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地五校”20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于嗟女兮, 。(《诗经·氓》)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3)君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 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王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 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 椒极。有土坯魂礓,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冋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 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 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 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 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 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 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离开
- 1 - 网福建省“三地五校”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 分) (1)于嗟女兮, 。(《诗经·氓》)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3)君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4 题。 游 虞 山 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 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 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 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 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 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 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 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 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 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 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准备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懂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 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 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 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 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分) 译文: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及前人的诗论,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旧本《千家诗》注云:“寻常亦是此月,但觉今夜梅花芳香,其倍佳于他日也。”后来的 诗评家又作补注:单从“梅花芳香”上理解今夜月色不同,就显得狭窄了。 诗人笔下的“窗月梅花”富含韵味、亦有技巧,而要怎样理解才算是不“狭窄”的呢“请 作简要分析。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 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 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 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 上感应篇》!” 1930年一天,吴荪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到了吴公馆后不久, 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 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最终突发脑溢血气绝身亡。(《子夜》) C、葛朗台因为欧也妮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狂怒,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 承权。欧也妮在痴情的期待中损耗了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 她悲痛欲绝。(《欧也妮·葛朗台》) D、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都在贾母处猜灯谜。贾母看到大家所作的谜语分别是爆竹、算盘、 风筝、海灯等散乱、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尤其是宝钗的这一首七律,更 不想是福寿之人所作,左思右想,竟然伤悲感慨,难以成寐
- 2 -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准备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懂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 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 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 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 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及前人的诗论,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旧本《千家诗》注云:“寻常亦是此月,但觉今夜梅花芳香,其倍佳于他日也。”后来的 诗评家又作补注:单从“梅花芳香”上理解今夜月色不同,就显得狭窄了。 诗人笔下的“窗月梅花”富含韵味、亦有技巧,而要怎样理解才算是不“狭窄”的呢“请 作简要分析。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0 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 分) A、“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 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 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 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 上感应篇》!” 1930 年一天,吴荪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到了吴公馆后不久, 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 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最终突发脑溢血气绝身亡。(《子夜》) C、葛朗台因为欧也妮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狂怒,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 承权。欧也妮在痴情的期待中损耗了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 她悲痛欲绝。(《欧也妮·葛朗台》) D、“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都在贾母处猜灯谜。贾母看到大家所作的谜语分别是爆竹、算盘、 风筝、海灯等散乱、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尤其是宝钗的这一首七律,更 不想是福寿之人所作,左思右想,竟然伤悲感慨,难以成寐
E、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 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 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 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00字左右5分 (1)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留下来,他在寻找救世之方。请简述聂赫留朵夫的 救世之方。 (2)成语“宝刀未老”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概述相关情节 选()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遽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 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詈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 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 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 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 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盂子提出的“大丈夫” 的标准(3分) 谷 、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 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岀个人生活的小 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 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 3 - E、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 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 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 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 l00 字左右)(5 分) (1)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留下来,他在寻找救世之方。请简述聂赫留朵夫的 救世之方。 (2)成语“宝刀未老”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概述相关情节 选(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 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 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 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 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 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 的标准(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 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 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 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 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 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 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千了,利弊得失 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 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硏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 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岀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 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 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 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 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 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 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干唤不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 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 事,成_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选自2006年9月19 日《人民日报》)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 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 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査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 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 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 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10.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 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文本的小题。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雪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
- 4 -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 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 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 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 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 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 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 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 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 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 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 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 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 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 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 2006 年 9 月 19 日《人民日报》) 9.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 分)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 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 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 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 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 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10.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 什么? “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分) 1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 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文本的小题。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4 题。 雪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
