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南大学:《社会研究方法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课程教学资源(课题)大一新生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研究计划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7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社会研究方法课题 大一新生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 研究计划书 李菁014182建设管理系建管硏1 、研究意义 居住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全新的居住空间必 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虽然在教育或者行为空间关系方面的 研究文献都相当丰富,但是从居住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资料却极为少见。从去年开始,清华大的 宿舍紧张,将部分大一新生安排至原为青年教室设计的青年公寓居住,使新生中出现两种居住空间 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为研究居住行为和居住空间情境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本课题将 研宄两种不同的居住空间情境中,新生行为的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于学生住宿管理和 整体学生工作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研究者本人来说,本课题是进行系统规范的社会研宄的初次尝试,从中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对于今后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文献回顾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居住行为、工作行为、消费行为等。居住行为由基本行为、家务行为、文 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四部分组成:(杨贵庆:第27~28页)居住空间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本体形 态、自然环境、使用者、使用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区位。(杨贵庆,第77页)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 情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就是时间消费结构。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可避免的受 到空间和设施的影响。(杨贵庆,第55页) 2.空间使用方式。包括私密性和领域性两方面。 从私密性的角度来看,室内居住空间可以分成公共一半公共(半私密)一私密层次,从而形 成一种梯度。居住空间缺乏足够的私密性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有研究认为,缺乏私密性是非学 业退学原因之一(林玉莲:第267页);也有研究发现,走廊式宿舍的学生比成套式宿舍的学生感 到更拥挤,成套式宿舍的布局有利于学生建立群体,有利于团结和生活协调(林玉莲:第93页)。 领域可以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具有组织和建立控制感的功能。在户内 外空间中,除私密性一公共领域层次外,还应设有半公共领域,这样将在无形中扩大了人占有的空 间与活动范围,增加人对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人对环境的控制。(林玉莲:第1~120页)领域 层次分明的空间对创造积极、有效、安全的居住空间以及和谐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杨贵庆, 第78~79页) 3.从社区生活的角度研究在特定居住空间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居民定居意识等。接近性会影 响居民的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有两类接近性可促进居民形成有意的社会交往:一是两人或两个场 所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功能距离。(林玉莲:第270页)居民定居意识可以看作居民对于居住空 Page 1 of 9

Page 1 of 9 社会研究方法课题 大一新生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 研究计划书 李菁 014182 建设管理系建管研 1 一、研究意义 居住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全新的居住空间必 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虽然在教育或者行为空间关系方面的 研究文献都相当丰富,但是从居住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资料却极为少见。从去年开始,清华大的 宿舍紧张,将部分大一新生安排至原为青年教室设计的青年公寓居住,使新生中出现两种居住空间 ——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为研究居住行为和居住空间情境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本课题将 研究两种不同的居住空间情境中,新生行为的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于学生住宿管理和 整体学生工作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研究者本人来说,本课题是进行系统规范的社会研究的初次尝试,从中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对于今后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文献回顾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居住行为、工作行为、消费行为等。居住行为由基本行为、家务行为、文 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四部分组成;(杨贵庆:第 27~28 页)居住空间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本体形 态、自然环境、使用者、使用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区位。(杨贵庆,第 77 页)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 情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 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就是时间消费结构。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可避免的受 到空间和设施的影响。(杨贵庆,第 55 页) 2. 空间使用方式。包括私密性和领域性两方面。 从私密性的角度来看,室内居住空间可以分成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层次,从而形 成一种梯度。居住空间缺乏足够的私密性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有研究认为,缺乏私密性是非学 业退学原因之一(林玉莲:第 267 页);也有研究发现,走廊式宿舍的学生比成套式宿舍的学生感 到更拥挤,成套式宿舍的布局有利于学生建立群体,有利于团结和生活协调(林玉莲:第 93 页)。 领域可以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具有组织和建立控制感的功能。在户内 外空间中,除私密性-公共领域层次外,还应设有半公共领域,这样将在无形中扩大了人占有的空 间与活动范围,增加人对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人对环境的控制。(林玉莲:第 117~120 页)领域 层次分明的空间对创造积极、有效、安全的居住空间以及和谐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杨贵庆, 第 78~79 页) 3. 从社区生活的角度研究在特定居住空间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居民定居意识等。接近性会影 响居民的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有两类接近性可促进居民形成有意的社会交往:一是两人或两个场 所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功能距离。(林玉莲:第 270 页)居民定居意识可以看作居民对于居住空

