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获温州市一等奖 《忆儿时》教学设计 陈瑛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难以忘却的儿时往事,细细体味朴素自然的语言。 领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对儿时往事神往、忏悔等复杂感情。 课外延伸训练,懂得珍惜儿时美好的记忆,说说童年往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诵读、开放性表述等方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通过换词比较、选词填空、揣摩推敲等方法体会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 说说下面三首小诗的内容写的是什么事情? 诗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2:冲泥觅叶为蚕忙,到处园林叶尽荒。今日始知蚕食苦,不应空着绮罗裳, 诗3: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明确 这三首小诗的内容分别写的是钓鱼、养蚕、吃蟹,这三件事也正是《忆儿时》文章 所写的内容 二、说一说,理思路 这三首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与课文所写的是否相同?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阅读三首小诗与文章的感受就可。除了 谈所写的事件是相同的,还可以从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经过、渗透的感情等角度 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该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并板书。) 明确 文中三件事都与动物有关,蚕、蟹、鱼。三件事又与三位主要人物有关,分别是祖 母、父亲、王囡囡。 三、读读品品,体会朴素语言,领悟复杂感情。 探究 文章写于1927年,作者刚好30岁,而立之年的作者回忆儿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要求:结合文本语言说出理由。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这一设计是品读文本、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的回答是 随机生成、不可预约的。教师只有把握好文章的三个要点才能与学生顺利对话交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讨论,也可以有意识地以吃蟹为例子品读,其余两片段 让学生自主交流。) (一)吃蟹片段的要点: 细细揣摩句中三处“滋味”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 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
2008 年获温州市一等奖 《忆儿时》教学设计 陈 瑛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难以忘却的儿时往事,细细体味朴素自然的语言。 领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对儿时往事神往、忏悔等复杂感情。 课外延伸训练,懂得珍惜儿时美好的记忆,说说童年往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诵读、开放性表述等方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通过换词比较、选词填空、揣摩推敲等方法体会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说说下面三首小诗的内容写的是什么事情? 诗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 2:冲泥觅叶为蚕忙,到处园林叶尽荒。今日始知蚕食苦,不应空着绮罗裳。 诗 3:铁甲长戈死未忘, 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明确: 这三首小诗的内容分别写的是钓鱼、养蚕、吃蟹,这三件事也正是《忆儿时》文章 所写的内容。 二、说一说,理思路 这三首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与课文所写的是否相同?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阅读三首小诗与文章的感受就可。除了 谈所写的事件是相同的,还可以从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经过、渗透的感情等角度 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该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并板书。) 明确: 文中三件事都与动物有关,蚕、蟹、鱼。三件事又与三位主要人物有关,分别是祖 母、父亲、王囡囡。 三、读读品品,体会朴素语言,领悟复杂感情。 探究: 文章写于 1927 年,作者刚好 30 岁,而立之年的作者回忆儿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要求:结合文本语言说出理由。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这一设计是品读文本、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的回答是 随机生成、不可预约的。教师只有把握好文章的三个要点才能与学生顺利对话交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讨论,也可以有意识地以吃蟹为例子品读,其余两片段 让学生自主交流。) (一)吃蟹片段的要点: 1、细细揣摩句中三处“滋味”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 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
