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学中ASSURE模型的应用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 1.课程概述 ·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及执教教师:北京市昌平四中林峰 ●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 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 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 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2.ASSURE模式设计 ·(1)A一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初二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 浅显文言语句。 (2)S一陈述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 描手法。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3)S一选择方法、媒体和材料
语文课教学中 ASSURE 模型的应用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 1.课程概述 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及执教教师:北京市昌平四中 林峰 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 1 课时。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 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 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 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2. ASSURE 模式设计 (1)A—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 浅显文言语句。 (2) S—陈述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 描手法。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3)S—选择方法、媒体和材料
●多媒体网络教室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4)U一运用媒体与材料,R一要求学习者参与和交互,E一评估和修订该教学 的实施过程既运用媒体与材料要求学习者参与和交互,又融合了评估和修订。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 初晴后雨》。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 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 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 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整体感知 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 提取关键信息。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 内心想象。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读课文
多媒体网络教室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 Vclass 平台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4)U—运用媒体与材料,R—要求学习者参与和交互,E—评估和修订该教学 的实施过程既运用媒体与材料要求学习者参与和交互,又融合了评估和修订。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 初晴后雨》。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 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 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 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整体感知 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 提取关键信息。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 内心想象。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读课文
a.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 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b.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c.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a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b.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 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 c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义。解决难点 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思考与探究 设置悬疑 教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 把它找出来。 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己”,还有一童子,并不 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米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 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 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 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张岱是奇人
a. 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 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b.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c. 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a.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b.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 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 c. 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义。解决难点 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思考与探究 设置悬疑 教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 把它找出来。 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童子,并不 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来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 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 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 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张岱是奇人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 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的了 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 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 文思路。 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 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 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画出写景句子“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狼,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 提示:将两句分别作分析。学生分析: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 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 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后一句作者选择“长提一痕、 “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教师提 示: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学生分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排 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 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 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概。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跳所见: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 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 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 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的了 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 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 文思路。 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 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 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画出写景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 提示:将两句分别作分析。学生分析: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 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 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后一句作者选择“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教师提 示: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学生分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排 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 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 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 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 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 作手法弄清楚。 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 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己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 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 感概。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得却相 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 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 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 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 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 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 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的遗世独立。 ·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 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 写景,最终都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 情怀。展示PPT。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一奇景一奇遇一奇情”, 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 作手法弄清楚。 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 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 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 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得却相 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 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 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 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 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 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 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的遗世独立。 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 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 写景,最终都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 情怀。展示 PPT。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 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 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 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作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 情、语言等方面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 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 平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 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 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作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 情、语言等方面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 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