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二)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课程组
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二)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 自 然地 理 课 程组
《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号:07446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本课程课内学时:48 学分:3 一、教学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的字宙环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气候、海洋水和陆地 水、地貌、士壤、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三、教学要求 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成就,为 了配合理论内容的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大气和气候 10学时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学时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学时
1 《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 Physical geography ) 课程编号:07446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本课程课内学时:48 学分:3 一、教学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气候、海洋水和陆地 水、地貌、土壤、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三、教学要求 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成就,为 了配合理论内容的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学时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学时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 学时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学时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学时 第五节:气候变化 2学时 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 10学时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学时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学时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学时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学时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学时 第六节:河流 2学时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学时 第八节:地下水 1学时 第九节:冰川 2学时 第三章土壤圈 10学时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学时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学时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学时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2学时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学时 第四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2学时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2学时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2学时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学时 第四节:生态系统 2学时 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学时 第六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学时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学时 第五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休性 1学时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学时
2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学时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 学时 第五节:气候变化 2 学时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学时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学时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学时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 学时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 学时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学时 第六节:河流 2 学时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 学时 第八节:地下水 1 学时 第九节:冰川 2 学时 第三章 土壤圈 10 学时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 学时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学时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学时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2 学时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学时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学时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2 学时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2 学时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学时 第四节:生态系统 2 学时 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学时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学时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学时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学时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学时
第三节:自然区划 1学时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学时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1学时 五、教学重点难点 以下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大气和气候 散学基本要求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 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 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 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 环流形成的机制。掌握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了解并掌握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大气湿度 (2)蒸发和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4)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
3 第三节:自然区划 1 学时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1 学时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1 学时 五、教学重点难点 以下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 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 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 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 环流形成的机制。掌握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了解并掌握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 大气的成分 (2) 大气的结构 (3) 大气的热能 (4) 气温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1) 大气湿度 (2) 蒸发和凝结 (3) 水汽的凝结现象 (4) 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简 (2)气候变化的原因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水量平衡原理:了解洋流的模式 和主要洋流: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 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掌握河流补给的形 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 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地球上水的分布
4 (2) 大气环流 (3) 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1) 气候和气候系统 (2) 气候的形成 (3)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 气候变化 (1) 气候变化简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3) 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 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水量平衡原理;了解洋流的模式 和主要洋流;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 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掌握河流补给的形 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 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海洋的起源 (2)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海及其分类 (4)海水的组成 (5)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1)7万年米的海平面变化 (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1)河流、水系和流域 (2)水情要素 (3)河川径流 (4)河流的补给 (5)流域的水量平衡 (6)河流的分类 (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湖泊 (2)沼泽
5 (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海洋的起源 (2) 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 海及其分类 (4) 海水的组成 (5)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潮汐与潮流 (2) 海洋中的波浪 (3) 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1) 7 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 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 21 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1) 海洋资源 (2)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1) 河流、水系和流域 (2) 水情要素 (3) 河川径流 (4) 河流的补给 (5) 流域的水量平衡 (6) 河流的分类 (7)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1) 湖泊 (2) 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岩石的水理性质 (3)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湖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流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海洋环境保护 7、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第三章 土壤圈 敦学基本要求 掌握土,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学说, 各成士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士过程,士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 干早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土壤 的分类,世界士壤的分布,士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内容 6
6 第八节 地下水 (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 岩石的水理性质 (3)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 冰川 (1)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 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 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流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海洋环境保护 7、 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第三章 土壤圈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学说, 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 干旱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土壤 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土形态 (4)土壤物质组成 (1)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成土因素学说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主要成土过稻 第三节土壤成分及空间分布规律 (1)土壤分类 (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 (4)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5)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士壤类型特征 (1)有机土 (2)人为士 (3)灰土 (4)火山灰士 (5)铁铝土 (6)变性士 (7)干旱士 (8)盐成士 (9)潜有士 (10)均腐士 (11)富铁士 (12)淋溶士
7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1)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土壤形态 (4) 土壤物质组成 (1) 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 成土因素学说 (2)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成分及空间分布规律 (1) 土壤分类 (2)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3)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4)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5) 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1) 有机土 (2) 人为土 (3) 灰土 (4) 火山灰土 (5) 铁铝土 (6) 变性土 (7) 干旱土 (8) 盐成土 (9) 潜育土 (10) 均腐土 (11) 富铁土 (12) 淋溶土
(13)雏形土 (14)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土壤资源的概念 (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3)土壤资源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分布 5、各种成土过程 6、土壤资源的丧失、退化的原因及其改良、保护 第四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木特征,生态系统的 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 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 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1)原核生物界 (2)原生生物界 (3)植物界 (4)真菌界 (5)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8 (13) 雏形土 (14) 新成土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 土壤资源的概念 (2) 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3) 土壤资源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分布 5、 各种成土过程 6*、土壤资源的丧失、退化的原因及其改良、保护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 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 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 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1) 原核生物界 (2) 原生生物界 (3) 植物界 (4) 真菌界 (5) 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生态因子与生物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2)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3)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农业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祝及其威胁状况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气候要素、土壤、地形、生物、人类活动对植物适应的影响和植物对地理环境的指 示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5*、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9 (2) 生态因子与生物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2) 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2)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农业生态系统 (2) 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 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气候要素、土壤、地形、生物、人类活动对植物适应的影响和植物对地理环境的指 示意义 2、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