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李凭箜篌引 ⊙收获平台 认真读读下列词语,然后把词语用正楷在下列方格内抄写两遍 刁滑凛冽障碍清寥如洗颤栗雕琢亵渎曙光疲乏 通读《心血凝成的作品》全文,回答问题(第1题按下列要求摘录课文 有关语句回答)。 1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 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 海作品中的“风”。 冼星海住处的风 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 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答 2.这样把三种风结合起来写,有什么效果? 三、背诵《李凭箜篌引》,用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形容乐声悲凉 2.用华美物象比喻、形容乐声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欢快之 乐声之奇伟: 4.乐声的美妙使人产生了幻觉 5.物象的奇诡,比喻李凭的绝技: ⊙发展空间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 字胡”说明什么 张映光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 李凭箜篌引 ⊙收获平台 一、认真读读下列词语,然后把词语用正楷在下列方格内抄写两遍。 刁滑 凛冽 障碍 清寥如洗 颤栗 雕琢 亵渎 曙光 疲乏 二、通读《心血凝成的作品》全文,回答问题(第 1 题按下列要求摘录课文 有关语句回答)。 1.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 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 海作品中的“风”。 冼星海住处的风: 答: 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 答: 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答: 2.这样把三种风结合起来写,有什么效果? 答: 三、背诵《李凭箜篌引》,用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形容乐声悲凉: 。 2.用华美物象比喻、形容乐声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欢快之 美: 。 3.乐声之奇伟: 。 4.乐声的美妙使人产生了幻觉: 。 5.物象的奇诡,比喻李凭的绝技: 。 ⊙发展空间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 “一字胡”说明什么 张映光
期中考试,女儿的语文卷子上有一道题被扣分,那道题是:“鲁迅先生的 字胡表现了什么?” 我问女儿为什么会错,女儿说:“只答对了标准答案上的一点,第二点答错 了。”“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又问。女儿说:“标准答案是‘鲁迅的胡子表现 了他刚毅和坚强的性格。’我只答了‘刚毅’,‘坚强’没答上,答成了“有信 我之所以这么问来问去,说实话,是因为我也不懂,我根本没想过鲁迅先生 的一字胡还会有什么深刻寓义。我转身拿这一道题考一考也是读中文的孩子爸 爸,不料他也答不出,竟还面无愧色地说:“鲁迅留一字胡说明他喜欢一字胡呗, 不然斯大林留三羊胡子又怎么讲?”这是什么话! 类似的困惑不胜枚举。记得早在女儿上小学时曾有一次向我请教:“低垂” 的反义词是什么?我答:“高昂”。第二天,女儿作业本上一个大红叉叉赫然在 目,叉的便是那一题。女儿便有一点看不上我这个在大学里教中文混饭吃的老师 这对我有一点刺激的。于是在不久的一次家长会结束后,我斗胆就这个问题向女 儿的老师请教了一下,回答说:标准答案应是:“高举”。我不再说什么,我知 道任谁都抗不过标准答案。曾在报纸上读到过:有一个学生对巴金文章的分析被 老师判为错误后,因不服气而给巴金本人写信请教,巴金回信认为这个学生的分 析是对的,可老师坚持标准答案的说法认为这个学生的答案是错的。也就是说, 巴金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文章,他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只能算错。巴金尚且 如此,何况我辈? 我好友儿子的例子让我心悸不已。那是一个内秀而有主张的孩子,在沉重的 学业负担下,他时常流露出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有时,他会一个人躺在大楼顶 层的夜色里,用望远镜长时间地遥望夜空,与星星月亮说说心事。像这样的孩 自然不愿按部就班地死记课本的条文,他常会固执地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 答?为什么不能那样答?弄得他母亲忧心忡忡。今年,他参加中考,目标是早已 瞄准了一所省重点中学。这次中考的作文题是一—“我渴望……”,我渴望当个 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对社会有贡献的角色。可我好友的儿子却与众不同的写到: “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在这里,鸟是渴望的寄托物,变成小鸟又使渴望充满 了抒情色彩。我为这个题目喝彩。但是,按照题目写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就 能有好结果。这篇至关重要的作文最终给的是走题的分数。要知道,作文的失分 在千军万马的应试竞争中几乎是致命的。这个挺不错的孩子还仅仅是在想象中飞 了一飞便折断了翅膀,跌落在望眼欲穿的重点中学分数线下 (选自《繁星散文精品选》下册,有删改) 【乙文】 历史题该怎么考 张寿卿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 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査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 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 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 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 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 国100年打了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
期中考试,女儿的语文卷子上有一道题被扣分,那道题是:“鲁迅先生的一 字胡表现了什么?” 我问女儿为什么会错,女儿说:“只答对了标准答案上的一点,第二点答错 了。”“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又问。女儿说:“标准答案是‘鲁迅的胡子表现 了他刚毅和坚强的性格。’我只答了‘刚毅’,‘坚强’没答上,答成了‘有信 心了’。” 我之所以这么问来问去,说实话,是因为我也不懂,我根本没想过鲁迅先生 的一字胡还会有什么深刻寓义。我转身拿这一道题考一考也是读中文的孩子爸 爸,不料他也答不出,竟还面无愧色地说:“鲁迅留一字胡说明他喜欢一字胡呗, 不然斯大林留三羊胡子又怎么讲?”这是什么话! 类似的困惑不胜枚举。记得早在女儿上小学时曾有一次向我请教:“低垂” 的反义词是什么?我答:“高昂”。第二天,女儿作业本上一个大红叉叉赫然在 目,叉的便是那一题。女儿便有一点看不上我这个在大学里教中文混饭吃的老师, 这对我有一点刺激的。于是在不久的一次家长会结束后,我斗胆就这个问题向女 儿的老师请教了一下,回答说:标准答案应是:“高举”。我不再说什么,我知 道任谁都抗不过标准答案。曾在报纸上读到过:有一个学生对巴金文章的分析被 老师判为错误后,因不服气而给巴金本人写信请教,巴金回信认为这个学生的分 析是对的,可老师坚持标准答案的说法认为这个学生的答案是错的。也就是说, 巴金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文章,他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只能算错。巴金尚且 如此,何况我辈? 我好友儿子的例子让我心悸不已。那是一个内秀而有主张的孩子,在沉重的 学业负担下,他时常流露出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有时,他会一个人躺在大楼顶 层的夜色里,用望远镜长时间地遥望夜空,与星星月亮说说心事。像这样的孩子 自然不愿按部就班地死记课本的条文,他常会固执地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 答?为什么不能那样答?弄得他母亲忧心忡忡。今年,他参加中考,目标是早已 瞄准了一所省重点中学。这次中考的作文题是——“我渴望……”,我渴望当个 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对社会有贡献的角色。可我好友的儿子却与众不同的写到: “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在这里,鸟是渴望的寄托物,变成小鸟又使渴望充满 了抒情色彩。我为这个题目喝彩。但是,按照题目写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就 能有好结果。这篇至关重要的作文最终给的是走题的分数。要知道,作文的失分 在千军万马的应试竞争中几乎是致命的。这个挺不错的孩子还仅仅是在想象中飞 了一飞便折断了翅膀,跌落在望眼欲穿的重点中学分数线下。 (选自《繁星散文精品选》下册,有删改) 【乙文】 历史题该怎么考 张寿卿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 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 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 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 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 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 国 100 年打了一次仗,19 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 世纪打了
