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大众传播与社会问题》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武汉大学:范如国)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4,文件大小:1.19MB,团购合买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二相”性拓扑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范如国 摘要: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 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 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 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 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 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 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二相”性拓扑 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 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 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 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的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及其 仿真研究”(批准号71271159)的资助。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 49页。 ·98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范 如 国 摘 要:社会本质 上 是 一 个 开 放 演 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 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 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 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 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 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 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 “二相”性拓扑 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 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 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网络 社会治理 协同创新 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 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 · 89 · ① ②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的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及其 仿真研究”(批准号71271159)的资助。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 49页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理 念的巨大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治理,注重社 会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 会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加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 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协作要 求都极为广泛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理论已不能对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提供 有效的解释和调控措施,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常常治标不治本。当代社会治理已 突破传统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呈现出网络化、多样化、自组织的 特征,社会治理需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复杂科学管理范式转变。因此,认 真研究社会系统的种种复杂性特征,以系统性、复杂性思维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社 会治理的机理、组织和控制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把握,必须从影响社会治理的 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入手,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避免单凭经验所产生 的盲目性和风险。 复杂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关系,以系统的网络化结构为分析基 础的整体性科学。把复杂系统理论引入社会治理分析框架,是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 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显著趋势。①在我国,运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的应对机 制问题,②将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 件生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群网络结构,③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不难 发现,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现象的 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社会治理复杂性形成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为社会治理提供 新的研究范式。此外,关于社会治理,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展开, 且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借鉴,缺乏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展开的分析, 导致共性的成果难以形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超越现有社会治理的研究现 状,运用复杂性科学、协同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一 种整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框架,揭示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对中国社会治理的 主要问题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展开分析。 