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讨论稿系列 Working Paper Series No.c2003027 2003-10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林毅夫李志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C2003027 2003年10月6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委托课题,董先安和张鹏飞对课题先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No. C2003027 2003-10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1 林毅夫 李志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3027 2003 年 10 月 6 日 1 1 香港金融管理局委托课题,董先安和张鹏飞对课题先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7 第二节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 第三章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21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系概览. .21 第二节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金融体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第四节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 第四章国企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92 第一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五章大陆的金融、国企改革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处于困境中的香港经济. 第二节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新定位:从中介走向融合. 49 第三节内地国企、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的机遇. 参考文献:… 53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5 第二章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7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7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11 第三节 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14 第三章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21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系概览....................................................................................21 第二节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25 第三节 金融体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第四节 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37 第四章 国企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42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42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44 第五章 大陆的金融、国企改革对香港经济的影响............................48 第一节 处于困境中的香港经济............................................................................48 第二节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新定位:从中介走向融合................................49 第三节 内地国企、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的机遇....................................................51 参考文献: ..............................................................................................53 3
图表索引 表2-1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表2-2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4) 表2-3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6) 表3-1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2000 (22) 表3-2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23) 表3-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职工数 (24) 表3-4中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货币市场规模,1997-2001 (25) 表3-5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损失的一个估计,2001 (31) 表3-6中国银行体系的结构,2001 (32) 表3-7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贷款构成,1990-2001 (38) 表5-1香港主要年份部分经济指标统计,1990-2002 (49) 表5-2按经济活动划分的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51) 图2-1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5) 图2-2.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2001 (6) 图2-3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 (8) 图3-1上海A股指数,199501-200305 (33) 图3-2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年发行额,1987-2001 (34) 图3-3法定贷款利率、利差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41)
图表索引 表 2-1 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4) 表 2-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4) 表 2-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6) 表 3-1 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2000 (22) 表 3-2 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23) 表 3-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职工数 (24) 表 3-4 中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货币市场规模,1997-2001 (25) 表 3-5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损失的一个估计,2001 (31) 表 3-6 中国银行体系的结构,2001 (32) 表 3-7 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贷款构成,1990—2001 (38) 表 5-1 香港主要年份部分经济指标统计,1990-2002 (49) 表 5-2 按经济活动划分的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51) 图 2-1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 (5) 图 2-2. 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 - 2001 (6) 图 2-3 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1 (8) 图 3-1 上海 A 股指数,1995.01-2003.05 (33) 图 3-2 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年发行额,1987-2001 (34) 图 3-3 法定贷款利率、利差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41) 4
第一章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伟大 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1979 2002年间,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94%,人均GDP年均增长8.1%;2002年,中国的出 口总额为3256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31亿美元,比1978年出口总额97.5亿美元、进口 总额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及14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2年的27130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2年的7702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 增长率分别为,76%和81%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体系中 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那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 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 wTO的加入又进一步敦促中国加快她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即将开始之季,政府 或者学者认真的回顾改革的历程,分析经济中现存问题的根源,并指明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正 确方向就具有非常的意义。而这份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这份报告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描述和分析。