种分销系统,这种物流方式就是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七、战略渠道设计 渠道设计是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战略渠道设计就是通过网络分析,优化确定物流供应 链的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设施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合理化,获得合理的运输和库存成本。 网络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 战略渠道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进行网络分析。通过网络分析,确定网络要素和相互的关系, 比如工厂的位置、分销地点和数量、供应商的数量和位置等。第二步是优化设计,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或采 用其他方法进行优化决策分析。第三步是组织实施网络设计方案
物流网络设计(渠道设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配送中心或分销点的设计,这是一种局部的物流网络设 计,另一种是供应链全局的网络设计 (一)局部渠道设计 局部渠道设计就是通常的分销网点的布置,比如分销中心的选择,这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中常见的问 题。下面是一个关于供应链的网络设计的例子,物流网络如图9-7所示,有多个配送中心,每个配送中从 各原料厂进货后送到各个需求点,优化的目的是选择某些备选的配送中心,使总的配送成本最低。 1.物流系统网络模型 物流系统网络模型如图9-7所示 图9-7物流网络模型 2.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低,这是一个成本优化的决策问题。与任何一种优化问题一样, 这个问题的优化也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生产厂的生产能力约束,即各生产厂的供应量应小于生产能力 用户的需求量约束,即要求进货量大于或等于需求量;配送中心的物流均衡约束,即要求配送中心进货量 等于发送量。 这是单一产品的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即局部的物流网络优化。当考虑多产品时,问题将变得非常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各种特殊的简化处理,目前己有一些算法模型解决这类问题,如 CFLP( Capacitated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法、运输规划法、鲍姆尔-沃尔夫法等。 (二)全局物流网络设计 全局物流优化考虑的不是优化某个节点,如上面的配送中心的问题,而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供 应链管理全局的角度考虑。全局物流网络设计的主要决策问题,对上游供应链来说,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确 定,对下游供应链来说,是分销商与代理商的确定,因此全局的物流网络设计要把两个市场的约束都考虑 进去。 进行渠道设计时还要考虑非物质因素,如对下游物流网络的设计要考虑地区文化、消费观念等。对上游物 流网络的设计则更多是考虑运输费用、技术合作的优势、供货的可靠性和协作管理成本等。因此整体的供 应链网络的物流优化不是单纯的网络运输问题的优化设计,是一种战略性的规划,需要从供应链的整体角 度去考虑问题 全局的网络设计最主要的目标一个是降低用户成本,另一个就是缩短响应时间,只要这两个目标达到了, 物流网络的优化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作者:马士华 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 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为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 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要做到五个恰当:恰当的数量、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价格 恰当的来源。 、传统的采购模式 图9-8为一般采购原理示意图。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 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 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下,质量、交货期等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 法进行控制,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 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的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 合同,订单才决定下来。传统的采购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活动中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 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因为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 筹码就越大,这样对采购一方不利。因此采购一方尽量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 中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就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 2.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物流网络设计(渠道设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配送中心或分销点的设计,这是一种局部的物流网络设 计,另一种是供应链全局的网络设计。 (一)局部渠道设计 局部渠道设计就是通常的分销网点的布置,比如分销中心的选择,这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中常见的问 题。下面是一个关于供应链的网络设计的例子,物流网络如图 9-7 所示,有多个配送中心,每个配送中从 各原料厂进货后送到各个需求点,优化的目的是选择某些备选的配送中心,使总的配送成本最低。 1. 物流系统网络模型 物流系统网络模型如图 9-7 所示。 图 9-7 物流网络模型 2. 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低,这是一个成本优化的决策问题。与任何一种优化问题一样, 这个问题的优化也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生产厂的生产能力约束,即各生产厂的供应量应小于生产能力; 用户的需求量约束,即要求进货量大于或等于需求量; 配送中心的物流均衡约束,即要求配送中心进货量 等于发送量。 这是单一产品的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即局部的物流网络优化。当考虑多产品时,问题将变得非常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各种特殊的简化处理,目前已有一些算法模型解决这类问题,如 CFLP(Capacitated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法、运输规划法、鲍姆尔-沃尔夫法等。 (二)全局物流网络设计 全局物流优化考虑的不是优化某个节点,如上面的配送中心的问题,而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供 应链管理全局的角度考虑。全局物流网络设计的主要决策问题,对上游供应链来说,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确 定,对下游供应链来说,是分销商与代理商的确定,因此全局的物流网络设计要把两个市场的约束都考虑 进去。 进行渠道设计时还要考虑非物质因素,如对下游物流网络的设计要考虑地区文化、消费观念等。对上游物 流网络的设计则更多是考虑运输费用、技术合作的优势、供货的可靠性和协作管理成本等。因此整体的供 应链网络的物流优化不是单纯的网络运输问题的优化设计,是一种战略性的规划,需要从供应链的整体角 度去考虑问题。 全局的网络设计最主要的目标一个是降低用户成本,另一个就是缩短响应时间,只要这两个目标达到了, 物流网络的优化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作者: 马士华 采购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 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为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 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要做到五个恰当:恰当的数量、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价格、 恰当的来源。 一、传统的采购模式 图 9-8 为一般采购原理示意图。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 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 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下,质量、交货期等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 法进行控制,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 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的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 合同,订单才决定下来。传统的采购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传统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活动中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 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因为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 筹码就越大,这样对采购一方不利。因此采购一方尽量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 中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就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 2. 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质量与交货期是采购一方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 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 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 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靠刂频哪讯仍黾印?br>3.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 且竞争多于合作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 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 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 作中的不确定性 4.