间情境的整体评价,定居意识将对居民的心态和行为产生影响。(杨贵庆:第103~104页) (详细内容可参考附件一:文献资料。)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这三方面入手,研究在学校宿舍这样一个特定的居住空间情境与大一新生 居住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变量定义 (一)居住行为 居民行为可以分为居住行为、消费行为、工作行为等。居住行为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基本行为—一即生理行为。如进食、睡眠、盥洗、便泄等 (2)家务行为一一是保证基本行为的行为,如做饭、洗衣、扫除等。 (3)文化行为一一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如阅读、看电视、文娱、锻炼身体等。 4)社会行为一一是居住行为中人际地缘关系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的扩展,如交往、参 加会议、购买等内容 (杨贵庆:第27~28页) 2.大学生行为定义 (1)居住行为 A.基本行为——吃饭、睡眠、盥洗等 B.家务行为—一洗衣、打水等。 C.文化行为—一个人在闲暇时间进行的追求享受的行为,如看电视、看书、打游戏、 锻炼等。 D.社会行为—一一在宿舍区范围内的社会交往,如私人交往、群体娱乐活动等。是因 居住地缘关系而产生的行为 (2)学习行为一一上课、自习、考试等 (3)社会活动一一在宿舍区外进行的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等。并非由于居住地缘关系而产 生的行为 (4)其他行为(本研究中忽略) (二)居住空间情境 空间情景由以下要素构成 (1)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一基本物质环境特征 (2)自然环境一一空间所在地的自然特征 (3)使用者—一个体机组织使用者的特征属性 (4)使用或活动方式一一使用者使用空间的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组织运作、经营方式等 (5)文化区位一一空间所处地域在城市市民共同观念认同体系上的特征定位,亦包括信仰 和宗教方面的潜在价值观念 (杨贵庆,第77页) 2.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居住空间情境 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居住的宿舍可以分为两种: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两种宿舍的环境描 述如下 走廊式宿舍:绝大多数清华大一新生集中住宿在10#、11#、12#。楼内格局为中间共用走 廊,两边宿舍:宿舍每间6人:卫生间和盥洗室为一个楼层共用,宿舍内没有独立卫生间,辅导员 与新生住在同一楼内。一般系新生集中住宿在一两个楼层内 公寓式宿舍。公寓每单元6层,一梯两户,每户两室,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新生每室住4~ 6人,每户中住8~10人。辅导员也住在楼内 新生中女生与男生居住条件不同之处:男生新生集中住宿,即同一楼内学生都是新生,与其 Page 2 of 9

Page 2 of 9 间情境的整体评价,定居意识将对居民的心态和行为产生影响。(杨贵庆:第 103~104 页) (详细内容可参考附件一:文献资料。)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这三方面入手,研究在学校宿舍这样一个特定的居住空间情境与大一新生 居住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变量定义 (一)居住行为 1. 居民行为可以分为居住行为、消费行为、工作行为等。居住行为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基本行为——即生理行为。如进食、睡眠、盥洗、便泄等。 (2)家务行为——是保证基本行为的行为,如做饭、洗衣、扫除等。 (3)文化行为——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如阅读、看电视、文娱、锻炼身体等。 (4)社会行为——是居住行为中人际地缘关系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的扩展,如交往、参 加会议、购买等内容。 (杨贵庆:第 27~28 页) 2. 大学生行为定义 (1)居住行为 A. 基本行为——吃饭、睡眠、盥洗等。 B. 家务行为——洗衣、打水等。 C. 文化行为——个人在闲暇时间进行的追求享受的行为,如看电视、看书、打游戏、 锻炼等。 D. 社会行为——在宿舍区范围内的社会交往,如私人交往、群体娱乐活动等。是因 居住地缘关系而产生的行为。 (2)学习行为——上课、自习、考试等 (3)社会活动——在宿舍区外进行的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等。并非由于居住地缘关系而产 生的行为。 (4)其他行为(本研究中忽略) (二)居住空间情境 1. 空间情景由以下要素构成: (1)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基本物质环境特征 (2)自然环境——空间所在地的自然特征 (3)使用者——个体机组织使用者的特征属性 (4)使用或活动方式——使用者使用空间的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组织运作、经营方式等 (5)文化区位——空间所处地域在城市市民共同观念认同体系上的特征定位,亦包括信仰 和宗教方面的潜在价值观念。 (杨贵庆,第 77 页) 2. 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居住空间情境 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居住的宿舍可以分为两种: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两种宿舍的环境描 述如下: 走廊式宿舍:绝大多数清华大一新生集中住宿在 10#、11#、12#。楼内格局为中间共用走 廊,两边宿舍;宿舍每间 6 人;卫生间和盥洗室为一个楼层共用,宿舍内没有独立卫生间,辅导员 与新生住在同一楼内。一般系新生集中住宿在一两个楼层内。 公寓式宿舍。公寓每单元 6 层,一梯两户,每户两室,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新生每室住 4~ 6 人,每户中住 8~10 人。辅导员也住在楼内。 新生中女生与男生居住条件不同之处:男生新生集中住宿,即同一楼内学生都是新生,与其

