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练习 积累与应用(30分) 1.课文默写填空。(10分) ①足蒸暑土气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吾 故逐之。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 ⑦《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2.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4分) 作者 朝代 作品 孟子 东晋 《聊斋志异》 左丘明 《搜神记》 干宝 春秋 《孟子》 蒲松龄 战国 《左传》 3.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又何间焉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夫战,勇气也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D.须眉毕见路转溪桥忽见 4.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 ②零丁洋里叹零丁( 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④望西都,意踌蹰。( 5.“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诗句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8字成语 6.“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例。请再举出这样的一个古代战 例 7.《劳山道士》通过讲述王生到劳山拜师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8.“一鼓作气”原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 事情完成。请用后一个含义造句。(2分) 鼓作气
1 八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练习 一、积累与应用(30 分) 1.课文默写填空。(10 分) ①足蒸暑土气, 。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吾 , ,故逐之。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 ⑥ 《 山 坡 羊 · 潼 关 怀 古 》 中 高 度 概 括 了 历 代 人 民 共 同 遭 遇 的 句 子 是 : “ ; !” ⑦ 《 过 零 丁 洋 》 中 直 抒 胸 臆 , 表 明 自 己 以 死 明 志 的 千 古 名 句 是 : “ , 。” 2.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4 分) 作 者 朝 代 作 品 孟子 东晋 《聊斋志异》 左丘明 清 《搜神记》 干宝 春秋 《孟子》 蒲松龄 战国 《左传》 3.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又何间.焉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夫.战,勇气也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D.须眉毕见. 路转溪桥忽见. 4.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 ) ②零丁洋里叹零丁..( ) 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④望西都,意踌蹰..。( ) 5.“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诗句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 8 字成语: 6.“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例。请再举出这样的一个古代战 例: 7.《劳山道士》通过讲述王生到劳山拜师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8.“一鼓作气”原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 事情完成。请用后一个含义造句。(2 分) 一鼓作气:
9.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接上文,另举一个例子,句式要与画波浪线的 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 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浅虫水,遍尝頁,没有他数大年如一貝的搜集整理 笔耕不辍哪思念有药学《杰莫级目》的阋世! 阅读(70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7题。(2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 )余益鼓勇上(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2
2 9.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接上文,另举一个例子,句式要与画波浪线的 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 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涉山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 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二、阅 读(70 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 1——7 题。(21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 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百里奚举.于市(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 )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 ) 余益.鼓勇上( )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6.用文中句子填空。(5 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 ② 课 文 从 反 面 论 述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是 : “ ”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 字内)。(2 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 1——7 题。(18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 )衣食所安 )小信未孚(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C.何以战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 )②牺牲玉帛( )③小大之狱(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三)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1—-5题。(14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 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 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 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 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 )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③王如其言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 分) 又何间.焉( ) 衣食所安.( ) 小信未孚.( )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 分) ①齐师.伐我(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大之狱.(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 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 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 分) (三)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 1——5 题。(14 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 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 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 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 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 ) 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 ③王如.其言 ( )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 分)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题。(17分) 西游后传 话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正当唐玄宗苦恼之时,一道士求见,表示自己愿为大唐效力。他向唐玄宗透露,如来佛 祖手中,有一《极品经书》,只要得到它,便可国泰民安,保住大唐基业。一听救国有方,唐 玄宗龙颜大悦,要设宴答谢道长,并希望道士帮忙。不料,道长只是轻轻一笑,说:“您的手 下人才济济,何需我来凑热闹!”说罢,化作一股青烟,飘然而去 唐玄宗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修成正果的唐僧师徒四人, 唐僧接到圣旨,心情激动,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话说第二天,唐僧跨上白龙马,一行四人又出发了。照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 来到了万佛殿。净身之后,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如来佛祖。说明来意,如来摇着头歉意地 说:“你们不远万里再次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可不幸的是,这本经书刚刚被大不列巅国的使 臣取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一切只能听上天的安排了!” 师徒四人只得扫兴而归。在归途中,悟空打死了江河中的一条大鱼。在剖鱼过程中,八 戒意外地发现鱼腹中有一本青黄且发着紫光的书—一竟然是《极品经书》。原来大不列巅的使 臣过河时,一不小心翻入江中,葬身鱼腹了。 欣喜若狂的师徒四人回到长安,把书交给了唐玄宗。四人加官封侯自是不用说,唐玄宗 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经书供于佛堂之上,供万人敬仰。其实,《极品经书》上记 载的乃是深奧的治国之道,遗憾的是,唐玄宗一直没有读过一页,只是把它当作摆设装饰着 大唐。大唐自然没有摆脱历史的命运了 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 长安在今 市一带。(2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 的历史和 的故事巧妙糅合 起来,形成故事新编。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5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 么?(2分)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分)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分)
