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 语文 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狼吞虎咽(yan)针砭时弊(bian)聒噪(guo)懵懂(mng) B力能扛鼎(kang)数见不鲜(sh)暮砧(zhen)洿池(kua) C东船西舫(fang)歆享(yin) 宵柝(tuo)贿赂(l) D瞠目结舌( cheng)心宽体胖(pdn)谄媚(chan)度长絜大(xie)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自怨自艾(yi)锲而不舍(qie潸然泪下(shan)如火如荼(tu) B前仆后继(pu)翘首远望(qido)拾级而上(shi断瓦残垣(yudn) C屡见不鲜(xian)揠苗助长(ya)因噎废食(ye)日臻完善(zhen) D为虎作伥( chang)奄奄一息(yon)鳞次栉比(jie)弄巧成拙(zhuo)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神涣散火中取粟良辰美景明察秋豪 B功亏一匱墨守成规不可明状情投意合 C再接再厉黄梁美梦棉里藏针鸦雀无声 D天伦之乐飞扬跋扈轻歌曼舞美轮美奂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貌和神离各行其事广袤 踌蹰 B瞋目 杯盘狼藉甘拜下风百无聊赖 C反馈 殓声屏气慢不经心别出新裁 D寒喧 五采斑斓头晕目眩戳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市场调査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 时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 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 称为“君子之国
鱼台二中 2011-201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 语文 一、基础知识(21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狼吞虎咽(yān) 针砭时弊(biǎn) 聒噪(guō) 懵懂(měng) B 力能扛鼎(káng) 数见不鲜(shù) 暮砧(zhēn) 洿池(kuā) C 东船西舫(fáng) 歆享(yīn) 宵柝(tuò) 贿赂(lù) D 瞠目结舌(chēng)心宽体胖(pán) 谄媚(chǎn) 度长絜大(xié)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自怨自艾(yì)锲而不舍(qiè 潸然泪下(shān)如火如荼(tú) B 前仆后继(pú)翘首远望(qiáo)拾级而上(shí 断瓦残垣(yuán) C 屡见不鲜(xiǎn)揠苗助长(yā)因噎废食(yē) 日臻完善(zhēn) D 为虎作伥(chāng)奄奄一息(yān)鳞次栉比(jié)弄巧成拙(zhuō)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精神涣散 火中取粟 良辰美景 明察秋豪 B 功亏一匱 墨守成规 不可明状 情投意合 C 再接再厉 黄梁美梦 棉里藏针 鸦雀无声 D 天伦之乐 飞扬跋扈 轻歌曼舞 美轮美奂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貌和神离 各行其事 广袤 踌蹰 B 瞋目 杯盘狼藉 甘拜下风 百无聊赖 C 反馈 殓声屏气 慢不经心 别出新裁 D 寒喧 五采斑斓 头晕目眩 戳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 时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 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 称为“君子之国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 为271.6万人 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 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9分,每小题3分)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 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 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 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 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 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 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 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 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 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 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 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 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 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 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 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 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 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 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 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 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 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 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 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 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 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 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
C.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 为 271.6 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 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 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 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 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 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 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 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 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 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 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 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 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 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 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 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 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 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 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 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 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 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 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 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 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 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 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 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
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8.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 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 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 仍将长存于文坛 三、本大题为11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 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 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 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 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惊 B.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合乎法度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堪:承受得住