它系的新生在同一楼内,但与本系的老生不在同一楼内,辅导员(男生辅导员)与男生新生住在 起;女生由于整体数量少,全校女生本科生集中住宿,女生新生与本系女生老生和其它系女生距离 都比较近,但与辅导员距离较远。 以下对居住空间情境各组成要素进行定义。 (1)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 A.宿舍: 走廊式宿舍:单间宿舍,加上必须的最近的盥洗室、厕所、活动室等 公寓式宿舍:一个单元的公寓 B.宿舍楼 走廊式宿舍:有共用出入口的单幢宿舍楼,如11#。 公寓式宿舍:青年公寓有共用出入口的一部分,如20-6单元 C.宿舍区: 清华校园北部宿舍楼集中的区域,基本为十食堂以北区域,加上8-12#楼区 域。包括宿舍楼、食堂、浴室、水房、洗衣厂、超市、零售商店、体育活动设施、 宿舍管理机构用房等。 D.校园 清华东、西、南、北校门内区域。 (2)自然环境。本课题不研究。 (3)使用者一一宿舍区的主要使用者为学生,以及宿舍管理人员,各种服务设施的服务人 员,辅导员。公寓式宿舍中还包含住在该区域的青年教室家庭。 (4)使用或活动方式一一即本课题研究的居住行为 (5)文化区位一一包括两部分:学校的主流文化(包括学习、社会工作制度,正式的媒体, 正规的学习生活等)和校园文化(如学生之间流行的观念、生活方式、BBS等) (三)时间消费结构 时间消费结构,指不同的生活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及其比重。我国社会统计把生活时间分配归 为四类:用于工作和上下班路途时间;用于个人生活必需时间:用于家务劳动时间:和用于自由支 配时间。(杨贵庆,第55页) 对于大学生来说,“工作和上下班路途时间”即为学习时间: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兼职归入社会 活动,为此消耗的时间归入“自由支配时间 (四)行为与空间关系的描述 行为与空间对应关系 (1)行为在空间的秩序一一行为时间上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 (2)行为在空间的流动一一从某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的两点间位置移动 (3)行为在空间的分布一一在某处确保其空间位置或者说空间定位 (4)行为与空间的对应状态——以什么样的心境进行活动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2.人在空间的流动类型 (1)F1——目的性较强的移动人流,如避难、上学、通勤 (2)F2——无目的性随意移动的人流,如购物、游园、观看展览 (3)F3——移动的过程即为目的地人流,如散步、郊游 (4)F4——停止休息状态的人流,如等候、休息 (常怀生,第90~91页) (五)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 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意多交流 Page 3 of 9

