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论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以(大气)为 研究对象。用(气象要素)表示。 2.天气学是研究(地理条件)不同的区域内所发生的(天气过程)的(成因)及(演变)规律, 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以(预报天气)为研究对象。 3.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的(状态)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4.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气候(形成原因人、(分布类型入、(变化)规律的科学,以(气候)为 研究对象。 5.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入(大气环流)人(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 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天气学是气候学的(基础),气候学是(气象学)和(天气 学)的综合。 7.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史经过了(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和(发展)时期。 8.(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在气候系统的五个子系统中(大气圈)是主体 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 9.大气中物质的存在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固态) 10.地面一90km的范围中大气的组成是(干洁空气入、(周体杂质人、(液体微粒), 1山.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氧、氩),此外还有含量不定的(固体杂质)、(液 体微粒)。 12.干空气是指不包含(水汽)、(固体杂质入(液体微粒)的大气。其含量占整个大气的(99.97) ,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占干空气的(99.97)%:次要成分是(臭氧、二氧化碳、氖、氨 氙),占干空气的(0.03)%。 13.90km以下大气的分子量是(28.966),90km以上大气主要成分是(氧、氨)。 14.大气中的氧参与有机物的(腐败)、(氧化)、(燃烧)过程。 15.C0在大气中具有(时空)分布特点。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太阳)和(地面) 的长波辐射。 16.0的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暖,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状态)。 17.大气中的水汽量随高度而(而减少),随纬度而(减少)。 18.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三态)变化的气体,可以吸收来自于地表的(长波)辐射,也可以放出 (长波)辐射。 1
1 第一章 引论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 大气 )中的一切( 物理现象 )和(物理过程 )的科学,以( 大气 )为 研究对象。用( 气象要素 )表示。 2.天气学是研究( 地理条件 )不同的区域内所发生的( 天气过程 )的( 成因 )及( 演变 )规律, 并在( 天气预报 )上应用的科学,以( 预报天气 )为研究对象。 3.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 某一瞬间 )或( 某一短时间 )内大气中的( 状态 )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4.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形成原因 )、( 分布类型 )、( 变化 )规律的科学,以( 气候 )为 研究对象。 5.气候是指在( 太阳辐射 )、( 大气环流 )、( 下垫面性质 )和( 人类活动 )长时间相互作用下, 在某一时段内大量( 天气过程 )的综合。 6.气象学是气候学的( 基础 ),天气学是气候学的( 基础 ),气候学是( 气象学 )和( 天气 学 )的综合。 7.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史经过了(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和(发展)时期。 8.( 太阳辐射 )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在气候系统的五个子系统中(大气圈)是主体 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 9.大气中物质的存在有三种形态,即( 气态 )、( 液态 )、( 固态 ) 10.地面—90km 的范围中大气的组成是( 干洁空气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 11.大气是( 多种气体 )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氧、氩),此外还有含量不定的(固体杂质)、(液 体微粒)。 12.干空气是指不包含( 水汽 )、(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的大气。其含量占整个大气的(99.97) %,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占干空气的(99.97)%;次要成分是(臭氧 、二氧化碳 、氖 、 氪 、 氙 ),占干空气的( 0.03 )%。 13.90km 以下大气的分子量是(28.966 ),90km 以上大气主要成分是( 氧 、氮 )。 14.大气中的氧参与有机物的(腐败)、(氧化)、( 燃烧 )过程。 15.CO2 在大气中具有( 时空 )分布特点。参与植物的( 光合 )作用,能吸收( 太阳 )和( 地面 ) 的长波辐射。 16.O3 的作用是( 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大气增暖,另一个作用就是( 改变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状态 )。 17.大气中的水汽量随高度而( 而减少 ),随纬度而( 减少 )。 18.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 三态 )变化的气体,可以吸收来自于地表的(长波 )辐射,也可以放出 ( 长波 )辐射