报告 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按照改 革的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中 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同样一个框架下,对国有企 业和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内地的国有企业与金 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两 个部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问题,而这两者之中,国有企 业问题又显得更为根本,因为金融体系的很多体制性问题实质上都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 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同其他的现代企业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委托 代理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性一一它承担着由 政府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政策性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是 指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投资于不具比较优 势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和产业区段所形成的负担。由于这些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业区段 和技术是同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违背的,它们会在高成本下从事生产,无法获得市场上的 正常利润,这些企业便是缺乏“自生能力”3的。而社会性政策负担则是指由于国有企业承担 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的退休、养老保险以及诸如职工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性职能所形成的负 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中国统计年鉴》 3自生能力( Viability)是根据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的: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 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 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2002)
第一章 前言 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在这一伟大 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1979- 2002 年间,中国的实际 GDP 年均增长 9.4 %,人均 GDP 年均增长 8.1 %;2002 年,中国的出 口总额为 3256.1 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2953.1 亿美元,比 1978 年出口总额 97.5 亿美元、进口 总额 108.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5.7%及 14.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3.6 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2713.0 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43.4 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7702.8 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 增长率分别为,7.6%和 8.1%2 。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体系中 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那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 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 WTO 的加入又进一步敦促中国加快她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即将开始之季,政府 或者学者认真的回顾改革的历程,分析经济中现存问题的根源,并指明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正 确方向就具有非常的意义。而这份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这份报告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描述和分析。报告 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按照改 革的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中 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同样一个框架下,对国有企 业和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内地的国有企业与金 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两 个部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问题,而这两者之中,国有企 业问题又显得更为根本,因为金融体系的很多体制性问题实质上都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 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同其他的现代企业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委托 代理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性——它承担着由 政府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政策性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是 指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投资于不具比较优 势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和产业区段所形成的负担。由于这些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业区段 和技术是同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违背的,它们会在高成本下从事生产,无法获得市场上的 正常利润,这些企业便是缺乏“自生能力”3 的。而社会性政策负担则是指由于国有企业承担 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的退休、养老保险以及诸如职工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性职能所形成的负 2 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中国统计年鉴》 3 自生能力(Viability)是根据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的: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 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 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2002)。 5
担。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必然 是要亏损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性负担便会引发国有企业严重的道 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无论是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还是最近的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在国有企业最根本的问题 企业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一一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些着眼于改进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 方案都将无功而返,因为这些方案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产生的预算软 约束问题。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预算软约 束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 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 义上的成功 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因为在入世的压力下,中国金 融体系所蕴含的巨大金融风险面临着爆发的可能,所以解决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已经变得迫 在眉睫。 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也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同国有企业一样,中国的金 融机构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那就是向国有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 务。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很长时间都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承担着向国有企业提供政策 贷款的任务,而政府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也是为国企改革服务。