Page 3 of 9 它系的新生在同一楼内,但与本系的老生不在同一楼内,辅导员(男生辅导员)与男生新生住在一 起;女生由于整体数量少,全校女生本科生集中住宿,女生新生与本系女生老生和其它系女生距离 都比较近,但与辅导员距离较远。 以下对居住空间情境各组成要素进行定义。 (1)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 A. 宿舍: 走廊式宿舍:单间宿舍,加上必须的最近的盥洗室、厕所、活动室等。 公寓式宿舍:一个单元的公寓。 B. 宿舍楼: 走廊式宿舍:有共用出入口的单幢宿舍楼,如 11#。 公寓式宿舍:青年公寓有共用出入口的一部分,如 20-6 单元。 C. 宿舍区: 清华校园北部宿舍楼集中的区域,基本为十食堂以北区域,加上 8-12#楼区 域。包括宿舍楼、食堂、浴室、水房、洗衣厂、超市、零售商店、体育活动设施、 宿舍管理机构用房等。 D. 校园: 清华东、西、南、北校门内区域。 (2)自然环境。本课题不研究。 (3)使用者——宿舍区的主要使用者为学生,以及宿舍管理人员,各种服务设施的服务人 员,辅导员。公寓式宿舍中还包含住在该区域的青年教室家庭。 (4)使用或活动方式——即本课题研究的居住行为。 (5)文化区位——包括两部分:学校的主流文化(包括学习、社会工作制度,正式的媒体, 正规的学习生活等)和校园文化(如学生之间流行的观念、生活方式、BBS 等)。 (三)时间消费结构 时间消费结构,指不同的生活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及其比重。我国社会统计把生活时间分配归 为四类:用于工作和上下班路途时间;用于个人生活必需时间;用于家务劳动时间;和用于自由支 配时间。(杨贵庆,第 55 页) 对于大学生来说,“工作和上下班路途时间”即为学习时间;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兼职归入社会 活动,为此消耗的时间归入“自由支配时间”。 (四)行为与空间关系的描述 1. 行为与空间对应关系 (1)行为在空间的秩序——行为时间上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 (2)行为在空间的流动——从某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的两点间位置移动 (3)行为在空间的分布——在某处确保其空间位置或者说空间定位 (4)行为与空间的对应状态——以什么样的心境进行活动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2. 人在空间的流动类型 (1)F1——目的性较强的移动人流,如避难、上学、通勤; (2)F2——无目的性随意移动的人流,如购物、游园、观看展览; (3)F3——移动的过程即为目的地人流,如散步、郊游; (4)F4——停止休息状态的人流,如等候、休息。 (常怀生,第 90~91 页) (五)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 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意多交流

阿尔托曼的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并非仅 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林玉莲:第11~112页) (六)拥挤 从物质上看,拥挤指每个人可用的空间量:从精神上看,拥挤指人感觉不适的心理状态。 (七)领域性和领域 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 合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2.领域分类 根据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生活的私密性、重要性以及使用时间长短的不同,领域分为三类: (1)主要领域一一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主要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 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 (2)次要领域一一次要领域对使用者的生活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 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桥梁 包括私宅前的街道、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座区等。还有一些类型的次要领域,如住 宅楼的共用楼梯间,房前屋后的空地,如果被某些人长期占用,则可能变成半私密性 领域而被占用者控制 (3)公共领域一—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规章。一般 包括电话、公园、图书馆、步行商业街座位等。这些领域对使用者不很重要,也不象 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那样令使用者产生占有感和控制感,因此当使用者暂时离开被他 人占用,原使用者返回后一般不会做出什么反应。但如果公共领域频繁地被同一人或 同一群体使用,最终它很可能变为次要领域。例如学生常常在教室选择同一个座位 如果这一位置或场所被其他人或者其他群体占用,则会引起不愉快的反应。 3.可防卫空间/无防卫空间 可防卫空间——领域层次分明的空间,如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用领域和私用领域的 层次。居民对不同层次的空间产生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即潜在地对这些空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防卫 性反应。 无防卫空间—一在这个空间里,难以划分领域的界限,有许多空间无人过问,是居民或者外 来者都不易产生领域性的感受和行为,如高层住宅的电梯间、长走廊、很多人用的公共门厅,任何 人可以随意进出的居住区场地、道路等。 (杨贵庆,第78~79页) (八)接近性 接近性,指所占用场所之间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实际距离和功能距离。实际距离为两人或两个场所之间物理 上的距离。功能距离被定义为两人相互接触时的类似性, (九)定居意识 居民定居意识是居民对所在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居住的意愿 四、研究问题 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 先分别研究居住行为的时间分布,即时间消费结构,与居住行为的空间分布,最后综合成居 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 2.宿舍内部空间的私密性、拥挤程度与居住行为的关系 (1)各种居住行为在宿舍内部的秩序、流动、分布,找出其中规律 Page 4 of 9