这滋味了 第一处的“滋味”是指蟹的好味道,11段“我”小时吃蟹时的动作“积存”“剥”“放” “拌”就充分体现作者儿吃蟹时是多么地津津有味。朗读时要联系生活经验,读出 满足的心情。第二处的“滋味”是指儿时与父亲一起吃蟹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如今父亲不在了,回忆这种“滋味”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哀伤与怀念。第三处的“滋 味”是作者“茹素”后不再尝蟹的味道,作者对生灵带有忏悔之情 2、父亲吃蟹的情景 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 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 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 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这段话中一是点拨父亲吃蟹的动词,“折”“开”“剔”“拼”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吃蟹 的风雅与艺术,说明了父亲是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二是点拨陈妈妈评价的话,两 处“蟹壳”意义不同,前者是吃得干净的蟹壳,后者的蟹壳是原义,包含着陈妈妈 对父亲极度赞扬之情。朗读时突出“真是”一词的重音和运用升调来读出感情。 3、父亲晚酌的情景 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 的碎磁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设身处地地想象感觉那种氛围 “一盏”灯、“一把”酒壶、“一只”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一只”猫, 黄昏时分陪伴的父亲的是数量为一的六种事物,静寂的的房间里只听得水烟筒发出 咕噜咕噜的响声,这六个“一”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孤独落寞的意味。且父亲使用的 是“紫砂酒壶”和“碎磁盖碗”,而不是“酒瓶”和“海口碗”,尽情体现文人的细 腻与雅致。父亲饮酒吃蟹,养猫伴读,与一般人不同,少了几分豪气与喧嚣,多了 几分温和与意趣。父亲如此孤单与落寂是因为“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 在家,每天吃酒看书”,饮酒吃蟹也是末代举人赋闲家居的无奈的聊资消遣的方式 深化 对于父亲命运的不济、心境的黯淡和生命的短暂这种种的际遇作者有着深深的 同情。父亲虽然早逝,作者却对他有一生的牵挂,他笔下数十年里反复出现的文字 向着读者缓缓倾诉这份真切而又感伤的感情。《过年》中“我的父亲孜孜兀兀地在穷 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之中度送短暂的一生,我想起了我感到无限的同情。”《辞缘缘堂》 中“我又梦见父亲晚酌的光景”“桌上照例是一壶酒,一盖碗热豆腐干,一盆麻酱油, 和一只老猫。父亲一边看书,一边用豆腐干下酒,时时摘下一粒豆腐干来喂老猫 那时我们得在地板间里闲玩一下。”“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就丁艰。丁艰后科举就 废。他的性情又廉洁而好静,一直闲居在老屋中,四十二岁上患肺病而命终在这地 板间里。我九岁上便是这老屋里的一个孤儿了。” 文中没有华丽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父亲的性情、作者的深情却力透纸 背,这不能不赞叹作者白描式的写法,这种平淡朴素的语言颇见作者的功力,这就 是丰子恺先生的写作风格“平易琐细寓深意,淡泊飘逸见真情”。 养蚕片段的要点 1、作者回忆儿时养蚕的乐趣充满了神往之情 同写养蚕的乐趣,作者用了四个不同的句子来表达 ①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 真是一年一度难得的乐事!
这滋味了。 第一处的“滋味”是指蟹的好味道,11 段“我”小时吃蟹时的动作“积存”“剥”“放” “拌”就充分体现作者儿吃蟹时是多么地津津有味。朗读时要联系生活经验,读出 满足的心情。第二处的“滋味”是指儿时与父亲一起吃蟹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如今父亲不在了,回忆这种“滋味”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哀伤与怀念。第三处的“滋 味”是作者“茹素”后不再尝蟹的味道,作者对生灵带有忏悔之情。 2、父亲吃蟹的情景: 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 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 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 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这段话中一是点拨父亲吃蟹的动词,“折”“开”“剔”“拼”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吃蟹 的风雅与艺术,说明了父亲是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二是点拨陈妈妈评价的话,两 处“蟹壳”意义不同,前者是吃得干净的蟹壳,后者的蟹壳是原义,包含着陈妈妈 对父亲极度赞扬之情。朗读时突出“真是”一词的重音和运用升调来读出感情。 3、父亲晚酌的情景: 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 的碎磁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设身处地地想象感觉那种氛围。 “一盏”灯、“一把”酒壶、“一只”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一只”猫, 黄昏时分陪伴的父亲的是数量为一的六种事物,静寂的的房间里只听得水烟筒发出 咕噜咕噜的响声,这六个“一”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孤独落寞的意味。且父亲使用的 是“紫砂酒壶”和“碎磁盖碗”,而不是“酒瓶”和“海口碗”,尽情体现文人的细 腻与雅致。