D Luis A.Nunes Amaral and Brian Uzzi,"Complex Systems-A New Paradigm for the Integrative Study of Management,Physical,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vol.53,no.7,2007,pp.1033-1035. ②李明强、张凯、岳晓:《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③汪大海、何立军、玛尔哈巴·肖开提:《复杂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研究的新 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99·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 只 有 一 字 之 差,但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理 念的巨大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 强 社 会 治 理,注 重 社 会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创 新 社 会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加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 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协作要 求都极为广泛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理论已不能对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提供 有效的解释和调控措施,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常常治标不治本。当代社会治理已 突破传统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呈 现 出 网 络 化、多 样 化、自 组 织 的 特征,社会治理需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复杂科学管理范式转变。因 此,认 真研究社会系统的种种复杂性特征,以 系 统 性、复杂性思维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社 会治理的机理、组织和控制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把握,必须从影响社会治理的 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 题 入 手,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避免单凭经验所产生 的盲目性和风险。 复杂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关系,以系统的网络化结构为分析基 础的整体性科学。把复杂系统理论引入社会治理分析框架,是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 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显著趋势。① 在我国,运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的应对机 制问题,② 将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 件生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群网络结构,③ 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不难 发现,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现象的 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社会治理复杂性形成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为社会治理提供 新的研究范式。此外,关于社会治理,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展开, 且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借鉴,缺乏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展开的分析, 导致共性的成果难以形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超越现有社会治理的研究现 状,运用复杂性科学、协同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一 种整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框架,揭示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对中国社会治理的 主要问题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展开分析。 · 99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① ② ③ LuisA.NunesAmaralandBrianUzzi,ComplexSystems—A New Paradigmforthe IntegrativeStudyofManagement,Physical,andTechnologicalSystems,"Management Science,vol.53,no.7,2007,pp.1033-1035. 李明强、张凯、岳晓: 《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学 报》 2005年第6期。 汪大海、何立军、玛尔哈巴·肖开提:《复杂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研究的新 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一、新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 国已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确立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 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 整,我国社会管理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亟待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的现实需要。 (一)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首先,把社会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管理过程,绝 不只是政府一家的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 现了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 公权力触及不到的角落,在某些领域的管理绩效上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其次, 把社会治理的目标简单化为维稳。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存在各种 利益冲突和价值碰撞,一些人把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简化为维稳,单纯强调公众行 为和思想上的服从,而忽视了对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尊重、对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倾 听、对不同行为模式的引导、对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由于社会的整体功能没有得 到优化,协同推进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断地“涌现”; 最后,把社会治理的综合目标简化为富民惠民的单一指标,认为只要GDP上去了, 社会就稳定了,凡事都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化解。这一片面认知导致对公众除经济 权益以外的文化、环境、知情、公平等多种基本权益的关注不足,加之社会管理手 段缺乏创新和现代管理认知水平的差距,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潜在“蝴蝶”。 (二)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单一。