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剩女”群体产生的城乡互动解释及其择偶偏好研究 姓名:曹雪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人文地理学 指导教师:丁金宏 20100501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剩女”群体产生的城乡互动解释及其择偶偏好研究 姓名:曹雪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人文地理学 指导教师:丁金宏 20100501
摘要 摘要 改革开放前,由于信息缺乏、户口限制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般婚姻迁 移距离较短。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婚烟迁移的人数和距离都大大增加,但 由于城乡间婚姻壁垒的存在,城市中两地户口婚姻数量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 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户籍政策的松动,两地户口婚烟现象持续增多, 90年代中期形成势头强劲的通婚潮。来沪人口中的男多女少、外来女性在本地 婚烟场上的优势地位与现今婚姻状况备受关注的“剩女”群体有何种联系?以此 为切入点,作者尝试从城乡婚烟互动的角度对剩女群体的产生进行解释。剩女群 体社会、经济中的高层地位在她们的择偶之路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剩女” 有什么样的择偶偏好?这些择偶观念对其脱离未婚身份有何利弊?上述这些问 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剩女” 群体产生原因和择偶方面的研究后,提出研究设想。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 成发展历程探索,本章从四普、五普数据中上海两性人口各年龄、受教育程度未 婚率的交叉对比中挖掘“剩女”群体存在的证据。第三章“剩女”群体产生的城 乡互动解释。本章主要是在上一章中确定“剩女”群体的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四普以及五普数据中因婚嫁原因来沪人口以及外来人口配偶人群的各种属性 结构的对比中寻找“剩女”群体产生原因的解释。第四章城市“剩女”群体择偶 偏好分析。这里作者通过案例、访谈资料的分析,对大龄高学历未婚女性择偶偏 好进行提炼归类,结合已有的择偶相关理论对此群体择偶偏好进行解读,以探讨 “剩女”群体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此群体特征的未婚女性在主观方面又存在 哪些促进因素。第五章结论和展望。作者将第二、三、四章的研究结论结合起来 并进一步提炼。在反思本文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剩女”城乡互动解释择偶偏好
摘要 摘要 改革开放前,由于信息缺乏、户口限制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般婚姻迁 移距离较短。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婚姻迁移的人数和距离都大大增加,但 由于城乡间婚姻壁垒的存在,城市中两地户口婚姻数量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 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户籍政策的松动,两地户口婚姻现象持续增多, 90年代中期形成势头强劲的通婚潮。来沪人口中的男多女少、外来女性在本地 婚姻场上的优势地位与现今婚姻状况备受关注的“剩女”群体有何种联系?以此 为切入点,作者尝试从城乡婚姻互动的角度对剩女群体的产生进行解释。剩女群 体社会、经济中的高层地位在她们的择偶之路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剩女” 有什么样的择偶偏好?这些择偶观念对其脱离未婚身份有何利弊?上述这些问 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剩女" 群体产生原因和择偶方面的研究后,提出研究设想。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 成发展历程探索,本章从四普、五普数据中上海两性人口各年龄、受教育程度未 婚率的交叉对比中挖掘“剩女”群体存在的证据。第三章“剩女"群体产生的城 乡互动解释。本章主要是在上一章中确定“剩女"群体的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四普以及五普数据中因婚嫁原因来沪人口以及外来人口配偶人群的各种属性 结构的对比中寻找“剩女"群体产生原因的解释。第四章城市“剩女"群体择偶 偏好分析。这罩作者通过案例、访谈资料的分析,对大龄高学历未婚女性择偶偏 好进行提炼归类,结合已有的择偶相关理论对此群体择偶偏好进行解读,以探讨 “剩女"群体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此群体特征的未婚女性在主观方面又存在 哪些促进因素。第五章结论和展望。作者将第二、三、四章的研究结论结合起来 并进一步提炼。在反思本文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剩女”城乡互动解释择偶偏好
Abstract Abstract Befor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the immigration distance of marriage was short due to lack of information,restrictions of household, and customs and other reasons.Since 1980s,the number of women and distance in marriage migration were both increased a lot.However,there is a few of marriages with two -plac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Chinese cities,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barriers to marriage.Since the 90s of the 20 century,with Shangha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licy relaxation,the phenomenon of two-place household marriages continues to increase.In the middle of 1990s,it formed a strong marriage tide.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vantages in local marriage market of the females and the "3S Lady" group whose marital status are concerned?As a starting point,the author tri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3S Lady"group from the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rriag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hat'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of "3S Lady"in their choice of marriage?What is the preference of them?