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校2013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 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5分) 网络改变人性? ①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向人类敞开一扇小窗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个 新生的“网络空间”将会向世界展示何种风景或提供何种可能,我们也很难预料 到,这项“新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互联 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 转,它衍生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战胜。如今,当网络渗入我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拓展我们的社会关系并成为我们“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 〔〕猛然发现,这项“新技术”所创造的“第二空间”竟然如此浩瀚、精密、 复杂和充满灵性。 ②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络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个人 身份”也在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当我们因大 大小小的疑难杂症烦恼时,我们可以去相关网站,向在线医生咨询,或者干脆在 网上搜寻偏方,自己当一回“江湖郎中”;应有尽有的网上商城足以让我们眼花 缭乱;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电子邮箱进行互动;任何一个爱学习的人 都可以在网络上聆听各类学科一流教师和教授的课程。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从未像 网络时代这样近在咫尺,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紧密亲近 ③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 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 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和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 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 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 保持“在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 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 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 “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严重。 些社会学家抱怨说,网络正在让人们变得孤独、自负、愚蠢。网络世界制造了大 量强迫症、注意力紊乱症患者,甚至也有人逐渐沉迷网络世界,直至精神完全失 控。当网民认定,网络空间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会被 拉远还是会被拉近?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的 降低,人们相互间的情感必然变得疏离,社会关系也必定随之降温。虚拟世界的 五光十色会让网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泛滥的网络游戏必定会损坏现实世 界里的温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的新书《一起孤单》中 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上海市八校 2013 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 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阅 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5 分) 网络改变人性? ①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向人类敞开一扇小窗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个 新生的“网络空间”将会向世界展示何种风景或提供何种可能,我们也很难预料 到,这项“新技术”〔 〕改变了世界,〔 〕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互联 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 转,它衍生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战胜。如今,当网络渗入我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拓展我们的社会关系并成为我们“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 〔 〕猛然发现,这项“新技术”所创造的“第二空间”竟然如此浩瀚、精密、 复杂和充满灵性。 ②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络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个人 身份”也在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当我们因大 大小小的疑难杂症烦恼时,我们可以去相关网站,向在线医生咨询,或者干脆在 网上搜寻偏方,自己当一回“江湖郎中”;应有尽有的网上商城足以让我们眼花 缭乱;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电子邮箱进行互动;任何一个爱学习的人 都可以在网络上聆听各类学科一流教师和教授的课程。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从未像 网络时代这样近在咫尺,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紧密亲近。 ③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 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 QQ、微信、“脸谱”等网络 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和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 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 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 保持“在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 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 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 “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严重。一 些社会学家抱怨说,网络正在让人们变得孤独、自负、愚蠢。网络世界制造了大 量强迫症、注意力紊乱症患者,甚至也有人逐渐沉迷网络世界,直至精神完全失 控。当网民认定,网络空间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会被 拉远还是会被拉近?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的 降低,人们相互间的情感必然变得疏离,社会关系也必定随之降温。虚拟世界的 五光十色会让网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泛滥的网络游戏必定会损坏现实世 界里的温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的新书《一起孤单》中 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⑤说起互联网的未来,悲观主义者的言论总是令人震惊和忧心。他们说,网络对 人类的改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网络世界让人们遗忘了人生中一些很 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若是能够忘掉,那是否可以说,它已经不重要了呢? 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真正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人类即将面对的生活会是电子化 的,那些我们眼下觉得“电子化生活”中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今后都会自然而 然、合情合理地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建立,人类必须开 始慢慢地学习和摸索,如何面对智能机器。网络化的智能机器肯定比人类更有智 慧,更加聪明,也可能比其制造者更加感情丰富,更有创造力,更加美丽迷人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互联网会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肯 定,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一定会被完全地、彻底地拉近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但是才 B.不仅而且才 C.只要就 则 D.因为所以却 2.概括第②段大意。(3分) 3.第③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第④段中引用雪莉·特克尔教授话的用意 2分 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预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B.网络的确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提 高 在作者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总是令人震惊和担忧,因为无法确定网络是拉近 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一切皆有可能,积极和消极共存。 6.本文的标题“网络改变人性?”是否可以去掉问号?请简要阐述理由。(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3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 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 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 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 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 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 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 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 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 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
⑤说起互联网的未来,悲观主义者的言论总是令人震惊和忧心。他们说,网络对 人类的改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网络世界让人们遗忘了人生中一些很 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若是能够忘掉,那是否可以说,它已经不重要了呢? 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真正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人类即将面对的生活会是电子化 的,那些我们眼下觉得“电子化生活”中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今后都会自然而 然、合情合理地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建立,人类必须开 始慢慢地学习和摸索,如何面对智能机器。网络化的智能机器肯定比人类更有智 慧,更加聪明,也可能比其制造者更加感情丰富,更有创造力,更加美丽迷人。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互联网会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肯 定,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一定会被完全地、彻底地拉近。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虽然 但是 才 B.不仅 而且 才 C.只要 就 则 D. 因为 所以 却 2.概括第②段大意。 (3 分) 3.第③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4.第④段中引用雪莉·特克尔教授话的用意 是 (2 分) 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预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B.网络的确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提 高。 C.在作者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总是令人震惊和担忧,因为无法确定网络是拉近 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一切皆有可能,积极和消极共存。 6.本文的标题“网络改变人性?”是否可以去掉问号?请简要阐述理由。(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3 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 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 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 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 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 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 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 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 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 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