Page 4 of 9 阿尔托曼的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并非仅 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林玉莲:第 111~112 页) (六)拥挤 从物质上看,拥挤指每个人可用的空间量;从精神上看,拥挤指人感觉不适的心理状态。 (七)领域性和领域 1. 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 合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2. 领域分类 根据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生活的私密性、重要性以及使用时间长短的不同,领域分为三类: (1)主要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主要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 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 (2)次要领域——次要领域对使用者的生活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 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桥梁。 包括私宅前的街道、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座区等。还有一些类型的次要领域,如住 宅楼的共用楼梯间,房前屋后的空地,如果被某些人长期占用,则可能变成半私密性 领域而被占用者控制。 (3)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规章。一般 包括电话、公园、图书馆、步行商业街座位等。这些领域对使用者不很重要,也不象 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那样令使用者产生占有感和控制感,因此当使用者暂时离开被他 人占用,原使用者返回后一般不会做出什么反应。但如果公共领域频繁地被同一人或 同一群体使用,最终它很可能变为次要领域。例如学生常常在教室选择同一个座位, 如果这一位置或场所被其他人或者其他群体占用,则会引起不愉快的反应。 3. 可防卫空间/无防卫空间 可防卫空间——领域层次分明的空间,如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用领域和私用领域的 层次。居民对不同层次的空间产生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即潜在地对这些空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防卫 性反应。 无防卫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难以划分领域的界限,有许多空间无人过问,是居民或者外 来者都不易产生领域性的感受和行为,如高层住宅的电梯间、长走廊、很多人用的公共门厅,任何 人可以随意进出的居住区场地、道路等。 (杨贵庆,第 78~79 页) (八)接近性 接近性,指所占用场所之间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实际距离和功能距离。实际距离为两人或两个场所之间物理 上的距离。功能距离被定义为两人相互接触时的类似性。 (九)定居意识 居民定居意识是居民对所在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居住的意愿。 四、研究问题 1. 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 先分别研究居住行为的时间分布,即时间消费结构,与居住行为的空间分布,最后综合成居 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 2. 宿舍内部空间的私密性、拥挤程度与居住行为的关系 (1)各种居住行为在宿舍内部的秩序、流动、分布,找出其中规律

(2)宿舍中是否存在私密半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的空间层次,学生相应的心理感受 (3)学生是否感觉拥挤,如果有拥挤感觉的话,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 3.宿舍以外、宿舍区区范围内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1)此范围内领域性与行为的关系。 (2)新生的交往是否受到实际距离合功能距离的影响。 4.定居意识 (1)新生对于宿舍内部那宿舍外部空间的总体评价,包括物质条件和使用者两个方面。 (2)定居意识,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归属感。 (3)在评价自己生活时与那些人做对比 5.文化认同 (1)对于学校主流文化的认同。包括校园媒体、学习制度和老师辅导员的评价 (2)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于bbs的评价,是否认为自己可以称为“清华人”。 五、研究对象 1.研究总体:清华大学2001届本科工科大一男性新生(女生数量太少而且居住空间有所不同, 所以不做为研究对象) 2.分析对象:大一新生个人 3.研究时间:截面研究,时间大约在新生入学半年之后(2001年9月入学,2002年3月左右 进行实地研究 六、研究方法 1.一手数据: (1)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得新生个人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关系的数据。抽样方 式为多级整群分层抽样,如图 (2)居住空间情境:包括宿舍本身空间实体和周边自然环境,通过观察、拍照(或拍照) 及资料查询获得数据 2.二手数据: (1)新生个人基本资料 (2)新生整体情况。 Page 5 of 9

