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AIL9 物流: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 中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1992 年 6 月,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后勤”。之后,日本后 勤系统协会不仅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英文“Logistic s”的日语片假名 注音,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 日前,在记者赴山东采访的旅途中,与几位邻座旅客朋友发生了“ 什么是物流”的争论。一位来自水电 物资系统的张先生说,顾名思义, “物流”就是物资流通的简称;据我所知,“物流”这个词还是物资流通系 统从国外引进的呢!来自铁路工程系统的方先生说,“物流”就是货物运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 道运输都包括在内,把货物从一地运到另一地,这就是物流。来自高等院校信息研究所的宁先生则说, “物 流”是在正确信息指引下,物质材料有价值的空间位移。来自解放军某部的秦少校说,在军队,物流就是后 勤,人员调动、武器装备运输、各种给养调配都属于物流. 一路上,大家各执己见,各陈其理,角度不 同,理解各异,一个“物流”被赋予了形形色色的内涵。为了“正本清源”,也为了求得“真经”,记者特地走 访了我国著名的物流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明珂博士。 何教授曾参与并执笔起草了我国的第一部“现代物流国家章程”—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现代 物流 “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入研究” (某物流专家的评价)。何教授指出,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物流”一词,实 际上是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称呼,语言学家们可能不会认同。现在使用的物流一词在翻译上是有问题的, 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作 为一个外来语没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正而已。现在,必须多费一些口舌进行解释, 否则就会造成人们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的更多误会。 中国“物流”来自日本 何教授介绍说,中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看看日本的物流概念的变化是有益的。日本的物流 定义,可以追溯到 1956 年日本向美国派出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考察团在美国发现,美国人讲的 “ Physical Distribution(P.D.)”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流通的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于是在考察报 告中对 Physica lDistribution(P.D.)进行了介绍,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日本产业界的重视,日本人就 把 P.D.译成日文“物の流”,1965 年更进一步简化为“物流”。 日本的物流概念产生之后,出现了一些物流研究机构,当时比较有名的是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 物流管理协会。面对物流的发展,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发展,两协会于 1992 年 6 月 2 日合并成 立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后勤”。但合并后的后勤系统协会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 既不用“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Logistics”的英文注音(日语片假名)。何教授指出,这种现象说明 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Distribution”,不仅仅是语词上的代换,而且从概念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 及概念的覆盖面上全面替换,这意味着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是当今物流发展的一种趋势。 何教授介绍了我国(大陆)“物流”概念引进与发展的历史。1979 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7 9 年 6 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之后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 介绍到了国内。此后有关部门展开了物流研究,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前期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起 到了重要作用,它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国际物流会议。正是有了这种国际学术交流,才使得中国在最近 20 多年的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中取得了较多成果。1987 年 1 月 5 日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在安徽蚌埠召开 了首届大型学术年会,这次会议对国内物流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毕竟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 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还不够,导致中国的物流研究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开展起来,但 也没有间断
METERAIL9 物流: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 中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1992 年 6 月,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后勤”。之后,日本后 勤系统协会不仅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英文“Logistic s”的日语片假名 注音,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 日前,在记者赴山东采访的旅途中,与几位邻座旅客朋友发生了“ 什么是物流”的争论。一位来自水电 物资系统的张先生说,顾名思义, “物流”就是物资流通的简称;据我所知,“物流”这个词还是物资流通系 统从国外引进的呢!来自铁路工程系统的方先生说,“物流”就是货物运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 道运输都包括在内,把货物从一地运到另一地,这就是物流。来自高等院校信息研究所的宁先生则说, “物 流”是在正确信息指引下,物质材料有价值的空间位移。来自解放军某部的秦少校说,在军队,物流就是后 勤,人员调动、武器装备运输、各种给养调配都属于物流. 一路上,大家各执己见,各陈其理,角度不 同,理解各异,一个“物流”被赋予了形形色色的内涵。为了“正本清源”,也为了求得“真经”,记者特地走 访了我国著名的物流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明珂博士。 何教授曾参与并执笔起草了我国的第一部“现代物流国家章程”—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现代 物流 “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入研究” (某物流专家的评价)。何教授指出,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物流”一词,实 际上是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称呼,语言学家们可能不会认同。现在使用的物流一词在翻译上是有问题的, 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作 为一个外来语没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正而已。