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14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現概论》课程代码:PTSS10054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基础部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5 8 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14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PTSS110054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基础部考试形式:开 卷 姓名:学号:成 绩: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总 分 得 分 1. 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5.某企业投入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那么, 其剩余价值率是100%
2.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5.某企业投入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那么, 其剩余价值率是100%
3.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想一切 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 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 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1)材料2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2试述“主体和客体”与“主观与客观”这两对范畴的关系 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是否都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 4.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有何不同? 论述题(2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谈谈当代青 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这里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鼓励学生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论述题,给同学较大的发挥空间,请酌情给 分。辨析题除判断外,还要看理由是否说明清楚。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 情况,按教务处和社科部相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综合给分。平时成绩不低于总分的30%。) 、辨析题 (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 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2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3.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想一切 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 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1)材料2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2.试述“主体和客体”与“主观与客观”这两对范畴的关系 3.“彼亦—是非,此亦—是非”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是否都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 4.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有何不同? 三、论述题(2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谈谈当代青 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参考答案 (这里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鼓励学生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论述题,给同学较大的发挥空间,请酌情给 分。辨析题除判断外,还要看理由是否说明清楚。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 情况,按教务处和社科部相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综合给分。平时成绩不低于总分的30%。) 一、辨析题 (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 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2.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参考答業要点:正确(2分)。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 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劐是历史在思维中 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 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 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 内在规律。 3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 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 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 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 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 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 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 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 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 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5.某企业投入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 元,其剩余价值率是100%。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资本有机构成可用:Ⅴ表示。企业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 本有机构成是4/1.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V=4:1,即 C=4V。又由C艹V=100(万元),可以计算出:c=80(万元),v=20(万元)。由试题得知经过生产过 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因此可以得出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20-100=20(万元)。再 根据剩余价值率M'=MV=20/20=100%。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 提供理想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 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3.材料2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4.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 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则是历史在思维中 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 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 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 内在规律。 3.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 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 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 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 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 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 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 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 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 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5.某企业投入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 元,其剩余价值率是100%。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资本有机构成可用C:V表示。企业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 本有机构成是4/1.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V=4:1,即 C=4V。又由C+V=100(万元),可以计算出:C=80(万元),V=20(万元)。由试题得知经过生产过 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因此可以得出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20-100=20(万元)。再 根据剩余价值率M '=M/V=20/20=100%。 1.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 提供理想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 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3. 材料2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4.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时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 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 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材料2和材料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 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 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 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2试述“主体和客体”与“主观与客观”这两对范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 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 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由主观 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 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 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 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 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 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 属于客观事物。 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是否都否定了真理的客观 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 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 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 别性的认识史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 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要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于主体 的有用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2.论述题(2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请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谈谈当代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自觉树立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可以参见教材P!84-85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时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 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 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材料2和材料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 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 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 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5. 2.试述“主体和客体”与“主观与客观”这两对范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 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 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由主观 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 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 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 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 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 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 属于客观事物。 3.“彼亦—是非,此亦—是非”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是否都否定了真理的客观 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 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 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 别性的认识史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 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 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要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于主体 的有用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2. 论述题(2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请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谈谈当代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自觉树立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可以参见教材PP84-85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 课程名称: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诊》课程代码:PTSS10054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基础部。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1.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3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4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斗争的规律。 1.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 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 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統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_ 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 卷 姓名:学号:成 绩: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总 分 得 分 1. 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3.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4.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斗争的规律。 1.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 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 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3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也正是“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 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4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 代劳动价值论。