Page 5 of 9 (2)宿舍中是否存在私密半-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的空间层次,学生相应的心理感受。 (3)学生是否感觉拥挤,如果有拥挤感觉的话,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 3. 宿舍以外、宿舍区区范围内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1)此范围内领域性与行为的关系。 (2)新生的交往是否受到实际距离合功能距离的影响。 4. 定居意识 (1)新生对于宿舍内部那宿舍外部空间的总体评价,包括物质条件和使用者两个方面。 (2)定居意识,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归属感。 (3)在评价自己生活时与那些人做对比。 5. 文化认同 (1)对于学校主流文化的认同。包括校园媒体、学习制度和老师辅导员的评价。 (2)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于 bbs 的评价,是否认为自己可以称为“清华人”。 五、研究对象 1. 研究总体:清华大学 2001 届本科工科大一男性新生(女生数量太少而且居住空间有所不同, 所以不做为研究对象) 2. 分析对象:大一新生个人 3. 研究时间:截面研究,时间大约在新生入学半年之后(2001 年 9 月入学,2002 年 3 月左右 进行实地研究。 六、研究方法 1. 一手数据: (1)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得新生个人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关系的数据。抽样方 式为多级整群分层抽样,如图一。 (2)居住空间情境:包括宿舍本身空间实体和周边自然环境,通过观察、拍照(或拍照) 及资料查询获得数据。 2. 二手数据: (1)新生个人基本资料; (2)新生整体情况

清华大学2001届工科新生(男生) 按宿舍居住空间不同分层 住走廊式宿舍的新生 住公寓式宿舍的新生 说明: (男生) (男生) 抽样 按系抽样并 非随机进 行,而是考 按系抽样 按系抽样 虑资料收集 的方便程 (暂定)材料系新生(男生) 土木系新生(男生) 度 说明 对全体进 对全体进 抽样二可能 为简单随机 样 行问卷调 trh+c 行问卷调 trite 抽样,也可 查 查 能根据宿舍 位置再次分 层抽样。 抽样,取10%左右新生 抽样,取10%左右新生 个人进行访谈 个人进行访谈 图一:多级整群分层抽样示意图 七、调查数据内容 (一)新生资料 1.个人情况 (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住址等 (2)交往能力。 (3)对社会的态度。 2.整体情况 抽样系与全校新生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与往年相比是否有显著差异。 (二)校园内居住空间情况 从物理环境和使用者两方面进行描述 (三)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 不同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 2.不同行为在空间上的分布 (四)宿舍内部行为与空间关系

Page 6 of 9 七、调查数据内容 (一)新生资料 1. 个人情况 (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住址等。 (2)交往能力。 (3)对社会的态度。 2. 整体情况 抽样系与全校新生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与往年相比是否有显著差异。 (二)校园内居住空间情况 从物理环境和使用者两方面进行描述。 (三)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 1. 不同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 2. 不同行为在空间上的分布。 (四)宿舍内部行为与空间关系 清华大学 2001 届工科新生(男生) 按宿舍居住空间不同分层 住走廊式宿舍的新生 (男生) 住公寓式宿舍的新生 (男生) 按系抽样 按系抽样 (暂定)材料系新生(男生) 土木系新生(男生) 分 层 抽 样 一 说明: 抽样一—— 按系抽样并 非随机进 行,而是考 虑资料收集 的方便程 度。 对全体进 行问卷调 查 抽样,取 10%左右新生 个人进行访谈 抽样 对全体进 行问卷调 查 抽样,取 10%左右新生 个人进行访谈 抽样 抽 样 二 说明: 抽样二可能 为简单随机 抽样,也可 能根据宿舍 位置再次分 层抽样。 图一:多级整群分层抽样示意图

