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蚌埠医蓉陀 多媒体教学课件 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硏室
医学微生物学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5章微生物遗传变异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第三章 感染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內感染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 第三章 感染 •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 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 •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5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概述 自从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來,开 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此后又先后 研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禾 抗菌药物有180余种。 这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常见细菌感染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是抗菌 药物的应用并未使细菌感染消灭或得到 有效控制。主要是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 生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概述 自从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开 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此后又先后 研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和 抗菌药物有180余种。 这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常见细菌感染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是抗菌 药物的应用并未使细菌感染消灭或得到 有效控制,主要是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 生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供全身应用的各 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 物产物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供全身应用的各 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 物产物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 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 浓度(MIC)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 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为敏感,反之为 耐药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 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 浓度(MIC)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 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为敏感,反之为 耐药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 与种属有关,主要是缺乏药物作用的靼 位,如二性霉素B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 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 作用。细菌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 性霉素B具有固有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因 有外膜,对作用于肽聚糖类的多种药物 均不敏感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 与种属有关,主要是缺乏药物作用的靶 位,如 二性霉素B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 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 作用。细菌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 性霉素B具有固有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因 有外膜,对作用于肽聚糖类的多种药物 均不敏感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DNA的改变使其获得耐药性 原因 1、基因突变如链霉素的靶位是30S亚基上的 p12蛋白,当染色体上S基因突变后,p12蛋 白构型改变,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DNA的改变使其获得耐 药性 原因: 1、基因突变 如链霉素的靶位是30S亚基上的 p12蛋白,当染色体上str基因突变后,p12蛋 白构型改变,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几乎所有致病菌均 有耐药性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 的方式传递,环境中的抗生素可促进质粒 的扩散及耐药菌的存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IS不带有性状基因,只编码转座酶 1n带有耐药基因和转座基因。可转移细菌 的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几乎所有致病菌均 有耐药性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 的方式传递,环境中的抗生素可促进质粒 的扩散及耐药菌的存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IS不带有性状基因,只编码转座酶 Tn带有耐药基因和转座基因,可转移细菌 的耐药性
第二节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钝化酶每( 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 胞外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破坏青霉 素和头孢菌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 失去抗菌活性。目前发现的已有190多种,依 其作用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 多见,C、D型少见(p131表9-2)
一、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 胞外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破坏青霉 素和头孢菌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 失去抗菌活性。目前发现的已有190多种,依 其作用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 多见,C、D型少见(p131 表9-2)。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