19.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具有(时空)分布特点,其作用是(凝结核)和(散射太阳辐射)。 20.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入、(冰品)等水汽凝结物 21.在(0)C、(760)mhg条件下,(50)%的大气集中距地面(55)km以下的层次中 离地(36-1000)km的大气中质量仅占(1)%,大气中的(质量)和(密度)随高度而 逐渐变小 22.气象学规定在大气中有(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称为(物理高度),其高度为(1200)km。 密度法规定的大气上界高度为(2000-3000)km。 23.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大气(温度)人(成分人(水汽)和(电荷)将大气分为(5)个层次。 24.对流层的上界因纬度而不同,低纬(高),高纬(低):又因季节而不同,夏季(高),冬季 (低)。在本层中集中了(3/4)大气,(90%)水汽。 25.对流层中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0.65)℃/100m。 26.在对流层中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为三层。最下层称为(摩擦层),范围是(地面一2公 里)km。 27.(热)层又称电离层,具有(无线电反射)的能力。 28.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 29.气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单位面积上空气柱内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 30.在气象学上,气压的单位是(b)、(hpa入(mllg) 31.标准大气压是指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所测到的水银柱的为高度为 (760mg)的大气压强。 32.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有(℃)、(K)和(下) 33.气温高低的实质就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 34.摄氏温标与绝对温标换算的表达式是(T-273.15=t) 35.湿度是指表示大气(湖湿)程度的物理量 36.比湿的表达式是(q=m。/ma+m.) 37,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和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达式是(= e/E×100% 38.饱和差的表达式是(d=E-e) 39.在空气混度的物理量中,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有(e、E、q、r、Td),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有(f、d、Td) 40.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地面风用(16方位)表示,高空风用(方位度数)表示,ME表示(东北偏 北)风,SSW(西南偏南)风
2 19.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具有( 时空 )分布特点,其作用是( 凝结核 )和( 散射太阳辐射 )。 20.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 水滴 )、(冰晶 )等水汽凝结物 21.在( 0 )℃、( 760 )mmhg 条件下,( 50 )%的大气集中距地面( 5.5 )km 以下的层次中, 离地( 36—1000 )km 的大气中质量仅占( 1 )%,大气中的( 质量 )和( 密度 )随高度而 逐渐变小。 22.气象学规定在大气中有( 极光 )出现的最大高度,称为( 物理高度 ),其高度为( 1200 )km。 密度法规定的大气上界高度为( 2000—3000 )km。 23.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大气( 温度 )、( 成分 )、( 水汽 )和( 电荷 )将大气分为( 5 )个层次。 24.对流层的上界因纬度而不同,低纬( 高 ),高纬( 低 );又因季节而不同,夏季( 高 ),冬季 ( 低 )。在本层中集中了( 3/4 )大气,( 90% )水汽。 25.对流层中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 0.65 )℃/100m。 26.在对流层中按( 气流 )和( 天气现象 )分为三层。最下层称为( 摩擦层 ),范围是( 地面—2 公 里 )km。 27.( 热 )层又称电离层,具有( 无线电反射 )的能力。 28.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称为( 气象要素 ) 29.气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内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 ) 30.在气象学上,气压的单位是( mb )、( hpa )、( mmHg ) 31.标准大气压是指在( 纬度为 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 0 )℃时,所测到的水银柱的为高度为 ( 760mmHg )的大气压强。 32.气温表示大气( 冷热 )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有( ℃ )、( K )和( F ) 33.气温高低的实质就是( 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 ) 34.摄氏温标与绝对温标换算的表达式是( T - 273.15 = t ) 35.湿度是指表示大气( 潮湿 )程度的物理量 36.比湿的表达式是( q = mw /md + mw ) 37.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 实际水汽压 )和同温度下的( 饱和水汽压 )的百分比,表达式是( f = e /E ×100% ) 38.饱和差的表达式是( d =E - e ) 39.在空气湿度的物理量中,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有( e、E、q、r、 Td ),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有( f、d、Td ) 40.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地面风用( 16 方位 )表示,高空风用( 方位度数 )表示,NNE 表示( 东北偏 北 )风,SSW( 西南偏南 )风
41.空气的状态用(密度、体积、压强、温度)表示 4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pv/T=常量) 43.干空气状态方程的表达式是(p=pRT) 二、选择题: ()1.属于气象学研究范畴的是: a.风、雨b.冷却、蒸发c.雪d.台风、龙卷 ()2.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 a.霜b.台风c.凝结、温度d.龙卷 ()3.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 a.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 c.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 d.a和b ()4.0-90m范围内,大气的组成是 a.干洁空气b.0, c.杂质与微粒d.水汽 ()5.干空气是指不包含()的大气。 a.水汽b.杂质 c.惰性气体 d.液体微粒 ()6.干空气占整个空气质量的()%。 a99.97 b.99.96 c.99.98 d.99.99 ()7.90km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a.臭氧 b.氮 c氧 d.氩 ()8.大气中可以产生氧的过程是。 a.离子交换 b.光合作用 c.闪电 d.水的电解 ()9.的作用是 a.参与有机物的分解b.缓解氧化c.吸收长波辐射d.肥料 ()10.臭氧最多分布在 a.20-30kmbh.20-25kmc.15-25kmd.15-30km ()11.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作用是 a.破坏能见度 b.减弱地面长波辐射 c水汽的凝结核心 d.吸收太阳辐射 ()12.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是 a.臭氧b.水汽c.二氧化碳d.固体杂质 3
