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 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 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 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 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 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睻琐话》等。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②初读课文 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 如牵涉遵嘱 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 高文典册 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不耻下 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 付之一笑下里巴人 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 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 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 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 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 席。1983 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 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 年,发表第一 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 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② 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 繁碎 拖延 搀合 沾溉 草率了事 商酌 冗长 晦涩 譬 如 牵涉 遵嘱 锋芒 修润 精炼 冗长 晦涩 譬如 牵涉 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 著作等身 高文典册 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 不耻下 问 一以贯之 自顾不暇 街谈巷议 付之一笑 下里巴人 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 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 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 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一一待人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 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第二自然段一一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第四自然段一一送别(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一一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 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 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 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 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 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 尊重。 (2)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 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 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 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 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 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 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 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 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 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 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 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 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 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 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 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 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 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 《驿路梨花》 、释题导思: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 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 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 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 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 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 《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一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 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 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坡陡 林密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 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 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 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 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 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 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 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 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 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 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 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 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 (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 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 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 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 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 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 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多美 (花) r“我”和老余[修茸]设悬 多好 梨花 小茅屋族老人[照 (人) 人)十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悬 1梨花姑娘[照料] 神) 解放军叔叔[建造]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的: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 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多 美 (花) ┌“我”和 老余[修茸]设悬 多 好───梨花── 小茅屋 │ 族老人[照 管] ↓ (人) (主 人) ┤ 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悬 遍 开 │ 梨花姑娘[照料] ↓ (精 神) └ 解放军叔叔[建造]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 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 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 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 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 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 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 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 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契约(q1)揽(lan)悲天悯人(min) 3、、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 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 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 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 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 年至 1894 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 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 校”“变科举”等。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 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 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 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 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3、、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 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 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 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 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 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 责中寻找快乐。) 第二课时 (复习上一课的文章结构,导入新课。) 五、研读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一、(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第 1 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 2 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 3 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 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 4 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 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 责任。 (第 5 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 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 责中寻找快乐。) 第二课时 (复习上一课的文章结构,导入新课。) 五、研读课文。 A 讨论第一部分: 第 1 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 死→ 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 2 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 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 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一一如释重负 俗语一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一一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一一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一一最乐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 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 躲。 明确:1、2 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 1 段提出观点,第 2 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 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 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一一最苦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一一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一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 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一一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 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 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 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 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句型练习一一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 莫若 ②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 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 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 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 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 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 5 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 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 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