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2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 积累和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塞(sdi)翘首(qido)殚精竭虑(dan)B.窒息(zhi)踌躇(chu) 坦荡如砥(di) C.濒临(bin)嶙峋(lin)重峦叠嶂( zhang)D.喧嚣(xio)遒劲(jn)络绎不绝(yi) 2.下面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朝花夕拾》等。 B.《饮酒》是一组七言古诗,共20首。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 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等。 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①“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词中的“谩”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3分)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分) 6.《三峡》中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 7.孟子认为真的大丈夫应该做到 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的作者孟轲,战国时期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空乏其身( ③人恒过 )④而后喻( 10.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2.《朱子语类》中说:“人须从贫困艰苦中做来,方坚牢。”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所蕴含 的道理是什么?(3分) (乙)阅读《孙叔敖为楚令尹》一文,回答问题。(5分)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③,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⑤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 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老人。③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这是孙叔敖谦虚的说法。④受吏民 八年语文试卷第页共18页
八年语文试卷第 页 共 1 8 页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和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要塞.(sài) 翘.首(qiào) 殚.精竭虑(dān)B.窒.息(zhì) 踌躇.(chú) 坦荡如砥.(dì) C.濒.临(bīn) 嶙.峋(lín) 重峦叠嶂.(zhàng)D.喧嚣.(xiāo) 遒劲.(jìn) 络绎.不绝(yì) 2.下面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朝花夕拾》等。 B.《饮酒》是一组七言古诗,共 20 首。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 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等。 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①“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词中的“谩”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3 分)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 分) 6 .《三峡》中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2 7.孟子认为真的大丈夫应该做到:□□□□□,□□□□□,□□□□□。 (3 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0 分) 8.本文的作者孟轲,战国时期 ,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 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 ②空乏..其身( ) ③人恒.过 ( ) ④而后喻. ( ) 10. 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 分)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 分) 12.《朱子语类》中说:“人须从贫困艰苦中做来,方坚牢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所蕴含 的道理是什么?(3 分) (乙)阅读《孙叔敖为楚令尹》一文,回答问题。(5分)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③,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⑤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 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老人。③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这是孙叔敖谦虚的说法。④受吏民
之垢: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擅权:擅弄职权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有一老父衣粗衣( 岂有说乎(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15.请结合下面材料中对孙叔敖的介绍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一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甲)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7分)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 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 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 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 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攴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B.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泂、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 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结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 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緣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吴冠中《桥之美》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石拱桥的四个特点。(4分) 17.A、B两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18.阅读B段文字,试用“并非……也并非……而是……”仿写一句话。(1分) 八年语文试卷第页共28页
八年语文试卷第 页 共 2 8 页 之垢: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擅权:擅弄职权。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 分) 有一老父衣.粗衣( ) 岂.有说乎(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15.请结合下面材料中对孙叔敖的介绍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 分)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甲)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7 分)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 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 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 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 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B.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 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结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 ...着眼于自 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吴冠中《桥之美》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石拱桥的四个特点。(4 分) 17.A﹑B两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18.阅读 B 段文字,试用“并非……也并非……而是……”仿写一句话。(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