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S2015年九年级模拟考试试题(二) 语文 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6页,答题卷4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 钟。请你仔细审题,用黑色水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月晕/眩晕中坚/中流砥柱寡廉鲜耻/鲜为人知 B.绯红/诽谤镂空/千丝万缕风靡一时/妄自菲薄 C.别致/别扭便利/大腹便便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D.挫折/蹉跎剽悍/虚无缥缈一模一样/磨穿铁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既使绊脚石容光焕发棉里藏针 B.和睦渡假村篷荜生辉自力更生 C.蓝图挖墙脚锋芒毕露礼尚往来 D.诸候慢腾腾坐收鱼利惟妙惟肖 3.古诗文默写。(8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的句子是:“ (4)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为我们创造了种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 送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王勃则打破时空界限,送出 ”的乐观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咏雪,柳宗元咏出“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郁闷:岑参则“妙手回春”,咏出“ 的温暖蓬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 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请举出使祥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两个具体事例。 (2)“当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荒岛生 活的28年里,鲁滨逊无时不在实践这句格言,请举出鲁滨逊以具体行动来改变自己生存状 况的两个例子。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 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 环的水流
1 XCS2015 年九年级模拟考试试题(二) 语 文 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 6 页,答题卷 4 页,四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 钟。请你仔细审题,用黑色水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 26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月晕./眩晕. 中.坚/中.流砥柱 寡廉鲜.耻/鲜.为人知 B.绯.红/诽.谤 镂.空/千丝万缕. 风靡.一时/妄自菲.薄 C.别.致/别.扭 便.利/大腹便便..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D.挫.折/蹉.跎 剽.悍/虚无缥.缈 一模.一样/磨.穿铁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 )(2 分) A.既使 绊脚石 容光焕发 棉里藏针 B.和睦 渡假村 篷荜生辉 自力更生 C.蓝图 挖墙脚 锋芒毕露 礼尚往来 D.诸候 慢腾腾 坐收鱼利 惟妙惟肖 3.古诗文默写。(8 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的句子是:“ ▲ , ▲ 。 (4) 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为我们创造了种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 送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王勃则打破时空界限,送出 “ ▲ , ▲ ”的乐观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咏雪,柳宗元咏出“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郁闷;岑参则“妙手回春”,咏出“ ▲ , ▲ ” 的温暖蓬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 分) (1)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 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请举出使祥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两个具体事例。来 ▲ (2) “当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荒岛生 活的 28 年里,鲁滨逊无时不在实践这句格言,请举出鲁滨逊以具体行动来改变自己生存状 况的两个例子。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内心里拥有善, ▲ , ▲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 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 环的水流, ▲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根据下面搜集的材料,请你参加“许昌小导游”活动。 材料一:许昌“33路旅游专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内公交观光线。它从灞陵公园出 发,途径西湖公园、春秋楼、曹丞相府、文峰塔、直到许都公园、许昌博物馆。乘客可以观 赏许昌市内著名景点,领略浓郁的三国文化风情。33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 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旅游专线”将三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 了许昌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许昌5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许昌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许昌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但是腔调有点土,用许昌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许昌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 许昌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往返时间 张潘古镇线游古村落,赏汉魏古建筑 火车站北 发车9:00 八龙冢桃源线观赏桃花,赏千年古柏 面站牌(可 匚神垕线参观钧瓷坊,了解瓷工艺流程乘4路、5 返程:14:00 大鸿察景区线/览大鸿寨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路等公交/(每周六、周 日) 车前往) (1)你为33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2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3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3路公交观光线”!让我们一起领略三国文化风情,感受许 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三国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以观赏许昌市 内著名景点 (2)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阐明理由。(2分) (3)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许昌,住在春秋楼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 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许昌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 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6分)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
12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 7 分) 根据下面搜集的材料,请你参加“许昌小导游”活动。 材料一:许昌“33 路旅游专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内公交观光线。它从灞陵公园出 发,途径西湖公园、春秋楼、曹丞相府、文峰塔、直到许都公园、许昌博物馆。乘客可以观 赏许昌市内著名景点,领略浓郁的三国文化风情。33 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 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 4G 网络。“旅游专线”将三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 了许昌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许昌 5 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许昌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许昌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但是腔调有点土,用许昌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许昌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 许昌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 往返时间 张潘古镇线 游古村落,赏汉魏古建筑 火车站北 面站牌( 可 乘 4 路、5 路等公交 车前往) 发车:9:00 返程:14:00 (每周六、周 日) 八龙冢桃源线 观赏桃花,赏千年古柏。 神垕线 参观钧瓷坊,了解钧瓷工艺流程 大鸿寨景区线 览大鸿寨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 (1)你为 33 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 ) (2 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 4G 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 33 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3 路公交观光线”!让我们一起领略三国文化风情,感受许昌 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三国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以观赏许昌市 内著名景点。 (2)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阐明理由。(2 分) ▲ (3)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许昌,住在春秋楼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 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许昌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 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3 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共 16 分)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
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 个护土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 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 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 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 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 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 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妺们的事情以及平时昐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 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土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土小姐! 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 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13 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 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 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 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 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 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 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 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 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 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 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 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 心死了!西西洛!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 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岀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 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 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 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 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 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 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曈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 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