社会治理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 了需要动员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多层次协同发挥功能,政府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 无法替代其他社会主体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其次,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现 行中国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 协调,相同性质的社会事务被分置于不同的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 推诿,容易形成执法真空,协调门槛高,治理成本大;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在横向 上隶属于相应层级的政府,纵向上又分属于不同上级主管单位,形成中国社会组织 结构系统特有的“条”、“块”分形(Fractal)现象,这种分形结构造成了社会治理 ·100·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新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 国已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确立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 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 整,我国社会管理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亟待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的现实需要。 (一)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首先,把社会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管理过程,绝 不只是政府一家的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 现了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 公权力触及不到的角落,在某些领域的管理绩效上存在 “政府失灵”的现象;其次, 把社会治理的目标简单化为维稳。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存在各种 利益冲突和价值碰撞,一些人把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简化为维稳,单纯强调公众行 为和思想上的服从,而忽视了对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尊重、对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倾 听、对不同行为模式的引导、对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由于社会的整体功能没有得 到优化,协同推进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断地 “涌现”; 最后,把社会治理的综合目标简化为富民惠民的单一指标,认为只要 GDP上去了, 社会就稳定了,凡事都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化解。这一片面认知导致对公众除经济 权益以外的文化、环境、知情、公平等多种基本权益的关注不足,加之社会管理手 段缺乏创新和现代管理认知水平的差距,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潜在 “蝴蝶”。 (二)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单一。社会治理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 了需要动员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多层次协同发挥功能,政府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 无法替代其他社会主体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其次,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现 行中国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 协调,相同性质的社会事务被分置于不同的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 推诿,容易形成执法真空,协调门槛高,治理成本大;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在横向 上隶属于相应层级的政府,纵向上又分属于不同上级主管单位,形成中国社会组织 结构系统特有的 “条”、 “块”分形 (Fractal)现象,这种分形结构造成了社会治理 · 0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机构的低水平重复、边界模糊不清、行政效率不高及“条”、“块”之间的冲突。 (三)社会治理方式选择不科学 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当今中国,社会 治理以国家主导型为主,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模式为辅,社会自治模式非常薄弱, 仍主要以行政权威管制为主。把社会治理等同于社会控制,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的管制,一旦遇到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存在习惯性地采取捂、 瞒、压等方式与现象,简单地对待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的疏解,社会治理呈现出就 事论事、事后弥补的特点,缺乏持久性、系统性和未雨绸缪的“预防型”思维。 (四)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不完备 当前,在我国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等不同领域的各种社会治理方法,之所 以存在着不管用、不顶用、不会用和不够用的尴尬局面,与社会治理模式单一、社 会治理协同机制缺乏不无关系。现行中国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平 衡机制、信息交互机制、协同机制构建不完备,相对缺乏系统有效的综合协调,已 成为制约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离不开信息系 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需的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备,信息 收集、检测、评估的技术还很落后,政府部门不能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应对,这严重 妨碍了政府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制约了政府 对诸如群体性事件、大气雾霾、社会舆情等社会问题的有效管理。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有的社会管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主 观预期来治理社会。相反,面对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或错误,今天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传统的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现实国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及时向现代社会 治理转型,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亦应该从系统理论出发,注重社会治理的系统性、 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从系统方法出发所得到的结论,才能为中国社会建 设总体格局中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社会是适应协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 公共安全等多层次领域。作为人们依据一定关系联结而成的集合,社会是一个具有 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对社会这一本质特征的科学认 ·101·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机构的低水平重复、边界模糊不清、行政效率不高及 “条”、“块”之间的冲突。 (三)社会治理方式选择不科学 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当今中国,社会 治理以国家主导型为主,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模式为辅,社会自治模式非常薄弱, 仍主要以行政权威管制为主。