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出卷:周林陈长福于秀汤 第Ⅰ卷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椽( chuan)着(zhao)衣 猗(y1)郁 夙(s0)愿 B.謇(jian)言诟(gau)病 伶俜(ping)青青子衿(jng) C.流觞( shang)蟊(mao)贼遥岑(cen)孱(can)头 D.啮(nie)齿 煴(wen)火 簪(zan)笏(hu)绸缪(chou mou)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霰弹馔玉 雾埋 觊觎 B.锱铢污诟 皆为慧连流憩 C.懿范门衰琸薄 坍缩 D.盗跖重湖叠巘 佛狸祠下饕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 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B.中韩两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 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C.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袖手 旁观,洞若观火。 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 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 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B.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 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 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 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我们的文化一一中国文明,作一个全面的重新评 估 ①写完这本文明史以后 ②重新做一个评价,而且这个评价要客观、理性 ③应该从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曲各方面 ④我们需要重写一部中华文明史
昌江 2015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出卷:周 林陈长福于秀汤 第Ⅰ卷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椽(chuán) 着(zháo)衣 猗(yí)郁 夙(sǜ)愿 B.謇(jiǎn)言 诟(gǎu)病 伶俜(ping) 青青子衿(jīng) C.流觞(shāng) 蟊(máo)贼 遥岑(cén) 孱(càn)头 D.啮(niè)齿 煴(wēn)火 簪(zān)笏(hù) 绸缪(chóu móu)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霰弹 馔玉 雾埋 觊觎 B.锱铢 污诟 皆为慧连 流憩 C.懿范 门衰琸薄 付梓 坍缩 D.盗跖 重湖叠巘 佛狸祠下 饕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前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 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B.中韩两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 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C.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袖手 旁观,洞若观火。 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 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 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B.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 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 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 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我们的文化——中国文明,作一个全面的重新评 估。 , 。 。 。 , 。 ①写完这本文明史以后 ②重新做一个评价,而且这个评价要客观、理性 ③应该从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曲各方面 ④我们需要重写一部中华文明史
⑤要借助海内外所有的专家,一起来 ⑥至少我们的大学里头,要好好地写一本教科书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②⑤④①⑥C⑤③②①④⑥ ⑤③①④②⑥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商,子贡好勇,冉求好政。孔子根据他们不 同的兴趣爱好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论 语》) B.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刘备、张飞、关羽就是在刘焉张榜招兵那天认识的,第二天三人结拜成为弟兄。 (《三国演义》) C.高老头去世后,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实习的医学学生张罗着他的丧事,两个 女儿女婿只派了两辆空车跟在灵柩后面,送葬费是拉斯蒂涅卖掉金表支付的 (《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 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 菲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 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 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 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 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 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 续微弱的文学生命一一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 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 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 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 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 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 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 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 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 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 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 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 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
⑤要借助海内外所有的专家,一起来 ⑥至少我们的大学里头,要好好地写一本教科书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②⑤④①⑥ C ⑤③②①④⑥ D ⑤③①④②⑥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商,子贡好勇,冉求好政。孔子根据他们不 同的兴趣爱好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论 语》) B.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刘备、张飞、关羽就是在刘焉张榜招兵那天认识的,第二天三人结拜成为弟兄。 (《三国演义》) C.高老头去世后,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实习的医学学生张罗着他的丧事,两个 女儿女婿只派了两辆空车跟在灵柩后面,送葬费是拉斯蒂涅卖掉金表支付的。 (《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 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 菲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 60 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 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 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 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 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 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 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 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 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 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 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 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 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 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 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 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 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 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 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
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 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 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 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 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 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 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 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 “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 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 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 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 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 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201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有关“不等人的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种“不等人的书”,是一本由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并策划的 拉美文学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逐 渐变淡,不久后会还原成白纸 B.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并不是想要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 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尽早,早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让文学泰斗和别 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 C.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文学新人的作品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 印数不多,市场不大,关注人员有限等因素,埃特纳策划这本书是为了让这些文 学新人可以尽快得到关注 D.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 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是脆弱的,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 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本书没有受到关注,他往往容易丧失信 心,甚至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从而影响到他的再度创作。 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并不来源于读者,因此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阅读并不在乎,然而文学新人很少 能做到这一点。 C.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 余作家格局已经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 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D.