1.在宿舍内部行为的流动和分布 不同空间的私密性 3.不同空间的拥挤程度。 (五)宿舍以外、宿舍区区范围内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不同空间的领域性与该空间中的行为 2.交往类型、形式和其中的距离因素 (六)定居意识 1.对于校园内空间情境的评价。 从物理环境和使用者两方面评价不同层次的空间优劣、满意程度和建议。 调查在评价中进行对比的对象是什么。 2.定居意识 大一新生在进入大二后要更换宿舍,与本系老生同住。调查新生是否愿意在大一结束后搬家。 3.新生对于居住空间是否具有归属感。 (七)文化认同 1.对于学校主流文化 对于学校的学习制度、老师、辅导员、班团组织、校园正式媒体的看法。 2.对于校园文化 对于BBS的评价。 自己是否认为已经融入清华的生活。 八、数据分析 新生行为的时间消费结构分析 图一为新生行为的时间分布预测,将通过调查得到各种行为消费时间的大体数值。其中,居 住行为为研究问题,但是为了获得完成的时间消费结构,将学习和其他行为也一并进行调查 新生行为 时间消费结构 居住行为基本行为 个人生活必需时间 家务行为 家务劳动时间 文化行为 社会行为 自由支配时间 学习行为 工作和上下班时间 社会活动 图一:新生行为的时间消费结构分析 2.新生行为的空间分布分析 空间分为宿舍内,宿舍外、宿舍区内,宿舍区外、校园内和校园外四部分,如图二。图二中 打勾空间表示预计分布的空间。调查还将包括同一行为在不用空间中消耗时间的分配情况 宿舍内 宿舍外、宿宿舍区外、校园外 (研究重舍区内(研校园内 (基本不研 究重点) 居住行为基本行为吃 √(少量在 Page 7 of 9

Page 7 of 9 1. 在宿舍内部行为的流动和分布。 2. 不同空间的私密性。 3. 不同空间的拥挤程度。 (五)宿舍以外、宿舍区区范围内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1. 不同空间的领域性与该空间中的行为。 2. 交往类型、形式和其中的距离因素。 (六)定居意识 1. 对于校园内空间情境的评价。 从物理环境和使用者两方面评价不同层次的空间优劣、满意程度和建议。 调查在评价中进行对比的对象是什么。 2. 定居意识。 大一新生在进入大二后要更换宿舍,与本系老生同住。调查新生是否愿意在大一结束后搬家。 3. 新生对于居住空间是否具有归属感。 (七)文化认同 1. 对于学校主流文化 对于学校的学习制度、老师、辅导员、班团组织、校园正式媒体的看法。 2. 对于校园文化 对于 BBS 的评价。 自己是否认为已经融入清华的生活。 八、数据分析 1. 新生行为的时间消费结构分析 图一为新生行为的时间分布预测,将通过调查得到各种行为消费时间的大体数值。其中,居 住行为为研究问题,但是为了获得完成的时间消费结构,将学习和其他行为也一并进行调查。 图一:新生行为的时间消费结构分析 2. 新生行为的空间分布分析 空间分为宿舍内,宿舍外、宿舍区内,宿舍区外、校园内和校园外四部分,如图二。图二中 打勾空间表示预计分布的空间。调查还将包括同一行为在不用空间中消耗时间的分配情况。 宿舍内 (研究重 点) 宿舍外、宿 舍区内(研 究重点) 宿舍区外、 校园内 校园外 (基本不研 究) 居住行为 基本行为 吃 √ √ √(少量在 新生行为 时间消费结构 居住行为 基本行为 个人生活必需时间 家务行为 家务劳动时间 文化行为 社会行为 自由支配时间 学习行为 工作和上下班时间 社会活动

(研究重 其他基本行√ 校园外进 点) 行,如北京 学生回家 租房子 家务行为 文化行为 社会行为 学习行为 √√√ 社会行为 图二:新生行为的空间分布分析 3.新生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 通过时间消费结构和行为空间分布,得到计划通过新生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如图三 并分析两种居住空间情境中居住行为时间、空间分布的异同 某一具 体行为 如吃饭 睡觉、学 宿舍内部宿舍外、宿舍区内宿舍区外、校园内校园外 图三:居住行为时间、空间分布图 4.宿舍内、外部部空间与居住行为的关系 宿舍内部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走廊式宿舍可以再细分为:床、房间内共用部位(如桌子 书架、房间内空地等)、盥洗室、卫生间、同一楼层内走廊、宿舍楼的楼梯平台等空间。公寓式宿 舍可以再细分为:床、房间内共用部位、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空间。宿舍外、宿舍区内空间也可 以进一步细分为:宿舍楼、宿舍楼四周的空地、食堂、生活设施(浴室、水房等)、商业设施(零 售商店、超市)、道路、空地、运动场等。 分析行为在不同空间中的流动和分布,及其私密性、拥挤和领域性与行为的关系。 5.同一种居住空间情境中的分析 分别分析在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中 (1)宿舍内外行为与空间关系、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与新生个人情况有关 (2)宿舍内部的私密性和拥挤程度是否与新生交往、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有关 (3)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有关。 6.两种居住空间情境的对比 分析在两种不同的居住空间情境中,宿舍内外行为与空间关系、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存 在显著差异 Page 8 of 9