把社会治理等同于社会控制,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的管制,一旦遇到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存在习惯性地采取捂、 瞒、压等方式与现象,简单地对待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的疏解,社会治理呈现出就 事论事、事后弥补的特点,缺乏持久性、系统性和未雨绸缪的 “预防型”思维。 (四)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不完备 当前,在我国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等不同领域的各种社会治理方法,之所 以存在着不管用、不顶用、不会用和不够用的尴尬局面,与社会治理模式单一、社 会治理协同机制缺乏不无关系。现行中国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平 衡机制、信息交互机制、协同机制构建不完备,相对缺乏系统有效的综合协调,已 成为制约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离不开信息系 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需的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备,信息 收集、检测、评估的技术还很落后,政府部门不能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应对,这严重 妨碍了政府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制约了政府 对诸如群体性事件、大气雾霾、社会舆情等社会问题的有效管理。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有的社会管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主 观预期来治理社会。相反,面对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或错误,今天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传统的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现实国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及时向现代社会 治理转型,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亦应该从系统理论出发,注重社会治理的系统性、 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从系统方法出发所得到的结论,才能为中国社会建 设总体格局中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社会是适应协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 公共安全等多层次领域。作为人们依据一定关系联结而成的集合,社会是一个具有 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对社会这一本质特征的科学认 · 101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识是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社会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社会是一个由人类个体构成、开放耗散、具有适应性和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 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 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有机体。”①这里,有机体暗含着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意涵。 同自然系统相比,社会系统主要由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适应性主体 (Adaptive Agent)构成,适应性主体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和演化 的基本动因。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提出者霍兰(John H.Holland)看来,适应 性产生复杂性。②社会系统的演化,如新社会层次的产生、创新的出现等等,都是在 适应性基础上的涌现。当社会条件、利益机制等发生变化时,现有的社会系统不能适 应这些变化了的条件要求,开始远离平衡态,处于不断的裂变、冲突、协调、重构之 中,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自组织地产生出社会结构的分岔(Bifurcation)、社会行 为的混沌(Chaos)与分形(Fractal)等复杂性特征。社会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使 得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适应性及环境条件对社会治理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不断适应环境的行为过程和功能机制,如学习效应、协 同机制。随着时空的变化,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适应 性改变,社会系统内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和转型,转型意味着系统要素的重 组,系统稳定性的重建。非线性主要表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多值 响应(Multiple Response)、自组织临界(Self-organized Critical)等特征。“蝴蝶效 应”又称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可能被迅速放大 为系统的巨大输出。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处置不当,都可能会释放出“蝴蝶 效应”,导致系统危机或涌现出新的系统特征。非线性作用通过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 传播,产生诸如社会聚集、谣言等现象,涌现出复杂的社会宏观行为。 (二)社会是一个协同的复杂系统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l977年,德国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对协同问题进 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③用以反映复杂系统与子系 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哈肯认为,“协同”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组 分之间相互协调、补充,自组织地产生出系统的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或从一种有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一13页。 ②约翰·H.霍兰:《隐秩序一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③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102·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识是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社会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社会是一个由人类个体构成、开放耗散、具有适应性和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 性系统 (ComplexAdaptiveSystem,CAS)。马 克 思 在 《资 本 论》第一版序言中指 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有机体。”① 这里,有机体暗含着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意涵。 同自然 系 统 相 比, 社会系统主要由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适应性主体 (AdaptiveAgent)构成,适应性主体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和演化 的基本动因。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提出者霍兰 (JohnH.Holland)看来,适应 性产生复杂性。② 社会系统的演化,如新社会层次的产生、创新的出现等等,都是在 适应性基础上的涌现。