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分析(共二十一个)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40,文件大小:84.1KB,团购合买
案例九:成功的门是虚掩着的 案例八:森林里的水 案例七:纸上得来终觉陋 案例六:善待“敌人” 案例五:给自己多点爱心 案例四:可怜的“茶杯” 案例三:哲学为何? 案例二: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案例一:永远都要坐前排 案例二十: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必然和自觉的选择 案例十九:奇想连篇,爱因斯坦震惊科林;脑力激荡 ,“奥林比亚”永放光彩 案例十八:大师的风格 案例十七:科学没有终结 案例十六:完全的真理 案例十五:树+树≠森林 案例十四:自然界的管理启示 案例十三:探寻宇宙之砖 案例十二:刘表为何失荆州? 案例十一:把对手扶起来 案例十:一语惊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案例一:永远都要坐前排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 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即使是坐公共 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 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 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 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 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 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 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 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 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 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个哲人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 讨论题: 1、玛格丽特为什么总是要坐前排?她父亲为什么总是告诫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这里 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玛格丽特上大学以后,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这与她自小就“永远都要坐前排”有什么关系?

案例一:永远都要坐前排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 世纪 30 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 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即使是坐公共 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 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 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 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 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 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 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 袖,并于 1979 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 11 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 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 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 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 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个哲人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 示。 讨论题: 1、 玛格丽特为什么总是要坐前排?她父亲为什么总是告诫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这里 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 玛格丽特上大学以后,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这与她自小就“永远都要坐前排”有什么关系?

文章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坐到前排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请你谈一谈“向坐在别人 前面”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

文章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坐到前排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请你谈一谈“向坐在别人 前面”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

案例二: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留存有一幅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四盏灯,从左到右 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四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 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灯明亮,灯厚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 第二盏灯略暗,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 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 那就算了吧!” 第四盏灯最终. 现实中,熄灯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的多。因为怕灯被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 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 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影带公 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留学时,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去尝试自己不敢想、 不敢做的事情,哪怕是最笨的事情。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时也 能多遇见一些为你指点方向的教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初离开家乡去上大 学时,满怀壮志,但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之门的中学生,说话办事不免幼 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由于指点我的人很少,嘲笑批评的话语却连接不断,没过多 久,不仅信心全无,而且人也进入了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我想,与其说错,不如不 说。这样一来,自己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后,听到教授一而 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要独特的时候,自己才真的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回到一个 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 月,反而是“摔倒”的那几段路。我有一位朋友,拿了美国博士学位,在中国做了一家 中美合资公司的大老板,之后,又自费返回美国大学进修MBA课程。我好奇地问他 花了数万美元,到底学习了什么东西?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让我开了眼。”开了什 么样的眼界呢? 其一,从一个画面说起。打开一个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始,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 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 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镜头的杂乱,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

案例二: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留存有一幅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四盏灯,从左到右 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四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 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灯明亮,灯厚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 吗?” 第二盏灯略暗,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 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 “那就算了吧!” 第四盏灯最终...... 现实中,熄灯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的多。因为怕灯被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 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 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影带公 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留学时,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去尝试自己不敢想、 不敢做的事情,哪怕是最笨的事情。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时也 能多遇见一些为你指点方向的教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初离开家乡去上大 学时,满怀壮志,但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之门的中学生,说话办事不免幼 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由于指点我的人很少,嘲笑批评的话语却连接不断,没过多 久,不仅信心全无,而且人也进入了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我想,与其说错,不如不 说。这样一来,自己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后,听到教授一而 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要独特的时候,自己才真的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回到一个 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 月,反而是“摔倒”的那几段路。我有一位朋友,拿了美国博士学位,在中国做了一家 中美合资公司的大老板,之后,又自费返回美国大学进修MBA课程。我好奇地问他, 花了数万美元,到底学习了什么东西?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让我开了眼。”开了什 么样的眼界呢? 其一,从一个画面说起。打开一个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始,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 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 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镜头的杂乱,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