现在,必须多费一些口舌进行解释, 否则就会造成人们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的更多误会。 中国“物流”来自日本 何教授介绍说,中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看看日本的物流概念的变化是有益的。日本的物流 定义,可以追溯到 1956 年日本向美国派出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考察团在美国发现,美国人讲的 “ Physical Distribution(P.D.)”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流通的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于是在考察报 告中对 Physica lDistribution(P.D.)进行了介绍,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日本产业界的重视,日本人就 把 P.D.译成日文“物の流”,1965 年更进一步简化为“物流”。 日本的物流概念产生之后,出现了一些物流研究机构,当时比较有名的是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 物流管理协会。面对物流的发展,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发展,两协会于 1992 年 6 月 2 日合并成 立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后勤”。但合并后的后勤系统协会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 既不用“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Logistics”的英文注音(日语片假名)。何教授指出,这种现象说明 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Distribution”,不仅仅是语词上的代换,而且从概念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 及概念的覆盖面上全面替换,这意味着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是当今物流发展的一种趋势。 何教授介绍了我国(大陆)“物流”概念引进与发展的历史。1979 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7 9 年 6 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之后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 介绍到了国内。此后有关部门展开了物流研究,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前期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起 到了重要作用,它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国际物流会议。正是有了这种国际学术交流,才使得中国在最近 20 多年的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中取得了较多成果。1987 年 1 月 5 日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在安徽蚌埠召开 了首届大型学术年会,这次会议对国内物流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毕竟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 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还不够,导致中国的物流研究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开展起来,但 也没有间断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领 域连锁经营的发展,以及 1997 年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落后的物流状况使国内外公司抱怨增多,引 起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1997 年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决定对物流的定义展 开研究,因物流术语关系其他很多相关行业,经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物流技术经济委员会牵头,由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 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一些企业参加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国 的物流术语标准数易其稿,充分说明统一人们对物流的认识的难度和复杂性。 中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根 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 户要求。” 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很快,物流定义受日本和美国的影响较深。台湾省的物流定义以“台湾物流 管理协会”于 1996 年 1 月给出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也是台湾物流界认可的定义,该定义如下:“物流是一 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 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物流”与“后勤”的关系 何教授指出,与物流的概念同时引进到国内的还有另一个词“配送”,但是这两个词在 1996 年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均未被收入。这样在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两个问题,即“物流”与“后勤”、“物 流”与“配送 ”概念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词的英文汉译,然后又将此汉语译成英语的对应关系问题,目前 是很混乱的。 何教授说,首先,考虑外来词的汉译问题。英文中的“Logistic s”在词典中的中文意思是“后勤” ,一 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物流”这样一个中文释义。为什么要翻译成“物流”而不是“后勤”呢?主要问题出在翻译 上。 根据上述可知,我国“物流”一词是从日文汉字的“物流”直接引用而来的,而日本是将美国的“Physi calDis-tribution”译成“物流”的,后来美国用“Logistics”替换了“Physical Distribu-tion”,对此,日本 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用 “物流”来翻译“Logistics”,即英文用词已经变化但英文的翻译没有变化; 另一种是直接根据“Logistics”的英文读音用日文的“ 片假名” 拼写出来,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这才是“原汁原 味”的“Logis tics”。实际上日本的专业物流学会和协会都采取后面一种态度,但企业界则还是继续使用原 有的翻译方法。 何教授说,“物流”在中国出现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中国本来就有“后勤”一词,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物流”刚刚引进之后,学术界根据日本的译法,把“PhysicalDistribution”译为“物流”,根据英汉字典的 译法,把“Logistics”译为“后勤”,当时着重普及和介绍的是“物流”而不是“后勤”。后来,美国物流管理协 会易名,把“Physic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后,中国却一直沿用“物流”的用法,因为经过几年的 宣传,“物流”的概念得到学术界很多专家的认可。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得出这个结论:“Logistics”对应的汉语翻译应该是“后勤”而不是“物流” ,将其翻 译成“物流”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历史错误。国外的用词及相应的翻译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变。 