当社会条件、利益机制等发生变化时,现有的社会系统不能适 应这些变化了的条件要求,开始远离平衡态,处于不断的裂变、冲突、协调、重构之 中,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自组织地产生出社会结构的分岔 (Bifurcation)、社会行 为的混沌 (Chaos)与分形 (Fractal)等复杂性特征。社会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使 得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适应性及环境条件对社会治理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不断适应环境的行为过程和功能机制,如学习效应、协 同机制。随着时空的变化,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适应 性改变,社会系统内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和转型,转型意味着系统要素的重 组,系统稳定性的重建。非线性主要表现为 “蝴蝶效应” (ButterflyEffect)、多值 响应 (MultipleResponse)、自组织临界 (Self-organizedCritical)等特征。“蝴蝶效 应”又称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可能被迅速放大 为系统的巨大输出。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处置不当,都可能会释放出 “蝴蝶 效应”,导致系统危机或涌现出新的系统特征。非线性作用通过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 传播,产生诸如社会聚集、谣言等现象,涌现出复杂的社会宏观行为。 (二)社会是一个协同的复杂系统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1977年,德国学者哈肯 (HermannHaken)对协同问题进 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 “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③ 用以反映复杂系统与子系 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哈肯认为,“协同”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组 分之间相互协调、补充,自组织地产生出系统的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或从一种有 · 2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3页。 约翰·H.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序状态走向新的更高有序状态的行为。协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 可以使系统产生出微观层次所无法实现的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协同是自组织行为 产生的重要条件。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是序参量,序参量又叫慢变量。系统的快变量使系统在旧秩 序上稳定下来,而慢变量使系统脱离旧秩序,走向新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表现出一种协同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序参量一旦在系统 内部自组织地产生出来就取得支配地位,主宰整个系统的演化,形成方向一致的整 体运动。系统的序参量不止一个,序参量间的相互竞争和协同使系统具有不同的自 组织形式。当系统出现扰动(微涨落)时,序参量之间产生竞争,最后只有一种序 参量主宰整个系统,达成协同一致的宏观局面(巨涨落),形成系统的目标有序、结 构有序、组织有序和功能有序,系统呈现自组织行为特征。比如,社会能否协调发 展,就取决于核心主体(序参量)的力量以及各社会主体间的协同能力。 (三)社会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络。 网络理论最初主要是源于社会学理论,用来描述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今天,网络条 件下的社会治理已经开始趋于普遍化。 l998年,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和史蒂文·斯特罗加茨(Steven Strogatz) 最早提出“小世界(smal-world)网络模型”,①以描述从规则网络到随机网络的转 变。l999年,艾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1bert-Laszl6 Barabasi)和雷卡·艾伯特 (Réka Albert))指出,许多现实网络的点连接度分布具有幂律形式,②由于幂律分 布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该类网络被称为无标度(scale-free)网络。人们把具有小 世界、无标度这些特性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系统的研究已成为 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人们在对生物网络、经济网络、计算机网络、舆论网络、 交通网络、疾病传播网络等网络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它们都具有复杂网络的特征。③ 社会系统具有不同于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的复杂网络范型(Pattern)特征,它 具有复杂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由大量的社会节点(点集V(G))通过相互 之间的作用关系(边集E(G))连接而成。(图1)在社会系统中,“节点”为个人 或组织机构,“边”代表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复杂社会网络由若干个相互依 D Albert-Laszlo Barabasi and Eric Bonabeau,"Scale-Free Networks,"Scientific American, May2003,Pp.50-59. 2 Reka Albert and Albert-Laszlo Barabasi,"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vol.74,2002,pp.47-97. 3 M.E.J.Newman,"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SIAM Review,vol.45,no.2,2003,pp.167-169. ·103·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序状态走向新的更高有序状态的行为。协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 可以使系统产生出微观层次所无法实现的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协同是自组织行为 产生的重要条件。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是序参量,序参量又叫慢变量。系统的快变量使系统在旧秩 序上稳定下来,而慢变量使系统脱离旧秩序,走向新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表现出一种协同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序参量一旦在系统 内部自组织地产生出来就取得支配地位,主宰整个系统的演化,形成方向一致的整 体运动。系统的序参量不止一个,序参量间的相互竞争和协同使系统具有不同的自 组织形式。当系统出现扰动 (微涨落)时,序参量之间产生竞争,最后只有一种序 参量主宰整个系统,达成协同一致的宏观局面 (巨涨落),形成系统的目标有序、结 构有序、组织有序和功能有序,系统呈现自组织行为特征。比如,社会能否协调发 展,就取决于核心主体 (序参量)的力量以及各社会主体间的协同能力。 (三)社会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 络。 网络理论最初主要是源于社会学理论,用来描述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今天,网络条 件下的社会治理已经开始趋于普遍化。 1998年,邓肯·瓦茨 (DuncanWatts)和史蒂文·斯特罗加茨 (StevenStrogatz) 最早提出 “小世界 (small-world)网络模型”,① 以描述从规则网络到随机网络的转 变。1999年,艾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 (Albert-LászlóBarabási)和雷卡·艾伯特 (RékaAlbert)指出,许多现实网络的点连接度分布具有幂律形式,② 由 于 幂 律 分 布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该类网络被称为无标度 (scale-free) 网 络。