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王悦晴 【教材简析】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一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 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 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 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 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 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 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 大小、轻重等)。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 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本课利用物体形状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体积不同,学 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 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 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 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1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王悦晴 【教材简析】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 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 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 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 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 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 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 大小、轻重等)。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 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本课利用物体形状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体积不同,学 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 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 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 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 干、螺母若干、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具一套。 【教学流程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聚焦 情景导入吸引学生 根据已知了解表达自 兴趣,了解前概念 己的想法 平铺的概念 了解新概念“平辅” 探索 平铺一层的数量 根据实验记录单,完 其他数量更多的平 成实验活动 铺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研讨 汇报交流,发现平铺的 研讨 交流 数量与形状有关 拓展 还见过哪些形状的建筑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熊妈妈给了小熊一个正方形的购物筐,让小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 小熊逛了逛超市,找到了四种它喜欢的物品,同学们,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都是 什么形状呢? (预设:球形、长方体、正方体、六边形螺母)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创设动画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以学生喜欢 的购物形式,将课本上的“认识形状”联系起来,调查学生前概念,推动学生自 主继续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2 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 干、螺母若干、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具一套。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熊妈妈给了小熊一个正方形的购物筐,让小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 小熊逛了逛超市,找到了四种它喜欢的物品,同学们,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都是 什么形状呢? (预设:球形、长方体、正方体、六边形螺母)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创设动画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以学生喜欢 的购物形式,将课本上的“认识形状”联系起来,调查学生前概念,推动学生自 主继续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二、探索 1.平铺 妈妈告诉我,只能选择一种物品,采用平铺的方式将购物筐填满,同学们, 你们能帮帮我吗? 视频播放:平铺物体 把以下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哪种物体放的数量多? (学生自己小组内完成摆放)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实验中,利用微课视频,详细操作教会学生平铺的方法, 并创设帮忙小熊装筐的情景,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怎样平铺更多的物品? “我想选择能平铺数量最多的一种物品 你们还有其他平铺的方式,让它们摆放的数量尽可能的多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确定摆放方案后组内继续摆放并记录实验数据) 螺母可以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比如可以“躺着”,也可以“立着”,不同 的平铺方式装满盒子的数量不同。同样,把长方体的橡皮平铺装满整个盒子,会 有三种不同的平铺摆放方式,会出现差别较大的结果。而乒乓球和立方体,无论怎 样摆放,其装满盒子的数量总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平铺后,提升难度,以小熊想要选择平铺数量最 多的物品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再拔高,在平铺的基础上加了数量维度,符合学 生的学情。 三、研讨 1.不同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系? (预设: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它们的形状不同时,它们占据空间的方式是不 同的:) 2.同一种物体的两次平铺,结果一样吗? (预设:螺母会有不同的平铺方式,“立着放”和“侧着放”:螺母的面不 同,按照不同的侧面摆放螺母,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橡皮的摆放情况也类似: 物体的形状不同,会影响平铺满盒子后的数量。) 设计意图:课后小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每个学生在同一节课 的收获会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不一定说得那么全面,但无 论说多说少,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一次提升。 四、扩展 1.各种形状的建筑物 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并进行分享交流
3 二、探索 1.平铺 妈妈告诉我,只能选择一种物品,采用平铺的方式将购物筐填满,同学们, 你们能帮帮我吗? 视频播放:平铺物体 把以下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哪种物体放的数量多? (学生自己小组内完成摆放)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实验中,利用微课视频,详细操作教会学生平铺的方法, 并创设帮忙小熊装筐的情景,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 怎样平铺更多的物品? “我想选择能平铺数量最多的一种物品 你们还有其他平铺的方式,让它们摆放的数量尽可能的多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确定摆放方案后组内继续摆放并记录实验数据) 螺母可以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比如可以“躺着”,也可以“立着”,不同 的平铺方式装满盒子的数量不同。同样, 把长方体的橡皮平铺装满整个盒子,会 有三种不同的平铺摆放方式,会出现差别较大的结果。而乒乓球和立方体,无论怎 样摆放,其装满盒子的数量总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平铺后,提升难度,以小熊想要选择平铺数量最 多的物品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再拔高,在平铺的基础上加了数量维度,符合学 生的学情。 三、研讨 1. 不同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系? (预设: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它们的形状不同时, 它们占据空间的方式是不 同的;) 2.同一种物体的两次平铺,结果一样吗? (预设:螺母会有不同的平铺方式,“立着放”和 “侧着放”;螺母的面不 同,按照不同的侧面摆放螺母,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橡皮的摆放情况也类似; 物体的形状不同,会影响平铺满盒子后的数量。) 设计意图:课后小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每个学生在同一节课 的收获会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不一定说得那么全面,但无 论说多说少,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一次提升。 四、扩展 1. 各种形状的建筑物 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并进行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平铺 (与形状有关) 一种平铺方式 多种平铺方式 【实验记录单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实验记录单 姓名 班级 日期 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水平平铺 立着平铺
4 【板书设计】 【实验记录单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实验记录单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螺 母 木 块 橡 皮 乒乓球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1 次 第 2 次 水平平铺 立着平铺
其他方式 我发现了物体平铺的方式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无关) 物体的形状不同,平铺的数量 (相同/不同) 我的发现 我还发现了
5 其他方式 我的发现 我发现了物体平铺的方式与物体的形状________(有关/无关) 物体的形状不同,平铺的数量_________(相同/不同) 我还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