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购一方也 不能改变供应一方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采购一方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 重新订货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一)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 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 很难适应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的产生是 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如图9-9所 示。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 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有如下特点 (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的 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 交易成本也因此大为降低。 2)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 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 (3)采购物资直接进入制造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实现供应链精细 化运作 (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采购方式中,供应商对制造过程的信息不了解,也无需关心制造 商的生产活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能共享制造部门的信息,提高了供应商应变能力,减少信 息失真。同时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订货计划,使订货与需求保持同步 (5)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采购部门的作 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为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须行业中,当采用工程业务承包时,为了对承包业务的进度与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负责工程项目的部 )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门会派出有关人员深入到承包工地,对承包工程进行实时监管。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制造企业的采购业 务活动,这是将事后把关转变为事中控制的有效途径-供应管理或者叫外部资源管理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外部资源管理,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 的能力。准时化思想出现以后,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 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建立新的供 需合作模式。 一方面,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采购部门的要求不能得到实时的响应,另一方面,关于产品的质 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为此,供 应链管理采购模式的第二特点就是实施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 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在生产控制中采用基于订单流的准时化生产模式,使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 程朝着精细化生产努力,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几个″零"化管理: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故障、零 (无)纸文书、零废料、零事故、零人力资源浪费
质量与交货期是采购一方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 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 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 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靠刂频哪讯仍黾印?br> 3.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 且竞争多于合作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 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 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 作中的不确定性。 4. 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购一方也 不能改变供应一方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采购一方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 重新订货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 (一)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 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 很难适应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的产生是 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如图 9-9 所 示。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 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有如下特点: (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的询 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 交易成本也因此大为降低。 (2)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 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 (3)采购物资直接进入制造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实现供应链精细 化运作。 (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采购方式中,供应商对制造过程的信息不了解,也无需关心制造 商的生产活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能共享制造部门的信息,提高了供应商应变能力,减少信 息失真。同时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订货计划,使订货与需求保持同步。 (5)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采购部门的作 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为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二)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在建筑行业中,当采用工程业务承包时,为了对承包业务的进度与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负责工程项目的部 门会派出有关人员深入到承包工地,对承包工程进行实时监管。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制造企业的采购业 务活动,这是将事后把关转变为事中控制的有效途径-供应管理或者叫外部资源管理。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外部资源管理,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 的能力。准时化思想出现以后,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 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建立新的供 需合作模式。 一方面,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采购部门的要求不能得到实时的响应,另一方面,关于产品的质 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为此,供 应链管理采购模式的第二特点就是实施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 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在生产控制中采用基于订单流的准时化生产模式,使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 程朝着精细化生产努力,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几个"零"化管理: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故障、零 (无)纸文书、零废料、零事故、零人力资源浪费
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外部资源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上述思想的一 个重要步骤-企业集成。从供应链企业集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供应链企业从内部集成走向外部集成的重要 要实现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制造商的采购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和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保证了供需双方能够有合作的诚意 和参与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 在于没有给予供应商在有关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反馈。在顾客化需求的今天,产品的质量 是由顾客的要求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事后把关所能解决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工作 需要下游企业提供相关质量要求的同时,应及时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其及时 改进。对个性化的产品质量要提供有关技术培训,使供应商能够按照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3)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同步化运营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同步 化的供应链计划使供应链各企业在响应需求方面取得一致性的行动,增加供应链的敏捷性。实现同步化运 营的措施是并行工程。制造商企业应该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过程,共同制定有关产品质量标 准等,使需求信息能很好地在供应商的业务活动中体现出来 (4)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有可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 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企业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 划。