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8.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 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 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 仍将长存于文坛。 三、本大题为 11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0 分)。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 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 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 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 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惊 B.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合乎法度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堪:承受得住
D.可矣,厚将得众 厚:仁厚 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如早为之所 B.生庄公及共叔段 无庸,将自及 C.初,郑武公娶于申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D.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3.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段略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详写的是两兄弟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B.郑伯认为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会危及共叔段的安全,所以不愿意给共叔 C.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共叔段,并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D.祭仲反对姜氏和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心中早有防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12分)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家于临川,不交世事 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 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 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 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 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晋书·隐 逸》 注:向:如果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辟:征召 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经年:一年 C.路人不取,固辞 固:坚决 D.翻于是不逆其意 逆:接受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徒步而归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乃复沉没取之 屠乃奔倚其下 D.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其皆出于此乎 17.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2分) ①辞州郡辟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 作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⑥复 沉刀于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⑤ D.③④⑥ 18.把下面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4分) (1)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
D.可矣,厚将得众 厚:仁厚 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如早为之所 B.生庄公及共叔段 无庸,将自及 C.初,郑武公娶于申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D.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3.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本文段略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详写的是两兄弟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B.郑伯认为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会危及共叔段的安全,所以不愿意给共叔 C.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共叔段,并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D.祭仲反对姜氏和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心中早有防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 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19 题。(12 分)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 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 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 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 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 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 逸》 注:向:如果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辟:征召 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经年:一年 C.路人不取,固辞 固:坚决 D.翻于是不逆其意 逆:接受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徒步而归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 乃复沉没取之 屠乃奔倚其下 D. 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其皆出于此乎 17. 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2 分) ①辞州郡辟 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 作 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⑥复 沉刀于水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18.把下面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4 分) (1)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
(2)尔向不取,我岂能得! 19.用“/”给下面的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2分) 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 不告姓名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1)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分) (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分) (3)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 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8分) 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李白《蜀道难》)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2-25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 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 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 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 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 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