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啊!一个宇宙, 无尽的星海,什么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 大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渺茫,最后消失 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位,你 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 上的胜与败。 其二,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 人狂妄自大背后的真实写照。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 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你当然会变得更加智慧。 讨论题: 1、“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句 话暗含的哲学哲理是什么? 2、本案例的题目是“什么在影响你的决策”,你认为什么东西能影响一个人的决

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啊!一个宇宙, 无尽的星海,什么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 大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渺茫,最后消失......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位,你 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 上的胜与败。 其二,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 人狂妄自大背后的真实写照。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 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你当然会变得更加智慧。 讨论题: 1、“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句 话暗含的哲学哲理是什么? 2、本案例的题目是“什么在影响你的决策”,你认为什么东西能影响一个人的决 策?

案例三:哲学为何? 哲学为何? 有时候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面对健谈的同行者,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 您干什么工作?”当我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时,问者先是茫然不解,继而发问:“哲学有什么用处?” 开始,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似乎点 头称是:未听明白的,依旧如坠云里雾中。不过,他们末了还是要追问一句:“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此时,我倒是 明白了:原来他们所谓的“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是问晢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物质 利益,而且巴不得就能立竿见影。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警惕市场对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误导》一文中,曾经引用过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的 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中江说:“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见或听见,对于贸易的顺差逆差,银钱的松 紧,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如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个国家的 品格和地位:没有晢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 中江的一席话可谓单刀直入,深中肯綮,但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振聋发聩的地步。近日,从海森伯的著作中再次 读到开普勒《宇宙的奧秘》第一版的献词。不知怎的,开普勒关于天文学的“用处”的真知灼见却震撼了我的心灵。为 了与读者共同分享开普勒的箴言,我不忍心对其加以裁剪,在此不妨当一回“文抄公”,整段地引用一下: “是呀,我们一定得像议论一道甜食值几个钱那样去评估神圣事物的价值吗?可是,你们也许会反驳道,当腹中空 空如也时,理解自然有什么好处,整个天文学又有何益?然而,有理性的人并不理睬无教养者因此而发出的要我们停止 这种研究活动的吵嚷。我们容许画家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其他实惠。的确,他们的作品引起的欢乐不仅 有益于人类,而且也是人类的光荣。当我们允许耳目享受欢娱时,却嫉妒脑子享有自己高尚的乐趣,这该显得多么缺乏 教养,多么愚蠢啊!谁抨击这种乐趣就是抨击大自然本身,因为,从虚无中造出大自然的大慈大悲的造物主不是已经给 了每一创造物所需的一切,包括美观和极度的乐趣吗?难道他当时唯独把人—一全部创造物的冠首,造物主本人的形象 的脑子列为例外,使之不能享受欢乐吗?对呀,我们不问鸟儿唱歌具有什么有用的目的,因为它们被创造出来就是 为了唱歌,歌儿即是它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人脑要烦扰于探索苍穹之奧秘。造物主给我们的感官添上 脑子,这不仅是为了使人能因此而挣来谋生物品一一许多无理性灵魂的生物能更娴熟地从事这一切一一而且也是为了使 我们能够从双目所见到的事物中思索出其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使这项工作可能并不具有更进一步的实用目的。正如人 类及所有其他生物的躯体都靠饮食维持一样,与其躯体很不相同的人的心灵,则似乎靠知性这种食物来维持丰富和助 长。所以,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那么,正如大自然注意不使生物缺乏粮食一样,我们可以 理直气壮地说,自然现象那么多姿多彩,埋藏在天空里的珍宝如此丰富,这一定是为了使人类的脑子不致缺少新鲜养 料,使人类不致厌腻于旧事物或无所事事,并使他发现世界是一座永远开放的,发展其智慧的工场。” 开普勒接着引用了卢克来修的诗句:“快活的灵魂呵,第一个升入高空,它的责任就是揭开一切未解之谜

