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 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 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日:“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擠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日:“而何人者?”自新日:“里长,实书 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⑨,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 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砣砣”,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 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4.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优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二)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 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4.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 ( )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 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二)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妺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8.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子曰:岁寒 (2) ,疑义相与析。 (3)臣欲奉诏奔驰 。则告诉不许 (4)自胡马窥江去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勋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 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 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 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九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8.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 分) 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子曰:岁寒, 。 (2) ,疑义相与析。 (3)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 (4)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 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 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 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 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 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 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 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 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 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 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 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 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 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舂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
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 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 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 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 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 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 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 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 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 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 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
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 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 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岀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呵,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 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髙兴得笑起 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 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 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 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 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 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 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
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 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 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 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 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 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 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 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 分) ( )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 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 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 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
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 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 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 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 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 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 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分) (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 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 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 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
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 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 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 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 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 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 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 分) (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 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 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 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 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
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硏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 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 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岀名,他-无大部头的 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 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 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 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 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 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 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 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 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 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
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 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 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 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 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 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 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 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 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 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 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 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 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
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 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 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 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 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 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岀仼历史硏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 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 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 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 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昊宓看到,陈寅恪仍端 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 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 写的—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 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 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 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 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 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 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 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 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 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 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 之光。 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 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 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 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 年,陈寅恪 75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 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