(2)尔向不取,我岂能得! 19.用“/”给下面的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2 分) 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 不告姓名 四、古诗词鉴赏(10 分) 2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1)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 分) (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 分) (3)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 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 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8 分) 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李白《蜀道难》)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2-25 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 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 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 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 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 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
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 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 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 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 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 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 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 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 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 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 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借了树的笔直 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 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 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 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 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 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 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 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 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 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 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 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 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 22.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 方面?(4分) 23.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24.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 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 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 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 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 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 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 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 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 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 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 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 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 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 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 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 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 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 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 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 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 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 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 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 年第 10 期) 22.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 方面?(4 分) 23.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 分) 24.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 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2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各种疾 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 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吗?”这句话被 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 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 论文 参考答案: 1.D解析:A狼吞虎咽(yan)针砭时弊(bidn)B力能扛鼎(gang)数见不鲜(shuo) 洿池(w)C项东船西舫(fang)歆享(xin) 2.A解析:B前仆后继(pu)拾级而上(she)C屡见不鲜(xian)揠苗助长(ya)D奄 奄一息(yan)鳞次栉比(zhi) 3.D解析:A火中取栗明察秋毫B功亏一篑不可名状C黄粱美梦绵里藏针 4.B解析:A貌合神离各行其是C敛声屏气漫不经心别出心裁D寒暄五彩 斑斓 5.B.解析:A项中得“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不可用于水平、成绩等, 侧重于品质。B项中的“不孚众望”,指“不合于众人的期望”,使用正确。C中的“美轮美 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错,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这句话中用以形容石刻作品, 是不恰当的。D项中的“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6.D。解析:“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如比赛刚进行了一半就中止了,本句谈“岗位培训” 的意义,人离开了学校到了工作岗位,随时都可以进行岗位培训,而且是终身的,不应该中 途停止,所以不用“中止”:而“终止”则指结束和停止,是指最后的结束和停止,在本句 中所谈的“学习”是指终身学习,不是学习的最后结束和停止,所以选用“终止”。“退化 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或者其构造完全消失,如鲸、海 豚等的四肢退化成了鳍,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状物,虱子的翅膀完全消失了,退化了;二
2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 分) 七、作文 (60 分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各种疾 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 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吗?”这句话被 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 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 论文。 参考答案: 1.D 解析:A 狼吞虎咽(yàn) 针砭时弊(biān) B 力能扛鼎(gāng)数见不鲜(shuò) 洿池(wū) C 项东船西舫(fǎng)歆享(xīn) 2.A 解析:B 前仆后继(pū)拾级而上(shè) C 屡见不鲜(xiān)揠苗助长(yà)D 奄 奄一息(yǎn)鳞次栉比(zhì) 3.D 解析:A 火中取栗 明察秋毫 B 功亏一篑 不可名状 C 黄粱美梦 绵里藏针 4.B 解析:A 貌合神离 各行其是 C 敛声屏气 漫不经心 别出心裁 D 寒暄 五彩 斑斓 5.B. 解析:A 项中得“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不可用于水平、成绩等, 侧重于品质。B 项中的 “不孚众望”,指“不合于众人的期望”,使用正确。C 中的“美轮美 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错,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这句话中用以形容石刻作品, 是不恰当的。D 项中的“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6.D。 解析:“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如比赛刚进行了一半就中止了,本句谈“岗位培训” 的意义,人离开了学校到了工作岗位,随时都可以进行岗位培训,而且是终身的,不应该中 途停止,所以不用“中止”;而“终止”则指结束和停止,是指最后的结束和停止,在本句 中所谈的“学习”是指终身学习,不是学习的最后结束和停止,所以选用“终止”。“退化” 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或者其构造完全消失,如鲸、海 豚等的四肢退化成了鳍,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状物,虱子的翅膀完全消失了,退化了;二
