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 任课班级:资环2010-1班 任课教师:自然地理课程组 师范学院地理系资环教研室 2010一2011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 任课班级:资环 2010-1 班 任课教师:自然地理课程组 师范学院 地理系 资环教研室 2010 — 2011 学年 第一学期
姓名 高素芳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48+8 使用教材 伍光和主编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并适当介 程 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 础知识。 目 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 的 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章次 章名 学时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2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2 第五节 气候变化 2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05 第五节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第六节 河流 2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1 第八节 地下水 1 第九节 冰川 2 2
2 姓名 高素芳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48+8 使用教材 伍光和 主编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并适当介 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 础知识。 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 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时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2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2 第五节 气候变化 2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0.5 第五节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第六节 河流 2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1 第八节 地下水 1 第九节 冰川 2
第三章 土壤圈 10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1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2 时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20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2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第六节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第三节 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研究 1
3 学 时 分 配 第三章 土壤圈 10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2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20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2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2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第四节 生态系统 2 第五节 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第三节 自然区划 1 土地类型研究 1
人地关系研究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大气的热能来源 督蓄 2.掌握能量在地-气系统中运行情况,掌握气温的分布情况 1.大气的成分一一干洁空气、水汽 2.大气的结构一一质量、压力、分层 3.大气的热能 教学内容 (1)太阳辐射 (2)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 (3)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情况 [重点]:大气的热辐射特征:气温的形成、分布及变化特征 教学重、 [难点]:大气的热量平衡特征 难点及 教学方法 [仿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讨论与作业 2.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思考题]:1.何谓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各项收 支情况在气候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 忠考趣 [作业题]: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性质如 阅读材料 何? 2.大气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素?
4 人地关系研究 1 教学 目的 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大气的热能来源 2.掌握能量在地-气系统中运行情况,掌握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 学 内 容 1. 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 2. 大气的结构——质量、压力、分层 3. 大气的热能 (1)太阳辐射 (2)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 (3)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 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情况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大气的热辐射特征;气温的形成、分布及变化特征 [难点]:大气的热量平衡特征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讨论与作业 2. 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何谓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各项收 支情况在气候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题]:1.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性质如 何? 2.大气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素?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 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教学 1.了解大气的水分特征和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 目的 2.掌握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1.大气湿度 (1)湿度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 学 (2)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2.蒸发和凝结 容 3.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2)降水的类型: (3)降水的时间变化:(4)降水的地理分布: [重点: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 [难点]:大气降水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布规律 难点及 教学方法 方法:1.讲述法与图示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利用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思考题]: 1.空气湿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 作业 区别? 思考题 2.当云中冰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时,哪些云滴会蒸发?哪 阅读材料 些云滴会凝结? [作业题]:1.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5
5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了解大气的水分特征和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 学 内 容 1. 大气湿度 (1)湿度概念及表示方法 (2)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2. 蒸发和凝结 3. 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 (2)降水的类型; (3)降水的时间变化; (4)降水的地理分布;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大气降水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布规律 [方法]:1. 讲述法与图示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 利用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空气湿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2.当云中冰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时,哪些云滴会蒸发?哪 些云滴会凝结? [作业题]: 1. 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教学 1.掌握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特征 目的 2.掌握主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1.大气的水平运动 (1)作用于空气的力一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举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学 (3)风随高度的变化 2.大气环流一一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风 (2)气旋和反气旋 [重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动力: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 教学重、 难点及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 教学方法 [方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模型、图示与视频 2.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思考题: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什 作业 么影响? 思考题 [作业题]:1.什么叫气压?气压谁高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材料 2.锋如何分类?各类型的天气特征如何?
6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掌握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特征 2. 掌握主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教 学 内 容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1)作用于空气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3)风随高度的变化 2. 大气环流——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风 (2)气旋和反气旋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动力;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模型、图示与视频 2. 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什 么影响? [作业题]:1. 什么叫气压?气压谁高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2.锋如何分类?各类型的天气特征如何?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 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教学 1.了解气候的形成机理:掌握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目的 2.掌握掌握气候的形成因子与气候分带 1.气候和气候系统 举 2.气候的形成 兴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内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容 (3)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3.气候带与气候型 [重点: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 教学重、 [难点]: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原因 难点及 仿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图示、讨论与作业 教学方法 2.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思考题]:1.试从气候特征和地理分布说明地中海式气候与季 作业 风气候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 思考题 阅读材料 [作业题]:1.试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差别。 2.何为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产生的? >
7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了解气候的形成机理;掌握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掌握气候的形成因子与气候分带 教 学 内 容 1. 气候和气候系统 2. 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3)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3.气候带与气候型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 [难点]: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原因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图示、讨论与作业 2. 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试从气候特征和地理分布说明地中海式气候与季 风气候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 [作业题]: 1. 试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差别。 2. 何为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产生的?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教学 1.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目的 2.掌握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了解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1.气候变化简史 2.气候变化的原因 教 (1)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学 的 (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1)变冷说 (2)变暖说 [重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教学重、 [难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及 教学方法 [方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利用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思考题]:1.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将会 作业 产生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效应? 思考题 阅读材料 [作业题:1.近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2.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8
8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2. 掌握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了解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教 学 内 容 1. 气候变化简史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1)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1)变冷说 (2)变暖说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难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 利用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将会 产生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效应? [作业题]:1. 近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2.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 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1.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及分布特征: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 全球水量平衡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目的 2.了解海洋的起源、海水成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学 3.海洋的起源 $ 4.世界大洋及其分类 费 5.海及分类、海水的组成 6.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水量平衡、海水的理化性质 敦教学重、 [难点]:全球水量平衡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难点及 [方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讲述法、图示法与作业 教学方法 2.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思考题]:1.用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黄河断流的影响因子。 作业 思考题 2.能否依赖水量平衡方程式阐明某地增加可利用水量的具体 措施? 阅读材料 [作业题]:1.何谓水循环?产生原因是什么?
9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及分布特征;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全球水量平衡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2.了解海洋的起源、海水成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教 学 内 容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3. 海洋的起源 4.世界大洋及其分类 5.海及分类、海水的组成 6.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水量平衡、海水的理化性质 [难点]:全球水量平衡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讲述法、图示法与作业 2. 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用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黄河断流的影响因子。 2. 能否依赖水量平衡方程式阐明某地增加可利用水量的具体 措施? [作业题]:1.何谓水循环?产生原因是什么?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1.掌握海水运动的类型、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 目的 2.掌握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其地理意义:了解海洋资源功能 和海洋环境特征的基本知识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举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4.海平面变化 内 5.海洋资源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扩 容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重点]: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地理意义:海水的运动 教学重、 [难点]:海水的运动 难点及 教学方法 方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视频 2.通过图示、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思考题]:1.海水运动对地球环境有何贡献? 作业 思考题 [作业题]:1.分析大陆海洋大气三者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输 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阅读材料
10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掌握海水运动的类型、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2. 掌握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其地理意义;了解海洋资源功能 和海洋环境特征的基本知识 教 学 内 容 1. 潮汐与潮流 2. 海洋中的波浪 3. 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4. 海平面变化 5. 海洋资源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地理意义;海水的运动 [难点]:海水的运动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视频 2. 通过图示、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海水运动对地球环境有何贡献? [作业题]:1. 分析大陆-海洋-大气三者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输 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