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比如 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扭曲的股票市场等等,都根源于金融体系承担 着由于国有企业问题所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而且,同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样,这些政策性负担 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和资产质量,也会带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 能够根除国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负担,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内生 的体制性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我们还必须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金融体 系,无论是它最初的产生还是后来的发展,都来自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考 虑最优金融结构时,就不能不考虑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各种金融安排的特性。对于处于起 步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劳动力相对富余、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短期内不会根本改 变,而劳动密集性的中小企业也必然成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为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 献。而同大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 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应该 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目标。 香港经济目前处于困境之中,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开放,香港所扮 演的大陆经济的“窗口”角色必然会被削弱,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她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定位 我们认为,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从“中介”走向融合一一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 有赖于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 但是,香港经济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那就是大陆的经济必须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的前 提,就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香港凭借她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 能够为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也能够为香港带来 很多的商机。报告对国企和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具体的分析
担。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必然 是要亏损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性负担便会引发国有企业严重的道 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无论是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还是最近的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在国有企业最根本的问题 ——企业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些着眼于改进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 方案都将无功而返,因为这些方案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产生的预算软 约束问题。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预算软约 束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 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 义上的成功。 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因为在入世的压力下,中国金 融体系所蕴含的巨大金融风险面临着爆发的可能,所以解决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已经变得迫 在眉睫。 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也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同国有企业一样,中国的金 融机构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那就是向国有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 务。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很长时间都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承担着向国有企业提供政策 贷款的任务,而政府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也是为国企改革服务。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比如 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扭曲的股票市场等等,都根源于金融体系承担 着由于国有企业问题所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而且,同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样,这些政策性负担 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和资产质量,也会带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 能够根除国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负担,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内生 的体制性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我们还必须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金融体 系,无论是它最初的产生还是后来的发展,都来自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考 虑最优金融结构时,就不能不考虑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各种金融安排的特性。对于处于起 步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劳动力相对富余、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短期内不会根本改 变,而劳动密集性的中小企业也必然成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为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 献。而同大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 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应该 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目标。 香港经济目前处于困境之中,而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开放,香港所扮 演的大陆经济的“窗口”角色必然会被削弱,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她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定位。 我们认为,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从“中介”走向融合——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 有赖于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 但是,香港经济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那就是大陆的经济必须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的前 提,就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香港凭借她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 能够为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也能够为香港带来 很多的商机。报告对国企和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具体的分析。 6
第二章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l、国有企业的现状 我国国有资产的规模是庞大的,据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统计数据,截止2002年底,我 国国有资产总量(净值)为118299.2亿元,比1991年增加了3.4倍,年均增长14.4%。在所 有的国有资产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76937.8亿元,占总量的65%;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总量为41361.4亿元,占总量的35%。财政部从1995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的统 计数据,表2-1记录了近年来国有资产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表2-1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单位:万亿元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国有资产总量 57165972282291098910.931183 (年增长率,%) 106 经营性国有资产 4514995416246446.867.31769 (年增长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120 01811.98265302362414 (年增长率,%) 13.6 33.9 14 144 数据来源:财政部历年公告 从表2-1可以看到,90年代中期以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增长速度呈现一个大致下降的 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实施的结果。