案例三:哲学为何? 哲学为何? 有时候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面对健谈的同行者,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 “您干什么工作?”当我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时,问者先是茫然不解,继而发问:“哲学有什么用处?” 一开始,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似乎点 头称是;未听明白的,依旧如坠云里雾中。不过,他们末了还是要追问一句:“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此时,我倒是 明白了:原来他们所谓的“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是问哲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物质 利益,而且巴不得就能立竿见影。 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在《警惕市场对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误导》一文中,曾经引用过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的 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中江说:“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见或听见,对于贸易的顺差逆差,银钱的松 紧,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如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个国家的 品格和地位;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 中江的一席话可谓单刀直入,深中肯綮,但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振聋发聩的地步。近日,从海森伯的著作中再次 读到开普勒《宇宙的奥秘》第一版的献词。不知怎的,开普勒关于天文学的“用处”的真知灼见却震撼了我的心灵。为 了与读者共同分享开普勒的箴言,我不忍心对其加以裁剪,在此不妨当一回“文抄公”,整段地引用一下: “是呀,我们一定得像议论一道甜食值几个钱那样去评估神圣事物的价值吗?可是,你们也许会反驳道,当腹中空 空如也时,理解自然有什么好处,整个天文学又有何益?然而,有理性的人并不理睬无教养者因此而发出的要我们停止 这种研究活动的吵嚷。我们容许画家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其他实惠。的确,他们的作品引起的欢乐不仅 有益于人类,而且也是人类的光荣。当我们允许耳目享受欢娱时,却嫉妒脑子享有自己高尚的乐趣,这该显得多么缺乏 教养,多么愚蠢啊!谁抨击这种乐趣就是抨击大自然本身,因为,从虚无中造出大自然的大慈大悲的造物主不是已经给 了每一创造物所需的一切,包括美观和极度的乐趣吗?难道他当时唯独把人——全部创造物的冠首,造物主本人的形象 ——的脑子列为例外,使之不能享受欢乐吗?对呀,我们不问鸟儿唱歌具有什么有用的目的,因为它们被创造出来就是 为了唱歌,歌儿即是它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人脑要烦扰于探索苍穹之奥秘。造物主给我们的感官添上 脑子,这不仅是为了使人能因此而挣来谋生物品——许多无理性灵魂的生物能更娴熟地从事这一切——而且也是为了使 我们能够从双目所见到的事物中思索出其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使这项工作可能并不具有更进一步的实用目的。正如人 类及所有其他生物的躯体都靠饮食维持一样,与其躯体很不相同的人的心灵,则似乎靠知性这种食物来维持丰富和助 长。所以,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那么,正如大自然注意不使生物缺乏粮食一样,我们可以 理直气壮地说,自然现象那么多姿多彩,埋藏在天空里的珍宝如此丰富,这一定是为了使人类的脑子不致缺少新鲜养 料,使人类不致厌腻于旧事物或无所事事,并使他发现世界是一座永远开放的,发展其智慧的工场。” 开普勒接着引用了卢克来修的诗句:“快活的灵魂呵,第一个升入高空,它的责任就是揭开一切未解之谜