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 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 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坚守的事物,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 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 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 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 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 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 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 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 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 “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 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 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 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 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 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2012 年 9 月 1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有关“不等人的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不等人的书”,是一本由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并策划的 拉美文学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逐 渐变淡,不久后会还原成白纸。 B.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并不是想要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 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尽早,早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让文学泰斗和别 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 C.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文学新人的作品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 印数不多,市场不大,关注人员有限等因素,埃特纳策划这本书是为了让这些文 学新人可以尽快得到关注。 D.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 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是脆弱的,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 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本书没有受到关注,他往往容易丧失信 心,甚至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从而影响到他的再度创作。 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并不来源于读者,因此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阅读并不在乎,然而文学新人很少 能做到这一点。 C.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 余作家格局已经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 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D.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 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 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坚守的事物,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9.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 也要追问,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给读者阅读 B.作为一个写作者,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 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 C.“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但是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不太可取。 D.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 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 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 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 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 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 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 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 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 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 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 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 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 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 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 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 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 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 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 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 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 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匹敌
9.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60 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 也要追问,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给读者阅读。 B.作为一个写作者,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 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 C.“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但是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不太可取。 D.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 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 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 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 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 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 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 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 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 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 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 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 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 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 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 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 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 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 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 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 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 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匹敌
B.此易与耳 易:容易 C.仲达按行其营垒 按:查办 D.未有能谅其心者 谅:推想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遭时之难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论之者多异说弃甲曳兵而走 C.书生之论廉颇,赵之良将也 D.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 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 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 关于仲达诋毁诸葛亮、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 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第Ⅱ卷(共114分) 四、(31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4分) (2)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4分) (3)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 首联中与“夕次”的“次”相照应的词语有哪几些?(4分) (2) 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原因有哪些? (4) 15.古诗文填空。(8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 骚》)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 春》)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 居》) (4)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6.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3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B.此易与耳 易:容易 C.仲达按行其营垒 按:查办 D.未有能谅其心者 谅:推想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以其遭时之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论之者多异说 弃甲曳兵而走 C.书生之论 廉颇,赵之良将也 D.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 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 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 关于仲达诋毁诸葛亮、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 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第Ⅱ卷 (共 114 分) 四、(31 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4 分) (2)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4 分) (3)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4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 首联中与“夕次”的“次”相照应的词语有哪几些? (4 分) (2) 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原因有哪些? (4) 15.古诗文填空。(8 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屈原《离 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 春》)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 居》) (4)闾阎扑地,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____________,彩 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6.