表22统计了2000 年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中央和地方的分布,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方各行业 17万多户国有企业中。表2反映的一个国有资产分布的主要特点就是:金融保险企业的绝大 部分资产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如果考虑到中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是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 那么由此可判断,中央政府控制了经济中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 表22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单位:亿元 项目 全国合计 中央 地方 合计 68612.6 40768.5 27844 一般工商企业 306904 53.3 金融保险企业 8303.9 74676 836.3 境外企业 1195.7 143.8 各类建设基金 15586 15586 100.0 资料来源:张卓元、路遥(2003) 虽然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主要反映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是非常大的一 2002年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已达到7.7万亿元,但是,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在 4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一般工商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国有境外企业和各类建设基金四个部分:非经营性国 有资产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7
第二章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国有企业的现状 我国国有资产的规模是庞大的,据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统计数据,截止 2002 年底,我 国国有资产总量(净值)为 118299.2 亿元,比 1991 年增加了 3.4 倍,年均增长 14.4%。在所 有的国有资产中,经营性国有资产4 总量为 76937.8 亿元,占总量的 65%;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总量为 41361.4 亿元,占总量的 35%。财政部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的统 计数据,表 2-1 记录了近年来国有资产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表 2-1 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单位:万亿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国有资产总量 5.71 6.59 7.22 8.22 9.10 9.89 10.93 11.83 (年增长率,%) --- 15.4 9.6 13.8 10.6 8.7 10.6 8.2 经营性国有资产 4.51 4.99 5.41 6.24 6.44 6.86 7.31 7.69 (年增长率,%) --- 10.8 8.3 15.4 3.3 6.5 6.6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1.20 1.60 1.81 1.98 2.65 3.02 3.62 4.14 (年增长率,%) --- 32.5 13.6 9.3 33.9 14.1 19.6 14.4 数据来源:财政部历年公告 从表 2-1 可以看到,90 年代中期以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增长速度呈现一个大致下降的 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实施的结果。表 2-2 统计了 2000 年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中央和地方的分布,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方各行业 17 万多户国有企业中。表 2 反映的一个国有资产分布的主要特点就是:金融保险企业的绝大 部分资产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如果考虑到中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是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 那么由此可判断,中央政府控制了经济中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 表 2-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单位:亿元 项 目 全国合计 中央 % 地方 % 合计 68612.6 40768.5 59.4 27844.1 40.6 一般工商企业 57554.4 30690.4 53.3 26864 46.7 金融保险企业 8303.9 7467.6 89.9 836.3 10.1 境外企业 1195.7 1051.9 88.0 143.8 12.0 各类建设基金 1558.6 1558.6 100.0 --- --- 资料来源:张卓元、路遥(2003) 虽然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主要反映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是非常大的— —2002 年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已达到 7.7 万亿元,但是,在 20 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在 4 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一般工商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国有境外企业和各类建设基金四个部分;非经营性国 有资产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7
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却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国有企业的增长绩效也落后于其他所有制类型 的企业。从如下的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清国有企业的这种变化趋势 首先,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单位数的比率是在不 断下降的。图2-1反映了1980年以来各经济类型企业的数量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90年以后,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数量比重呈现一种加速增加的趋势,从1991年的2.1% 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54.6%;而公有制企业的数量比重,也从改革初期的一统夭下降到了2001 年的45.4%。如果我们考虑到1998年统计口径的调整(见图2-1的注释2),那么我们可以推 断,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数量比重应该更高,因为众多的民营和城乡个体经济都是规模很小 的企业,并未纳入1998年后的统计口径之中。 图2-1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 囗国有经济口集体经济口其他经济 100% 80% 60% 40% 20% 登登望登 注:1、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2、1998及以后年份,工业企业口径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其次,公有制企业不仅在企业数量的比重上不断下降,而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也低 于其经济类型的企业,这使得公有制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也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下降 表2-3对1980到2001年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做了统计,由数据我们可以看 到,城乡个体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公有制经济,这使得公有企业 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1980年,公有制企业(国有和集体)的工 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95%,1990年这一比重降到90.2%,2001年更是迅 速降低到54.9%(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员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图2-3清楚的 反映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到2001年底,城镇国有与集体企业的职工数为0.89亿人,比改革之 初1979年的100亿人还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职工数为0.58亿人,已经占到城镇就业人 的40% 8
