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案 学习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 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相关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 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 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 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 《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煕元年,当时没冇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 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徳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谂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徳修养和政治议论 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晢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蔬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1 《大学》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 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相关知识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 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 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 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 《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 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 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译文】 第二段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妤妤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第三段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第四投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 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 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第五段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 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憤
2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译文】 第二段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第四段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 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 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第五段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 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
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 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 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3.《大学》的论逑可谓“微言大义刀,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3 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 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 四、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大学》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 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相关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 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 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 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 《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煕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 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徳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谂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徳修养和政治议论 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晢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蔬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諍;内心宁静,遇事就
4 《大学》节选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 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相关知识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 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 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 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 《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 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 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
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夭下万物都 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炲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夭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 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 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 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 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 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夭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译文】从夭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 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丛来没有这样的事 情。 第二段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 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 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泂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 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三段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 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 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 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 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 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 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 们认为怠幔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 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 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5 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 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 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 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 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 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 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 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情。 第二段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 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 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 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 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 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 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 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 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 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 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 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 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 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 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 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憤 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 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 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 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 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 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 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 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 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县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囯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 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冇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 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吐 四、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庋,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夭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夭下是齐家的扩大和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夭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 第五段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 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 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 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 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 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 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 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 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 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 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 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 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 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 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四、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 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夭下必先治囯,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 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县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 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贲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玶,要要 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 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
7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 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 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 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 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独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