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preferences for them to get marred?This research would emphasize on those questions. This study includes five parts.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br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assumption after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causation of the "3S Lady"group and their spouse in the marriage.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lored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3S Lady"group.In this chapter,author try to excavate th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3S Lady"group by cross-comparison of the single rate in different ages and education level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rom the data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sus.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xplana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3S Lady"group from the 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This chapter mainly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3S Lady"in last chapter,finding out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at group by comparing the attribute i
Abstract Abstract Befor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the immigration distance of marriage was short due to lack of information,restrictions of household, and customs and other reasons.Since 1980s,the number of women and di stance in marriage migration were both increased a lot.However,there is a few of marriages with two。’plac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Chinese cities,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barriers to marriage.Since the 90s of the 20”century,with Shangha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l icy relaxation,the phenomenon of two—place household marriages continues to increase.In the middle of 1990s,it formed a strong marriage tide.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vantages in local marriage market of the females and the“3S Lady’’ group whose mari tal status are concerned?As a start ing point,the author tri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3S Lady”group from the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rriag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hat’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of“3S Lady”in their choice of marriage?What is the preference of them?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preferences for them to get marred?ThiS research would emphas i ze on those quest ions. This study includes five parts.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br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assumption after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causat i on of the“3S Lady"group and the i r spouse in the marriage.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lored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3S Lady’’group.In this chapter,author try to excavate th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3S Lady’’group by cross—comparison of the single rate in different ages and education level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rom the data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sus.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xplana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3S Lady”group from the 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This chapter mainly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3S Lady’’in last chapter,finding out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at group by comparing the attribute Ⅱ
