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 内容感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髙。本诗主要 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 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五 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 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 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 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曹 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 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 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生,别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 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诗人 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 “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 贴切。 基础梳理 字音 1.典型字 遗(wei) 还顾( huan gu) 三匝 (za) 羁鸟(j) 阡陌( qIan mo) 故渊(yuan) 榆柳 后檐(yan) 守拙(zhuo) 暧暧(ai) 墟里 狗吠(fei) 掇(duo) (jin) 颠 (dian) 樊笼(fan) 2.多音字 、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遗: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 内容感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本诗主要 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 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五、 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 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 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 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曹 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 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 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生,别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 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诗人 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 “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 贴切。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遗(wèi) 还顾(huán gù) 三匝 (zā)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ò) 故渊(yuān) 榆柳 (yú) 后檐(yán) 守拙(zhuō) 暧暧(ài) 墟里 (xū) 狗吠(fèi) 掇(duō) 衿 (jīn) 颠 (diān) 樊笼(fá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遗: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子:对对方的尊称。 悠悠:长久的样子。 掇:拾取,采取。 契阔谈: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通“宴” 吐哺:吐出口里含着的食物。 误落尘网:文中是比喻说法,指随俗当了官。 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衿,古式的衣领。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玩味,文中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 形见绌。 山不厌高: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2.通假字 契阔谈(“”通“宴”) 3.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状语后置句,按现代语序应为“深巷中狗吠, 桑树颠鸡鸣”) 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五、文学常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御 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于 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他现存的二十几首 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 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 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 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 章的祖师”。 2.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东晋遗世独立的大诗人。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 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岁时, 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 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年,他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子:对对方的尊称。 悠悠:长久的样子。 掇:拾取,采取。 契阔谈: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通“宴”。 吐哺:吐出口里含着的食物。 误落尘网:文中是比喻说法,指随俗当了官。 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衿,古式的衣领。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玩味,文中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 形见绌。 山不厌高: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2.通假字 契阔谈 (“ ”通“宴”) 3.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状语后置句,按现代语序应为“深巷中狗吠, 桑树颠鸡鸣”) 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五、文学常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御 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于 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他现存的二十几首 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 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 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 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 章的祖师”。 2.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东晋遗世独立的大诗人。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 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 39 岁时, 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 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年,他
41岁。以后就没有做官,死时63岁。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六篇, 辞赋三篇等。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髙超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其诗朴素、自然,看 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3.《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 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 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 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 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 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 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 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六、名篇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句段剖析 、疑难妙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剖析:再三吟咏,才会发现这“单纯”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夏 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 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 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谊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 蕙芳草,一并搁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要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想必你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剖析:采莲的欢乐美好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姑娘的嬉笑打 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 亲切微笑的面容一一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的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 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 蓉”,此刻又能遗送给谁?接着的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 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剖析:这里写的是借酒浇愁,表面上似写个人行为、个人感慨、个人心 愿,其实是对整个人生的最深刻的感悟。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对人 生苦短的悲叹,这是诗意的发端,为下面诗意的展开作铺垫。 4.“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41 岁。以后就没有做官,死时 63 岁。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 120 多首,散文六篇, 辞赋三篇等。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其诗朴素、自然,看 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3.《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 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 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 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 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 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 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 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六、名篇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剖析:再三吟咏,才会发现这“单纯”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夏 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 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 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谊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 蕙芳草,一并搁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要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想必你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剖析:采莲的欢乐美好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姑娘的嬉笑打 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 亲切微笑的面容——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的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 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 蓉”,此刻又能遗送给谁?接着的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 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剖析:这里写的是借酒浇愁,表面上似写个人行为、个人感慨、个人心 愿,其实是对整个人生的最深刻的感悟。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对人 生苦短的悲叹,这是诗意的发端,为下面诗意的展开作铺垫。 4.“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剖析:“青青子衿”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为:“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 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人多认为,这是一位 女子思念情人的诗。衿,衣领。周代读书人穿青色衣领的服装,曹操用“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 “呦呦鹿鸣”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原诗为:“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 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 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是一首叙述贵族宴会宾客的诗。曹操 信手拈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热诚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剖析:这两句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的心情,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 心情。“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 堪、失去生机的形象。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 自由的向往。此句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 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剖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 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 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樊笼”在此处指官场。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 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 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 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 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 上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 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 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我们当然不能把陶渊 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 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 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二、重点语段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剖析: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 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但此刻展现在他眼 前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此时,诗中的境界应该 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 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浮的衣裙, 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 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样愁苦!于是声声浩叹自然产生,这浩叹无 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所以你所感受到 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 那痛苦叹息的交唱!当你读到结句时,是否感受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如山泉 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剖析:“青青子衿”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为:“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 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人多认为,这是一位 女子思念情人的诗。衿,衣领。周代读书人穿青色衣领的服装,曹操用“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 “呦呦鹿鸣”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原诗为:“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 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 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是一首叙述贵族宴会宾客的诗。曹操 信手拈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热诚。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剖析:这两句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的心情,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 心情。“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 堪、失去生机的形象。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 自由的向往。此句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 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剖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 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 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樊笼”在此处指官场。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 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 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 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 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 上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 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 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我们当然不能把陶渊 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 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 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二、重点语段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剖析: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 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但此刻展现在他眼 前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此时,诗中的境界应该 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 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浮的衣裙, 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 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样愁苦!于是声声浩叹自然产生,这浩叹无 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所以你所感受到 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 那痛苦叹息的交唱!当你读到结句时,是否感受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如山泉 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剖析: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时, 大宴诸将,此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 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 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 “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 归心”的大好局面。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剖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 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阴笼罩于屋后,桃花李 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 和平宁静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转向远处的景象:“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 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 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 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 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 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土地,草房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平淡,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 清新喜人的图画,无不是作者的匠心选择。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描写采芙蓉送给自己的心爱之人,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本文通过刻画不能送给自己心爱之人以芙蓉,表达了男女双方的痛苦,揭露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的观点: 关于《短歌行》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 流露出对友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 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 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我的观点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 赞美。这就鲜明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诗意似 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2.诗人通过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以前误落尘网的悔恨及 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剖析: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时, 大宴诸将,此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 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 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 “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 归心”的大好局面。