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 语言基础: 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无所不至: ③中庸之道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 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 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 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因为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 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 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 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 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 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1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 一、语言基础: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无所不至: ③中庸之道: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 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 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 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 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 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 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 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 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 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 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 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 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 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贩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 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 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l.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蜥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四、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 (一)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 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 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
2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 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 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 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 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 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 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 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四、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 14-16 题。 (一)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 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 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
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 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 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 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 胜诸国,统一中原,不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 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 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 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慘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 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二)徙木立信:(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予不信,请罄其说罄:说详尽、完整 B.举国疲劳,不堪言状堪:不能够 C.尚军功以树国威 尚:崇尚 D.孥贫怠以绝消耗 孥:以……为奴 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恐民之不信 B.法令而善/民何惮而不信 C.乃必徙木以立信者/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D.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认为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 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 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 B.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 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秦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惮而不信” 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 C.只有人民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那些已经制定的“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政府特别 是政府官员和办事人员才会拥有“取信于民”的优良作风和效率, D.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 的深层原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
3 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 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 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 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 胜诸国,统一中原,不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 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 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 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 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二)徙木立信:(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罄:说详尽、完整 B.举国疲劳,不堪.言状 堪:不能够 C.尚.军功以树国威 尚:崇尚 D.孥.贫怠以绝消耗 孥:以……为奴 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 / 恐民之.不信 B.法令而.善/ 民何惮而.不信 C.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D.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认为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 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 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 B.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 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秦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惮而不信” 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 C.只有人民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那些已经制定的“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政府特别 是政府官员和办事人员才会拥有“取信于民”的优良作风和效率,。 D.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 的深层原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0 题。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
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 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 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 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 自己无情的拋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 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 美的部分拋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 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 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 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 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兔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 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 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 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 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 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 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 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 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
4 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 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 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 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 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 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 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 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 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 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 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 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 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 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 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 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 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 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 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
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 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 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 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 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 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 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 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 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 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 近。 17.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8.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19.第③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分) 20.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含贬义。③儒家指待人接物不过分 也无不及,后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2.B3.A4.A5.D6.A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 例子的论证方法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 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 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 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 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10.C11.D 12.C13.C14B15C16、C
5 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 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 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 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 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 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 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 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 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 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 近。 17.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 分) 18.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 分) 19.第③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 分) 20.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含贬义。③儒家指待人接物不过分 也无不及,后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 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 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 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 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 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14B 15C16、C
译文(一):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 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 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 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 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们信任(法令),又哪 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 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 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 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 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 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 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 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 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 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 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译文(二):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 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 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17.(4分)恋物:对祖居之地的牵挂(或对故地、对家的依恋)。自恋:对自己生命与韶光的悲悼(或对岁 月逝去的哀叹、对自我的悲怜)。(每个词语2分,意思对即可)18.(4分)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 的角度来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与生命同来俱在的愁思。(两个要 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19.(6分)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或生命的家宅)无法返回:②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即便置身于家乡,也仍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两个要点,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不同意。作者认为乡愁是对自己的生命与大好年华逝去的悲悼,生命的家宅尽管永远无法返回 但是旅人永远改不了那份对故乡的执著而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作者表达的感情虽略显伤感而不消沉。 意。围绕“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ˆ“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等角度谈,自圆其说即可 6
6 译文(一):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 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 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 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 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们信任(法令),又哪 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 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 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 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 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 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 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 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 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 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 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译文(二):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 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 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17.(4 分)恋物:对祖居之地的牵挂(或对故地、对家的依恋)。自恋:对自己生命与韶光的悲悼(或对岁 月逝去的哀叹、对自我的悲怜)。(每个词语 2 分,意思对即可)18.(4 分)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 的角度来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与生命同来俱在的愁思。(两个要 点,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9.(6 分)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或生命的家宅)无法返回;②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即便置身于家乡,也仍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两个要点,每个要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20.(6 分)不同意。作者认为乡愁是对自己的生命与大好年华逝去的悲悼,生命的家宅尽管永远无法返回, 但是旅人永远改不了那份对故乡的执著而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作者表达的感情虽略显伤感而不消沉。同 意。围绕“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等角度谈,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