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却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国有企业的增长绩效也落后于其他所有制类型 的企业。从如下的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清国有企业的这种变化趋势。 首先,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单位数的比率是在不 断下降的。图 2-1 反映了 1980 年以来各经济类型企业的数量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 90 年以后,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数量比重呈现一种加速增加的趋势,从 1991 年的 2.1% 迅速增加到 2001 年的 54.6%;而公有制企业的数量比重,也从改革初期的一统天下降到了 2001 年的 45.4%。如果我们考虑到 1998 年统计口径的调整(见图 2-1 的注释 2),那么我们可以推 断,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数量比重应该更高,因为众多的民营和城乡个体经济都是规模很小 的企业,并未纳入 1998 年后的统计口径之中。 图 2-1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 注:1、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98 及以后年份,工业企业口径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其次,公有制企业不仅在企业数量的比重上不断下降,而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也低 于其经济类型的企业,这使得公有制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也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下降。 表 2-3 对 1980 到 2001 年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做了统计,由数据我们可以看 到,城乡个体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公有制经济,这使得公有企业 工业总产 社 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1980 年,公有制企业(国有和集体)的工 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99.5%,1990 年这一比重降到 90.2%,2001 年更是迅 速降低到 54.9%(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图 2-3 清楚的 反映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到 2001 年底,城镇国有与集体企业的职工数为 0.89 亿人,比改革之 初 1979 年的 1.00 亿人还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职工数为 0.58 亿人,已经占到城 就业人 口的 40%。 0% 20% 40% 60% 80% 100%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其他经济 2、19 值占全 会工 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员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 镇 8
表23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单位:% 年份国有控股集体经济城乡个体其他经济 1981 2.5 134.6 7.1 9.4 155 120.6 129 1986 6.2 180 67.6 34.2 11.3 23.2 56.6 1988 126 28.2 47.3 61.5 23.8 8.6 184 1992 124 33.3 47.0 64.8 5.7 35.0 66.2 92.5 8.2 51.5 5.1 20.9 23.8 1.0 154 0.1 14.7 25.3 1999 8.8 27.6 9.6 35.7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图2-2.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2001 国有、集体单位一其它所有制单位 量量早 目器§§§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 2-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单位:% 年份 国有控股 集体经济 城乡个体 其他经济 1981 2.5 9.0 134.6 31.6 1982 7.1 9.5 79.0 27.7 1983 9.4 15.5 120.6 33.9 1984 8.9 34.9 97.3 56.8 1985 12.9 32.7 90.4 39.5 1986 6.2 18.0 67.6 34.2 1987 11.3 23.2 56.6 66.4 1988 12.6 28.2 47.3 61.5 1989 3.9 10.5 23.8 42.7 1990 3.0 9.0 21.1 39.3 1991 8.6 18.4 25.3 50.1 1992 12.4 33.3 47.0 64.8 1993 5.7 35.0 66.2 92.5 1994 6.5 24.9 56.3 74.3 1995 8.2 15.2 51.5 37.2 1996 5.1 20.9 20.0 23.8 1997 1.0 10.2 15.4 30.2 1998 0.1 8.1 14.7 25.3 1999 8.8 6.0 14.4 27.6 2000 9.6 -3.9 --- 35.7 2001 7.8 -16.2 --- 28.8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 图 2-2. 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 - 2001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100万人 国有、集体单位 其它所有制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9
2、近几年国有企业布局的战略调整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的执行,国有企业的数量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 务,确定了“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方针主要的内容包括:国有经济有所为 和需要前进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四大重点行业,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 干企业:而其他行业和领域,尤其是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需要逐步退出和收缩 经过近几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 性国有资产向基础产业和大型企业集聚的速度加快。到2001年底,我国基础产业中的国有资 产总额为37235.7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3.5%:基础产业中的国 有资产占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62.2%,比重较1995年增加了7.3个百分点。到2001年底, 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为45990.7亿元,比1995年末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16.1% 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资产占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76.9%,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16.6个百 分点。 以此同时,对于数以千计的没有市场前景、没有资源和竞争力的大企业,数以万计的 般中小企业,政府则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指大企业)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或者通 过多种形式进行转制(指中小企业)。到2001年底,我国0.9万户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 资产总额为109643.8亿元,户均资产规模12.2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65.8%,实 现利润2731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97.1%。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前50家的资 产总额、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占全部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7%、73.6%、34.4% 和44.7%。 从1996年开始,国家每年都安排一定额度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用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 兼并破产。几年来,国家用于企业兼并破产核销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约2800多亿元,实施兼 并破产企业共5335家,涉及职工430万人。据国家经贸委估计,今后几年全国需要关闭破产 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大体还有2900户,需核销呆帐准备金2900亿元,涉及职 工570万人。以上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市场的情况 至于国有中小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共计18.1万户,占全部 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4.8%,其中亏损企业9.4万户,亏损面为52%,国有中小亏损企业占全部 国有亏损工商企业户数的96.9%,亏损额为1086.8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亏损额的58.9%。 此外,在全部国有企业中,资不抵债(负债大于资产)和空壳企业(即损失挂帐大于所有者 权益)合计8.5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44.5%,这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中小企业 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有企业的布局正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国有资 产正迅速的向大型国有企业集聚,这些大型国企创造了国有企业几乎所有的利润:而众多的 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亏损严重,生存困难,正通过兼并、转制等一系列途 径逐渐退出市场 3、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最主要就是企业亏损严重,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国有经济 从总体上看经济效益偏低且不断下降。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1980年为 23.2%,2001年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下降为60%,同年全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 5本部分关于国有企业战略调整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张卓元、路遥(2003)
