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字音(红色字) 悚然风雨骤至铮铮栗冽砭绿缛渥然黟然 戕贼 二、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 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土;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 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 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 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苏轼并称“欧苏
秋声赋 一、字音(红色字) 悚然 风雨骤至 铮铮 栗冽 砭 绿缛 渥然 黟然 戕贼 二、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 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 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 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 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苏轼并称“欧苏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 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 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 形式,为工具。 欧阳修: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 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 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 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 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 形式,为工具。 欧阳修: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 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 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的评论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 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 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 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刘 熙载《艺概》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 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 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
欧阳修的评论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 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 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 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刘 熙载《艺概》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 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 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
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欧阳子方夜读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悚然而听之衔枚疾走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欧阳子方夜读书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声在树间 5翻译。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縱縱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欧阳子方夜读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悚然而听之 衔枚疾走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欧阳子方夜读书 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声在树间 5.翻译。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 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 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 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 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 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 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 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 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 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 “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 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 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 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 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 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 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 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 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 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 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 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 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 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 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 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 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 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第二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春生秋实春生秋实 春生秋实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草拂之而色变 乃其一气之余烈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故其为声也丰草绿缛而争茂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物既老而悲伤
(二)、第二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春生秋实 春生秋实 春生秋实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其容清明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 草拂之而色变 乃其一气之余烈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故其为声也 丰草绿缛而争茂 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物既老而悲伤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又兵象也 商,伤也 夷,戮也 6翻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 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 又兵象也 商,伤也 夷,戮也 6.翻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 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 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对秋声的描绘和秋气的议论 问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绘“秋声”?其作用是 什么?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 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 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清·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 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 号愤发”,引发下文的议论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对秋声的描绘和秋气的议论。 问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绘“秋声”?其作用是 什么?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 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 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清·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 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 号愤发”,引发下文的议论
问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 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 用如何? 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 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问4:作者写“秋”为何与“刑官、兵象和商、夷”联 系在一起? “刑官、兵象和商、夷”皆有杀心,秋之心亦如此,故 万物逢秋而悲,突出秋的肃杀之气。 问5:作者这样逐层议论,有何作用? 突出秋对万物有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 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 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问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 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 用如何? 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 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问4:作者写“秋”为何与“刑官、兵象和商、夷”联 系在一起? “刑官、兵象和商、夷”皆有杀心,秋之心亦如此,故 万物逢秋而悲,突出秋的肃杀之气。 问5:作者这样逐层议论,有何作用? 突出秋对万物有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 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 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