3 41.空气的状态用( 密度 、体积 、 压强 、 温度 )表示 4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 pv/T = 常量 ) 43.干空气状态方程的表达式是( p = ρRd T ) 二、选择题: ( )1.属于气象学研究范畴的是: a.风、雨 b. 冷却、蒸发 c. 雪 d.台风、龙卷 ( )2.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 a.霜 b.台风 c.凝结、温度 d.龙卷 ( )3.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 a.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 c.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 d.a 和 b ( )4.0- 90km 范围内,大气的组成是 a.干洁空气 b.O2 c.杂质与微粒 d.水汽 ( )5.干空气是指不包含( )的大气。 a.水汽 b.杂质 c.惰性气体 d.液体微粒 ( )6.干空气占整个空气质量的( )%。 a.99.97 b.99.96 c.99.98 d.99.99 ( )7.90km 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a.臭氧 b.氮 c.氧 d.氩 ( )8.大气中可以产生氧的过程是。 a.离子交换 b.光合作用 c.闪电 d.水的电解 ( )9.氮的作用是 a.参与有机物的分解 b.缓解氧化 c.吸收长波辐射 d.肥料 ( )10.臭氧最多分布在 a.20 – 30km b.20 – 25km c.15 – 25km d.15—30km ( )11.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作用是 a.破坏能见度 b.减弱地面长波辐射 c.水汽的凝结核心 d.吸收太阳辐射 ( )12.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是 a.臭氧 b.水汽 c.二氧化碳 d.固体杂质
()13.物理上界的高度是 a.2000kmb.1000kmc.1200kmd.3000-4000km ()14.密度法规定的大气上界的电子浓度是()个/cm,质点浓度是()个/cm,高度是()km。 a.10-102b.102-105c.103-10 a.1 b.2 c.3 a2000b.3000c.2000-3000 ()15.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 a.大气温度b.水汽 c.大气成分 d.垂直运动状况 ()16.对流层在低纬的上界高度是 a.13-14kmb.15-16kmc.17-18kmd.19-20km ()17.在对流层中,因()而分()层 a.气温b.气流c,天气现象d水汽分布 a.3b.2c.4 ()18.对流层中()层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层次 a.1b.2c.3 d.4d.5 ()19.平流层中的温度升高是因为 a.臭氧多b.氮、氧分子多c.空气运动快d.太阳紫外线丰富 ()20.中间层温度随高度而(),原因是() a降低b.升度 c.不变 d.先降后升 a臭氧b.氨、氧分子c,太阳辐射 1氮氧所需的太阳镅射被上一层吸收掉了 ()21.在中间层的()km处,仅白天出现一个电离D层 a.60-70b.60-80c.60-90d.70-90 ()22.具有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的是 a中间层b.平流层c.热层d.散逸层 ()23.在大气的垂直五层中,有()个层次温度随高度而升高 a.2 b.3 c.4 d.5 ()24.偶尔会出现贝母云的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25.1个标准大气压=()b a.1000b.1013c.1013.25d.1012.25
4 ( )13.物理上界的高度是 a.2000km b.1000km c.1200km d.3000 – 4000km ( )14.密度法规定的大气上界的电子浓度是( )个/cm3 ,质点浓度是( )个/cm3,高度是( )km。 a.10 - 102 b.102 - 10 3 c.103 - 104 a.1 b.2 c.3 a.2000 b.3000 c.2000 - 3000 ( )15.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 ) a.大气温度 b.水汽 c.大气成分 d.垂直运动状况 ( )16.对流层在低纬的上界高度是 a.13 – 14km b.15 – 16km c.17 – 18km d.19—20km ( )17.在对流层中,因( )而分( )层 a.气温 b.气流 c.天气现象 d.水汽分布 a.3 b.2 c.4 ( )18.对流层中( )层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层次 a.1 b.2 c.3 d.4 d.5 ( )19.平流层中的温度升高是因为 a.臭氧多 b.氮、氧分子多 c.空气运动快 d.太阳紫外线丰富 ( )20.中间层温度随高度而( ),原因是( ) a.降低 b.升度 c.不变 d.先降后升 a.臭氧 b.氮、氧分子 c.太阳辐射 d.氮氧所需的太阳辐射被上一层吸收掉了 ( )21.在中间层的( )km 处,仅白天出现一个电离 D 层 a.60 - 70 b.60 - 80 c.60 – 90 d.70—90 ( )22.具有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的是 a.中间层 b.平流层 c.热层 d.散逸层 ( )23.在大气的垂直五层中,有( )个层次温度随高度而升高 a. 2 b.3 c.4 d.5 ( )24.偶尔会出现贝母云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 )25.1 个标准大气压 = ( )mb a.1000 b.1013 c.1013.25 d.1012.25
()26.水汽的比气体常数(R.1.608R)比干空气() a.小 b.相等c.大 d.不一定 三、简答题: 1、气象学研究的内容 ①研究大气的一般状态(如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密度等) ②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③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④探讨应用这些规律,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①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辉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 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 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②时间尺度不同:天气是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出现的,是微观的现象 气候是某一时段内出现的,是宏观的现象 ③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5天一短期天气过程、5一10天中期天气过程10天一3个月为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季际、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年际、万年际) ④系统不同: 天气系统是一个单纯的大气系统 气候系统是庞大的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图、生物圈、冰雪圈、陆地表 面和生物圈等5个子系统 3.臭氧在高空中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作用 分布特点:在近地面臭氧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一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 在20一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上就极少了。 形成原因:①在近地面臭氧含量很少,空气中的太阳紫外线大大减少,氧分子的分解也就大为减弱,氧原 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②大气上层,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分解增多,氧分子与氧原子相遇的机会很少, 即使臭氧在此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 5