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保证供应商不至于因为资源分配不公或出现供应商抬杠的矛盾,保证供应链的 正常供应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 (5)建立一种新的、有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网络,并通过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合 作伙伴关系。在供应商的数量方面,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企业的产品对零 部件或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不同的企业供应商的数目不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数 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外部资源管理并不是采购一方(下游企业)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供应商的配合与支持, 此,供应商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协作 (1)帮助拓展用户(下游企业)的多种战略: 2)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服务 (3)对下游企业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 (4)及时报告所发现的可能影响用户服务的内部问题: (5)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 (6)在满足自己的能力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一部分能力给下游企业-能力外援 (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供应与需求的关系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向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 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 第一,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级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级节点企业都独立地 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在库存管理一章中有详细论述),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 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 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第二,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 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 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 以为制定战略性的采购供应计划共同协商,不必要为日常琐事消耗时间与精力。第四,降低采购成本问 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 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 第五个问题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关于供需关系,在后面关于客户关系管理中将有详细的论述 第四节准时采购策略 作者:马士华 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 准时采购也叫JIT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是一种管理哲理。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 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是从准时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 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要进行准时化生产必须有准时的供应,因此准时化采购是准时化生产
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外部资源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上述思想的一 个重要步骤-企业集成。从供应链企业集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供应链企业从内部集成走向外部集成的重要 一步。 要实现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制造商的采购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和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保证了供需双方能够有合作的诚意 和参与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 在于没有给予供应商在有关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反馈。在顾客化需求的今天,产品的质量 是由顾客的要求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事后把关所能解决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工作 需要下游企业提供相关质量要求的同时,应及时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其及时 改进。对个性化的产品质量要提供有关技术培训,使供应商能够按照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3)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同步化运营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同步 化的供应链计划使供应链各企业在响应需求方面取得一致性的行动,增加供应链的敏捷性。实现同步化运 营的措施是并行工程。制造商企业应该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过程,共同制定有关产品质量标 准等,使需求信息能很好地在供应商的业务活动中体现出来。 (4)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有可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 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企业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 划。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保证供应商不至于因为资源分配不公或出现供应商抬杠的矛盾,保证供应链的 正常供应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 (5)建立一种新的、有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网络,并通过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合 作伙伴关系。在供应商的数量方面,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企业的产品对零 部件或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不同的企业供应商的数目不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数 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外部资源管理并不是采购一方(下游企业)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供应商的配合与支持,为 此,供应商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协作: (1)帮助拓展用户(下游企业)的多种战略; (2)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服务; (3)对下游企业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 (4)及时报告所发现的可能影响用户服务的内部问题; (5)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 (6)在满足自己的能力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一部分能力给下游企业-能力外援。 (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供应与需求的关系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向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转变。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 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 第一,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级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级节点企业都独立地 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在库存管理一章中有详细论述),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 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 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第二,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 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 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 以为制定战略性的采购供应计划共同协商,不必要为日常琐事消耗时间与精力。第四,降低采购成本问 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 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 第五个问题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关于供需关系,在后面关于客户关系管理中将有详细的论述。 第四节 准时采购策略 作者: 马士华 一、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 准时采购也叫 JIT 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是一种管理哲理。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 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是从准时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 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要进行准时化生产必须有准时的供应,因此准时化采购是准时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