2、近几年国有企业布局的战略调整5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的执行,国有企业的数量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1997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 务,确定了“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方针主要的内容包括:国有经济有所为 和需要前进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四大重点行业,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 干企业;而其他行业和领域,尤其是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需要逐步退出和收缩。 经过近几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 性国有资产向基础产业和大型企业集聚的速度加快。到 2001 年底,我国基础产业中的国有资 产总额为 37235.7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了 1.1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13.5%;基础产业中的国 有资产占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 62.2%,比重较 1995 年增加了 7.3 个百分点。到 2001 年底, 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为 45990.7 亿元,比 1995 年末增长了 1.5 倍,年均增长 16.1%; 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资产占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 76.9%,比重比 1995 年提高了 16.6 个百 分点。 以此同时,对于数以千计的没有市场前景、没有资源和竞争力的大企业,数以万计的一 般中小企业,政府则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指大企业)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或者通 过多种形式进行转制(指中小企业)。到 2001 年底,我国 0.9 万户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 资产总额为 109643.8 亿元,户均资产规模 12.2 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 65.8%,实 现利润 2731 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 97.1%。2001 年,国有大型企业前 50 家的资 产总额、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占全部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为 37%、73.6%、34.4% 和 44.7%。 从 1996 年开始,国家每年都安排一定额度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用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 兼并破产。几年来,国家用于企业兼并破产核销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约 2800 多亿元,实施兼 并破产企业共 5335 家,涉及职工 430 万人。据国家经贸委估计,今后几年全国需要关闭破产 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大体还有 2900 户,需核销呆帐准备金 2900 亿元,涉及职 工 570 万人。以上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市场的情况。 至于国有中小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 年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共计 18.1 万户,占全部 国有企业总户数的 94.8%,其中亏损企业 9.4 万户,亏损面为 52%,国有中小亏损企业占全部 国有亏损工商企业户数的 96.9%,亏损额为 1086.8 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亏损额的 58.9%。 此外,在全部国有企业中,资不抵债(负债大于资产)和空壳企业(即损失挂帐大于所有者 权益)合计 8.5 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 44.5%,这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中小企业。 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有企业的布局正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国有资 产正迅速的向大型国有企业集聚,这些大型国企创造了国有企业几乎所有的利润;而众多的 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亏损严重,生存困难,正通过兼并、转制等一系列途 径逐渐退出市场。 3、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最主要就是企业亏损严重,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国有经济 从总体上看经济效益偏低且不断下降。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 1980 年为 23.2%,2001 年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下降为 6.0%,同年全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 5 本部分关于国有企业战略调整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张卓元、路遥(2003) 10
值利润率为8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下降幅度十分惊人;考虑到国家对国有企 业实行“三年脱困”所采取的人为增加国企的账面利润的做法,实际上国企的资产净值利润 率在1994年以后从未超过5%(见图2-3) 2001年,全国共有39346个亏损工业企业,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额为1211.02亿元,其中国 有亏损工业企业达13470个,亏损额为7522亿元(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而据《中 国财政年鉴2002》的数据,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8112亿元,盈利国有企业盈 利总额为48047亿元,亏损国有企业亏损总额为19936亿元。 图23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1 25 15 10 1979—1997年数据为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8 001年数据为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利润率(中国财政年鉴2002)。 第二节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改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 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我们大体可将其 分为三个阶段: 1、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1986年)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的经营自主权,产品的生 产和分配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的计划指令进行。这种政府垄断企业一切权利的体制,无疑会 影响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长期在低效率的情况下运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一届三 中全会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 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针对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 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 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了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最显著
值利润率为 8.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2),下降幅度十分惊人;考虑到国家对国有企 业实行“三年脱困”所采取的人为增加国企的账面利润的做法,实际上国企的资产净值利润 率在 1994 年以后从未超过 5%(见图 2-3)。 2001 年,全国共有 39346 个亏损工业企业,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额为 1211.02 亿元,其中国 有亏损工业企业达 13470 个,亏损额为 752.2 亿元(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2)。而据《中 国财政年鉴 2002》的数据,2001 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 2811.2 亿元,盈利国有企业盈 利总额为 4804.7 亿元,亏损国有企业亏损总额为 1993.6 亿元。 图 2-3 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1 注: 1979—1997 年数据为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中国统计年鉴 1998);1998 —2001 年数据为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利润率(中国财政年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改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 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我们大体可将其 分为三个阶段: 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1986 年) 有任何的经营自主权,产品的生 产和分配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的计划指令进行。这种政府垄断企业一切权利的体制,无疑会 影响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长期在低效率的情况下运营。 届三 中全会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 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针对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 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 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了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最显著 0 5 10 15 20 25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 鉴 2002)。 1、国有企业经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几乎没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