父亲饮酒吃蟹,养猫伴读,与一般人不同,少了几分豪气与喧嚣,多了 几分温和与意趣。父亲如此孤单与落寂是因为“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 在家,每天吃酒看书”,饮酒吃蟹也是末代举人赋闲家居的无奈的聊资消遣的方式。 深化: 对于父亲命运的不济、心境的黯淡和生命的短暂这种种的际遇作者有着深深的 同情。父亲虽然早逝,作者却对他有一生的牵挂,他笔下数十年里反复出现的文字 向着读者缓缓倾诉这份真切而又感伤的感情。《过年》中“我的父亲孜孜兀兀地在穷 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之中度送短暂的一生,我想起了我感到无限的同情。”《辞缘缘堂》 中“我又梦见父亲晚酌的光景”“桌上照例是一壶酒,一盖碗热豆腐干,一盆麻酱油, 和一只老猫。父亲一边看书,一边用豆腐干下酒,时时摘下一粒豆腐干来喂老猫, 那时我们得在地板间里闲玩一下。”“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就丁艰。丁艰后科举就 废。他的性情又廉洁而好静,一直闲居在老屋中,四十二岁上患肺病而命终在这地 板间里。我九岁上便是这老屋里的一个孤儿了。” 文中没有华丽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父亲的性情、作者的深情却力透纸 背,这不能不赞叹作者白描式的写法,这种平淡朴素的语言颇见作者的功力,这就 是丰子恺先生的写作风格“平易琐细寓深意,淡泊飘逸见真情”。 (二)养蚕片段的要点: 1、作者回忆儿时养蚕的乐趣充满了神往之情: 同写养蚕的乐趣,作者用了四个不同的句子来表达。 ①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 真是一年一度难得的乐事!
②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 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③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④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①句作者运用比喻揭示岀跳板在孩子眼里的神秘性和可玩性,跳板就像棋盘一样 具有迷宫般极大的吸引力,能勾起孩子的探索欲望,且百玩不厌,这确是件很“有 趣”的事。“真是”一词写出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神往之情 ②句中一系列动词(走、翻落、压、喊、抱)不免透露着我的顽皮与天真,更有祖 母对我的深深关爱,这关爱中既有批评,又有长辈对晚辈的宠爱 ③句中“非常的空气”既指家里“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 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也指孩子“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这 是弥漫在家中的忙碌、快乐的气氛,大人忙小孩乐,用具的变换、食物的自由取食 都给孩子带来新奇感,小孩喜欢热闹、轻松和自由的心情用“只是”“非常”淋漓尽 致地表达出来了,难怪“收拾丝车”时“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寥落” ④孩子可以“无功受禄”地吃,不受大人的管束,随心所欲地“不断地”吃“多量 的”东西,这是何等惬意的好事!“又是”写出了作者的童年乐事不止一件 2、作者回忆儿时养蚕也充满着时过境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 ①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 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 作者把童年生活比作一出戏、一场童话,祖母等人已经退出了戏剧舞台,退出了人 生大舞台,况且“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原来作者是在这些人物的关爱中长大 的,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朗读时把 握加点字的重音,用感伤的语气读出对已逝亲人的深深怀念。 ②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 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七岁上祖母死了”,“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这些都给 我的童年生活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祖母去世使家里失却了喧腾热闹的气氛,父亲 早逝,9岁便失去父爱,独木难支的母亲无力养活大群子女,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 中年的二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五个姐弟先后死亡,读出作者对离世亲人的无限伤 怀、辛酸的感情,也有对幸福儿时生活的向往。 可适机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 1902年7岁父中举。祖母去世 1906年9岁父患肺病去世。 1906—1920年四位姐弟相继去世。 1927年30岁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佛教结缘。 3、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 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从上述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现在对儿时养蚕充满着深深的忏悔之情 (三)钓鱼片段的要点 1、回顾钓鱼的过程(选动词填空) 拉、捉、钩、穿、动、放 先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进,直到头部。然后下水去。浮珠一 要立刻,钩子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