是泛指事物品质由好变坏,由优变劣,本句是在谈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变化,由好变坏, 由优变劣,可见选用“退化”;而“蜕化”则指虫类动物脱皮,多用来比喻腐化堕落,用在 此句中不论是本义还是比喻义都不妥当。“难免”是指不容易避免,比如没有经验,就难免 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不免”指免不了,比如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本 句谈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就相当于旧地重游了,所以用“不免 7.B解析:A项主客倒置,应为“观众给予红楼梦很高的评价”;C项介词多余,“据”去 掉;D项主谓搭配不当,去掉“迎接”。 8.A(B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对等地位”错。D不 是“中外文论”) 9.C(A原文意思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问题”。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文 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10.B(目的有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11.D厚:土地扩大 12.A(A介词,替,给。B第一个连词,和;第二个动词,到,遭到。C第一个介词在;第 二个介词,向。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目的) 13.B郑伯不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主要担心共叔段会占据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会控 制不了,而非担心共叔段的安危 14.(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他(共叔段)安排一个适当的地方,别让祸根滋 长蔓延。(“何厌之有”倒装1分,注意“厌”、“为”、“蔓”等字的翻译。3分) (2)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2分) 当初,郑武公从申娶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生庄公时难产,使姜氏受到惊恐, 因此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让君主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 公不允许这样做。 到了庄公即位以后,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一个险要的城邑, 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哪一个都可以。”请求京这个地方,让共叔段去管理那里,称他 为京城大叔。祭仲说:“大夫的都城城墙超过三百丈,这是诸侯国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 (大夫的)大的都城不超过诸侯国都城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超过九分 之一。现在京不合限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受不了。”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 怎能避除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能满足的呢!不如早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 让他的势力蔓延滋长。如果蔓延滋长,就难以想办法对付了。蔓延的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 况您的处于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如果做了许多不合道义的事一定会自己倒下去,你 姑且等着看吧!” 事后不久,共叔段让西边和北边的城邑也从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 况,您打算怎样来对付呢?如果想把国家大权给大叔段,那么就让我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 那就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会走向灭亡。”大叔段 又收取两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他的势力到达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领地扩大 了将获得更多的民众。”庄公说:“多行不义,民众不会亲近他,领地多也将垮台。” 大叔修好城墙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好军队,将要偷袭郑都。姜氏将要为之打开城 门。庄公听到了大叔姜氏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乘去讨伐京 的士民。京邑的士民背叛了大叔段。大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到鄢地讨伐大叔段。五月辛丑 大叔出走逃到共地。 史书说:“郑伯(庄公)在鄢战胜段。”段不守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如同两位君王,所
是泛指事物品质由好变坏,由优变劣,本句是在谈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变化,由好变坏, 由优变劣,可见选用“退化”;而“蜕化”则指虫类动物脱皮,多用来比喻腐化堕落,用在 此句中不论是本义还是比喻义都不妥当。“难免”是指不容易避免,比如没有经验,就难免 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不免”指免不了,比如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本 句谈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就相当于旧地重游了,所以用“不免”。 7.B 解析:A 项主客倒置,应为“观众给予红楼梦很高的评价”;C 项介词多余,“据”去 掉;D 项主谓搭配不当,去掉“迎接”。 8.A(B 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对等地位”错。D 不 是“中外文论”) 9.C(A 原文意思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问题” 。B 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文 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10.B(目的有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11.D 厚:土地扩大 12.A (A 介词,替,给。B 第一个连词,和;第二个动词,到,遭到。C 第一个介词在;第 二个介词,向。D 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目的) 13.B 郑伯不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主要担心共叔段会占据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会控 制不了,而非担心共叔段的安危。 14.(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他(共叔段)安排一个适当的地方,别让祸根滋 长蔓延。(“何厌之有”倒装 1 分,注意“厌”、“为”、“蔓”等字的翻译。3 分) (2)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2 分)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娶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生庄公时难产,使姜氏受到惊恐, 因此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让君主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 公不允许这样做。 到了庄公即位以后,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一个险要的 城邑, 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哪一个都可以。”请求京这个地方,让共叔段去管理那里,称他 为京城大叔。祭仲说:“大夫的都城城墙超过三百丈,这是诸侯国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 (大夫的)大的都城不超过诸侯国都城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超过九分 之一。现在京不合限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受不了。”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 怎能避除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能满足的呢!不如早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 让他的势力蔓延滋长。如果蔓延滋长,就难以想办法对付了。蔓延的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 况您的处于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如果做了许多不合道义的事一定会自己倒下去,你 姑且等着看吧!” 事后不久,共叔段让西边和北边的城邑也从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 况,您打算怎样来对付呢?如果想把国家大权给大叔段,那么就让我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 那就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会走向灭亡。”大叔段 又收取两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他的势力到达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领地扩大 了将获得更多的民众。”庄公说:“多行不义,民众不会亲近他,领地多也将垮台。” 大叔修好城墙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好军队,将要偷袭郑都。姜氏将要为之打开城 门。庄公听到了大叔姜氏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乘去讨伐京 的士民。京邑的士民背叛了大叔段。大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到鄢地讨伐大叔段。五月辛丑, 大叔出走逃到共地。 史书说:“郑伯(庄公)在鄢战胜段。”段不守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如同两位君王,所