正是出于倾听和追寻自然界的神秘的和谐,并把其视为“高尚的乐趣”,开普勒在无人支持和很少有人理解的情况 下,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行星运动的经验研究和运动的数学定律的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度的 欢乐”,获得了“新鲜的养料”,他的“快活的灵魂”也随之“升入高空”。爱因斯坦与开普勒灵犀相通,他在几年开 普勒逝世300周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好:“在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年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 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想念起开普勒那样高尚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 在300多年后,开普勒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彭加勒的强烈回应。彭加勒在谈到天文学的“用处”时这样写道:“天文 学之所以是有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超然自立于我们自身之上:它之所以有用,因为它是宏伟的:这就是我应该说的。 天文学向我们表明,人的躯体是何等渺小,人的心智是何等的伟大,因为人的理智能够包容星辰灿烂茫无际涯的宇宙 并且享受到它的无声和和谐,人的躯体在那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这样一来,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能力,这是一种花 费再多也不算过分的事业,因为这种意识能使我们更加强大非凡。”作为一位热情的理性主义者和高远的理想主义者 彭加勒大力反对极端的实用主义,物欲主义和拜金主义。他说:聚敛如此之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呢。而且为赚钱逐利耗 费时间,却把惟一能使哦我们获得精神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实在无异于“为生活而牺牲生存的全部理由”。他 甚至声明:我不说,科学是有用的,因为它教导我们制造机器:我要说,机器是有用的,因为它为我们做工,将在某 天给我们留下更加充裕的从事科学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如果把开普勒和彭加勒话语中的“天文学”或“科学”换为“哲学”,其论辩依然言之有理。毋庸置 疑,无论是科学还是晢学,既是创造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思想的,它们的“无用”之“大用”恰恰在这里! 帕斯卡不是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吗:人只不过是一根最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 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就在于我的思想,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否则人就成为一块 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开普勒不是也说过,对思想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吗 20余年来,我之所以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中“独钓寒江雪”,在《自然辩证通讯》的编辑工作中“纵 苇之所如”,其精神支柱概源于此。我总是这样想:人生苦短,能力和经理也十分有限,一个人一生能把一两件事干好 就很不简单了。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旁鹜其他。我深知,人性是很脆弱的,而形形色色的诱惑实在是太 多了,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欲网”之中。因此,我有时有意的谢绝或回避一些与学术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却有利可图的 事务,以免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丢掉自己的主心骨。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5周年之际,我写下上面的文 字,也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读者的监督,一心一意把这份读者喜爱的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杂事办的好上加好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讨论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2、试比较科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之异同。 3、如何理解哲学具有“无用”之“大用”?

正是出于倾听和追寻自然界的神秘的和谐,并把其视为“高尚的乐趣”,开普勒在无人支持和很少有人理解的情况 下,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行星运动的经验研究和运动的数学定律的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度的 欢乐”,获得了“新鲜的养料”,他的“快活的灵魂”也随之“升入高空”。爱因斯坦与开普勒灵犀相通,他在几年开 普勒逝世 300 周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好:“在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年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 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想念起开普勒那样高尚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 在 300 多年后,开普勒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彭加勒的强烈回应。彭加勒在谈到天文学的“用处”时这样写道:“天文 学之所以是有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超然自立于我们自身之上;它之所以有用,因为它是宏伟的;这就是我应该说的。 天文学向我们表明,人的躯体是何等渺小,人的心智是何等的伟大,因为人的理智能够包容星辰灿烂茫无际涯的宇宙, 并且享受到它的无声和和谐,人的躯体在那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这样一来,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能力,这是一种花 费再多也不算过分的事业,因为这种意识能使我们更加强大非凡。”作为一位热情的理性主义者和高远的理想主义者, 彭加勒大力反对极端的实用主义,物欲主义和拜金主义。他说:聚敛如此之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呢。而且为赚钱逐利耗 费时间,却把惟一能使哦我们获得精神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实在无异于“为生活而牺牲生存的全部理由”。他 甚至声明:我不说,科学是有用的,因为它教导我们制造机器;我要说,机器是有用的,因为它为我们做工,将在某一 天给我们留下更加充裕的从事科学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如果把开普勒和彭加勒话语中的“天文学”或“科学”换为“哲学”,其论辩依然言之有理。毋庸置 疑,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既是创造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思想的,它们的“无用”之“大用”恰恰在这里! 帕斯卡不是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吗:人只不过是一根最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 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就在于我的思想,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否则人就成为一块 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开普勒不是也说过,对思想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吗。 20 余年来,我之所以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中“独钓寒江雪”,在《自然辩证通讯》的编辑工作中“纵一 苇之所如”,其精神支柱概源于此。我总是这样想:人生苦短,能力和经理也十分有限,一个人一生能把一两件事干好 就很不简单了。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旁骛其他。我深知,人性是很脆弱的,而形形色色的诱惑实在是太 多了,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欲网”之中。因此,我有时有意的谢绝或回避一些与学术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却有利可图的 事务,以免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丢掉自己的主心骨。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 25 周年之际,我写下上面的文 字,也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读者的监督,一心一意把这份读者喜爱的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杂事办的好上加好——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讨论题: 1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2 、试比较科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之异同。 3、如何理解哲学具有“无用”之“大用”?