5 ( )26.水汽的比气体常数(Rw = 1.608Rd)比干空气( ) a.小 b.相等 c.大 d.不一定 三、简答题: 1、气象学研究的内容 ①研究大气的一般状态(如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密度等) ②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③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④探讨应用这些规律,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①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 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 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②时间尺度不同:天气是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出现的,是微观的现象 气候是某一时段内出现的,是宏观的现象 ③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5 天—短期天气过程、 5—10 天中期天气过程 10 天—3 个月为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季际、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年际、万年际) ④系统不同: 天气系统是一个单纯的大气系统 气候系统是庞大的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陆地表 面和生物圈等 5 个子系统 3.臭氧在高空中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作用 分布特点:在近地面臭氧含量很少,从 10km 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 12—15km 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 在 20—30km 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 55km 高度上就极少了。 形成原因:①在近地面臭氧含量很少,空气中的太阳紫外线大大减少,氧分子的分解也就大为减弱,氧原 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②大气上层,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分解增多,氧分子与氧原子相遇的机会很少, 即使臭氧在此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
氧的含量不多。 ③在20一30km高度,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造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 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作用:①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②保护者地表生物和人类 4.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分异、 地形起伏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5.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有何变化特点?为什么? 在平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丕变或微有上升。大约在30km以上,气温有显著的升 高。原因是远离地表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小,别外此层存在者大量的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造成温度随 高度迅速上升 6.在平流层中空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由于平流层中的温度分布是上暖下冷,不利于空气垂直运动,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 合作用显著减弱。 7.平流层中为什么水汽、尘埃含量少? 由于平流层中的温度分布是随者高度的增高而增高的,没有对流运动,则对流层中的水汽、尘埃不能 输送到平流层的上层,所以水汽、尘埃含量少。 8.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气温随若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层中几乎没有臭氧, 而氮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 9.暖层中温度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暖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u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 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10.暖层中空气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在暖层中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由于受到强太阳辐射,迫使气体原 子电离,产生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录像带我高层大气中能够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可反射无线电波。 11.为什么低纬对流层顶高度高,而高韩对流层顶高度低? 6