②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 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③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④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①句作者运用比喻揭示出跳板在孩子眼里的神秘性和可玩性,跳板就像棋盘一样, 具有迷宫般极大的吸引力,能勾起孩子的探索欲望,且百玩不厌,这确是件很“有 趣”的事。“真是”一词写出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神往之情。 ②句中一系列动词(走、翻落、压、喊、抱)不免透露着我的顽皮与天真,更有祖 母对我的深深关爱,这关爱中既有批评,又有长辈对晚辈的宠爱。 ③句中“非常的空气”既指家里“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 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也指孩子“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这 是弥漫在家中的忙碌、快乐的气氛,大人忙小孩乐,用具的变换、食物的自由取食 都给孩子带来新奇感,小孩喜欢热闹、轻松和自由的心情用“只是”“非常”淋漓尽 致地表达出来了,难怪“收拾丝车”时“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寥落”。 ④孩子可以“无功受禄”地吃,不受大人的管束,随心所欲地“不断地”吃“多量 的”东西,这是何等惬意的好事!“又是”写出了作者的童年乐事不止一件。 2、作者回忆儿时养蚕也充满着时过境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 ①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 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 作者把童年生活比作一出戏、一场童话,祖母等人已经退出了戏剧舞台,退出了人 生大舞台,况且“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原来作者是在这些人物的关爱中长大 的,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朗读时把 握加点字的重音,用感伤的语气读出对已逝亲人的深深怀念。 ②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 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七岁上祖母死了”,“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这些都给 我的童年生活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祖母去世使家里失却了喧腾热闹的气氛,父亲 早逝,9 岁便失去父爱,独木难支的母亲无力养活大群子女,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 中年的二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五个姐弟先后死亡,读出作者对离世亲人的无限伤 怀、辛酸的感情,也有对幸福儿时生活的向往。 可适机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 1902 年 7 岁 父中举。祖母去世。 1906 年 9 岁 父患肺病去世。 1906—1920 年 四位姐弟相继去世。 1927 年 30 岁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佛教结缘。 3、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 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从上述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现在对儿时养蚕充满着深深的忏悔之情。 (三)钓鱼片段的要点: 1、回顾钓鱼的过程(选动词填空) 拉、 捉、 钩、 穿、 动、 放 先 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 进,直 到头部。然后 下水去。浮珠一 , 要立刻 ,钩子 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
短短几句话用了六个动词,除了“穿”字外,均不能互换,写得简洁有序 2、18段“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这段 话包含着作者两种感情,对“游钓之地”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生灵杀虐的忏悔之情 讨论交流总结 童年的三件事都“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重复出现的句子既是 作者的感情线索,也是文章的文眼。作者回忆儿时养蚕、吃蟹和钓鱼的经历,不仅 仅是对儿时趣事的神往,单纯的快乐,还有交织着时过境迁的一种怀念,对幼小生 灵的一种忏悔之情。他的文章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诗心”“童心”“佛心”三味 具全。他不仅散文随笔写得有特点,画的漫画也著名艺坛,他的许多漫画也是充满 童趣的。 四、看漫画,说童年 观看丰子恺的几幅童趣漫画(内容:放风筝、玩家家、搭积木、穿大人衣服)。要求 模仿课文,选取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几句话,或者说说回忆童年往事时的心情 学生习作示例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的,有趣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一回想起5岁的时候,就觉得 那时的我真是太可笑了。不信你听 那是我5岁的时候,妈妈买了一只小公鸡,小公鸡长得可漂亮了。一天,我听 说妈妈要杀小公鸡,急忙说:“不要杀,我要它陪我玩。”妈妈笑着说:“好,不杀它 可以,但它必须下蛋。”我一听说下蛋,就赶紧喂小公鸡食物。过了几天,见小公鸡 还没下蛋,于是我偷偷地跑进厨房,从碗里拿了个蛋,喊着:“小公鸡下蛋了。”妈 妈说:“好,今天就用这个蛋做菜吃。”