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长宁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抽测试卷(一模)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炎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 ①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 《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 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 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 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 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 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③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 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 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 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 卖卜的江湖客。 ④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 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 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 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⑤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 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 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 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 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 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 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 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 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 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⑦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 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 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 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 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 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⑧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 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 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⑨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
2012 学年长宁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抽测试卷(一模)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谈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 ①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 《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 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 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 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 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 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③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 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 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 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 卖卜的江湖客。 ④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 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 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 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⑤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 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 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 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 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 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 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 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 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 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⑦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 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 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 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 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 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⑧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 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 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⑨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
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 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⑩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 你的朋友孟实① 【注】①孟实:作者的笔名 1.第①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请概括第②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3分) 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4.第⑥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 “矮人群”喻指×:“大汉”喻指>。(2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3分) 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 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 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阳关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 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 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 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 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 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 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 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 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
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 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⑩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 你的朋友孟实① 【注】①孟实:作者的笔名。 1.第①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2 分) 2.请概括第②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3 分) 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2 分)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4.第⑥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 “矮人群”喻指;“大汉”喻指。(2 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3 分) 6.上世纪 20 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二 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 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阳关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 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 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 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 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 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 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 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 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
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 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 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 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一那全是远年 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 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自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 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 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 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 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 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 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 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 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 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 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 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 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 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国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 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 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 寒峰如浪 山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7.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分) 8.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3分) 10.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 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 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 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 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 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 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 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 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 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 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 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 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 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 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 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 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 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 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 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 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 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7.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 分) 8. 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3 分) 10.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 分)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 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1.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雪”有什么作用?(3分) 12.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2)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遥怜小儿女, 。(杜甫《月夜》) (5)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仁》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词。(1分 15.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16.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 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 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 遂舍之而去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 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1.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雪”有什么作用?(3 分) 12.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2)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遥怜小儿女, 。(杜甫《月夜》) (5)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仁》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词。(1 分) 15.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 分) 16.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 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 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 遂舍之而去
②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 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 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 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先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 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其子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 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相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 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 ③元和中,迁太山太守,晖上疏乞留中,诏许之。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诏报 曰:“俗吏苟合,阿意面从,进无謇謇之言,却无退思之念,患之甚久。惟今所言,适我愿 也,生其勉之。”(范晔《后汉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童子内刀 (2)勿夺其节 (3)迁太山太守 (4)却无退思之念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欲以妻子托先生 君何以知燕王 B.<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 史鰭知其及祸 C.兴<晖辞骈血荐友 堕军实而长寇雠 D.×生其勉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 (2)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 20.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朱晖是怎样一个人?(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方苞①禁酒之议 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 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 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 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 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 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 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 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 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 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②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 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②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 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 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 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先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 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其子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 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相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 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 ③元和中,迁太山太守,晖上疏乞留中,诏许之。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诏报 曰:“俗吏苟合,阿意面从,进无謇謇之言,却无退思之念,患之甚久。惟今所言,适我愿 也,生其勉之。”(范晔《后汉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童子内刀 (2)勿夺其节 (3)迁太山太守 (4)却无退思之念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欲以妻子托先生 君何以知燕王 B.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 史鰌知其及祸 C.晖辞骈而荐友 堕军实而长寇雠 D.生其勉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 (2)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 20.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 分) 财 物 皆 可 取 耳 诸 母 衣 不 可 得 今 日 朱 晖 死 日 也 2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朱晖是怎样一个人?(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 方苞①禁酒之议 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 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 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 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 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 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 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 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 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 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②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 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22.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2分) 23.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2分) 24.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但这个前提很难达到。这个前提是(用原 文词句回答)。(2分) 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26.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3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如媒体预料的那样突破了150万,再创历史新高。 作没有高低贵贱,个体的职业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和权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但近年来年 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媒体将他们 称为“稳一代”。有人认为,如果社会中原本应该最具冒险精神、最爱折腾的群体,普遍盛 行求稳心态,趋于安稳和保守,那实在不是一个国家的福音
22.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2 分) 23.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2 分) 24.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但这个前提很难达到。这个前提是(用原 文词句回答)。(2 分) 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26.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4 分) 二 写作(7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3 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如媒体预料的那样突破了 150 万,再创历史新高。工 作没有高低贵贱,个体的职业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和权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但近年来年 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媒体将他们 称为“稳一代”。有人认为,如果社会中原本应该最具冒险精神、最爱折腾的群体,普遍盛 行求稳心态,趋于安稳和保守,那实在不是一个国家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