案例四可怜的“茶杯” 可怜的“茶杯” 民国初年大儒辜鸿铭老先生在为旧时纳妾制辩护时有一个妙喻:你说是一把茶壶配 几个茶杯好呢,还是一个茶杯配几把茶壶好?能把歪理讲得振振有词,也是个“本 事”。撇开纳妾的事,就说壶与杯的关系,杯少壶多固然荒唐,可是壶少杯多也得有个 限度,譬如说,一把茶壶30个杯,那也很不成比例 近日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一把茶壶30个杯》,说是时下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比例 严重失调,因为研究生连年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些热门专业的导师代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 如果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一个茶壶的 时候,想想看,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可尽管如此,各地还在争先恐后地扩招研究生,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 创纪录的33万,比2003年增长22%(《文汇报》2004年1月30日)。北京有个学者把 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称为“大跃进”,一提到“大跃进”,就让人很容易想到“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到由“大跃进”带来的“瓜菜代”。的确,研究生连年 跃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茶壶”太少“茶杯”太多,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我20多年前读大学时,研究生还很金贵,教室里的标语赫然醒目一一“研究生是科 硏国家队”,很是鼓舞人心。那时候是几个老师合着带一个研究生,就好比几把茶壶配 个茶杯,虽说也有点浪费,但茶杯肯定不会缺水喝,而且是高质量的水。 如今时过境迁,想不到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茶壶30个杯”了。那么,很显然,即使 茶杯里装得满满的,也肯定不够30个杯子灌的:况且,还有那相当多的“半瓶子醋”级 的茶壶,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装了几十年陈水老汤从不更新的老茶壶,创 纪录的是某校一位百岁教授早已病重卧床,还在带十几个博士生,直到去世。精神固然 可嘉,只是不知道他以百岁之体是怎么指导博士生的,他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研究生 无怪乎,许多研究生抱怨几个星期见不到导师一面,甚至就像“牛郎见织女那么 难”,到毕业时,不少导师连学生名字都记不清。因为导师顾不过来,有的研究生没有 方向没有目的,基本放任自流:有的研究生学了几年,除了帮导师打工外,没学到任何 东西。近日,上海某大学九个研究生干脆一起炒了导师的鱿鱼,原因是该导师指导无 方,水平低劣,且长期把研究生当打工仔用

案例四:可怜的“茶杯” 可怜的“茶杯” 民国初年大儒辜鸿铭老先生在为旧时纳妾制辩护时有一个妙喻:你说是一把茶壶配 几个茶杯好呢,还是一个茶杯配几把茶壶好?能把歪理讲得振振有词,也是个“本 事”。撇开纳妾的事,就说壶与杯的关系,杯少壶多固然荒唐,可是壶少杯多也得有个 限度,譬如说,一把茶壶 30 个杯,那也很不成比例。 近日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一把茶壶 30 个杯》,说是时下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比例 严重失调,因为研究生连年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代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 如果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 30 个茶杯围绕着一个茶壶的 时候,想想看,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可尽管如此,各地还在争先恐后地扩招研究生,200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 创纪录的 33 万,比 2003 年增长 22%(《文汇报》2004 年 1 月 30 日)。北京有个学者把 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称为“大跃进”,一提到“大跃进”,就让人很容易想到“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到由“大跃进”带来的“瓜菜代”。的确,研究生连年 “跃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茶壶”太少“茶杯”太多,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我 20 多年前读大学时,研究生还很金贵,教室里的标语赫然醒目——“研究生是科 研国家队”,很是鼓舞人心。那时候是几个老师合着带一个研究生,就好比几把茶壶配 一个茶杯,虽说也有点浪费,但茶杯肯定不会缺水喝,而且是高质量的水。 如今时过境迁,想不到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茶壶 30 个杯”了。那么,很显然,即使 茶杯里装得满满的,也肯定不够 30 个杯子灌的;况且,还有那相当多的“半瓶子醋”级 的茶壶,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装了几十年陈水老汤从不更新的老茶壶,创 纪录的是某校一位百岁教授早已病重卧床,还在带十几个博士生,直到去世。精神固然 可嘉,只是不知道他以百岁之体是怎么指导博士生的,他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研究生。 无怪乎,许多研究生抱怨几个星期见不到导师一面,甚至就像“牛郎见织女那么 难”,到毕业时,不少导师连学生名字都记不清。因为导师顾不过来,有的研究生没有 方向没有目的,基本放任自流;有的研究生学了几年,除了帮导师打工外,没学到任何 东西。近日,上海某大学九个研究生干脆一起炒了导师的鱿鱼,原因是该导师指导无 方,水平低劣,且长期把研究生当打工仔用