Page 8 of 9 (研究重 点) 其他基本行 为 √ 校园外进 行,如北京 学生回家、 租房子住 等) 家务行为 √ √ 文化行为 √ √ 社会行为 √ √ 学习行为 √ √ √ 社会行为 √ √ √ √ 图二:新生行为的空间分布分析 3. 新生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 通过时间消费结构和行为空间分布,得到计划通过新生居住行为的时间空间分布图(如图三) 并分析两种居住空间情境中居住行为时间、空间分布的异同。 4. 宿舍内、外部部空间与居住行为的关系 宿舍内部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走廊式宿舍可以再细分为:床、房间内共用部位(如桌子、 书架、房间内空地等)、盥洗室、卫生间、同一楼层内走廊、宿舍楼的楼梯平台等空间。公寓式宿 舍可以再细分为:床、房间内共用部位、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空间。宿舍外、宿舍区内空间也可 以进一步细分为:宿舍楼、宿舍楼四周的空地、食堂、生活设施(浴室、水房等)、商业设施(零 售商店、超市)、道路、空地、运动场等。 分析行为在不同空间中的流动和分布,及其私密性、拥挤和领域性与行为的关系。 5. 同一种居住空间情境中的分析 分别分析在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中, (1)宿舍内外行为与空间关系、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与新生个人情况有关。 (2)宿舍内部的私密性和拥挤程度是否与新生交往、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有关。 (3)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有关。 6. 两种居住空间情境的对比 分析在两种不同的居住空间情境中,宿舍内外行为与空间关系、定居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否存 在显著差异。 图三:居住行为时间、空间分布图 时间单位或比例 某一具 体行为: 如吃饭、 睡觉、学 习 宿舍内部 宿舍外、宿舍区内 宿舍区外、校园内 校园外 空间

九、时间表 1.初步设想:2001年9月 文献回顾:2001年10~11月 3.撰写计划书:2001年12月 4.初步收集资料对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测试:2002年1月 5进行问卷调查和面谈:2002年3月 6.数据分析、撰写报告:2002年4月 十、参考文献 1.张锦高主编,《青年社会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 2.金国华主编,《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6.【美】R·E·安德森,J·卡特著,《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 7.丁元竹著,《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常怀生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9.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0.姜丽萍等著,《青年文化人类学》,长春吉林出版社,1990年。 1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美】J·L·弗里德曼等著,高地、高佳等译,《社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6年 13. Wolfgang F. E. Preiser, Harvey Z. Rabinowitz,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n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8 14.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Page 9 of 9

Page 9 of 9 九、时间表 1. 初步设想:2001 年 9 月 2. 文献回顾:2001 年 10~11 月 3. 撰写计划书:2001 年 12 月。 4. 初步收集资料对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测试:2002 年 1 月 5. 进行问卷调查和面谈:2002 年 3 月 6. 数据分析、撰写报告:2002 年 4 月 十、参考文献 1. 张锦高主编,《青年社会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年。 2. 金国华主编,《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年。 3. 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年。 4. 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 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年。 6. 【美】R·E·安德森,J·卡特著,《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7. 丁元竹著,《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常怀生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年。 9. 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年。 10. 姜丽萍等著,《青年文化人类学》,长春吉林出版社,1990 年。 11. 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2. 【美】J·L·弗里德曼等著,高地、高佳等译,《社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6 年。 13. Wolfgang F. E. Preiser, Harvey Z. Rabinowitz,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n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8. 14.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