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成果展示一一铝离子测定(第三组) ppt制作讲解:乔倩 同组成员: 邓建伟蒙婧玺 金嘉年宾晟梧 ☆
实验成果展示——铝离子测定(第三组) ppt制作讲解:乔倩 同组成员: 邓建伟 蒙婧玺 金嘉年 宾晟梧
1.EDTA溶液浓度的标定(原理 ①二甲基酚橙指示剂 二甲基酚橙为紫色晶体,易溶于水,当PH小于6.3时呈黄色,大于6.3时为红色,二甲基酚橙 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都是紫红色,所以只能在P小于6.3的时候使用,终点的变色是由 红紫色变为亮黄色 ②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的作用 因为二甲基酚橙指示剂测定Z2+的有效变色范围是pH5到6。故在配位滴定中必须控制 滴定溶液的PH值,六次甲基四胺起稳定溶液PH值的作用(PH约为5一6) ③EDTA EDT分子具有广泛的络合能力能,与绝大多数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一般情况 下,EDTA与金属离子几乎都形成1:1的络合物,仅Zr(IV)和Mo(V)与之形成2:1的 络合物
1.EDTA溶液浓度的标定(原理) ①二甲基酚橙指示剂 二甲基酚橙为紫色晶体,易溶于水,当PH小于6.3时呈黄色,大于6.3时为红色,二甲基酚橙 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都是紫红色,所以只能在PH小于6.3的时候使用,终点的变色是由 红紫色变为亮黄色. ②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的作用 因为二甲基酚橙指示剂测定Zn2+的有效变色范围是pH5到6。故在配位滴定中必须控制 滴定溶液的PH值,六次甲基四胺起稳定溶液PH值的作用(PH约为5—6) ③ EDTA EDTA分子具有广泛的络合能力能,与绝大多数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一般情况 下,EDTA与金属离子几乎都形成1:1的络合物,仅Zr(Ⅳ)和Mo(Ⅴ)与之形成2:1的 络合物
⊙0 1.EDTA (1)用稀 (0.01m0 (2)滴办 红色) (3)加入 (4).用E 紫红色 变为黄色 夜分别为 28.91ml,28 (5)平行 (0.00860n
1.EDTA溶液浓度的标定(具体操作) (1)用移液管取标准硫酸锌溶液25毫升 (0.01mol/L)置于锥形瓶中. (2)滴加二甲酚橙指示剂两滴。(溶液呈紫红色) (3)加入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5mL。 (4)用EDTA滴定标准硫酸锌溶液至溶液由紫红色 变为黄色,即为滴定终点。(消耗的EDTA溶液分别为 28.91ml, 28.79ml, 28.82ml.) (5)平行滴定三次并计算EDTA的准确浓度。 (0.00860mol/L)
⊙6 33 (1)配 用分析5 小烧杯 中,加 述溶液 转移至2 摇匀, 配置成2
(1)配制明矾溶液 用分析天平称量明矾(1.0092g)置于50ml小烧杯 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使其溶解。将上述溶液 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入去离子水稀释摇匀, 配置成250ml的明矾溶液
⊙。 33 (2)加入EDTA和缓冲液 用25.00ml移液管移取25.00ml明矾溶液 依次加入EDTA溶液(用移液管)40ml 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约10ml
(2)加入EDTA和缓冲液 用25.00ml移液管移取25.00ml明矾溶液 依次加入EDTA溶液(用移液管)40ml 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约10ml
0 ⊙。 5 (3)加热 加热上述 加入二年 定。当明 UOLINTERR 溶液滴 终点。 (2.19ml 平行滴定 (3.5%) 理论值为
(3)加热并滴定 加热上述溶液至沸腾10分钟,冷却至室温。 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用标准硫酸锌溶液滴 定。当明矾溶液由黄色变为紫红色时即为终点。 (2.19ml 1.80ml) 平行滴定两次,并计算自制明矾中铝含量(3.5%) 理论值为(5.7%)
3.用明矾处理水中固体的悬浮物 取100ml烧杯4个,向2、3、4号烧杯中各加入50ml浑浊泥浆 水,1号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作为对照。2、3、4号烧 杯中各加入5ml10g/L的明矾溶液,搅拌后分别用NaOH,Hcl 溶液调节PH=3.0,7.0,11.0
3.用明矾处理水中固体的悬浮物 取100ml烧杯4个,向2、3、4号烧杯中各加入50ml浑浊泥浆 水,1号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作为对照。2、3、4号烧 杯中各加入5ml10g/L的明矾溶液,搅拌后分别用NaOH,HCl 溶液调节PH=3.0,7.0,11.0
然后用玻璃棒从1号烧杯开始搅拌,观察水流的静止过程、絮状沉淀物 及混凝效果。 从左到右,分别为去离子水,pH=3、pH=7、pH=13环境下加入明矾后的情况 分析:1.明矾净水的主要原理是3+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进而与水中的固体悬浮 物结合并沉降;在碱性环境中更富于O“-离子,更易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然后用玻璃棒从1号烧杯开始搅拌,观察水流的静止过程、絮状沉淀物 及混凝效果。 从左到右,分别为去离子水,pH=3、pH=7、pH=13环境下加入明矾后的情况 分析:1.明矾净水的主要原理是Al3+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进而与水中的固体悬浮 物结合并沉降;在碱性环境中更富于OH- 离子,更易生成氢氧化铝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