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 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夭,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 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 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_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 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 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 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 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 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 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 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 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 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 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 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 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 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 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 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 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 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 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 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 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 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7.第①段加点词“打捞”是否可以换成“寻找”,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3 分) 8.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2分) 9.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分)
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 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 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 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 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 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 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 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 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 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 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 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 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 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 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 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 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 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 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 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 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 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 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 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 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7.第①段加点词“打捞”是否可以换成“寻找”,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3 分) 8.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2 分) 9.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10.下列对本文几处描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③段中对“少女”“少妇”“老者”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 而第④段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年轻人”进行细致刻画,充分表现 他”文雅谦和。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B.第⑤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 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不敢与外人接触, C.第⑥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 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D.④⑤⑥段是详写,具体描写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 (短暂相遇)的经历。而⑦⑧两段是略写,点出人生“一转身”中所发生的变 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 E.全文对不同场景下的“转身”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点面结合中重点突出表 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11.简析⑦⑧两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4分) 12.结合全文,概括“转身”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 行》)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 说》) (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 居》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 羊·潼关怀古》) (6)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8)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8分)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①,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 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②,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 阳③ [注]①汉宫墙:一作“汉边墙”。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③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10.下列对本文几处描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 分) A. 第③段中对“少女”“少妇”“老者”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 而第④段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年轻人”进行细致刻画,充分表现 “他”文雅谦和。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B. 第⑤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 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不敢与外人接触。 C. 第⑥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 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D. ④⑤⑥段是详写,具体描写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 (短暂相遇)的经历。而⑦⑧两段是略写,点出人生 “一转身”中所发生的变 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 E.全文对不同场景下的“转身”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点面结合中重点突出表 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11.简析⑦⑧两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4 分) 12.结合全文,概括“转身”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5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 行》)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 说》) (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 居》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 羊·潼关怀古》) (6)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7)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8)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 一 16 题。(8 分)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①,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 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②,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 阳③。 [注]①汉宫墙:一作“汉边墙”。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③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16.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 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 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 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 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 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 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 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 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除大理评事( (2)第归,杀 而鬻之(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恶吏苛 刻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吾尝豉而望矣 B.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拯乃悉毁去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D.与人不苟合 则与一生彘肩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20.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章通 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3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1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 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16.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 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 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 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 一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 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 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 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 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 除大理评事( ) (2) 第归,杀 而鬻之( )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4) 恶吏苛 刻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吾尝跂而望矣 B.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拯乃悉毁去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D.与人不苟合 则与一生彘肩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20.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2 分) 21.文章通 过 、 、 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 一 26 题。(11 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 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