运用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精神,论述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为什么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参考答案 (这里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鼓励学生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给同学较大的发挥空间,请酌 情给分。辨析题除判断外,还要看理由是否说明淸楚。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已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 学习情况,按教务处和社科部相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综合给分。平时成绩不低于总分的30%。) 、辨析题 (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 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 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 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 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 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冋物质本身等冋起来。犹如 我们说金属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具有导电性的就是金属。 3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参考答業要点:错误(2分)。这是一种没有搞淸度的含义,把度与关节点相混淆的观点。理由如 下:(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活动范围和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 变化不会影响事物的质,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是否超出度是区别事物的变化是量 变还是质变的根据。(2)关节点也叫临界点,是事物度的界限或极限。一般说来,事物的度往往有 两个极限,即所谓的上限和下限。事物的量变到了这个极限,就意味着要超出度了,要引起质变 了。度包含了临界点或关节点。 4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在现实的交换过程 中,价格与价值却经常不一致,由于受到要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有时会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即价 格与价值发生背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表现形 式。尽管价格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经常背离价值,但这种背离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这 个軸心进行的,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数来看,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仍然和价值相等
3.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也正是“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 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4.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 代劳动价值论。运用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精神,论述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为什么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 参考答案 (这里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鼓励学生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给同学较大的发挥空间,请酌 情给分。辨析题除判断外,还要看理由是否说明清楚。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 学习情况,按教务处和社科部相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综合给分。平时成绩不低于总分的30%。) 一、辨析题 (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 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 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 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 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 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犹如 我们说金属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具有导电性的就是金属。 3.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一种没有搞清度的含义,把度与关节点相混淆的观点。理由如 下:(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活动范围和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 变化不会影响事物的质,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是否超出度是区别事物的变化是量 变还是质变的根据。(2)关节点也叫临界点,是事物度的界限或极限。一般说来,事物的度往往有 两个极限,即所谓的上限和下限。事物的量变到了这个极限,就意味着要超出度了,要引起质变 了。度包含了临界点或关节点。 4.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在现实的交换过程 中,价格与价值却经常不一致,由于受到要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有时会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即价 格与价值发生背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表现形 式。尽管价格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经常背离价值,但这种背离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这 个轴心进行的,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数来看,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仍然和价值相等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斗争的规律 参考答業要点:错误(2分)。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则此 得出一个必然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 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提出这个新 论断,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 1.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 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 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 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統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業要点:(1)上述材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发挥主观 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 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 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 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罘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 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 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 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 的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科学 发展观,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 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参考答案要点: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 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后者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切唯物主义者都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必然认为,客观世界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认识不过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先有客观对象,后有人的认识 因而所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一切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一基本前 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必然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因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 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 主观自生的。 3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也正是“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 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要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 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矛盾、科技革命、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以及精英人 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各自作用等观点,其中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历史本身 的发展有复杂过程,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合力造成了现在的历史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斗争的规律。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则此 得出一个必然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 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提出这个新 论断,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 1.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 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 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发挥主观 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 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 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 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 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 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 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 的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科学 发展观,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 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参考答案要点: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 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后者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必然认为,客观世界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认识不过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先有客观对象,后有人的认识, 因而所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一切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一基本前 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必然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因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 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 主观自生的。 3.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也正是“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 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要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矛盾、科技革命、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以及精英人 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各自作用等观点,其中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历史本身 的发展有复杂过程,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合力造成了现在的历史
4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 代劳动价值论。运用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要点:(1)以上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2)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知晓 和认识;知识可以影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而影响价值的创造。知识对价值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其一,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使劳动者从事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进而在单位 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二,知识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单位时间里能够生产出 更多的产品。(3)总之,知识可以推动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但它不能替代劳动,成为价值的 源泉。 1.论述题(20分)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精神,论述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为什么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具体可参考教材PP84-85。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闭窗口
4.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 代劳动价值论。运用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要点:(1)以上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2)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知晓 和认识;知识可以影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而影响价值的创造。知识对价值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其一,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使劳动者从事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进而在单位 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二,知识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单位时间里能够生产出 更多的产品。(3)总之,知识可以推动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但它不能替代劳动,成为价值的 源泉。 1. 论述题(20分)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精神,论述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为什么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具体可参考教材PP84-85。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