14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 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 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 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 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 5 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 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 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 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 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 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 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
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 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 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7.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文章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小说 情节及主题谈谈你的理解。(3分) 8.小说首尾都有一句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文中有三处写到病人“凝视”“注视”“盯着”西西洛的眼神,作用是什么?(2分) 10.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1)“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2)“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这两次各要说什么?结合内容写出他要说的话。 (4分) 11.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 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共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 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岀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岀书法。″此论 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硏读与探索。就是读者 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 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 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
15 撒在病床四周, “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 “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 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7.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文章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 请结合小说 情节及主题谈谈你的理解。(3 分) ▲ 8.小说首尾都有一句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 9.文中有三处写到病人“凝视”“注视”“盯着”西西洛的眼神,作用是什么?(2 分) ▲ 10.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1)“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2)“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这两次各要说什么?结合内容写出他要说的话。 (4 分) ▲ 11.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 简要分析。(3 分) ▲ (二)阅读下文,完成 12 —16 题。(共 13 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 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 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 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 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 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
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 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 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 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 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 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 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 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 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 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 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 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 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 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 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这题改为论证方法) 14.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1分)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凊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16 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 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 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 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 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 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 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 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 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 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 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 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 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 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 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 13.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 分)(这题改为论证方法) ▲ 14.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 分) ▲ 1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 分) ▲ 16.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 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7—20 题。(11 分)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略无阙处(▲)(2)良多趣味(▲) 18.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9.甲文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分) 0.甲乙两文均写到四季之景,请简要说说两文写景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2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请以“听听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17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 略无阙.处(▲) (2) 良.多趣味(▲) 18.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19. 甲文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 分) ▲ 20. 甲乙两文均写到四季之景,请简要说说两文写景有哪些相同之处。(3 分)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21—22 题。(共 4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 22.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2 分) ▲ 四、作文(50 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 分) (1) 请以“听听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来源:中教^网%@*&]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遭受挫折的年轻人,情绪低落地走到自家的一扇窗前,推开了窗子。窗外是拆迁 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 默默无语。他的父亲看到了,忙拉着他来到客厅的落地窗前。窗外绿草如茵,花坛中-簇簇 盛开的鲜花,迎风摆动…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他觉得自己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要求:①根据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8 一个遭受挫折的年轻人,情绪低落地走到自家的一扇窗前,推开了窗子。窗外是拆迁 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 默默无语。他的父亲看到了,忙拉着他来到客厅的落地窗前。窗外绿草如茵,花坛中一簇簇 盛开的鲜花,迎风摆动……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他觉得自己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要求:①根据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