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 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 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 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 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 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 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妊,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注]①锻炼:打铁。 22.第①段阐述的观点 是 (用自己的话回 答)(1分) 23.第①段中引用老子话的目的 是 分) 24.第④段画线句中“不幸”是 指 (用原文回答)(2分) 25.下列与王君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牢记并遵循礼义。 B.王君学习《诗》、《书》,并且经常和贫寒读书人比赛。 C.王君在书画方面专心,并建绘宝堂储蓄他全部的书画 D.王君向苏轼求文是为了用苏轼的经验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2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3分) 二写作(70分) 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六,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 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 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 千般计较
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 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 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 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 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 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 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注] ①锻炼:打铁。 22.第①段阐述的观点 是 (用自己的话回 答)(1 分) 23.第①段中引用老子话的目的 是 (2 分) 24.第④段画线句中“不幸”是 指 (用原文回答)(2 分) 25.下列与王君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牢记并遵循礼义。 B.王君学习《诗》、《书》,并且经常和贫寒读书人比赛。 C.王君在书画方面专心,并建绘宝堂储蓄他全部的书画。 D.王君向苏轼求文是为了用苏轼的经验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2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3 分) 二 写作(70 分) 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 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 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 千般计较
参考答案 1、(2分)B 2、(3分)生活与网络紧密结合,“个人身份”也在融合过程中调整。人们间 的距离和关系近且密切。 3、(2分)没有了网络提供的交流途径或者指网络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4、(2分)更有力地证明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一一人们间的情感疏 离,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5、(3分)D 6、(3分)不可以。作者全文是围绕着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并没有最终的结论。(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2分) 7、(3分)“打捞”指的是将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着取上来,此词既可使人联 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1分)又具有形象性(1分)。同时,与前句中“人 海”呼应(1分) 8、(2分)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1分)、流 水声悦耳动听(1分)。 9、(3分)转眼间(1分),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 那个中年乞丐。(1分)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1分) 10、(6分)BE 11、(4分)第⑦段重在表现很多事物在转身的瞬间就会消逝,且这种消逝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抒发作者的无奈。(2分) 第⑧段重在表现和抒发作者对瞬间发生改变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不舍以 及美好事物不在的怅惘和失落。(2分) 12、(5分)“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1分)相逢机遇的 短暂。(1分)(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 转身”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借助不同场景中“转身”的描写,强调时 间、过程的流逝之快,使文章结构严谨。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 光,珍视人际交往。 13、(6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 (2)官盛则近 谀 (3)豁然开朗 (4)最喜小儿无赖 (5)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往者不可谏 (7)受任于败军之际 (8)下自成蹊 14、(1分)边塞诗 15、(3分)B 1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 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 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7、(4分)授予官职;只管;赠送;厌恶
参考答案 1、(2 分)B 2、(3 分)生活与网络紧密结合,“个人身份”也在融合过程中调整。人们间 的距离和关系近且密切。 3、(2 分)没有了网络提供的交流途径或者指网络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4、(2 分)更有力地证明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人们间的情感疏 离,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5、(3 分)D 6、(3 分)不可以。作者全文是围绕着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并没有最终的结论。(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 2 分) 7、(3 分)“打捞”指的是将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着取上来,此词既可使人联 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1 分)又具有形象性(1 分)。同时,与前句中“人 海”呼应(1 分)。 8、(2 分)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1 分)、流 水声悦耳动听(1 分)。 9、(3 分)转眼间(1 分),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 那个中年乞丐。(1 分)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1 分) 10、(6 分)BE 11、(4 分)第⑦段重在表现很多事物在转身的瞬间就会消逝,且这种消逝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抒发作者的无奈。(2 分) 第⑧段重在表现和抒发作者对瞬间发生改变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不舍以 及美好事物不在的怅惘和失落。(2 分) 12、(5 分)“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1 分)相逢机遇的 短暂。(1 分)(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 “转身”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借助不同场景中“转身”的描写,强调时 间、过程的流逝之快,使文章结构严谨。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 光,珍视人际交往。 13、(6 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 (2)官盛则近 谀 (3) 豁然开朗 (4)最喜小儿无赖 (5)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 往者不可谏 (7)受任于败军之际 (8)下自成蹊 14、(1 分)边塞诗 15、(3 分)B 16、(4 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 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 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7、(4 分)授予官职;只管;赠送;厌恶
18、(2分)B 19、(6分)(1)译: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旧 制”,“径造”,文句通顺1分) (2)译: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 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与,平居,绝) 20、(2分)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1分)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 他一样,更加突出他的人格高尚(1分)。 21、(3分)智破盗牛案;不持一砚归;改旧制,透明办案;律己戒子;(任选3 项) 22、(1分)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 23、(2分)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1分),容 易使人沉醉(1分)。 24、(2分)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 25、(3分)D 26、(3分)《宝绘堂记》先以论点“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开 篇(1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并以个人经历佐证可“寓意于物”而不可 “留意于物”这一中心(1分),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充分表达苏轼“心 自在,不役于物”的人生感慨(1分)。 27.评分标准 类卷(63-70)基准分66分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类上(68-70)2 类中(65-67)2 类下(63-64)1 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 完整,语言通顺 类上(59-62)3 类中(55-58)3二类下(52-54)2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 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3三类中(44-47)3三类下(39-43)4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8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8四类中(25-28)3四类下(21-24)3 五类卷(0-20分)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3五类中(10-16)6五类下(0-9)9 说明:(1)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3) 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4)未写题目,未 补齐题目扣2分
18、(2 分)B 19、(6 分)(1)译: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旧 制”,“径造”,文句通顺 1 分) (2)译: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 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与,平居,绝) 20、(2 分)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1 分)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 他一样,更加突出他的人格高尚(1 分)。 21、(3 分)智破盗牛案;不持一砚归;改旧制,透明办案;律己戒子;(任选 3 项) 22、(1 分)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 23、(2 分)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1 分) ,容 易使人沉醉(1 分)。 24、(2 分)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 25、(3 分)D 26、(3 分)《宝绘堂记》先以论点“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开 篇(1 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并以个人经历佐证可“寓意于物”而不可 “留意于物”这一中心(1 分),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充分表达苏轼“心 自在,不役于物”的人生感慨(1 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 66 分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2 一类中(65—67)2 一类下(63—64)1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 57 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 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3 二类中(55—58)3 二类下(52—54)2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 45 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 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3 三类中(44—47)3 三类下(39—43)4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 28 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8 四类中(25—28)3 四类下(21—24)3 五类卷(0—20 分 ) (1) 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 400 字。 五类上(17—20)3 五类中(10—16)6 五类下(0—9)9 说明:(1)错别字 1 个扣 1 分,至多扣 3 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1-2 分。(3) 文面不整洁,酌情扣 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 1-2 分。(4)未写题目,未 补齐题目扣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