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年8月9日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一一王国维。在 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 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 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 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 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 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 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 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 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 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 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 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 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 削除了晢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晢学专科和晢 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 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 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 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 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 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 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晢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 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 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 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 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 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 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 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 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
福建省 2016 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 年 8 月 9 日 8.00-10.30 试卷满分:150 分 第 1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 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 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 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 起。1998 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 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 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 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 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 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 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 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 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 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 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 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 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 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 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 20 纪初,整个中 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 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 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 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 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 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 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 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 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 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 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 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 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
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 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 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 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 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 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 就在这里。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 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 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 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 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 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 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 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 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 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 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 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 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 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 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
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 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 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 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 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 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 就在这里。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 20 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 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 1903 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 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 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 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 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 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 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 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 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 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 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 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 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 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 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
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 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 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 而 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 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 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 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 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 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谨无 事亲笃孝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姻家:结为亲家 D.以成至治至治:大好局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 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 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 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 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 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 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 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 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 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 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 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 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 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 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 姻家:结为亲家 D.以成至治 至治:大好局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卒/年六十七/赠 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 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 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 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 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 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 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分) 答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常用来表达 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写出了山间的春 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 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 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 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 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 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 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 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 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 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 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 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 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 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山间的春 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 月 8 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 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 1926 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 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 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 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 1978 年到 1996 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 设 6 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 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 年到 1996 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 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 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 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 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 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
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 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 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 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 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 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 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 定位为释古—一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一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 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 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 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 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 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 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岀结论:刘勰所谓风骨, 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 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 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 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 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煕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 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 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 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 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煕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 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 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 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 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 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 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 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 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 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 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 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 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 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 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 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 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 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 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 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 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 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 2014 年 2 月 22 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 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 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 1978 年到 1996 年”“1983 年到 1996 年”“从 1978 年至今”等具体时 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 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煕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 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 作用?(6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 要概括。(6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 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地铁九号线的施工难度很大,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提高了 ,保证了施工计划的按时完成 ②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他 作品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 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 在原生 态的市井小民身上,具有“草根文化”的喜剧属性。 A.功效融和聚集B.功效融合聚焦 C.工效融合聚焦D.工效融和聚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太阳耀斑分类系统,最强大的太阳耀斑被称为X级耀斑,这种分类系统 是根据太阳耀斑的长度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 B.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因病去世,震动文坛。如今, 距离这个悲伤的日子已经一年多了,出版社又再版了他的文集《记忆与印象》 仍备受关注 C.格拉迪尼是佛罗伦萨富有的丝绸商人的妻子,她曾为达·芬奇担任模特。多 数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蒙娜丽莎》中的人物就是格拉迪尼。 D.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所长段佳丽表示,眼保健操起到的是舒缓眼部疲 劳、眼睛保健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近视,但不是网友理解的治疗近视 眼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 ①他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②他认为,词有境界为佳,否则为不佳。 ③究其实际,仍然是中华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传神”的要求。 ④“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来讲词学的,自以他为代表。 ⑤这乍看像“炼字”之说,细析时,“闹”字写春花怒放时的景色 ⑥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 A.③④①⑤②⑥B.④②⑥①⑤③C.④③①⑤②⑥D.②⑥①⑤④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 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 作用?(6 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 要概括。(6 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 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地铁九号线的施工难度很大,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提高了 ________,保证了施工计划的按时完成。 ②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他 作品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________。 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________在原生 态的市井小民身上,具有“草根文化”的喜剧属性。 A.功效 融和 聚集 B.功效 融合 聚焦 C.工效 融合 聚焦 D.工效 融和 聚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太阳耀斑分类系统,最强大的太阳耀斑被称为 X 级耀斑,这种分类系统 是根据太阳耀斑的长度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 B.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因病去世,震动文坛。如今, 距离这个悲伤的日子已经一年多了,出版社又再版了他的文集《记忆与印象》, 仍备受关注。 C.