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我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 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 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 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选自《读者》2004年第20期有删改) 1.你说说甲文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说说乙文所述的中国与美、日历史考题的区别在哪里? 答 3.你认为甲文中我好友的儿子把作文写成“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有什么深 刻含义? *4.联系甲文第4小节揣摩老师为什么给我好友的儿子作文一个走题的分 数?他的文章如果出现在美、日老师的手上,你认为他可能会获得怎样的评价? 答 *5.甲乙两文反映的共同问题在下列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几乎每一年,我们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生物、 信息学竞赛,都能够获得一块又一块金牌。一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牌 选手”与“读书高手”,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我们的 学生在中学都行,而一到成年就不行了。奥赛金牌那么多,而诺贝尔奖我国至今 没有人获得。 材料二:在我们小学的课堂测试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题目是“冰融化 了变成了 有学生答案为“春天”被判错,老师说答案应该是“水” 材料三:据说1998年高考的语文卷子在“战胜脆弱”的作文题中出现了大 量雷同,竟有七成考生因为要战胜脆弱,便让自己的父母亡故。然后在文中大谈 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答: 6.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请你举出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两 文中完全不同的例子来,并作适当分析。 答
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 世纪如果我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 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 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 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选自《读者》2004 年第 20 期有删改) 1.你说说甲文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答: 2.说说乙文所述的中国与美、日历史考题的区别在哪里? 答: 3.你认为甲文中我好友的儿子把作文写成“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有什么深 刻含义? 答: *4.联系甲文第 4 小节揣摩老师为什么给我好友的儿子作文一个走题的分 数?他的文章如果出现在美、日老师的手上,你认为他可能会获得怎样的评价? 答: *5.甲乙两文反映的共同问题在下列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几乎每一年,我们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生物、 信息学竞赛,都能够获得一块又一块金牌。一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牌 选手”与“读书高手”,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我们的 学生在中学都行,而一到成年就不行了。奥赛金牌那么多,而诺贝尔奖我国至今 没有人获得。 材料二:在我们小学的课堂测试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题目是“冰融化 了变成了 ”。有学生答案为“春天”被判错,老师说答案应该是“水”。 材料三:据说 1998 年高考的语文卷子在“战胜脆弱”的作文题中出现了大 量雷同,竟有七成考生因为要战胜脆弱,便让自己的父母亡故。然后在文中大谈 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答: 6.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请你举出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两 文中完全不同的例子来,并作适当分析。 答:
⊙博闻广知 探究 1.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 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 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 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 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 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 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探究结 果 认真观察题为《三代人赶集》的一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1) 积累卡片 心有一得
⊙博闻广知 探 究 1.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 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 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 36 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 3000 个死者 的名字。 广岛:2001 年 8 月 6 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 221893 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 8 月 6 日,举行悼念大会,8 月 15 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 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 1985 年才开始,1997 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 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 2000 左右,最多不到 1 万人,占人口的 1/2800 或 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 5 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 1/21…… 探究结 果: 2.认真观察题为《三代人赶集》的一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1) (2) (3) 积累卡片 心 有 一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