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 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 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 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 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 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 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 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 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 干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 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 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 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 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 习呢
- 5 - 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 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 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 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 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 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 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 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 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 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 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 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 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 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 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像丰富的悠远意境。小说的开头已经很吸引人了,“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 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 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陪衬。 B.结尾再次写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暗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 一份温馨 C.文中以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有三处:为儿子创造安静的 学习环境: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一系列假象之后 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刺激了,情感受到触动,阅 读期待也同时得到了满足 D.行文前后照应,丝丝入扣如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又如从开篇一直到陌生人抢劫,楼上一直安静, 学习也不点灯为结尾真相大白作了伏笔 E.自然生动的语言。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自然贴切、曲折的情节变化丝毫不让人感觉 到唐突、于朴素平淡的语言中凸显深情,这些都很考究作者的语言功力,自然生动的语言风 格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13.文中把雪花比做小精灵这样写有那些好处?(4分) 14.探究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传奇女子一一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 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 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 徽因以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 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 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 围是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 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岀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 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 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 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 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 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 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 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 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 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
- 6 -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像丰富的悠远意境。小说的开头已经很吸引人了,“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 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 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陪衬。 B. 结尾再次写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暗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 一份温馨。 C. 文中以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有三处:为儿子创造安静的 学习环境;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一系列假象之后, 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刺激了,情感受到触动,阅 读期待也同时得到了满足。 D. 行文前后照应,丝丝入扣.如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又如从开篇一直到陌生人抢劫,楼上一直安静, 学习也不点灯为结尾真相大白作了伏笔。 E.自然生动的语言。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自然贴切、曲折的情节变化丝毫不让人感觉 到唐突、于朴素平淡的语言中凸显深情,这些都很考究作者的语言功力,自然生动的语言风 格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13.文中把雪花比做小精灵,这样写有那些好处?(4 分) 14.探究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 (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 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 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 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 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 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 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 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 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 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 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 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 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 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 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 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 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 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
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 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杄。他们一个厚重坚实 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孑的夫妻楷模,另· 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种偏 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 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岀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 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 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 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4分) 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 点呢?请说明理由。(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2008年9月27日下午16:43分,中国“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的协助下爬出飞行 舱进行太空漫步,他挥动国旗对着宇宙喊道:“我已出舱……向祖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 问好!”那一刻令全国人民震撼而激动。有网友留言:“虽然只是翟志刚的一小步,却是中国 航天技术的一大步。”请你也用一句“虽然…却…”的句式来表达你当时的感想。(3分) 15.(3分) 16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 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 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 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 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3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六、写作(70分)(任选一题) 1、以“把心唤醒”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2、《中国娃》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囻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所写的必须在以上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 7 - 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 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 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 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 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 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 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 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 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 )(5 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4 分) 答: 14.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 点呢?请说明理由。(6 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15.2008 年 9 月 27 日下午 16:43 分,中国“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的协助下爬出飞行 舱进行太空漫步,他挥动国旗对着宇宙喊道:“我已出舱……向祖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 问好!”那一刻令全国人民震撼而激动。有网友留言:“虽然只是翟志刚的一小步,却是中国 航天技术的一大步。”请你也用一句“虽然……却……”的句式来表达你当时的感想。(3 分) 15.(3 分) 16.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 分)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 标 CCTV 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 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 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 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3 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 分) 六、写作(70 分)(任选一题) 1、以“把心唤醒”为题,写一篇 800 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2、《中国娃》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所写的必须在以上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不少于 800 字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09届高中毕业班 五校联考 语文答题卡 、(27分) (6分) (1) (2)
- 8 -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 09届高中毕业班 五校联考 语 文 答 题 卡 一、(27 分) 1.(6 分) (1) (2) 班级:高三(_____) 班 座号:(_____) 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4) 23.(6分) 4.(1)(4分)译文: (2)(5分)译文; 5.(1)(3分)答: (2)(3分)答: 二,(16分) 6.(5分)()() 12 第()题答:(5分) 8.(1)(3分)() (2)(3分)答: 三.(12分) 9.(5分)() 10.(3分):答 11.(4分):答
- 9 - (3) (4) 2-3.(6 分)( )( ) 4.(1)(4 分)译文: (2)(5 分)译文; 5.(1)(3 分)答: (2)(3 分)答: 二.(16 分) 6.(5 分) ( )( ) 12 7.第( )题答:(5 分) 8.(1)(3 分)( ) (2)(3 分)答: 三.(12 分) 9.(5 分)( )( ) 10.(3 分):答 11.(4 分):答
四.(15分)选做 12.(5分)()() 13.(4分)答 14、(6分)答 五.(10分) 15.(3分)答 16.(1)(3分)答: (2)(4分)答
- 10 - 四.(15 分)选做 12.(5 分)( )( ) 13.(4 分)答: 14、(6 分)答: 五.(10 分) 15.(3 分)答: 16.(1)(3 分)答: (2)(4 分)答: 题 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