Abstract structu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population census.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ference for female in spouse.In this chapter, first the author concluded the preference for female in spouse.Second explained the spouse with related theories,and investigated what a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existed in the subjective of these unmarried women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that group exists.The fif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outlook.The author refined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inadequate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3S Lady,Explan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teractiv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Spouse Preferences Ⅲ
Abstract structu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population census.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ference for female in spouse.In this chapter, first the author concluded the preference for female in spouse.Second explained the spouse with related theories,and invest igated what a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existed in the subjective of these unmarried women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that group exists.The fif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outlook.The author refined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inadequate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3S Lady, Explan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teractiv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Spouse Preferences Ⅲ
曹雪梅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张善余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主席 桂世勋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吴瑞君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高向东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王大犇 副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萱雪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张善余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主席 桂世勋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吴瑞君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高向东 ‘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王大彝 副教授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古语云:“只有剩下的男人,没有剩下的女人。”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女人是 不愁嫁的,是个女人就有人要。男人可能剩下,女人是不可能剩下的。现如今仍 是如此吗? 1、问题的提出 1.1“剩女”现象存在的社会现实 自1995年底内地贺岁片时代开辟以来,还没有哪一年的能够像去年一样如 此集中地关注“剩女”这个群体。从《女人不坏》到《非诚勿扰》,从《桃花运》 到《爱情呼叫转移Ⅱ》,大凡爱情题材的贺岁片,总能看到大龄未婚女青年的身 影。根据台湾漫画大师朱德庸的作品《涩女郎》所改编的影视作品《粉红女郎》 中刘若英所饰演的的“结婚狂”,被称为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谈恋 爱》中四位大龄未嫁白领女性,都是“剩女”群体形象的生动微缩。虽说电影电 视剧都是人编出来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影视作品除了为观众提 供想象性的抚慰以外,其触摸到并反映出的深度社会现实也是不容忽视的。上述 的影视作品尝试运用都市女性的视角和话语,生动再现其在婚恋问题上的困惑与 挣扎,其实也可以视其为当代中国都市白领女性情感生活的一种折射和镜像。 “剩女”问题深入人心的程度,或许从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剩女级别划分中可 见一斑。近来,围绕“剩女”产生的话题和言论沸沸扬扬,甚至将“剩女”按照 年龄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根据各个年龄段女性的“战斗力”为每一级都取了一个 形象而通俗的别号:25-27岁为初级剩客,表示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 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30岁为中级剩客,因为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 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1-35岁为高级剩客,代表着 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但依然单身一族,被尊称为“斗战剩佛”;到了35 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了,美其名日“齐天大剩”。 “剩女”作为当下对大龄单身女青年的一个称呼,其起源于何时何地,我们 无从考证。2006年,该词被作为新词汇收录进了由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 活状况报告》。