人们把具有小 世界、无标度这些特性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系统的研究已成为 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人们在对生物网络、经济网络、计算机网络、舆论网络、 交通网络、疾病传播网络等网络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它们都具有复杂网络的特征。③ 社会系统具有不同于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的复杂网络范型 (Pattern)特征,它 具有复杂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由大量的社会节点 (点集 V (G))通过相互 之间的作用关系 (边集 E (G))连接而成。(图1)在社会系统中,“节点”为个人 或组织机构,“边”代表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复杂社会网络由若干个相互依 · 301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① ② ③ Albert-LászlóBarabásiandEricBonabeau,Scale-FreeNetworks,"ScientificAmerican, May2003,pp.50-59. RékaAlbertand Albert-LászlóBarabási,Statistical MechanicsofComplex Networks," ReviewofModernPhysics,vol.74,2002,pp.47-97. M.E.J.Newman,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SIAM Review,vol.45,no.2,2003,pp.167-169.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赖、相互作用的智能性社会主体构成,并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凸显社会系统 的整体性结构特征。复杂网络作为反映社会主体之间联系的一种结构范型,为我们 研究社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实际上,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范型,既是社会治理产生的必要结构,又是社会治理 作用的对象,还是影响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机制。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社会具 有小世界、无标度、择优连接、鲁棒性、脆弱性和社团结构等复杂性特征。 32 19 24 28 31 v20 18 30 v29 v23 v25 v26 v27 图1复杂社会网络结构 小世界特征(Small--World Effect)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多数节点只拥有少量 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被称作“长程联系”(Long Range Correlation),这些数量少但 聚集度高的节点在与其他社会节点的联系中起着中心角色的作用;同时,人们往往 只与自己相邻的朋友、熟人或同事保持频繁联系,被称作“局域联系”。这种拥有大 量的“局域联系”和“长程联系”构成的平均路径短、点聚集度大的网络叫作“小 世界网络”。无标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是指,当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主体) 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少数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量的节点仅仅拥有少量连接的 幂律分布现象。①这些具有不同影响力的节点组成不同的社会邻域(子网络),它们 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复杂社会网络的功能也产生不同的作用。择优连接 (Preferential Attachment)是指,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具有差异性, 影响力越大的节点优先获得其他节点连接的概率也越大,变得越来越强,表现为同 向匹配特征,类似于“富者愈富”现象。择优连接机制体现了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 和竞争性。鲁棒性(Robust Property)是指,一般性社会节点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心 节点,这些一般性节点中的某个或某些节点随机消失,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和 秩序,社会网络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图2a)脆弱性(Brittleness Property) D Duncan J.Watts,Small Worlds:The Dynamics of Networks between Order and Randomnes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104·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赖、相互作用的智能性社会主体构成,并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凸显社会系统 的整体性结构特征。复杂网络作为反映社会主体之间联系的一种结构范型,为我们 研究社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实际上,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范型,既是社会治理产生的必要结构,又是社会治理 作用的对象,还是影响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机制。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社会具 有小世界、无标度、择优连接、鲁棒性、脆弱性和社团结构等复杂性特征。 图1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 小世界特征 (Small-WorldEffect)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多数节点只拥有少量 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被称作 “长程联系”(LongRangeCorrelation),这些数量少但 聚集度高的节点在与其他社会节点的联系中起着中心角色的作用;同时,人们往往 只与自己相邻的朋友、熟人或同事保持频繁联系,被称作 “局域联系”。这种拥有大 量的 “局域联系”和 “长程联系”构成的平均路径短、点聚集度大的网络叫作 “小 世界网络”。无标度特性 (Scale-freeProperty)是指,当社会网络中的节点 (主体) 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少数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量的节点仅仅拥有少量连接的 幂律分布现象。① 这些具有不同影响力的节点组成不同的社会邻域 (子网络),它们 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复杂社会网络的功能也产生不同的作用。择优连接 (PreferentialAttachment)是指,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具有差异性, 影响力越大的节点优先获得其他节点连接的概率也越大,变得越来越强,表现为同 向匹配特征,类似于 “富者愈富”现象。择优连接机制体现了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 和竞争性。鲁棒性 (RobustProperty)是指,一般性社会节点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心 节点,这些一般性节点中的某个或某些节点随机消失,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和 秩序,社会网络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图2a)脆弱性 (BrittlenessProperty) · 4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① DuncanJ.Watts,Small Worlds:The Dynamicsof Networksbetween Orderand Randomness,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是指中心节点在社会网络中起支配作用,其他节点与这些节点同向匹配,形成对其 的高度依赖。