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 任课班级:资环2008(1)班、地理2008(1)班 任课教师:唐湘玲 师范学院 地理系 资环教研室 2008-一2009学年第二学期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 任课班级:资环 2008(1)班、地理 2008(1)班 任课教师:唐湘玲 师范学院 地理系 资环教研室 2008——2009 学年 第二学期
姓名 唐湘玲 职称讲师总学时54(46+8) 使用 材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掌握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天气演变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规 律:了解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利用、控制和改造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 初步掌握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及一般气候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培养学生 学目 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的最新成就。 章次 名 学时 第1章 绪论 4 第2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8 第3章 大气中的水分 4 学 第4章 大气的运动 时 第5章 天气系统 8 第6章 气候的形成 6 分 第7章 气候带和气候型 6 配 第8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 实验 气象要素的观测 6 天气预报 1 气候资料的统计与整理
2 姓名 唐湘玲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54(46+8) 使用 教材 周淑贞 主编 气象学与气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掌握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天气演变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规 律;了解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利用、控制和改造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 初步掌握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及一般气候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培养学生 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的最新成就。 学 时 分 配 章次 章 名 学时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第 6 章 第 7 章 第 8 章 实验 绪论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中的水分 大气的运动 天气系统 气候的形成 气候带和气候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象要素的观测 天气预报 气候资料的统计与整理 4 8 4 8 8 6 6 2 6 1 1
教学 明确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 目的 第一章绪论 教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 学 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 的 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 容 教学重点 重点:研究对象、内容 难点 难点: 教学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2、概念辨析法 作业 1、 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题 2、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阅读材料 3、 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分析 题后记 2009年 ◇
3 教学 目的 明确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 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 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内容 难点: 教学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2、概念辨析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 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3、 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分析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性质 目的 三、气候系统 教 1、大气的组成、大气成分、大气成分的变化 学 2、大气的结构 的 3、大气的垂直分层 容 教学重点 重点:大气成分、结构 难点 难点:垂直分层的依据 教学方法 1、图解法;2、对比分析法:3、讨论法 作业 1、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思考题 2、 对流层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日
4 教学 目的 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性质 教 学 内 容 三、气候系统 1、大气的组成、大气成分、大气成分的变化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大气成分、结构 难点:垂直分层的依据 教学方法 1、图解法;2、对比分析法;3、讨论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2、 对流层有何特点?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计算 目的 四、主要的气象要素 教 1、 气压 学 2、 气温 内 3 湿度 容 4、 风 教学重点 重点:各气象要素的概念及变化 难点 难点:湿度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1、各气象要素的定义及单位 思考题 2、说明状态方程的物理意义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日 5
5 教学 目的 掌握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计算 教 学 内 容 四、主要的气象要素 1、 气压 2、 气温 3、 湿度 4、 风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各气象要素的概念及变化 难点:湿度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各气象要素的定义及单位 2、说明状态方程的物理意义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能量表达方法 目的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教 一、 太阳辐射 学 1、 有关辐射的基本知识 内 太阳辐射的概念 容 能量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1、太阳辐射光谱、强度 难点 2、太阳在大气中的减弱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1、 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几个区?各有何特征? 思考题 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6
6 教学 目的 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能量表达方法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一、太阳辐射 1、 有关辐射的基本知识 2、 太阳辐射的概念 3、 能量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太阳辐射光谱、强度 2、太阳在大气中的减弱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 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几个区?各有何特征? 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哪些因素有关?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地面与太阳辐射的概念、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差 目的 额的概念 教 二、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学 1、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内 2、 地面及地一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容 教学重点 重点:地面、大气辐射及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 难点 难点:地面有效辐射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论述:大气和地面之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 思考题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 7
7 教学 目的 掌握地面与太阳辐射的概念、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差 额的概念 教 学 内 容 二、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1、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2、 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地面、大气辐射及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 难点:地面有效辐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论述:大气和地面之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海陆增温冷却的差异及空气增温、冷却的规律 目的 三、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教 1、 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 学 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内 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容 教学重点 重点:1、海陆性质的差异2、增温、冷却的机理 难点 3 空气个别变化与局地变化的关系 难点:局地变化的机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 作业 1、 比较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思考题 2、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判据)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日 8
8 教学 目的 掌握海陆增温冷却的差异及空气增温、冷却的规律 教 学 内 容 三、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1、 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 2、 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3、 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海陆性质的差异 2、增温、冷却的机理 3、空气个别变化与局地变化的关系 难点:局地变化的机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比较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2、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判据)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目的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教 1、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学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内 容 教学重点 重点:气温的周期性的变化 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挂图并绘示意图) 作业 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 思考题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 9
9 教学 目的 掌握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 学 内 容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1、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2、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气温的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挂图并绘示意图)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分析 1 月、7 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学 掌握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目的 五、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教 1、 气温的水平分布 学 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的 容 教学重点 重点与难点: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难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讲授 作业 分析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思考题 阅读材料 题后记 2009年月日 10
10 教学 目的 掌握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 学 内 容 五、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1、 气温的水平分布 2、 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与难点: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结合图讲授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分析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