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Z110159 总学时/总学分:56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1)基本理论: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了解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 握自然地理学的特征,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动的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其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2)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气候、海洋水和陆地水、土壤、生物群落与 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采样、分析的操作方法以及地理图件的 分析判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着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 构的各要素的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大气和气候 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学时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学时
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Z110159 总学时/总学分:56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1)基本理论: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了解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 握自然地理学的特征,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动的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2)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气候、海洋水和陆地水、土壤、生物群落与 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采样、分析的操作方法以及地理图件的 分析判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着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 构的各要素的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学时 (1) 大气的成分 (2) 大气的结构 (3) 大气的热能 (4) 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 学时
(1)大气湿度 (2)蒸发和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4)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2学时 (1)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学时 (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2学时 (1)气候变化简 (2)气候变化的原因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实验一:风速风向的观测 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2.散学要求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 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1 (1) 大气湿度 (2) 蒸发和凝结 (3) 水汽的凝结现象 (4) 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学时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2) 大气环流 (3) 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 学时 (1) 气候和气候系统 (2) 气候的形成 (3)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2 学时 (1) 气候变化简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3) 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实验一:风速风向的观测 2 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 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 2. 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 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 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一气系统的 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全球的气 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气温的形成及 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等问题。 课外阅读:森林、农田、城市小气候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学时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学时 (1)海洋的起源 (2)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海及其分类 (4)海水的组成 (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学时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学时 (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学时 (1)海洋资源 2
2 3. 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 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 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全球的气 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气温的形成及 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等问题。 课外阅读:森林、农田、城市小气候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学时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学时 (1) 海洋的起源 (2) 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 海及其分类 (4) 海水的组成 (5)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 学时 (1) 潮汐与潮流 (2) 海洋中的波浪 (3) 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 学时 (1) 7 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 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 21 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学时 (1) 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2学时 (1)河流、水系和流域 (2)水情要素 (3)河川径流 (4)河流的补给 (5)流域的水量平衡 (6)河流的分类 (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学时 (1)湖泊 (2)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学时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岩石的水理性质 (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2学时 (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清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海洋环境保护
3 (2)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2 学时 (1) 河流、水系和流域 (2) 水情要素 (3) 河川径流 (4) 河流的补给 (5) 流域的水量平衡 (6) 河流的分类 (7)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 学时 (1) 湖泊 (2) 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 学时 (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 岩石的水理性质 (3)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2 学时 (1)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 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 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流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海洋环境保护
7、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实验二: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2学时 2.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 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 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2理解水量平衡原理,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 3.掌握据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掌握湖泊 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 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法,并将现今重要 的水资源问题作些介绍分析。 作业:让学生调查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土壤圈 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学时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土壤形态 (4)土壤物质组成 (1)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学时 (2)成土因素学说 (3)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 7、 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实验二: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2 学时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 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 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2. 理解水量平衡原理,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 3. 掌握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掌握湖泊 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 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法,并将现今重要 的水资源问题作些介绍分析。 作业:让学生调查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土壤圈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 学时 (1)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土壤形态 (4) 土壤物质组成 (1) 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学时 (2) 成土因素学说 (3)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5)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神 2学时 (6)土壤分类 (7)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8)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9)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10)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2学时 (1)有机土 (2)人为士 (3)灰士 (4)火山灰土 (5)铁铝士 (6)变性土 (7)干早士 (8)盐成士 (9)潜有士 (10)均腐土 (11)富铁土 (12)淋溶士 (13)雏形士 (14)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学时 (1)土壤资源的概念 (2)世界及我国士壤资源概况 (3)土壤资源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扩 实验三:土壤剖面的观察 2学时
5 (4)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5)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学时 (6) 土壤分类 (7)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8)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9)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10) 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2 学时 (1) 有机土 (2) 人为土 (3) 灰土 (4) 火山灰土 (5) 铁铝土 (6) 变性土 (7) 干旱土 (8) 盐成土 (9) 潜育土 (10) 均腐土 (11) 富铁土 (12) 淋溶土 (13) 雏形土 (14) 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学时 (1) 土壤资源的概念 (2) 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3) 土壤资源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验三:土壤剖面的观察 2 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分布 5、各种成土过程 6*、土壤资源的丧失、退化的原因及其改良、保护 2.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2.理解成土因素学说,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 3.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早土、淋溶土的 特征及分布:掌握土壤的形态及性质,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 护。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哪种士壤质地更适 合农业生产。 作业:调查其家乡土壤资源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和改善。 第四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2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2学时 (1)原核生物界 (2)原生生物界 (3)植物界 (4)真菌界 (5)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2学时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生态因子与生物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学时 6
6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分布 5、 各种成土过程 6*、土壤资源的丧失、退化的原因及其改良、保护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2. 理解成土因素学说,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 3. 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旱土、淋溶土的 特征及分布;掌握土壤的形态及性质,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 护。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哪种土壤质地更适 合农业生产。 作业:调查其家乡土壤资源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和改善。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2 学时 (1) 原核生物界 (2) 原生生物界 (3) 植物界 (4) 真菌界 (5) 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2 学时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 生态因子与生物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学时
(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2)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2学时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枸 (3)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学时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学时 (1)农业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学时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 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实验四:植物类群和校园植物观察 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气候要素、土壤、地形、生物、人类活动对植物适应的影响和植物对地理环境的 指示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5”、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2.教学要求
7 (1)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2) 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2 学时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学时 (1)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2)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学时 (1) 农业生态系统 (2) 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学时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 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实验四:植物类群和校园植物观察 2 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气候要素、土壤、地形、生物、人类活动对植物适应的影响和植物对地理环境的 指示意义 2、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2. 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 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3.掌握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生态 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视频,讨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 态系统有哪些差异。 作业:思考从我做起,如何能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学时 (1)自然综合体-地里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学时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1学时 (1)自然区划原则 (2)自然区划方法 (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1学时 (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2)士地的分类 (3)土地评价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1学时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
8 1. 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 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 2. 理解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3. 掌握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生态 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视频,讨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 态系统有哪些差异。 作业:思考从我做起,如何能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学时 (1)自然综合体-地里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学时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1 学时 (1)自然区划原则 (2)自然区划方法 (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1 学时 (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2) 土地的分类 (3) 土地评价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1 学时 (1)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本章重点与难点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 4*、土地分级和土地评价 5、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6*、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教学要求 1,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分级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方法, 土地的分类。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 异规律的差异。 作业: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以实例说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差异,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 伍光和,田连恕.自然地理学高等牧有出版社,2000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川潘裕生.自然地理学高等教有出版社,1996, [2]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 [3引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高等教有出版社,1997 [4刘南威.综合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8. [)沈克琦,陈传康。地球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9 (2) 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 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 4*、土地分级和土地评价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6*、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分级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 3.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方法, 土地的分类。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 异规律的差异。 作业: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 以实例说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差异。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 伍光和,田连恕.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 潘裕生.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黄秉维,郑度等. 现代自然地理. 科学出版社,1999. [3] 金祖孟,陈自悟. 地球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刘南威. 综合自然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1998. [5] 沈克琦,陈传康. 地球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王健. 现代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