当中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社会网络不堪一击。(图2b) 00 (a) (b) 图2复杂社会网络的鲁棒性()与脆弱性(b)结构 社团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特征是指,复杂社会网络中有许多子网络, 这些子网络内节点之间关系紧密,彼此间存在较多的连接,而子网络之间节点的关 系则相对稀疏。这种由相同性质、相同类型的节点组成的子网络叫作“社团结构”。 (图3)如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宗族”就是一种典型的“社团结构”。“社团结 构”是复杂社会网络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纽曼(M.Newman)认为,社会网络 与其他类型网络的不同之处,就是都可以用其“社团结构”来解释。①可见,对于 社会网络及社会治理,“社团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小世界特征本质上就是 “社团结构”的一种表现,“社团结构”特性是对小世界现象的强化。 图3复杂社会网络的“社团结构” 由上可以看出,社会是一类特别值得研究的复杂网络系统。社会网络内部诸要 素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 社会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虚实“二相”性。如果说以政府为主导、 得到政府认可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为社会系统的“实相”(Phase),那么,现实 D M.E.J.Newman,"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pp.167-256. .105·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是指中心节点在社会网络中起支配作用,其他节点与这些节点同向匹配,形成对其 的高度依赖。当中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社会网络不堪一击。(图2b) (a) (b) 图2 复杂社会网络的鲁棒性 (a)与脆弱性 (b)结构 社团结构 (CommunityStructure)特征 是 指,复杂社会网络中有许多子网络, 这些子网络内节点之间关系紧密,彼此间存在较多的连接,而子网络之间节点的关 系则相对稀疏。这种由相同性质、相同类型的节点组成的子网络叫作 “社团结构”。 (图3)如中国社会的 “差序格局”、“宗族”就是一种典型的 “社团结构”。“社团结 构”是复杂社会网络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纽曼 (M.Newman)认为,社会网络 与其他类型网络的不同之处,就是都可以用其 “社团结构”来解释。① 可见,对于 社会网络及社会治理,“社团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小世界特征本质上就是 “社团结构”的一种表现,“社团结构”特性是对小世界现象的强化。 图3 复杂社会网络的 “社团结构” 由上可以看出,社会是一类特别值得研究的复杂网络系统。社会网络内部诸要 素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 社会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虚实 “二 相”性。如果说以政府为主导、 得到政府认可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为社会系统的 “实相” (Phase),那么,现实 · 501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① M.E.J.Newman,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plexNetworks,"pp.167-256.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社会还存在一个与其相伴随的非正式结构,即以个体或群体性关系或亲缘纽带 (Tis)而形成的非正式社会组织,如互联网、宗亲、同乡会等,它们是社会系统 的“虚相”。这些“虚相”通过多边联系来对“实相”产生非正式的影响或控制, 扩充“实相”的活动范围,拓展“实相”的边界。若没有这些“虚相”的存在, “实相”有时甚至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产生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 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非正式、虚拟的社会空间结构,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 的体现,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对现实社会治理来说无疑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三、协同社会治理一中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一)协同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 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程度将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而不断地提升,这使得社会治理成为最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之一。 现阶段,一方面像自然灾害、传染病、贫困等传统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 伴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恶化和舆情传播等 又不断涌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加大,各种社会力量协同的要求显著提高。 然而,由于环境和社会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和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社会 治理主体,都无法具备解决上述复杂社会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工具、资源和 能力。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的他组织管理模式,也无法全方位主导复杂的社 会治理活动,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治理高成本、低效率和低社会响应的现实缺 陷。因此,实现社会功能的优化和社会治理效益的倍增,需要多元化社会主体 在复杂的活动中高度协同,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的自组织 秩序。(如图4) 社会治理方式 制度设计 人为的协调机制 社会协 政府指令型 社会协同型一 的方式 自发性 自组织演化机制 他组织秩序 自组织秩序 图4协同社会治理的方式 ·106·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还存在一个与其相伴随的非正式结构,即以个体或群体性关系或亲缘纽带 (Ties)而形成的非正式社会组 织,如 互 联 网、宗 亲、同 乡 会 等,它们是社会系统 的 “虚相”。这些 “虚相”通过多边联系来对 “实 相”产生非正式的影响或控制, 扩充 “实相”的活 动 范 围,拓 展 “实 相”的 边 界。若 没 有 这 些 “虚 相”的 存 在, “实相”有时甚至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产生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 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非正 式、虚拟的社会空间结构,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 的体现,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对现实社会治理来说无疑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三、协同社会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一)协同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 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程度将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而不断地提升,这使得社会治理成为最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之一。 