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中学2009年高三第一学期11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霎时/抹煞 阜盛/渔父 骊山/厉兵秣 咆哮/惟妙惟肖 B.氤氲/瘟疫 掳掠/俘虏 径直/情不自 绯红/妄自菲薄 C.跛脚/荸荠 偌大/儒夫 沏茶/雕阑玉 砌 间断/前车之鉴 D.既然/即使 怪癖/譬喻 犄角/声名狼 藉 笨拙/卓然独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被泅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面对酷刑,他宁死不屈。 共产党员江波的坚韧不拔,令所有观众肃然起敬 B.魔术舞台上的表演经常有着令人心惊胆颤的名字,如“大锯活人”“大切美 女”“利剑穿心”“口接子弹”等等,这是魔术师在故弄玄虚。 C.项羽饮酒时,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起身为项羽起舞,含泪 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D.10月30日,我市首位“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工作者”钱俊友载誉归来, 副市长林济晩和他的老同事在第一时间向神采熠熠的他献上鲜花,表示热烈祝 贺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 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B.市安阳小学出现数例甲型流感病例,出于安全考虑,该校已下令病例发生年 段放假一周。看来,对于HIN1的预防,已是眉毛上挂炮仗,刻不容缓了。(迫 在眉睫)
浙江瑞安中学 2009 年高三第一学期 11 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霎时/抹煞 阜盛/渔父 骊山/厉兵秣 马 咆哮/惟妙惟肖 B.氤氲/瘟疫 掳掠/俘虏 径直/情不自 禁 绯红/妄自菲薄 C.跛脚/荸荠 偌大/懦夫 沏茶/雕阑玉 砌 间断/前车之鉴 D.既然/即使 怪癖/譬喻 犄角/声名狼 藉 笨拙/卓然独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被泅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面对酷刑,他宁死不屈。 共产党员江波的坚韧不拔,令所有观众肃然起敬。 B.魔术舞台上的表演经常有着令人心惊胆颤的名字,如“大锯活人”“大切美 女”“利剑穿心”“口接子弹”等等,这是魔术师在故弄玄虚。 C.项羽饮酒时,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起身为项羽起舞,含泪 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D.10 月 30 日,我市首位“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工作者”钱俊友载誉归来, 副市长林济晚和他的老同事在第一时间向神采熠熠的他献上鲜花,表示热烈祝 贺。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 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B.市安阳小学出现数例甲型流感病例,出于安全考虑,该校已下令病例发生年 段放假一周。看来,对于 H1N1 的预防,已是眉毛上挂炮仗,刻不容缓了。(迫 在眉睫)
C.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 的。(一挥而就) D.听说他有理想有抱负,且对人真诚,乐善好施。只是做事过于固执,喜欢钻 牛角尖,一点也不晓得变通。(吹毛求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 召清除不健康信息,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和家 长的强烈要求。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港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潍坊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 原因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D.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加剧,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不 得不出台各种干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 分)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广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6.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4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 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产生的共鸣却颇 为强烈,让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 题曲《无乐不作》,还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与剧情完 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
C.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 的。(一挥而就) D.听说他有理想有抱负,且对人真诚,乐善好施。只是做事过于固执,喜欢钻 牛角尖,一点也不晓得变通。(吹毛求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网易、新浪等 14 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 召清除不健康信息,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和家 长的强烈要求。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港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潍坊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 原因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D.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加剧,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不 得不出台各种干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 分)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广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4 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 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产生的共鸣却颇 为强烈,让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 题曲《无乐不作》,还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 14 首乐曲,与剧情完 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
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影片增添了厚重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影片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固守和宏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 的一片天。 (1) (3) 7.在某校学生自发开展的为寝室命名的活动中,“致远室”“明志居”等健康 阳光的寝室名纷纷涌出。请你也为自己的寝室命一个名号,并说说这一命名的理 由。(理由至少两条,不超过60字)(6分) 评分标准:名号有文采2分,名号与理由之间的关系表述准确恰当2分,内容健 康向上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 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 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 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 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 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 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 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 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 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 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 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 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 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 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影片增添了厚重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影片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固守和宏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 的一片天。 (1) (2) (3) 7.在某校学生自发开展的为寝室命名的活动中,“致远室”“明志居”等健康、 阳光的寝室名纷纷涌出。请你也为自己的寝室命一个名号,并说说这一命名的理 由。(理由至少两条,不超过 60 字)(6 分) 评分标准:名号有文采 2 分,名号与理由之间的关系表述准确恰当 2 分,内容健 康向上 1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 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 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 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 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 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 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 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 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 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 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 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 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 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 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 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 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 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8.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9.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10.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 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 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 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8.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9.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10.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一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一一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二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一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一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晩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一一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一一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 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一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 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2.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3分) 13.文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属于作者所说的“秋日的灯盏”?为何称它们是“秋日 的灯盏”?(3分) 14.如何理解“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这句话的表层和深层含义?(4分)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 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 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 年 8 月,有删节) 12.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3 分) 13.文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属于作者所说的“秋日的灯盏”?为何称它们是“秋日 的灯盏”?(3 分) 14.如何理解“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这句话的表层和深层含义?(4 分)
15.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 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 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 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 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 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 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 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 吾亭。”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建造
15.第 4 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8 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 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 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 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 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 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 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 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 吾亭。”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 适:恰好 D.岁且荐饥 荐:连续, 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为亭于堂之北 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 请于当 道 句读之不知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越三月 乙卯乃雨 洎牧以谗 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饥者不得以 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以为休息之所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 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 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 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 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 结构谨严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 适:恰好 D.岁且荐饥 荐:连续,一 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亭于堂之北 B. 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 请于当 道 句读之不知 C.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D. 越三月, 乙卯乃雨 洎牧以谗 诛 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饥者不得以 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以为休息之所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 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 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 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 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 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 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 而非亭名。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22.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 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 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 而非亭名。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 分) (2)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6 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22.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 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 1 分,共 2 分) 2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篠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 25.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任选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1)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 焉 ,吾未见其明也。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 大, (4)夫如是,故远人不 则安之。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 也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 分) (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 分) 25.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任选 3 小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1)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 焉, ,吾未见其明也。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 。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 大, 。 (4)夫如是,故远人不 服, 。 ,则安之。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 也, , 。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