考虑到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接受了这个名称,现在也没有必要再去进行更正,我还是坚持将 “Logistics”翻译成 “物流” 的观点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领 域连锁经营的发展,以及 1997 年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落后的物流状况使国内外公司抱怨增多,引 起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1997 年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决定对物流的定义展 开研究,因物流术语关系其他很多相关行业,经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物流技术经济委员会牵头,由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 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一些企业参加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国 的物流术语标准数易其稿,充分说明统一人们对物流的认识的难度和复杂性。 中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根 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 户要求。” 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很快,物流定义受日本和美国的影响较深。台湾省的物流定义以“台湾物流 管理协会”于 1996 年 1 月给出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也是台湾物流界认可的定义,该定义如下:“物流是一 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 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物流”与“后勤”的关系 何教授指出,与物流的概念同时引进到国内的还有另一个词“配送”,但是这两个词在 1996 年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均未被收入。这样在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两个问题,即“物流”与“后勤”、“物 流”与“配送 ”概念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词的英文汉译,然后又将此汉语译成英语的对应关系问题,目前 是很混乱的。 何教授说,首先,考虑外来词的汉译问题。英文中的“Logistic s”在词典中的中文意思是“后勤” ,一 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物流”这样一个中文释义。为什么要翻译成“物流”而不是“后勤”呢?主要问题出在翻译 上。 根据上述可知,我国“物流”一词是从日文汉字的“物流”直接引用而来的,而日本是将美国的“Physi calDis-tribution”译成“物流”的,后来美国用“Logistics”替换了“Physical Distribu-tion”,对此,日本 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用 “物流”来翻译“Logistics”,即英文用词已经变化但英文的翻译没有变化; 另一种是直接根据“Logistics”的英文读音用日文的“ 片假名” 拼写出来,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这才是“原汁原 味”的“Logis tics”。实际上日本的专业物流学会和协会都采取后面一种态度,但企业界则还是继续使用原 有的翻译方法。 何教授说,“物流”在中国出现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中国本来就有“后勤”一词,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物流”刚刚引进之后,学术界根据日本的译法,把“PhysicalDistribution”译为“物流”,根据英汉字典的 译法,把“Logistics”译为“后勤”,当时着重普及和介绍的是“物流”而不是“后勤”。后来,美国物流管理协 会易名,把“Physic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后,中国却一直沿用“物流”的用法,因为经过几年的 宣传,“物流”的概念得到学术界很多专家的认可。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得出这个结论:“Logistics”对应的汉语翻译应该是“后勤”而不是“物流” ,将其翻 译成“物流”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历史错误。国外的用词及相应的翻译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变。 考虑到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接受了这个名称,现在也没有必要再去进行更正,我还是坚持将 “Logistics”翻译成 “物流” 的观点
当然,有人将“PhysicalDistribu-tion”说成是“传统物流”,而将“Logist ics”说成是“现代物流”,这显 然还是没有认识到概念的上述变化,因而是不成立的,与其这样翻译和理解,还不如将 “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成“销售物流”,而将 “Logistics”译成“供应链物流 ”,这还更符合实际一点, 因为,前者指的就是销售领域的物流,后来将它的范围扩展至整个供应链成为后者。 另一方面,有人意识到,尤其是搞军事后勤研究的专家认为“Log istics”应该按照字典译成“后勤 ”而 不是“物流”,但由于国内企业、事业、机关的“后勤”指的是行政性、事务性、接待性等非生产、经营性工 作,这种意义上的“后勤”不是由“物流”演变而来的“后勤”。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误解,大部分专家认为,还 是应该叫“物流” 。 何教授强调,近几年,从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主管部门的文件,到企业的宣传广告等,都用“物 流” 一词,2001 年 3 月,国家经贸委等 6 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物 流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直接指导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这一用语已经被广泛接受。 何教授还指出,在中国的军事领域,以前一直以“后勤”这个词来与国外的“Logistics”对应,其实,这 才是正确的翻译。现在,随着物流在民用领域的兴起,为了与民用领域进行衔接,中国军事领域也开始接 受并采用物流这个翻译方法,在军事上,翻译成“后勤”也是完全可以的。在中国,“物流”、“后勤”这两个 名词都是“Logi stic s”的正式译名。因此,应该对“Logistics”的两种翻译方式都认可,但在军队,还是应 该叫“后勤 ”,在地方和民用领域应该叫“物流
当然,有人将“PhysicalDistribu-tion”说成是“传统物流”,而将“Logist ics”说成是“现代物流”,这显 然还是没有认识到概念的上述变化,因而是不成立的,与其这样翻译和理解,还不如将 “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成“销售物流”,而将 “Logistics”译成“供应链物流 ”,这还更符合实际一点, 因为,前者指的就是销售领域的物流,后来将它的范围扩展至整个供应链成为后者。 另一方面,有人意识到,尤其是搞军事后勤研究的专家认为“Log istics”应该按照字典译成“后勤 ”而 不是“物流”,但由于国内企业、事业、机关的“后勤”指的是行政性、事务性、接待性等非生产、经营性工 作,这种意义上的“后勤”不是由“物流”演变而来的“后勤”。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误解,大部分专家认为,还 是应该叫“物流” 。 何教授强调,近几年,从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主管部门的文件,到企业的宣传广告等,都用“物 流” 一词,2001 年 3 月,国家经贸委等 6 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物 流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直接指导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这一用语已经被广泛接受。 何教授还指出,在中国的军事领域,以前一直以“后勤”这个词来与国外的“Logistics”对应,其实,这 才是正确的翻译。现在,随着物流在民用领域的兴起,为了与民用领域进行衔接,中国军事领域也开始接 受并采用物流这个翻译方法,在军事上,翻译成“后勤”也是完全可以的。在中国,“物流”、“后勤”这两个 名词都是“Logi stic s”的正式译名。因此,应该对“Logistics”的两种翻译方式都认可,但在军队,还是应 该叫“后勤 ”,在地方和民用领域应该叫“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