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简析 绥化一中廖有利 第丨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 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 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1个句子,写20世纪 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 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 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 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 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接受美 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 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 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 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
2015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2 卷试题简析 ——绥化一中 廖有利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一、(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 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 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 1 个句子,写 20 世纪 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 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 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 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 4 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 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接受美 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 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 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 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 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 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 5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 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这样,文 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 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 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 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 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 四自然段,共4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 本的本义靠找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 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 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不是别的,正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 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 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 5 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 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这样,文 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 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 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 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 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 四自然段,共 4 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 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 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 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不是别的,正
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5自然段,共6个句子,讲艺术品 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句数内容 写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4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 5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 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 创作。 四 4|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 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 6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1.1 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围”。)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 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 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 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 5 自然段,共 6 个句子,讲艺术品 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 句数 内容 一 1 写 20 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 4 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 三 5 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 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 创作。 四 4 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 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 6 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 1.1, 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围”。)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 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 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 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 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2.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 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 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 见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 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 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3.2,3.3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 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 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 见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 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 2.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 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 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 见 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 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 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 3.2,3.3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 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 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 见 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
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 存在着因果关系。)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 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 确。见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 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 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 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 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 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 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 想感情。(正确。见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 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正确。见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 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选材文艺理论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 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 存在着因果关系。)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 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 确。见 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 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 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 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 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 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 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 想感情。(正确。见 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 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正确。见 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 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选材文艺理论一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 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3) 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1υ,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4)及长,雄 略秀出,志气英远。//(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 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 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 频见劳勉。(⑦)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 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 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 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 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10)十二 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 敢专为身谋。”(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12)后怒解,方被 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 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14)护儿曰:“陛下今何在?”(15) 左右曰:“今被执矣。”(16)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 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7)乃遇害。//(18)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 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 咸得其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3) 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 luò,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4)及长,雄 略秀出,志气英远。//(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 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xīn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 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 频见劳勉。(7)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 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 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 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 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10)十二 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 敢专为身谋。”(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12)后怒解,方被 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 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14)护儿曰:“陛下今何在?”(15) 左右曰:“今被执矣。”(16)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 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7)乃遇害。//(18)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 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 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层次 句数内容 第一层1-3句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45句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69句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10-16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17-20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伩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丿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陈之役/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 起来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层次 句数 内容 第一层 1—3 句 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 4—5 句 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 6—9 句 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 10—16 句 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 17—20 句 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 起来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 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 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或、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 为国杀敌。来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 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 案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 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 合适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 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 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 为国杀敌。来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 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 案 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 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 合适
(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 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简评: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 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岀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 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 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 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 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 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 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 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奷, 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
(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 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简评: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 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 8—9 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 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 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 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 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 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 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 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 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
“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 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 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 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晩唐巧句”。五 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 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 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 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 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 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岀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 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2)用词巧妙,“抱”“吹” 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分)通 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 忠心。(3分)
“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 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 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 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五、 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 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 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 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 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 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 分) 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 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 分)(2)用词巧妙,“抱”“吹” 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 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 分)通 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 忠心。(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