其实“茶壶”们也有难言之隐,水就那么多,水平就那么一点点,精力有限,时间 有限,指导三两个学生都有些勉为其难,又哪能应付得了那几十个嗷嗷待哺、如饥似渴 茶杯”?也只好点到为止,您就对付着喝吧。好在有一点可以保证,甭管喝多喝 ,到时候准保给您戴上硕士、博士帽就行了 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进发,研究生显然是其中主力,被寄予厚望。但如 果还在用“一个茶壶30个杯”的办法来培养,研究生们吃不饱,喝不够,“营养”不 良,质量打折,成了一堆“瓜菜代”,那就既是教育之失败,也是学生之悲剧 唐人陆士修喝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喝过七杯始觉“腋下习习风 生”,酣畅淋漓,好不痛快。而我们的研究生却是“一个茶壶30个杯”,茶少杯多,湿 唇而已,实在是饥渴难捱。可叹的“茶壶”,可怜的“茶杯”! 讨论题 1、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茶壶30个杯”的现象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它 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如何运用好“适度”原则,把握好茶壶与茶杯相配的“度”,提高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适度”原则,避免 “过”和“不及”的发生?

其实“茶壶”们也有难言之隐,水就那么多,水平就那么一点点,精力有限,时间 有限,指导三两个学生都有些勉为其难,又哪能应付得了那几十个嗷嗷待哺、如饥似渴 的“茶杯”?也只好点到为止,您就对付着喝吧。好在有一点可以保证,甭管喝多喝 少,到时候准保给您戴上硕士、博士帽就行了。 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进发,研究生显然是其中主力,被寄予厚望。但如 果还在用“一个茶壶 30 个杯”的办法来培养,研究生们吃不饱,喝不够,“营养”不 良,质量打折,成了一堆“瓜菜代”,那就既是教育之失败,也是学生之悲剧。 唐人陆士修喝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喝过七杯始觉“腋下习习风 生”,酣畅淋漓,好不痛快。而我们的研究生却是“一个茶壶 30 个杯”,茶少杯多,湿 唇而已,实在是饥渴难捱。可叹的“茶壶”,可怜的“茶杯”! 讨论题: 1、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茶壶 30 个杯”的现象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它 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如何运用好“适度”原则,把握好茶壶与茶杯相配的“度”,提高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适度”原则,避免 “过”和“不及”的发生?

案例五:给自己多点爱心 给自己多点爱心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优秀人士的成 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如果是作为创业时 的原动力,无论对自己怎样苛刻,可能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 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 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形成并被无限放 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惟一的愿望。但在一个优秀 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之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 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 算是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说的也 是均衡的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 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从而了解它并改善 它 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 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 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 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 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 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 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 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 到身心平衡,就是对自己的点滴的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 人与社会的爱

案例五:给自己多点爱心 给自己多点爱心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优秀人士的成 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如果是作为创业时 的原动力,无论对自己怎样苛刻,可能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 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 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形成并被无限放 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惟一的愿望。但在一个优秀 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之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 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 算是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说的也 是均衡的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 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从而了解它并改善 它。 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 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 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 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 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 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 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 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 到身心平衡,就是对自己的点滴的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 人与社会的爱

讨论题: 1、主人公劝诫我们“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他的本意何 在?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观点? 2、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给人什么启示?你是如何评价它的?

讨论题: 1、主人公劝诫我们“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他的本意何 在?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观点? 2、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给人什么启示?你是如何评价它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0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