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3 分)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 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 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 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 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 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 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 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 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 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髙 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 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 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 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 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 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 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 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 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 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 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 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 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 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 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 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 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 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 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 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 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讲故事的人(节选)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 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 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 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 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 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 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 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 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 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 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 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 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 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 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 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 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 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 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 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 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 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 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 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 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 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 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 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 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 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 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 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 歉 17.文中4--7段写了作者记忆中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5 分) 18.简要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6分)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19.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 多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7分) 六、(15分) 20.以“田野的风”为题,写一篇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短文。 要求:(1)运用“通感”和“对偶”两种修辞方法。 (2)要写出季节特点,但不能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 (3)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21.请以“瞬间的美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A:着zho;B:诟gou;D:媪yun) 2、D(A:埋一一霾B:诟一一垢 C:琸一一祚 3.B【A“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这里是望文生义。B“伯仲之 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C“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明白,此处应用“隔岸观 火”。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 “不以为意”】 4.D【A说序不当,应是“对孩子从小”。B“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C “受……等因素的影响”与“……造成的”杂糅】 5.B【③②为一组,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⑤④一组是承接上面的 话,告诉我们评价完后该做的事情;从“以后”可以推知①⑥在最后】 6、A、子路好勇,子贡好商。 7、A,解析:这种“不等人的书”,不是“拉美文学”作品集,而是“拉美文学 新人”的作品集 8、D,解析:A这些作家不是“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而 是怀疑自己。第三段中指出:“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 手。”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这里讲所有的大师 全归进去,以偏概全。第三段中“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并不是指 所有的大师。C“趋势”不等于“已成事实”。第四段中只是强调这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趋势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 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 歉。 17.文中 4---7 段写了作者记忆中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5 分) 18.简要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6 分)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19.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 多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7 分) 六、(15 分) 20.以“田野的风”为题,写一篇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短文。 要求:(1)运用“通感”和“对偶”两种修辞方法。 (2)要写出季节特点,但不能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 (3)不少于 200 字。 七、作文(50 分) 21.请以“瞬间的美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700 字。 参考答案: 1.C(A:着 zhǘo;B:诟 gòu; D:煴 yūn) 2、D(A:埋——霾 B:诟—— 垢 C:琸——祚 3.B【A“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这里是望文生义。B“伯仲之 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C“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明白,此处应用“隔岸观 火”。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 “不以为意”】 4.D【A 说序不当,应是“对孩子从小”。B“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C “受……等因素的影响”与“……造成的”杂糅】 5.B【③②为一组,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⑤④一组是承接上面的 话,告诉我们评价完后该做的事情;从“以后”可以推知①⑥在最后】 6、A、子路好勇,子贡好商。 7、A,解析:这种“不等人的书”,不是“拉美文学”作品集,而是“拉美文学 新人”的作品集。 8、D,解析:A 这些作家不是“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而 是怀疑自己。第三段中指出:“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 手。”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这里讲所有的大师 全归进去,以偏概全。第三段中“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并不是指 所有的大师。C“趋势”不等于“已成事实”。第四段中只是强调这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趋势
9、答案:D,解析: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需要文学期刊这 传统媒介。文中第四段不是指“不需要“,而是“不再必然需要” 0.C(按:考察) 11.C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 “其”副词,“一定”: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 表方式或状态D项,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12.D 13.(1)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 (2)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 后又如何继续呢? (3)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详细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用成败来评论 人物的人或许稍稍引以为戒。 14.(1)落帆停舫逗临(4分) (2)1作者漂泊异乡2景色凄凉(触景生情)3孤独寂寞4夜忆秦关(4分) 15.(1)偭规矩而改错竞周容以为度(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钟鸣鼎食之家云销雨霁 16.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魏将张颌所率主力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 原先的部署,又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形式下,居然不下占城,而 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颌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 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2分)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 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 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1分) 17.1“最早的事”表现母亲的关爱和体谅2“最痛苦的事”表现母亲对他人的 原谅和宽容3“最深刻的事”表现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4“最后悔的事”表 现母亲对诚信的重视。(每点1分,全对给5分) 8.(1)此句意为母亲和大地融为一体,大地母亲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动力。(3 分) (2)“那个打我的人”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看守人”,有社会角色和职 责,而这个老人只是一个没有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 (3分) 19.1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让母亲分享他的光荣。2作者很 爱他的母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3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 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4展示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色 (每点1 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获得的启示:1家庭教育(或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的影响2生活是文学 创作的源泉3要做文,先做人。(答出两点,就给3分) 21.评分要求 (1)未用到两种修辞手法或用得不恰当的,一处扣2分 (2)未写出季节特点或特点不明显,扣2-5分。 (3)出现“春夏秋冬”字样,扣2分 (4)少于200字,每20字扣1分。 22.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