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剖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 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阴笼罩于屋后,桃花李 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 和平宁静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转向远处的景象:“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 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 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 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 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 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土地,草房;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平淡,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 清新喜人的图画,无不是作者的匠心选择。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描写采芙蓉送给自己的心爱之人,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本文通过刻画不能送给自己心爱之人以芙蓉,表达了男女双方的痛苦,揭露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短歌行》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 流露出对友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 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 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 赞美。这就鲜明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诗意似 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2.诗人通过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以前误落尘网的悔恨及 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为谁涉江为谁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这是一首表达别离情绪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战 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 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典型主题 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劳,要把它寄 给最心爱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这里的主人公是谁呢?究竟是谁 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 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历来有各样各样的说法,碰 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而朱光潜先生是 这样认为的:诗中的“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 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况且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 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 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 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 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岀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 深挚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 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 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 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髙,海不厌深”,终于走 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 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 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 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 衿”的更深的解释,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 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 秋”,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 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 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 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问题探究 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信你一定对陶渊明产生了兴趣, 请你以“走进陶渊明”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领悟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物吧 导思: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为谁涉江为谁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这是一首表达别离情绪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战 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 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典型主题。 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劳,要把它寄 给最心爱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这里的主人公是谁呢?究竟是谁 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 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历来有各样各样的说法,碰 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而朱光潜先生是 这样认为的:诗中的“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 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况且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 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 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 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 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 深挚。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 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 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 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 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 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 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 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 衿”的更深的解释,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 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 秋”,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 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 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 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问题探究 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信你一定对陶渊明产生了兴趣, 请你以“走进陶渊明”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领悟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物吧。 导思: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
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 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 的抗争。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探究时可以结合上述看法, 再查找有关资料,在通读陶渊明作品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理解来 探究:第一步,借阅一些陶渊明的作品,尤其是能反映他情趣、爱好、 品格与写作风格的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 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 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阅读时要注意“以人看世”,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理解。还要査找有关对陶渊明的评注文章,可以是从思想分析的,也可以是从作 品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的。 第三步,选择课题后,相同课题的同学加以讨论,共同拟定写作提纲, 丰富论据。可以去校电子阅览室,在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浏览网上相关研究信 息 第四步,明确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五步,相互传阅,共同评价,装订成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 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整体感知
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 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 的抗争。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探究时可以结合上述看法, 再查找有关资料,在通读陶渊明作品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理解来。 探究:第一步,借阅一些陶渊明的作品,尤其是能反映他情趣、爱好、 品格与写作风格的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 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 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阅读时要注意“以人看世”,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理解。还要查找有关对陶渊明的评注文章,可以是从思想分析的,也可以是从作 品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的。 第三步,选择课题后,相同课题的同学加以讨论,共同拟定写作提纲, 丰富论据。可以去校电子阅览室,在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浏览网上相关研究信 息。 第四步,明确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 2000 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五步,相互传阅,共同评价,装订成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 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 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 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 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 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 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 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 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 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 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 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 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 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 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 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 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 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 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 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 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 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 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 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 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 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 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 易睎!露睎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 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 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 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 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 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 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 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 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 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 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 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 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 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 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 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 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 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 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 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 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 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 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 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 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 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 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
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 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 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 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 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 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 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 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 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 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 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 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 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 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 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 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 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 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 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 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 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 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 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 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 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 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 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 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 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 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 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 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 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 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 1、3 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 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 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 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 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 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 29 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 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 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 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 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 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 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 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 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 5 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 42 岁。课文是第 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 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 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 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 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 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 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 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一—“樊笼”一一的对立面,表现自 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 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 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岀“樊笼”重返“自然”,表 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 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 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 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 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 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 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 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 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 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 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 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 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 到亲切,又感到崇髙。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 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 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 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 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 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 13 年的“羁鸟”“池鱼”的仕 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 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 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 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 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 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 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 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 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 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 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 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 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 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 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 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 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 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 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 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 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 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 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 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