格拉迪尼是佛罗伦萨富有的丝绸商人的妻子,她曾为达·芬奇担任模特。多 数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蒙娜丽莎》中的人物就是格拉迪尼。 D.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所长段佳丽表示,眼保健操起到的是舒缓眼部疲 劳、眼睛保健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近视,但不是网友理解的治疗近视 眼。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 。 ①他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②他认为,词有境界为佳,否则为不佳。 ③究其实际,仍然是中华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传神”的要求。 ④“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来讲词学的,自以他为代表。 ⑤这乍看像 “炼字”之说,细析时,“闹”字写春花怒放时的景色。 ⑥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 A.③④①⑤②⑥ 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③①⑤②⑥ D.②⑥①⑤④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 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 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 是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 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不超过25字。(5 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成语往往由四个字或者三个字构成,如“置之度 外”“想当然”。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语句式整齐,如“稗 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至于“前呼后 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 背这个规矩的。唯一“不正经”的一个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 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他却偏偏“乱七八糟”,所以就 乱七八糟了。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枯叶蝶没有美丽的外表,它只有两扇褐色的、毫无生机的、根本无法与它名字 中的“蝶”相匹配的翅膀。它经常收拢翅膀,静静地立在树木的枝头。像一片枯 叶一般随风摇曳,默默地忍受着其他蝴蝶的耻笑。然而,当色彩绚丽的蝴蝶被 人们捉去制成标本时,它却可以伏在枝头,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并且为自己的 幸运而快慰。这则材料令人深思。 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福建省晨曦中学2016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答案及其解析 l.C项原文“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 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他们是精神价值的典范。 2.DA项“为之辩护”,B项“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 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C项“青年王国维旗帜 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都是符合题干要求的, 而D项只是王国维对于纯粹哲学的理解及解读 3.BA项原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 值。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一一王国维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 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 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 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 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不超过 25 字。(5 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成语往往由四个字或者三个字构成,如“置之度 外”“想当然”。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语句式整齐,如“稗 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至于“前呼后 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 背这个规矩的。唯一“不正经”的一个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 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他却偏偏“乱七八糟”,所以就 乱七八糟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五、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枯叶蝶没有美丽的外表,它只有两扇褐色的、毫无生机的、 根本无法与它名字 中的“蝶”相匹配的翅膀。它经常收拢翅膀,静静地立在树木的枝头。像一片枯 叶一般随风摇曳,默默地忍受 着其他蝴蝶的耻笑。然而,当色彩绚丽的蝴蝶被 人们捉去制成标本时,它却可以伏在枝头,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并且为自己的 幸运而快慰。 这则材料令人深思。 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福建省晨曦中学 2016 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答案及其解析 1 .C 项原文“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 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他们是精神价值的典范。 2.D A 项“为之辩护”,B 项“对 1903 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 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C 项“青年王国维旗帜 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都是符合题干要求的, 而 D 项只是王国维对于纯粹哲学的理解及解读 3.B A 项原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 值。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
选项缺少“几乎”二字,所以不准确。C项“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 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 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所以选项后半句的“而是”肯定的内容 与原文相反了。D项“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应为“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 用价值” 4.B“正言”在这里应解释为“言词严正” 6.C“坚决弹劾了二人”错,原文是“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 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 7.(1)他告诉宾客们说:“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 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 (2)凡是诏令和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 刺史。 (1)“谒”,拜见:“存亡”,去世;“数”,多次。(2)“凡”,凡有(凡是) “曹事”,官署事务;“异同”,不同的意见。每个句子,译对一个关键词得1 分,译对大意得2分 【参考译文】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是从博陵迁居到这里的。崔沔纯正谨慎,没有虚假 之言,侍奉父母非常孝顺,很有才华。他考中进士,应试贤良方正科成绩优等, 没有考中的人公开诋毁他,武后敕令主管部门对他进行审察复试,崔沔的对答更 加髙妙,最终名列第一。两次补授为陆浑主簿,调入吏部任职,吏部侍郎岑义赞 叹说:“您是当今的郤诜啊!”推荐他任左补阙。崔沔性情和缓,举止温文尔雅, 但处理公务时却言词严正,(别人)不能使他屈服。 睿宗征召他,授予他中书舍人一职,他因母亲病于东都而不忍离去,坚决辞让, 请求能奉养母亲。他又上表建议让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来代替 自己担任这个职务。(皇帝)下诏让他改任虞部郎中,不久,又任检校御史中丞 崔沔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以及减少苑囿中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人们因 他的奏请而获得利益。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是亲家,依仗卢怀慎的权势而玩 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在东都任职时,结交宾客,收受贿赂。崔沔准备査验弹 劾二人,姚崇、卢怀慎当时正执政,一起推荐崔沔说他有史才,让他转任著作郎, 夺去了他的权力,大概是畏惧他吧。过了很久,他又担任太子左庶子。母亲离世 崔沔在房前接受宾客的吊唁,宾客都不曾进到停放棺柩的内室他告诉宾客们说: “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 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崔沔守孝期满,升任中书侍郎。 玄宗因为仙州的刺史屡次死亡,打算废掉仙州。崔沔请求将治所移至舞阳,舞阳, 原来是樊哙的封国,更名为樊州,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仙州最终被废掉了 崔沔喜欢谈论朝政得失,有人说:“现在的中书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行事,侍郎虽 然辅佐宰相,也只不过是个虚职而已。”崔沔回答说:“百官分担的职务不同, 上下相互联系,以便实现大治,怎么可以一味顺从。空领俸禄呢?”凡是诏令和 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刺史。州内大雨 积水冲毁庄稼,崔沔放宽禁令方便百姓。后来,被皇帝召回,分掌吏部十铨,以 左散骑常侍的身份任集贤修撰,历任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讨论增加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笾和豆,又想要提高丧服的规格。崔沔说:“增 加笾、豆的数量,并不能尽盛天下的美物,而将其安放在宗庙里,只不过近乎奢
选项缺少“几乎”二字,所以不准确。C 项“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 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 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所以选项后半句的“而是”肯定的内容 与原文相反了。D 项“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应为“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 用价值”。 4.B “正言”在这里应解释为“言词严正”。 5.D 6.C “坚决弹劾了二人”错,原文是“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 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 7.(1) 他告诉宾客们说:“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 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 (2) 凡是诏令和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 刺史。 (1)“谒”,拜见;“存亡”,去世;“数”,多次。(2)“凡”,凡有(凡是); “曹事”,官署事务;“异同”,不同的意见。每个句子,译对一个关键词得 1 分,译对大意得 2 分。 【参考译文】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是从博陵迁居到这里的。崔沔纯正谨慎,没有虚假 之言,侍奉父母非常孝顺,很有才华。他考中进士,应试贤良方正科成绩优等, 没有考中的人公开诋毁他,武后敕令主管部门对他进行审察复试,崔沔的对答更 加高妙,最终名列第一。两次补授为陆浑主簿,调入吏部任职,吏部侍郎岑义赞 叹说:“您是当今的郤诜啊!”推荐他任左补阙。崔沔性情和缓,举止温文尔雅, 但处理公务时却言词严正,(别人)不能使他屈服。 睿宗征召他,授予他中书舍人一职,他因母亲病于东都而不忍离去,坚决辞让, 请求能奉养母亲。他又上表建议让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来代替 自己担任这个职务。(皇帝)下诏让他改任虞部郎中,不久,又任检校御史中丞。 崔沔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以及减少苑囿中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人们因 他的奏请而获得利益。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是亲家,依仗卢怀慎的权势而玩 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在东都任职时,结交宾客,收受贿赂。崔沔准备查验弹 劾二人,姚崇、卢怀慎当时正执政,一起推荐崔沔说他有史才,让他转任著作郎, 夺去了他的权力,大概是畏惧他吧。过了很久,他又担任太子左庶子。母亲离世, 崔沔在房前接受宾客的吊唁,宾客都不曾进到停放棺柩的内室他告诉宾客们说: “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 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崔沔守孝期满,升任中书侍郎。 玄宗因为仙州的刺史屡次死亡,打算废掉仙州。崔沔请求将治所移至舞阳,舞阳, 原来是樊哙的封国,更名为樊州,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仙州最终被废掉了。 崔沔喜欢谈论朝政得失,有人说:“现在的中书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行事,侍郎虽 然辅佐宰相,也只不过是个虚职而已。”崔沔回答说:“百官分担的职务不同, 上下相互联系,以便实现大治,怎么可以一味顺从。空领俸禄呢?”凡是诏令和 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刺史。州内大雨, 积水冲毁庄稼,崔沔放宽禁令方便百姓。后来,被皇帝召回,分掌吏部十铨,以 左散骑常侍的身份任集贤修撰,历任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讨论增加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笾和豆,又想要提高丧服的规格。崔沔说:“增 加笾、豆的数量,并不能尽盛天下的美物,而将其安放在宗庙里,只不过近乎奢