我想,这下子它就不用死了。正想着妈妈拿 了鸡蛋,“啪”,蛋壳碎了,蛋清、蛋黄流不岀来,原来是个熟鸡蛋。妈妈笑了,决 定把小公鸡留下。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见别人家的公鸡,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几声。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点。 五、总结 1、这堂课我们跟随文章体会作者在而立之年回忆童年的复杂感情,也重温了我们的 童年,这一切都归功于丰子恺,认识下这位大作家。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以漫画著名艺坛。他的散文,先后 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 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 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形式灵活,信笔所 至,妙趣橫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国际友人曾赞誉他是 “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推荐阅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感受其朴素自然的语言 2、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 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人生如果没 有儿时,就没有纯粹的快乐,没有儿时的沉淀,就没有长大的灿烂。用我们的笔给 儿时生活保存一份鲜活美好的记忆,把课堂上的口述内容修改润色成文字片段,题 目为《忆儿时》 3、在李叔同作词的《忆儿时》歌曲中结束课堂教学(歌词: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 /曾把闲情/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短短几句话用了六个动词,除了“穿”字外,均不能互换,写得简洁有序。 2、18 段“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这段 话包含着作者两种感情,对“游钓之地”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生灵杀虐的忏悔之情。 讨论交流总结: 童年的三件事都“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重复出现的句子既是 作者的感情线索,也是文章的文眼。作者回忆儿时养蚕、吃蟹和钓鱼的经历,不仅 仅是对儿时趣事的神往,单纯的快乐,还有交织着时过境迁的一种怀念,对幼小生 灵的一种忏悔之情。他的文章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诗心”“童心”“佛心”三味 具全。他不仅散文随笔写得有特点,画的漫画也著名艺坛,他的许多漫画也是充满 童趣的。 四、看漫画,说童年 观看丰子恺的几幅童趣漫画(内容:放风筝、玩家家、搭积木、穿大人衣服)。要求 模仿课文,选取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几句话,或者说说回忆童年往事时的心情。 学生习作示例: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的,有趣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一回想起 5 岁的时候,就觉得 那时的我真是太可笑了。不信你听: 那是我 5 岁的时候,妈妈买了一只小公鸡,小公鸡长得可漂亮了。一天,我听 说妈妈要杀小公鸡,急忙说:“不要杀,我要它陪我玩。”妈妈笑着说:“好,不杀它 可以,但它必须下蛋。”我一听说下蛋,就赶紧喂小公鸡食物。过了几天,见小公鸡 还没下蛋,于是我偷偷地跑进厨房,从碗里拿了个蛋,喊着:“小公鸡下蛋了。”妈 妈说:“好,今天就用这个蛋做菜吃。”我想,这下子它就不用死了。正想着妈妈拿 了鸡蛋,“啪”,蛋壳碎了,蛋清、蛋黄流不出来,原来是个熟鸡蛋。妈妈笑了,决 定把小公鸡留下。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见别人家的公鸡,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几声。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点。 五、总结 1、这堂课我们跟随文章体会作者在而立之年回忆童年的复杂感情,也重温了我们的 童年,这一切都归功于丰子恺,认识下这位大作家。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以漫画著名艺坛。他的散文,先后 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 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 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形式灵活,信笔所 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国际友人曾赞誉他是 “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推荐阅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感受其朴素自然的语言。 2、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 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人生如果没 有儿时,就没有纯粹的快乐,没有儿时的沉淀,就没有长大的灿烂。用我们的笔给 儿时生活保存一份鲜活美好的记忆,把课堂上的口述内容修改润色成文字片段,题 目为《忆儿时》。 3、在李叔同作词的《忆儿时》歌曲中结束课堂教学(歌词: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 /曾把闲情/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