作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剩女”被 解释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烟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媒体和公众一般喜欢将其称为“3S”女人:Single、Seventies、Stuck,即单身、 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卡住;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也是这一群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古语云:“只有剩下的男人,没有剩下的女人。"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女人是 不愁嫁的,是个女人就有人要。男人可能剩下,女人是不可能剩下的。现如今仍 是如此吗? 1、问题的提出 1.1“剩女乃现象存在的社会现实 自1995年底内地贺岁片时代开辟以来,还没有哪一年的能够像去年一样如 此集中地关注“剩女”这个群体。从《女人不坏》到《非诚勿扰》,从《桃花运》 到《爱情呼叫转移II》,大凡爱情题材的贺岁片,总能看到大龄未婚女青年的身 影。根据台湾漫画大师朱德庸的作品《涩女郎》所改编的影视作品《粉红女郎》 中刘若英所饰演的的“结婚狂",被称为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谈恋 爱》中四位大龄未嫁自领女性,都是“剩女"群体形象的生动微缩。虽说电影电 视剧都是人编出来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影视作品除了为观众提 供想象性的抚慰以外,其触摸到并反映出的深度社会现实也是不容忽视的。上述 的影视作品尝试运用都市女性的视角和话语,生动再现其在婚恋问题上的困惑与 挣扎,其实也可以视其为当代中国都市白领女性情感生活的一种折射和镜像。 “剩女”问题深入人心的程度,或许从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剩女级别划分中可 见一斑。近来,围绕“剩女”产生的话题和言论沸沸扬扬,甚至将“剩女’’按照 年龄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根据各个年龄段女性的“战斗力”为每一级都取了一个 形象而通俗的别号:25—27岁为初级剩客,表示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 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30岁为中级剩客,因为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 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1-35岁为高级剩客,代表着 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但依然单身一族,被尊称为“斗战剩佛’’;到了35 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了,美其名日“齐天大剩”。 “剩女"作为当下对大龄单身女青年的一个称呼,其起源于何时何地,我们 无从考证。2006年,该词被作为新词汇收录进了由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 活状况报告》。作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剩女"被 解释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媒体和公众一般喜欢将其称为“3S修女人:Single、Seventies、Stuck,即单身、 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卡住;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也是这一群
第一章绪论 体的代名词。结合“剩女”现象若干产生原因进行综合考虑,不难看出这个群体 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 程度较高、白领职业、收入稳定甚至颇丰、社会地位较高、普遍具有婚嫁意愿。 环顾四周,现实生活中的大龄女青年比比皆是。学历,有;外貌,佳:品德, 更是没问题,可就是年过三十依然单身一人。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父母之命, 媒均之言”的时代,开始崇尚自由恋爱。而又不知自何时起,在一些大城市的某 些公园里,常常聚集上百个上了年纪的父母,他们相互交谈,不是为了自己交朋 友,而是焦急地为自己的儿女寻找结婚对象。这些活动被称为“老爹老妈操心事 赶场会”、“父母征婚团”、“父母鹊桥会”抑或“白领婚事信息交流平台”等等。 据调查,这些为儿女们寻找对象的父母中七成为的是女儿。 “利女”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其数量是十分惊人并呈上升趋势的。有数据 显示,仅北京地区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选择单身的就有100万人,其中不乏成熟 男女;2005年北京30岁到50岁单身人数约50万。上海超过86万的适龄女性 至今未结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了,由 10年前的36%降至现在的34%。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 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 高收入、高学历(张乐,2007)。 1.2女大当嫁的传统文化背景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块门板抬着走”,这样 的俗语耳熟能详。其中所蕴含的女性对婚烟的依附性与从一而终的信念不言而 喻。虽说现代女性结婚的目的或许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找一个长期饭碗,但由于长 期受“家国同构”理念的熏陶和影响,婚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当代中国人必不 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中国人对婚烟的依赖性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这一点 在女性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 “剩女”这个叫法本身可能意味着,将人的一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类似于求学、爱情、婚烟等这样那样的主题,一旦过了相应阶段,未完 成的任务就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迫切又麻烦。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心理正常的女子,无不追求真挚的爱情,渴望美满的烟 缘,这是人之常情。爱情是双向的,是双方互相吸引、爱慕并相互筛选的结果。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女性择偶年龄区间要与男性的相对应并吻合。有这样一个说法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为专情。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喜欢的男性类型各有千秋, 1