4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6 题。(17 分) 西 游 后 传 话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正当唐玄宗苦恼之时,一道士求见,表示自己愿为大唐效力。他向唐玄宗透露,如来佛 祖手中,有一《极品经书》,只要得到它,便可国泰民安,保住大唐基业。一听救国有方,唐 玄宗龙颜大悦,要设宴答谢道长,并希望道士帮忙。不料,道长只是轻轻一笑,说:“您的手 下人才济济,何需我来凑热闹!”说罢,化作一股青烟,飘然而去。 唐玄宗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修成正果的唐僧师徒四人, 唐僧接到圣旨,心情激动,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话说第二天,唐僧跨上白龙马,一行四人又出发了。照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 来到了万佛殿。净身之后,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如来佛祖。说明来意,如来摇着头歉意地 说:“你们不远万里再次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可不幸的是,这本经书刚刚被大不列巅国的使 臣取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一切只能听上天的安排了!” 师徒四人只得扫兴而归。在归途中,悟空打死了江河中的一条大鱼。在剖鱼过程中,八 戒意外地发现鱼腹中有一本青黄且发着紫光的书——竟然是《极品经书》。原来大不列巅的使 臣过河时,一不小心翻入江中,葬身鱼腹了。 欣喜若狂的师徒四人回到长安,把书交给了唐玄宗。四人加官封侯自是不用说,唐玄宗 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经书供于佛堂之上,供万人敬仰。其实,《极品经书》上记 载的乃是深奥的治国之道,遗憾的是,唐玄宗一直没有读过一页,只是把它当作摆设装饰着 大唐。大唐自然没有摆脱历史的命运了。 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 ,长安在今 市一带。(2 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 的历史和 的故事巧妙糅合 起来,形成故事新编。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5 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 →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 →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 么?(2 分)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 分)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 分)
八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练习(答案) 、积累与应用(30分) 1.课文默写填空。(10分) 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_,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⑦《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2.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4分) 作者 朝代 作品 孟子 东晋 《聊斋志异》 左丘明 清 《搜神记》 干宝 春秋 《孟子》 蒲松龄 战国 《左传》 3.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又何间焉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夫战,勇气也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D.须眉毕见 路转溪桥忽见 4.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战争 ②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的样子 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只 ④望西都,意踌蹰。(感慨万千,非常痛心 5.“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诗句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8字成语:万事俱备, 欠东风。(2分) 6.“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例。请再举出这样的一个古代战 例:官渡之战。(1分) 7.《劳山道士》通过讲述王生到劳山拜师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只有不畏艰辛,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落得可笑的下 8.“一鼓作气”原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 事情完成。请用后一个含义造句。(2分) 鼓作
5 八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练习(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30 分) 1.课文默写填空。(10 分) ①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吾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 ;亡, 百姓苦!” ⑦《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2.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4 分) 作 者 朝 代 作 品 孟子 东晋 《聊斋志异》 左丘明 清 《搜神记》 干宝 春秋 《孟子》 蒲松龄 战国 《左传》 3.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D )。(2 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又何间焉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夫战,勇气也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D.须眉毕见 路转溪桥忽见 4.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战争 ) ②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的样子 ) 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只 ) ④望西都,意踌蹰..。(感慨万千,非常痛心 ) 5.“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诗句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 8 字成语: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2 分) 6.“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例。请再举出这样的一个古代战 例:官渡之战。(1 分) 7.《劳山道士》通过讲述王生到劳山拜师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只有不畏艰辛,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落得可笑的下场。 8.“一鼓作气”原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 事情完成。请用后一个含义造句。(2 分) 一鼓作气:
9.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接上文,另举一个例子,句式要与画波浪线的 一句相同。(3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 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柰时跋涉恵水,裳頁草,没有他教大年如一貝的搜集斃理 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本草纸目》的间世! 示例: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忍辱负重,发奋著述,岂能有不朽 之作《史记》的诞生! 阅读(70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7题。(2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提拔,起用) 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衡于虑(阻塞)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余益鼓勇上(更加)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的心事)要人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 了非凡的事业。(2分)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必导致灭亡。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6 9.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接上文,另举一个例子,句式要与画波浪线的 一句相同。(3 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 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涉山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 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示例: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忍辱负重,发奋著述,岂能有不朽 之作《史记》的诞生! 二、阅 读(70 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 1——7 题。(21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 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百里奚举.于市(提拔,起用) 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衡.于虑(阻塞)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余益鼓勇上(更加)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要人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 了非凡的事业。(2 分) 6.用文中句子填空。(5 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 亡。”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 字内)。(2 分) 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必导致灭亡。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 1——7 题。