侈罢了。”韦述等人的意见与崔沔相合,皇帝又下诏让中书门下审议裁定。于是 每座宗庙笾、豆各设为六,其余仍然按照旧的制度 每当朝廷有难以决定的争议时,都向崔沔咨询,然后选取中间意见。崔沔去世时 六十七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崔沔持家俭省节约,俸禄随时散发 给同宗同族的人,不营建住宅,曾经作《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8【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 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 田园生活的向往。(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中间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 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 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 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鱼 美酒,滋味好。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9【答案和解析】答案: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 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 谁呢?(3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理解最后一联的意思,需要抓住“道”“不归田”两个关键词去分析,了 解作者的愿望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诗词鉴赏】 江西铅山县有一个地方叫“杨村”,诗题所说的杨村,可能就是这个地方。作者 外出做官,途中经过杨村,看到农村的一派美好风光,便想到辞官归隐,回老家 种田,就写了这首诗。 第一联概写杨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桥,看到桥的两头,溪的两岸,一边是农田, 边居住着许多人家,炊烟袅袅,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来(匹似诸村), 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怎么个好法呢? 中间两联便具体地描绘杨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头,初夏绿色杨柳的浓荫下,有 家门面崭新的酒店,一湾溪水绕村流过,村庄这头的溪边葡萄(蒲萄)架下,停 泊着打鱼的小船。可以想象,到这酒店里,一定有鲜鱼下美酒,这岂不是十分惬 意!掉转头来,看溪流的对岸,沿着水边,开着红的白的各色鲜花。水边的花儿 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织成一片,好看级了。越过溪流,再向远处看去,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将要成熟的麦穗,一片金黄,一直延伸到天边,和碧蓝色的天空连 接在一起,显然是一派丰收景象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 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地做 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 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 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10.答案:(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B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 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
侈罢了。”韦述等人的意见与崔沔相合,皇帝又下诏让中书门下审议裁定。于是 每座宗庙笾、豆各设为六,其余仍然按照旧的制度。 每当朝廷有难以决定的争议时,都向崔沔咨询,然后选取中间意见。崔沔去世时 六十七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崔沔持家俭省节约,俸禄随时散发 给同宗同族的人,不营建住宅,曾经作《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8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 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 田园生活的向往。(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中间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 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 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 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鱼 美酒,滋味好。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9【答案和解析】答案: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 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 谁呢?(3 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理解最后一联的意思,需要抓住“道”“不归田”两个关键词去分析,了 解作者的愿望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诗词鉴赏】 江西铅山县有一个地方叫“杨村”,诗题所说的杨村,可能就是这个地方。作者 外出做官,途中经过杨村,看到农村的一派美好风光,便想到辞官归隐,回老家 种田,就写了这首诗。 第一联概写杨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桥,看到桥的两头,溪的两岸,一边是农田, 一边居住着许多人家,炊烟袅袅,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来(匹似诸村),一 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怎么个好法呢? 中间两联便具体地描绘杨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头,初夏绿色杨柳的浓荫下,有 一家门面崭新的酒店,一湾溪水绕村流过,村庄这头的溪边葡萄(蒲萄)架下,停 泊着打鱼的小船。可以想象,到这酒店里,一定有鲜鱼下美酒,这岂不是十分惬 意!掉转头来,看溪流的对岸,沿着水边,开着红的白的各色鲜花。水边的花儿 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织成一片,好看级了。越过溪流,再向远处看去,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将要成熟的麦穗,一片金黄,一直延伸到天边,和碧蓝色的天空连 接在一起,显然是一派丰收景象。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 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地做 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 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 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10.答案:(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1)选 A 给 3 分,选 E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B 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 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
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 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 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 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 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 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 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 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 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 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 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12.C“功效”强调作用、效果或功能:“工效”指工作的效率。融合:几种不 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和:形容融洽,和谐。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 某处;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13.CA项,“这种分类系统是根据太阳耀斑的长度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句 式杂糅,可修改为“这种分类系统的根据是太阳耀斑的长度”;B项,表意不明 是再版这件事备受关注,还是《记忆与印象》备受关注?可在“仍”前加“这本 书”;D项,搭配不当,把“功能”改成“作用” 14.B 15.【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他自己 真正读过一点书(每处2分)
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 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 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 48 平方米的 旧房子时间很久。D 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 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 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6 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 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 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 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 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 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 2 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 2 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 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 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 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共 8 分) 12.C “功效”强调作用、效果或功能;“工效”指工作的效率。融合:几种不 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和:形容融洽,和谐。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 某处;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13.C A 项,“这种分类系统是根据太阳耀斑的长度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句 式杂糅,可修改为“这种分类系统的根据是太阳耀斑的长度”;B 项,表意不明, 是再版这件事备受关注,还是《记忆与印象》备受关注?可在“仍”前加“这本 书”;D 项,搭配不当,把“功能”改成“作用” 14.B 15.【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他自己 真正读过一点书(每处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