第一章绪论 体的代名词。结合“剩女"现象若干产生原因进行综合考虑,不难看出这个群体 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 程度较高、白领职业、收入稳定甚至颇丰、社会地位较高、普遍具有婚嫁意愿。 环顾四周,现实生活中的大龄女青年比比皆是。学历,有;外貌,佳; 品德r 更是没问题,可就是年过三十依然单身一人。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时代,开始崇尚自由恋爱。而又不知自何时起,在一些大城市的某 些公园里,常常聚集上百个上了年纪的父母,他们相互交谈,不是为了自己交朋 友,而是焦急地为自己的儿女寻找结婚对象。这些活动被称为“老爹老妈操心事 赶场会"、“父母征婚团"、“父母鹊桥会’’抑或“白领婚事信息交流平台"等等。 据调查,这些为儿女们寻找对象的父母中七成为的是女儿。 “剩女’’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其数量是十分惊人并呈上升趋势的。有数据 显示,仅北京地区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选择单身的就有100万人,其中不乏成熟 男女;2005年北京30岁到50岁单身人数约50万。上海超过86万的适龄女性 至今未结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了,由 lO年前的36%降至现在的34%。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 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 高收入、高学历(张乐,2007)。 1.2女大当嫁的传统文化背景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块门板抬着走”,这样 的俗语耳熟能详。其中所蕴含的女性对婚姻的依附性与从一而终的信念不言而 喻。虽说现代女性结婚的目的或许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找一个长期饭碗,但由于长 期受“家国同构”理念的熏陶和影响,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当代中国人必不 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中国人对婚姻的依赖性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这一点 在女性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 “剩女”这个叫法本身可能意味着,将人的一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类似于求学、爱情、婚姻等这样那样的主题,一旦过了相应阶段,未完 成的任务就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迫切又麻烦。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心理正常的女子,无不追求真挚的爱情,渴望美满的姻 缘,这是人之常情。爱情是双向的,是双方互相吸引、爱慕并相互筛选的结果。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女性择偶年龄区间要与男性的相对应并吻合。有这样一个说法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为专情。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喜欢的男性类型各有千秋, 2
第一章绪论 而男性从懂事到垂垂老矣一直都会钟情于一个类型,那就是25岁以下的漂亮女 生。”虽说是戏言,仔细品味却也让人会心。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一项调查结 果显示:30岁以下男子一般会追求年龄相近的女子;而超过30岁的中年男子多 把目光投向18-25岁的女青年。据相关研究,女性择偶理想年龄区间相对集中在 22-26岁之间。据测定,24岁的女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日臻成熟,而 22-26岁的年龄区间正是女性恋爱的最佳时期,另外我国婚烟法规定的女性晚婚 年龄也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之后。一次在城镇、厂矿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给出 了这样一个结论:女性实际结婚年龄在22-26岁区间的占70%;27-30岁的占25%: 其它年龄段的占5%(关耳)。生理差别所致,女性性成熟、性衰退早,更年期明 显;而男性则性持续期长,表现为主动、外向、进攻型,这就使得男性择偶余地 大,视野开阔,除了可以在“同龄圈”中挑选以外,还可以在“低龄组”内寻找。 与之相反,大龄女子择偶余地就相对偏小。 婚烟是终身大事,通常被父母亲视为在儿女们在继长大成人后人生征途上应 该达成的首要目标,如果是女儿的话,这个目标位置的显赫更是毋庸置疑的。春 节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不回家过年,原因很简单,就是害怕家里的亲戚朋友问起个 人问题。更有甚者,单身者花钱租个男友(女友)或者被租回家过年不仅变成一 举两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成为某些单身人士赚外快的途径。牛虎年交接之时, 被派往报道北京相亲会的记者发现,不少征婚者都是高学历,高待遇的经理一族。 工作人员介绍会场27岁以下的加起来也不到三十几个,大多高学历、高收入、 高要求,女孩子一般在三十二三岁。根据主办方的统计,春节那几天,石景山雕 塑园庙会人流量平均每天达100万,相亲会的人数也以10万计。“剩女”们背后 连系着“孤独、寂寞”之类的词,身后被投注了父母、家人担忧、焦虑的目光, 更承受了社会的诸多关注。一旦引起社会的关注,就不再只是个人隐私,而变成 了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社会对“剩女”看法已日益宽容,但她们仍不可避免地被 视为情感天平上的弱势群体。 1.3男性“婚姻挤压”与“剩女”现象同存的矛盾 婚烟是适龄男女的结合,是有市场存在的。从根本上说,婚烟挤压是导致社 会上部分人不能成婚的首要原因。婚烟挤压是指由于处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 期群中出现了数量不平衡现象,导致某一群体数量过剩,出现婚姻挤压问题。分 开来看,当婚烟市场中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为 男性婚姻挤压;反之,则称为女性婚烟挤压。在近几年学界对此的研究中,我们
第一章绪论 而男性从懂事到垂垂老矣一直都会钟情于一个类型,那就是25岁以下的漂亮女 生。”虽说是戏言,仔细品味却也让人会心。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一项调查结 果显示:30岁以下男子一般会追求年龄相近的女子;而超过30岁的中年男子多 把目光投向18-25岁的女青年。据相关研究,女性择偶理想年龄区间相对集中在 22-26岁之间。据测定,24岁的女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日臻成熟,而 22-26岁的年龄区间正是女性恋爱的最佳时期,另外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女性晚婚 年龄也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之后。一次在城镇、厂矿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给出 了这样一个结论:女性实际结婚年龄在22-26岁区间的占70%;27—30岁的占25%; 其它年龄段的占5%(关耳)。生理差别所致,女性性成熟、性衰退早,更年期明 显;而男性则性持续期长,表现为主动、外向、进攻型,这就使得男性择偶余地 大,视野开阔,除了可以在“同龄圈”中挑选以外,还可以在“低龄组’’内寻找。 与之相反,大龄女子择偶余地就相对偏小。 婚姻是终身大事,通常被父母亲视为在儿女们在继长大成人后人生征途上应 该达成的首要目标,如果是女儿的话,这个目标位置的显赫更是毋庸置疑的。