(18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参与) 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2分) A.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军队)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狱(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 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请见。”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 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 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三)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 5题。(14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 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 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 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 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哭唱)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进献)③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尔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赤听“客”能为父亲报仇,当即自刎,把自已的头和剑相托“客”,头被煮还怒目圆睁
7 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 分) 又何间.焉( 参与) 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2 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 分) ①齐师.伐我( 军队) 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狱.(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 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 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 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 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 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三)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 1——5 题。(14 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 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 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 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 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哭唱) 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进献) ③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 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 分) 赤听“客”能为父亲报仇,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剑相托“客”,头被煮还怒目圆睁
这些都可以看出赤报仇坚决的刚烈行动。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客”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侠客形象。他替赤报仇,多方设计,不惜献身杀棹楚王, 表现他除暴 负诺言、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题。(17分) 西游后传 话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正当唐玄宗苦恼之时,一道士求见,表示自己愿为大唐效力。他向唐玄宗透露,如来佛 祖手中,有一《极品经书》,只要得到它,便可国泰民安,保住大唐基业。一听救国有方,唐 玄宗龙颜大悦,要设宴答谢道长,并希望道士帮忙。不料,道长只是轻轻一笑,说:“您的手 下人才济济,何需我来凑热闹!”说罢,化作一股青烟,飘然而去。 唐玄宗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修成正果的唐僧师徒四人 唐僧接到圣旨,心情激动,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话说第二天,唐僧跨上白龙马,一行四人又出发了。照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 来到了万佛殿。净身之后,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如来佛祖。说明来意,如来摇着头歉意地 说:“你们不远万里再次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可不幸的是,这本经书刚刚被大不列巅国的使 臣取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一切只能听上天的安排了!” i徒四人只得扫兴而归。在归途中,悟空打死了江河中的一条大鱼。在剖鱼过程中,八 戒意外地发现鱼腹中有一本青黄且发着紫光的书一一竟然是《极品经书》。原来大不列巅的使 臣过河时,一不小心翻入江中,葬身鱼腹了 欣喜若狂的师徒四人回到长安,把书交给了唐玄宗。四人加官封侯自是不用说,唐玄宗 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经书供于佛堂之上,供万人敬仰。其实,《极品经书》上记 载的乃是深奥的治国之道,遗憾的是,唐玄宗一直没有读过一页,只是把它当作摆设装饰着 大唐。大唐自然没有摆脱历史的命运了。 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_李隆基,长安在今西安_市一带。(2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唐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和《西游记》的故事巧妙糅合起来, 形成故事新编。(2分)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不超过方框字数)。(5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道长指点 唐僧师徒受命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悟空剖鱼得书 盛迎经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 么?(2分) 经书被大不列巅国使臣取走后,途中葬身鱼腹,后经书失而复得。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分) 难当头,能挺身而出,为取经书,战胜艰难险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愿担风险 的大无畏气概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分) 观点示例:唐玄宗梦寐以求的经书,竟是用作摆设物,并非急求治国之道,如此国宝 视如儿戏,置国难于不顾,是十分昏 另:作者把大唐的衰亡归结于未得经书的真传, 是不合历史的观点的,因为大唐的盛衰有着极其复杂的时代原因,而非一本经书解决得了的
8 这些都可以看出赤报仇坚决的刚烈行动。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客”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侠客形象。他替赤报仇,多方设计,不惜献身杀掉楚王, 表现他除暴安良、不负诺言、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6 题。(17 分) 西 游 后 传 话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正当唐玄宗苦恼之时,一道士求见,表示自己愿为大唐效力。他向唐玄宗透露,如来佛 祖手中,有一《极品经书》,只要得到它,便可国泰民安,保住大唐基业。一听救国有方,唐 玄宗龙颜大悦,要设宴答谢道长,并希望道士帮忙。不料,道长只是轻轻一笑,说:“您的手 下人才济济,何需我来凑热闹!”说罢,化作一股青烟,飘然而去。 唐玄宗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修成正果的唐僧师徒四人, 唐僧接到圣旨,心情激动,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话说第二天,唐僧跨上白龙马,一行四人又出发了。照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 来到了万佛殿。净身之后,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如来佛祖。说明来意,如来摇着头歉意地 说:“你们不远万里再次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可不幸的是,这本经书刚刚被大不列巅国的使 臣取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一切只能听上天的安排了!” 师徒四人只得扫兴而归。在归途中,悟空打死了江河中的一条大鱼。在剖鱼过程中,八 戒意外地发现鱼腹中有一本青黄且发着紫光的书——竟然是《极品经书》。原来大不列巅的使 臣过河时,一不小心翻入江中,葬身鱼腹了。 欣喜若狂的师徒四人回到长安,把书交给了唐玄宗。四人加官封侯自是不用说,唐玄宗 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经书供于佛堂之上,供万人敬仰。其实,《极品经书》上记 载的乃是深奥的治国之道,遗憾的是,唐玄宗一直没有读过一页,只是把它当作摆设装饰着 大唐。大唐自然没有摆脱历史的命运了。 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 李隆基 ,长安在今 西安 市一带。(2 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 唐朝走向衰亡 的历史和 《西游记》 的故事巧妙糅合起来, 形成故事新编。(2 分)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不超过方框字数)。(5 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道长指点 → 唐僧师徒受命 → 师徒扫兴而归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 悟空剖鱼得书 → 盛迎经书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 么?(2 分) 经书被大不列巅国使臣取走后,途中葬身鱼腹,后经书失而复得。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 分) 国难当头,能挺身而出,为取经书,战胜艰难险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愿担风险 的大无畏气概。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 分) 观点示例:唐玄宗梦寐以求的经书,竟是用作摆设物,并非急求治国之道,如此国宝, 视如儿戏,置国难于不顾,是十分昏庸的。(另:作者把大唐的衰亡归结于未得经书的真传, 是不合历史的观点的,因为大唐的盛衰有着极其复杂的时代原因,而非一本经书解决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