现阶段,一方面像自然灾害、传染病、贫困等传统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 伴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恶化和舆情传播等 又不断涌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加大,各种社会力量协同的要求显著提高。 然 而,由于环境和社会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和不确定性,任 何 一 个 社 会 治 理 主 体,都无法具备解决上述复杂社会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工 具、资 源 和 能 力。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的他组织管理模式,也无法全方位主导复杂的社 会 治 理 活 动,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治理高成本、低效率和低社会响应的现实缺 陷。因 此,实现社会功能的优化和社会治理效益的倍增,需要多元化社会主体 在复杂的活动中高度协 同,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机 制,实现社会治理的自组织 秩 序。(如 图4) 图4 协同社会治理的方式 · 6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社会治理需要协同,即协同社会治理。协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治理主体之间、 社会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既竞争又协作、自组织非线性作用,把社会系统中彼此无 秩序、混沌的各种要素在统一目标、内在动力和相对规范的结构形式中整合起来, 形成社会系统的宏观时空结构或有序功能结构的自组织状态,产生单一社会主体无 法实现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从混沌无序变成时空有序结构的 过程。这里,“自”意味着行为的“自发”性,“组织”是指系统中各种行为、过程 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使系统演化为有序结构。协同社会治理是一种主体间默契配合、 井然有序的自发和自组织集体行动过程,通过集体的自组织行为实现社会治理资 源配置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提升,它是对现有社会管理理念、方式、 路径和机制的重要创新,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社会治理通过整体 性协调,各子系统功能之间产生耦合(Coupling),使得系统整体功能成倍增强的 作用称为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实践证明,越是复杂的系统,协调后产生的协同 效应越明显。 (二)复杂系统理论与协同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在一个新的社会子系统不断涌现,系统结构、行为和关系越来越复杂的转型社 会里,政府将面临日益频繁的管理失灵和难以控制的社会问题,管理行为常常由于 效率问题而迁延到公平问题。因此,需要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当作系统性来研究,① 这正是复杂系统理论需要担当的社会管理实践使命。 根据复杂系统理论,越是复杂的系统,对系统协调的要求也越高。协同社会治 理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包含着多元社会主体复杂网络的形成和社会自组织治 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展示着社会主体及系统各层级不断增强的自主性、适应性, 对扁平化社会网络中各种作用关系的拓展。在社会治理网络中,主体之间互相连接, 构成复杂的网络化结构,通过分权和学习进行协同合作,使社会治理创新处于混沌 性边缘。②社会治理主体围绕社会治理的多目标共同协助,维持社会发展的良好秩 序,实现社会功能的优化,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以命令、管制和压制为基础的 原有社会管理,是在政府他组织强迫下产生的行为,(如图4)它在短时间内可能产 生一定效果,但缺乏持久稳定的作用。社会形成自组织治理能力,是协同社会治理 的根本动力。协同不只是强调合作,也强调竞争,它追求在竞争基础上系统的合作 行为。竞争是协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有竞争,系统就会走向解体;如果只有协 同,系统因为稳定而陷入“锁定”状态。 ①成思危主编:《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 第34页。 ②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一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 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107·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治理需要协同,即协同社会治理。协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治理主体之间、 社会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既竞争又协作、自组织非线性作用,把社会系统中彼此无 秩序、混沌的各种要素在统一目标、内在动力和相对规范的结构形式中整合起来, 形成社会系统的宏观时空结构或有序功能结构的自组织状态,产生单一社会主体无 法实现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从混沌无序变成时空有序结构的 过程。这里,“自”意味着行为的 “自发”性, “组织”是指系统中各种行为、过程 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使系统演化为有序结构。协同社会治理是一种主体间默契配合、 井然有序的自发和自组织集体行动过程,通过集体的自组织行为实现社会治理资 源配置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提升,它是对现有社会管理理念、方式、 路径和机制的重要创新,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社会治理通过整体 性协调,各子系统功能之 间 产 生 耦 合 (Coupling),使得系统整体功能成倍增强的 作用称为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实 践 证 明,越是复杂的系统,协调后产生的协同 效应越明显。 (二)复杂系统理论与协同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在一个新的社会子系统不断涌现,系统结构、行为和关系越来越复杂的转型社 会里,政府将面临日益频繁的管理失灵和难以控制的社会问题,管理行为常常由于 效率问题而迁延到公平问题。因此,需要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当作系统性来研究,① 这正是复杂系统理论需要担当的社会管理实践使命。 根据复杂系统理论,越是复杂的系统,对系统协调的要求也越高。协同社会治 理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包含着多元社会主体复杂网络的形成和社会自组织治 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展示着社会主体及系统各层级不断增强的自主性、适 应 性, 对扁平化社会网络中各种作用关系的拓展。在社会治理网络中,主体之间互相连接, 构成复杂的网络化结构,通过分权和学习进行协同合作,使社会治理创新处于混沌 性边缘。② 社会治理主体围绕社会治理的多目标共同协助,维持社会发展的良好秩 序,实现社会功能的优化,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以命令、管制和压制为基础的 原有社会管理,是在政府他组织强迫下产生的行为,(如图4)它在短时间内可能产 生一定效果,但缺乏持久稳定的作用。社会形成自组织治理能力,是协同社会治理 的根本动力。协同不只是强调合作,也强调竞争,它追求在竞争基础上系统的合作 行为。竞争是协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有竞争,系统就会走向解体;如果只有协 同,系统因为稳定而陷入 “锁定”状态。 · 701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① ② 成 思 危 主 编:《复 杂 性 科 学 探 索 (论 文 集)》,北 京:民主与建设出版 社,1999年, 第34页。 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 《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 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