春 节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不回家过年,原因很简单,就是害怕家里的亲戚朋友问起个 人问题。更有甚者,单身者花钱租个男友(女友)或者被租回家过年不仅变成一 举两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成为某些单身人士赚外快的途径。牛虎年交接之时, 被派往报道北京相亲会的记者发现,不少征婚者都是高学历,高待遇的经理一族。 工作人员介绍会场27岁以下的加起来也不到三十几个,大多高学历、高收入、 高要求,女孩子一般在三十二三岁。根据主办方的统计,春节那几天,石景山雕 塑园庙会人流量平均每天达100万,相亲会的人数也以10万计。“剩女”们背后 连系着“孤独、寂寞"之类的词,身后被投注了父母、家人担忧、焦虑的目光, 更承受了社会的诸多关注。一旦引起社会的关注,就不再只是个人隐私,而变成 了~种社会现象。虽然社会对“剩女"看法已日益宽容,但她们仍不可避免地被 视为情感天平上的弱势群体。 1.3男性“婚姻挤压一与“剩女一现象同存的矛盾 婚姻是适龄男女的结合,是有市场存在的。从根本上说,婚姻挤压是导致社 会上部分人不能成婚的首要原因。婚姻挤压是指由于处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 期群中出现了数量不平衡现象,导致某一群体数量过剩,出现婚姻挤压问题。分 开来看,当婚姻市场中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为 男性婚姻挤压;反之,则称为女性婚姻挤压。在近几年学界对此的研究中,我们 3
第一章绪论 发现由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失调,婚烟挤压状况总体上表现出男性过剩状 况也就是说婚烟市场中男性的供给大于女性,属于男性的“买方市场”,也就意 味着男性在婚烟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女性的优势地位,很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从 出生性别比等角度已经进行了很充分的阐述。根据预测方案,2010年我国总人 口将达到13.54亿人,因出生性别比升高导致婚龄期男性人口将会比女性多出 182万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0.52%:而到了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为14.51亿人, 同样因为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将导致婚龄期男性人口比女性要多出921万人,占同 龄男性人口的2.79%:2030年我国全国的总人口将会达到14.85亿人,婚龄期男 性人口将比女性多出1878万-1899万人,占同龄男性的5.95%-6.01%;2040年 我国总人口为15.09亿人,婚龄期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1225万-1705万人,占 同龄男性的4.43%-6.06%。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 问题的措施,未来将出现全国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人的性别结构失衡的不良后 果(陈胜利等,2006)。在这样一种社会人口大背景下,城市“剩女”群体的出 现,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男性“婚姻挤压”状况与“剩女”群体现象是否并 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2、既有研究回顾 本文研究大龄未婚女性群体产生的原因解释及其择偶偏好,既有研究回顾主 要从“剩女”群体产生原因以及择偶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 2.1关于“剩女”群体产生原因的研究 已有的相关研究将“剩女”群体形成原因主要归纳为传统文化、社会以及个 人三个方面。 1、传统文化 “剩女”的行列中,多数是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 十年的未期,“80后”也悄然进入了这一行列。已有调查数据表明,在上海等大 城市,从总体数量上来讲,处于婚龄期的单身男性比女性要多,但何以“剩女” 相对于“剩男”而言更受关注呢?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潜意识地缩短了女性的适婚年限。达到被社会认定 婚配年龄的未婚同龄男女,在带有男性视角的人眼中,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李 亚妮,2007)。对于男性来说,30岁的男人未婚实属正常,不论是因为“三十而 立”、“先立业后成家”而一心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因为眼光挑剔,迟迟没有合 适的,不仅不会被称为“剩男”,反而被视为认为有雄心和上进心:若是事业很
第一章绪论 发现由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失调,婚姻挤压状况总体上表现出男性过剩状 况也就是说婚姻市场中男性的供给大于女性,属于男性的“买方市场”,也就意 味着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女性的优势地位,很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从 出生性别比等角度已经进行了很充分的阐述。根据预测方案,2010年我国总人 口将达到13.54亿人,因出生性别比升高导致婚龄期男性人口将会比女性多出 182万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0.52%;而到了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为14.51亿人, 同样因为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将导致婚龄期男性人口比女性要多出921万人,占同 龄男性人口的2.79%1 2030年我国全国的总人口将会达到14.85亿人,婚龄期男 性人口将比女性多出1878万-1899万人,占同龄男性的5.95%-6.01%;2040年 我国总人口为15.09亿人,婚龄期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1225万一1705万人,占 同龄男性的4.43%-6.06%。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 问题的措施,未来将出现全国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人的性别结构失衡的不良后 果(陈胜利等,2006)。在这样一种社会人口大背景下,城市“剩女”群体的出 现,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男性“婚姻挤压’’状况与“剩女”群体现象是否并 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2、既有研究回顾 本文研究大龄未婚女性群体产生的原因解释及其择偶偏好,既有研究回顾主 要从“剩女’’群体产生原因以及择偶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 2.1关于“剩女弦群体产生原因的研究 已有的相关研究将“剩女’’群体形成原因主要归纳为传统文化、社会以及个 人三个方面。 1、传统文化 “剩女"的行列中,多数是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 十年的末期,“80后"也悄然进入了这一行列。已有调查数据表明,在上海等大 城市,从总体数量上来讲,处于婚龄期的单身男性比女性要多,但何以“剩女" 相对于“剩男’’而言更受关注呢?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潜意识地缩短了女性的适婚年限。达到被社会认定 婚配年龄的未婚同龄男女,在带有男性视角的人眼中,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李 亚妮,2007)。对于男性来说,30岁的男人未婚实属正常,不论是因为“三十而 立”、“先立业后成家"而--,b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因为眼光挑剔,迟迟没有合 适的,不仅不会被称为“剩男",反而被视为认为有雄心和上进心;若是事业很 4