9、答案:D,解析: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需要文学期刊这一 传统媒介。文中第四段不是指“不需要“,而是“不再必然需要”。 10.C(按:考察) 11.C 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 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 “其”副词,“一定”;B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 表方式或状态 D 项,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12.D 13.(1)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 (2)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 后又如何继续呢? (3)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详细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用成败来评论 人物的人或许稍稍引以为戒。 14.(1)落帆 停舫 逗 临 (4 分) (2)1 作者漂泊异乡 2 景色凄凉(触景生情)3 孤独寂寞 4 夜忆秦关 (4 分) 15. (1)偭规矩而改错竞周容以为度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钟鸣鼎食之家云销雨霁 16.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魏将张颌所率主力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 原先的部署,又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形式下,居然不下占城,而 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颌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 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2 分)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 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 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1 分) 17.1“最早的事”表现母亲的关爱和体谅 2“最痛苦的事”表现母亲对他人的 原谅和宽容 3“最深刻的事”表现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 4“最后悔的事”表 现母亲对诚信的重视。(每点 1 分,全对给 5 分) 18.(1)此句意为母亲和大地融为一体,大地母亲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动力。(3 分) (2)“那个打我的人”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看守人”,有社会角色和职 责,而这个老人只是一个没有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 (3 分) 19 .1 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让母亲分享他的光荣。2 作者很 爱他的母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 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 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4 展示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色 (每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获得的启示:1 家庭教育(或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的影响 2 生活是文学 创作的源泉 3 要做文,先做人。 (答出两点,就给 3 分) 21.评分要求: (1)未用到两种修辞手法或用得不恰当的,一处扣 2 分。 (2)未写出季节特点或特点不明显,扣 2—5 分。 (3)出现“春夏秋冬”字样,扣 2 分。 (4)少于 200 字,每 20 字扣 1 分。 22.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了 时代的艰难,而身处一个英雄所遇到的不幸。众人都出仕,而他独自退隐,在简 陋的房子里从容不迫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走上仕途。他挺身而出, 担负起刘备的临终托孤重任,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控制,而他人没有说什么离间的 话。孔明的权力逼近皇上,但皇上却不怀疑他,孔明的权势超过了群臣,但下面 的人却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的风气良好,秩序井然。宽恕、赦免 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 使百姓安乐之道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却也不生怨言;用使民生存之道来杀 掉犯法的百姓,百姓即使死去也没有怨恨杀掉他的人,这是帝王做事的原则。(在 这些方面)孔明都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啊。但是, 议论他的人竟然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 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为老 聃、彭祖呢?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 么两样了。那岂不是拿仲达的话来相信它吗?他们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 话。仲达不能对孔明施展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 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他的话罢了。 当初,孔明从祁山出兵,仲达出兵抵御他,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 起了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往那里。孔明粮食缺乏,部队已经退回了,仲达 就欺骗部下说:“我们日夜兼程赶路,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人所贪求的。诸 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他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 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这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 的人所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对外却用说大话来欺骗他的 下属。不久,孔明从斜谷出兵,仲达又率兵抵御他。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 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转移军队将要到达,仲达 欺骗说:“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布阵。如果向西上五 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没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亡之地,却率领军队径 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事。 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做,姑且虚诳地说这些话来胡乱地表现孔明的怯弱, 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且用此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所以孔明掌控严 整有纪律的军队,不用权谋欺诈,不贪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虽大却看 不到机会,计谋虽多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所有这些话 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属下的,这哪里是他 的真实的情感呢! 善于观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人,不在对手活着的时候,而在敌手死亡之后。孔明在 世的时候,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营和四周 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啊!”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超岀了他所不能做到的程度,恍然若失, 不自觉地他的话就说了出来。这可以看出仲达的真实情感。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 话,却相信他的欺诈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杰出人物。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 到他论述孔明军事制度的精妙,详细而周到,对仲达却不曾挂齿。那些知晓兵法 的,当然可以窥察孔明的高妙了。那些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孔明距 离今天将近千年了,还没有能够推想他心志思想的人。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 所以全面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以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稍稍引以为戒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了 时代的艰难,而身处一个英雄所遇到的不幸。众人都出仕,而他独自退隐,在简 陋的房子里从容不迫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走上仕途。他挺身而出, 担负起刘备的临终托孤重任,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控制,而他人没有说什么离间的 话。孔明的权力逼近皇上,但皇上却不怀疑他,孔明的权势超过了群臣,但下面 的人却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的风气良好,秩序井然。宽恕、赦免 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 使百姓安乐之道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却也不生怨言;用使民生存之道来杀 掉犯法的百姓,百姓即使死去也没有怨恨杀掉他的人,这是帝王做事的原则。(在 这些方面)孔明都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啊。但是, 议论他的人竟然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 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为老 聃、彭祖呢?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 么两样了。那岂不是拿仲达的话来相信它吗?他们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 话。仲达不能对孔明施展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 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他的话罢了。 当初,孔明从祁山出兵,仲达出兵抵御他,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 起了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往那里。孔明粮食缺乏,部队已经退回了,仲达 就欺骗部下说:“我们日夜兼程赶路,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人所贪求的。诸 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他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 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这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 的人所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对外却用说大话来欺骗他的 下属。不久,孔明从斜谷出兵,仲达又率兵抵御他。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 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转移军队将要到达,仲达 欺骗说:“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布阵。如果向西上五 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没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亡之地,却率领军队径 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事。 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做,姑且虚诳地说这些话来胡乱地表现孔明的怯弱, 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且用此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所以孔明掌控严 整有纪律的军队,不用权谋欺诈,不贪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虽大却看 不到机会,计谋虽多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所有这些话, 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属下的,这哪里是他 的真实的情感呢! 善于观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人,不在对手活着的时候,而在敌手死亡之后。孔明在 世的时候,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营和四周 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啊!”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超出了他所不能做到的程度,恍然若失, 不自觉地他的话就说了出来。这可以看出仲达的真实情感。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 话,却相信他的欺诈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杰出人物。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 到他论述孔明军事制度的精妙,详细而周到,对仲达却不曾挂齿。那些知晓兵法 的,当然可以窥察孔明的高妙了。那些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孔明距 离今天将近千年了,还没有能够推想他心志思想的人。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 所以全面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以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稍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