6 氧的含量不多。 ③在 20—30km 高度,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造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 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作用:①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②保护着地表生物和人类 4.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分异、 地形起伏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5.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有何变化特点?为什么? 在平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丕变或微有上升。大约在 30km 以上,气温有显著的升 高。原因是远离地表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小,别外此层存在着大量的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造成温度随 高度迅速上升。 6.在平流层中空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由于平流层中的温度分布是上暖下冷,不利于空气垂直运动,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 合作用显著减弱。 7.平流层中为什么水汽、尘埃含量少? 由于平流层中的温度分布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增高的,没有对流运动,则对流层中的水汽、尘埃不能 输送到平流层的上层,所以水汽、尘埃含量少。 8.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层中几乎没有臭氧, 而氮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 9.暖层中温度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暖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 0.175um 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 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10.暖层中空气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在暖层中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由于受到强太阳辐射,迫使气体原 子电离,产生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录像带我高层大气中能够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可反射无线电波。 11.为什么低纬对流层顶高度高,而高纬对流层顶高度低?
对流层项的高度是根据空气上升的所达到的高度而定的。由于对流层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表, 下垫而热量越多空气上升的强度就越大,达的高度也越高。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特点是低纬度 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所以,低纬度空气上升达到的高度高于高纬度。 四、作图题 1、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曲线 2、大气垂直结构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五、是非题 (×)1.大气底层臭氧量少,是因为氧原子少 紫外线 (×)2.大气中的气体由于临界温压高,因此都以气体形态存在。 低 (√)3.大气中的水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对流层上界高度随季节而有变化,夏季低,冬季宣。 高 低 (√)5.对流层中温度、湿度分布不均是因为地表性质不同而产生的 (×)6.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大约2km的层次中有一个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小或不变的过渡层。 降低缓慢 1
7 对流层顶的高度是根据空气上升的所达到的高度而定的。由于对流层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表, 下垫而热量越多空气上升的强度就越大,达的高度也越高。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特点是低纬度 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所以,低纬度空气上升达到的高度高于高纬度。 四、作图题 1、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曲线 2、大气垂直结构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五、是非题 (×)1.大气底层臭氧量少,是因为氧原子少。 紫外线 (×)2.大气中的气体由于临界温压高,因此都以气体形态存在。 低 (√)3.大气中的水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对流层上界高度随季节而有变化,夏季低,冬季高。 高 低 (√)5.对流层中温度、湿度分布不均是因为地表性质不同而产生的 (×)6.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大约 2km 的层次中有一个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小或不变的过渡层。 降低缓慢
(×)7平流层中水汽、尘埃含量少,是因为此层远离地表。 没有对流运动产生的 (×)8.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有时能观测到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D层 (√)9.相对湿度数值愈小,表示当时空气饱和程度愈远 (√)10.在气压不变的情况下,T: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水量有关 ()11.露点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其值愈高水汽量愈多 (×)12.大气中是产生蒸发,还是凝结,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含水量 蒸发面的温度 (×)13.大气中水汽凝结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空气是否饱和 含水量的多少
8 (×)7.平流层中水汽、尘埃含量少,是因为此层远离地表。 没有对流运动产生的 (×)8.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有时能观测到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 D 层 (√)9.相对湿度数值愈小,表示当时空气饱和程度愈远 (√)10.在气压不变的情况下,Td 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水量有关 (√)11.露点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其值愈高水汽量愈多 (×)12.大气中是产生蒸发,还是凝结,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含水量 蒸发面的温度 (×)13.大气中水汽凝结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空气是否饱和 含水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