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 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 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 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 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 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 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 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 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 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 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1)的各 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
2018 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 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 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 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 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 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 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 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 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 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 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1)的各 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
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 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 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 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 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 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 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 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 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 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 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 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 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 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 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 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 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 社会的亲 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 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 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 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 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 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 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 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 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 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 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 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 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 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 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 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 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 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 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 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 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 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 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缝山针 非鱼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 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 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 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 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 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 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 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 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 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 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 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缝山针 非 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硏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 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舂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 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个放羊 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 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 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 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 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 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 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 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 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 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 春问他啥叫鸩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 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 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 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 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 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 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 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 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 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 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 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 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 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
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听忙点头说,是,是 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 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 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 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 还从山外婜回—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 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 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 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髙阳村的深厚情感被 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 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 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 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 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 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
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 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 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 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 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 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 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 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 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 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 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 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 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 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 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
朝山上走,年又舂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 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 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 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 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 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 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 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 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 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 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 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 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 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 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 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 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 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 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 2 分)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査,并委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 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 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 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 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 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 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 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 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 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 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 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 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 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 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 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 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 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 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 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有 10 省 (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 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 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 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 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 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 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 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 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 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 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 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 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 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 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 化造成的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 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 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 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 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 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 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 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 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 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 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 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 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 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 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 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 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 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 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 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
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去化致政藂尚崇道教明退恚 也丧乱以来儒狼陵夷毎览子柃之诗夫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採,岁寒不移, 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 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 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 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賢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東 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硏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 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 敦励薄俗。"疏奏, 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 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 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 《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侮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 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 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 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 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 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 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 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 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 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 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 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 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 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 ....,为 《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 虞喜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 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 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 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 荐他为贤良,內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 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C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 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D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 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13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 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 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 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 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 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A.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 荐他为贤良,內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 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C.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 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D.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 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13.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 (二)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4-15 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唐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 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 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 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 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 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