以说战胜:称郑庄公为伯(长兄意),讥讽(庄公)没有教导(弟弟)啊。说这就是郑庄公 的目的(除掉弟弟),不说出逃[以后的事(共叔段被逼自刎)(是)责难他(庄公)啊。 15.D(逆:违背) 16.C(A的/定语后置标志;B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C于是:D代词,他/语气副词, 大概) 17.D(①取:捞起;②取:接受;③沉:使……下沉:④沉:潜水。) 18.(1)稻谷快熟时,有人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2)你如果不捞 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 19.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 /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译文 郭翻,字长翔,是武昌人。郭翻年少时就很有志向,常推辞官府的征召和社会贤达的举荐, 不去做官。安家于临川,不管世事,只以钓鱼打猎为乐。生活清贫无以为业,想开垦一块荒 地。于是先在上面立了一块标志,一年来,地无人认领,他才进行耕种。稻谷快熟时,有人 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县令知道这件事,责问认领人,要他把稻谷还 给郭翻,郭翻不接受。郭翻曾经驾车去打猎,距离家有一百多里,路上遇到病人,就用车送 病人,自己步行回家。郭翻打的鱼,捕的禽兽,有人向他买,他便随手给了人家,不但不要 钱,连自己的姓名也不向买主和外人显示。由此士人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并认为他很高尚。 郭翻曾经掉刀于水中,有过路人下水为他捞上岸,他于是把刀送给这个人,这个人 不接受,坚决推辞,郭翻说:“你如果不捞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这个人说:“我若接受 这把刀,将被天地鬼神责骂了。”郭翻看到他最终不肯拿走刀,于是把刀又丢到水中,这个 人觉得不可理解,就又下水把刀捞上来。郭翻于是不再违背这个人的心意,就拿出十倍于刀 的价钱给这个人。郭翻清正廉洁不愿受人恩惠,大都是这样 20.(1)空,白白的。诗人登舟望月,空阔渺远的境界很容易触发人对于古今的联想。(1 分)此时此地此景让诗人联想起了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典故,联系自身实际,顿生怀才不遇之 感,于是用了“空”字。(1分)从结构上来说,“空”字有引出下文之作用。(1分 (2)①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 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 的寂寞凄清情怀。②以景结情,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每点2分) (3)“登舟望秋月”是实,“忆谢将军”是虚;“余亦能高咏”是实,“斯人不可闻”是虚: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是实,“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虚。(每点1分) 21.(1)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2)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3)曲 终收拨当心画东船西舫悄无言(4)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22.①树活得坚强,有尊严,不计较生活的地方:②树宽容大度,无委屈,无埋怨,不计较 人的好歹:③对人不屈服,不对抗:④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⑤努力地庇护凡人。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例如:用人对树的态度和树对人的态度相对比,人忽略树、摧残树、局囿树,树却努力 地庇护凡人,(例子2分)通过对比突出了“树的好”,树的大度善良。(作用2分) 24.(1)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1分),说明古树被人砌在墙里的框裹、挤压,表明作者对 古树的同情,对人这一做法的不满。(2分) (2)这句话强调了树的重要性(1分),说明树是生命活着的标志,真正对人活着产生重要 影响的其实是树而不是神。(2分) 25.①对古树的崇敬之情,文中多处赞美了古树的品质:②对以“禅房”为代表的人工打造 景致的厌弃,认为其“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③对人的混沌浑噩的不
以说战胜:称郑庄公为伯(长兄意),讥讽(庄公)没有教导(弟弟)啊。说这就是郑庄公 的目的(除掉弟弟),不说出逃[以后的事(共叔段被逼自刎)(是)责难他(庄公)啊。 15. D (逆:违背) 16. C (A 的/定语后置标志;B 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C 于是;D 代词,他/语气副词, 大概) 17.D (①取:捞起; ②取:接受; ③沉:使……下沉; ④沉:潜水。) 18. (1)稻谷快熟时,有人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2)你如果不捞 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 19. 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 /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译文] 郭翻,字长翔,是武昌人。郭翻年少时就很有志向,常推辞官府的征召和社会贤达的举荐, 不去做官。安家于临川,不管世事,只以钓鱼打猎为乐。生活清贫无以为业,想开垦一块荒 地。于是先在上面立了一块标志,一年来,地无人认领,他才进行耕种。稻谷快熟时,有人 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县令知道这件事,责问认领人,要他把稻谷还 给郭翻,郭翻不接受。郭翻曾经驾车去打猎,距离家有一百多里,路上遇到病人,就用车送 病人,自己步行回家。郭翻打的鱼,捕的禽兽,有人向他买,他便随手给了人家,不但不要 钱,连自己的姓名也不向买主和外人显示。由此士人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并认为他很高尚。 郭翻曾经掉刀于水中,有过路人下水为他捞上岸,他于是把刀送给这个人,这个人 不接受,坚决推辞,郭翻说:“你如果不捞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这个人说:“我若接受 这把刀,将被天地鬼神责骂了。”郭翻看到他最终不肯拿走刀,于是把刀又丢到水中,这个 人觉得不可理解,就又下水把刀捞上来。郭翻于是不再违背这个人的心意,就拿出十倍于刀 的价钱给这个人。郭翻清正廉洁不愿受人恩惠,大都是这样。 20.(1)空,白白的。诗人登舟望月,空阔渺远的境界很容易触发人对于古今的联想。(1 分)此时此地此景让诗人联想起了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典故,联系自身实际,顿生怀才不遇之 感,于是用了“空”字。(1 分)从结构上来说,“空”字有引出下文之作用。(1 分) (2)①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 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 的寂寞凄清情怀。②以景结情,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每点 2 分) (3)“登舟望秋月”是实,“忆谢将军”是虚;“余亦能高咏”是实,“斯人不可闻”是虚;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是实,“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是虚。(每点 1 分) 21.(1)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3)曲 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4)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22.①树活得坚强,有尊严,不计较生活的地方;②树宽容大度,无委屈,无埋怨,不计较 人的好歹;③对人不屈服,不对抗;④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⑤努力地庇护凡人。 (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可) 23.例如:用人对树的态度和树对人的态度相对比,人忽略树、摧残树、局囿树,树却努力 地庇护凡人,(例子 2 分)通过对比突出了“树的好”,树的大度善良。(作用 2 分) 24.(1)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1 分),说明古树被人砌在墙里的框裹、挤压,表明作者对 古树的同情,对人这一做法的不满。(2 分) (2)这句话强调了树的重要性(1 分),说明树是生命活着的标志,真正对人活着产生重要 影响的其实是树而不是神。(2 分) 25.①对古树的崇敬之情,文中多处赞美了古树的品质;②对以“禅房”为代表的人工打造 景致的厌弃,认为其“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③对人的混沌浑噩的不
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亦可给分)
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亦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