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学分:4学分A总学时72学时B讲课42学时C实验30学时 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生态及应用的自然科学。通过该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 病毒为主要内 容的各类微 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 、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免疫的知识掌 握从灭菌操作和纯种培养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了解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 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等。 选课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及以此二专业为辅修和第二学科学位专业学生。 选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教材名称: 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绪论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 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计划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细菌、放线留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掌握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兰细 菌的主要特征: 了解细菌分类的等级和有关概念及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伯杰氏系统的分类概况 第一节细菌 第二节放线菌 第三节其它原核微生物(略讲)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学握霉菌、酵母菌、食用真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了解 食用真菌的一般生产方法。 第一节酵母菌 第二节霉菌 第三节食用真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学 分:4 学分 A总学时72学时 B讲课42学时 C实验30学时 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生态及应用的自然科学。通过该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以细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掌 握从灭菌操作和纯种培养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了解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 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等。 选课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及以此二专业为辅修和第二学科学位专业学生。 选修课程:植物学 动物学 教材名称: 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绪 论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 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计划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细菌、放线留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掌握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兰细 菌的主要特征;了解细菌分类的等级和有关概念及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伯杰氏系统的分类概况。 第一节 细 菌 第二节 放线菌 第三节 其它原核微生物(略讲)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霉菌、酵母菌、食用真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了解 食用真菌的一般生产方法。 第一节 酵母菌 第二节 霉 菌 第三节 食用真茵
第三章病毒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特征、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原性和病毒的种类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病毒的繁殖 第三节病毒的种类(略讲)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计划学时:3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与应用:并了解物 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详讲) 第三节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略讲) 第四节培养基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计划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 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 第二节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详讲) 第三节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略讲) 第四节生物固氮作用(详讲)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 计划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影 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第三章 病 毒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特征、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原性和病毒的种类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略讲)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计划学时:3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与应用;并了解物 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详讲)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略讲) 第四节 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计划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 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 第二节 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详讲) 第三节 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略讲) 第四节 生物固氮作用(详讲)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计划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影 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计划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微生物突变和重组的一般规律: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菌种 保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突变(略) 第二节细菌的基因重组(略讲) 第三节诱变育种 第四节菌种保藏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水体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及测定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微生物处理 污水的一般方法、以及微中物的生物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略讲) 第三节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传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基本概念:细菌性传染的机制和抗原、抗体、 补体的性质与功能: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与功能以及生物制品和血清学反应的应用知识: 第一节细菌性传染 第二节抗原 第三节非特异性免疫 第四节特异性免疫(详讲) 第五节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第六节变态反应 第十章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微牛物与十塞肥力的关系,了解微牛物巴赵、微牛物饲料、微牛物农药。农用抗黄孝在农 业上的重要应用,了解微生物在饮料、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和抗生素等轻工业产品生产上的重 要应用。 第一节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实验部分 计划学时:30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以细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了解微生物的 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掌握从灭菌操作 和纯中培养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微生物突变和重组的一般规律;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菌种 保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微生物的突变(略) 第二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略讲) 第三节 诱变育种 第四节 菌种保藏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水体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及测定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微生物处理 污水的一般方法、以及微中物的生物环境。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略讲)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掌握传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基本概念;细菌性传染的机制和抗原、抗体、 补体的性质与功能;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与功能以及生物制品和血清学反应的应用知识; 第一节 细菌性传染 第二节 抗 原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详讲) 第五节 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第六节 变态反应 第十章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了解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农用抗菌素在农 业上的重要应用,了解微生物在饮料、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和抗生素等轻工业产品生产上的重 要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 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实验部分 计划学时:30学时 学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以细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了解微生物的 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掌握从灭菌操作 和纯中培养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3学时) 第二节 细菌芽孢染色法、英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3学时) 第三节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霉菌的形态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的菌落观察(3学时) 第四节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3学时) 第五节 培养基的制备知灭菌(3学时) 第六节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有种果藏(3学时) 第七节 平板菌落计数法(3学时) 第八节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3学时) 第九节水(土壤)中细菌总数的测定(6学时)
第一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3学时) 第二节 细菌芽孢染色法、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3学时) 第三节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霉菌的形态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的菌落观察(3学时) 第四节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3学时) 第五节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3学时) 第六节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菌种保藏(3学时) 第七节 平板菌落计数法(3学时) 第八节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3学时) 第九节 水(土壤)中细菌总数的测定(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