第一章绪论 成功,颇有身家,更有“钻石王老五”(简称“钻五”)的美誉,赫然显示其抢手 度。即使年近四十依然婚烟无着落,仍是“一枝花”。反观女性,30岁未嫁,若 是为了事业,则会被认为“耽误”了,众人奉劝“女人最重要的还是家庭”,苦 口婆心生怕你没意识到自己的不明智:如果眼光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随 着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大家就会认为此女“孤芳自赏”,已然“挑花了眼”。如 此迥异的差别眼光,集体无意识地造就了一代“剩女”。 2)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提前结束女性适婚期。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 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望获得最大的回报 (Edward,.1969)。交换理论认为,择偶过程中,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 是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 作为补偿。一般而言,男子选择女性最初是视觉感官起作用,女性较小的年龄以 及姣好的容貌都可以用来换取诸如社会经济等地位、成熟男性的关心爱护和照顾 以及其他等等资源。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女性眼中,男性最理想的结婚年龄推迟 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在以婚烟为目的的择偶行为中, 男性在关注女性的容貌、身材、形象等外在美的同时,也希望其兼具女性气质、 性格、品德等内在美。女性最佳结婚年龄段恰是其性成熟的峰值期,更是成熟女 性美的全盛期。在婚烟中,一个理想的妻子所要扮演的角色比丈夫要多得多,这 需要更多的容忍与付出,成熟女性所展示出的柔情、母爱、胸怀、风姿以及顽强 性格使其能够承受恋爱进入婚烟所带来的严峻现实,更具备对未来婚姻复杂局面 的洞察力和支撑力,这是年纪较小女性所不具备的。孕育子女是女性在婚烟中的 一项重责大任,成熟且年青的身体是承此重任的基本条件。医学证明,女性在 35岁之前孕育的小孩会更为健康聪明,发生畸变的可能性更小。 3)传统的择偶观和婚配模式缩小了女性的择偶范围。传统的择偶通常基于 一种“男高女低”的梯度择偶模式,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 性,而女性也往往相应地选择文化层次、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 自己的男性(莱斯利,1982)。在中国,由于长期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 会地位低下,需要靠男性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此传统的“男高女低”、 “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无论中国社会如何 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现代的年青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虽然多 数接受过“男女平等”的教育熏陶,也不可避免地对这种婚配模式有着不同程度 的认同,对其择偶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婚配模式在人们意
第一章绪论 成功,颇有身家,更有“钻石王老五”(简称“钻五")的美誉,赫然显示其抢手 度。即使年近四十依然婚姻无着落,仍是“一枝花"。反观女性,30岁未嫁,若 是为了事业,则会被认为“耽误”了,众人奉劝“女人最重要的还是家庭”,苦 口婆心生怕你没意识到自己的不明智:如果眼光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随 着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大家就会认为此女“孤芳自赏",已然“挑花了眼"。如 此迥异的差别眼光,集体无意识地造就了一代“剩女”。 2)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提前结束女性适婚期。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 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望获得最大的回报 (Edward,1969)。交换理论认为,择偶过程中,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 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 作为补偿。一般而言,男子选择女性最初是视觉感官起作用,女性较小的年龄以 及姣好的容貌都可以用来换取诸如社会经济等地位、成熟男性的关心爱护和照顾 以及其他等等资源。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女性眼中,男性最理想的结婚年龄推迟 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在以婚姻为目的的择偶行为中, 男性在关注女性的容貌、身材、形象等外在美的同时,也希望其兼具女性气质、 性格、品德等内在美。女性最佳结婚年龄段恰是其性成熟的峰值期,更是成熟女 性美的全盛期。在婚姻中,一个理想的妻子所要扮演的角色比丈夫要多得多,这 需要更多的容忍与付出,成熟女性所展示出的柔情、母爱、胸怀、风姿以及顽强 性格使其能够承受恋爱进入婚姻所带来的严峻现实,更具备对未来婚姻复杂局面 的洞察力和支撑力,这是年纪较小女性所不具备的。孕育子女是女性在婚姻中的 一项重责大任,成熟且年青的身体是承此重任的基本条件。医学证明,女性在 35岁之前孕育的小孩会更为健康聪明,发生畸变的可能性更小。 3)传统的择偶观和婚配模式缩小了女性的择偶范围。传统的择偶通常基于 一种“男高女低’’的梯度择偶模式,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 性,而女性也往往相应地选择文化层次、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 自己的男性(莱斯利,1982)。在中国,由于长期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 会地位低下,需要靠男性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此传统的“男高女低’’、 “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无论中国社会如何 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现代的年青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虽然多 数接受过“男女平等’’的教育熏陶,也不可避免地对这种婚配模式有着不同程度 的认同,对其择偶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婚配模式在人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