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纲迈向文言教学的康庄大道 安徽省阜阳十中董丽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般有三种:其一偏重于词句翻译,其二偏重于阅读分析,其三 则是先翻译后分析。这三者都是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 参与,无法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因而三种形式都 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使文言教学走出困境?以“读”为纲才是康庄大道——读词语、读原文、读名篇,让 学生在能力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鹰击长空! 读词语:鲸吞、识记、理解—以读带记,以析带记 )囫囵吞枣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而要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必须要读懂文字。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 习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会读懂文言文,才会有益于未来的学习、工 作和生活。所以,应该把文言词语的学习放在教学的首位。以读为突破口,凭借诵读的方法 奠定学生文言阅读学习的基础。 多读,坚持到底,必能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 让记忆变成一件自然、愉快的事情! (二)分门别类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 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 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 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 (三)反刍消化 “学而时习之”,不断巩固,强化吸收 温习:用刚学过的带动记忆将被遗忘的 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 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 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来”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 不断地巩固记忆,才能使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能力 2.实习:以成语拓展古今 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是古今汉语之间的一座桥梁。 以“汤”为例,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持汤沃灌”时,要求学生举出现在还在使用“汤 作为“热水”之意的成语,学生很快想到“赴汤蹈火”、“固若金汤”,教师又补充了一个《水浒 传》中林冲充军时也被衙役“以汤沃灌”的情节,以巩固理解。学习文言文,不能无视古今汉 语的血缘关系,这样的教学才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 二、读原文:“文言”“白话”交融、并轨以读带悟,以读带品,美读升华 摒弃翻译,直面文本,讲解“原生态文言文”,这是文言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文言文教学教师大多采用边译边讲的教学方法,究竟听翻译还是听评析,学生往往无所 适从,就像那只见到玉米就扔西瓜,见到香蕉就扔西瓜的小猴子,最终空手而归。边翻译边 讲析,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文本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翻译与讲析的过程消解了在阅读 中生成认识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讲析,使学生得到的往往是概念化的结论
以读为纲 迈向文言教学的康庄大道 安徽省阜阳十中 董丽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般有三种:其一偏重于词句翻译,其二偏重于阅读分析,其三 则是先翻译后分析。这三者都是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 参与,无法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因而三种形式都 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使文言教学走出困境?以“读”为纲才是康庄大道——读词语、读原文、读名篇,让 学生在能力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鹰击长空! 一、读词语:鲸吞、识记、理解——以读带记,以析带记 (一)囫囵吞枣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而要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必须要读懂文字。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 习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会读懂文言文,才会有益于未来的学习、工 作和生活。所以,应该把文言词语的学习放在教学的首位。以读为突破口,凭借诵读的方法 奠定学生文言阅读学习的基础。 多读,坚持到底,必能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 让记忆变成一件自然、愉快的事情! (二)分门别类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 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 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 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 (三)反刍消化 “学而时习之”,不断巩固,强化吸收。 1.温习:用刚学过的带动记忆将被遗忘的。 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 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 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来”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 不断地巩固记忆,才能使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能力。 2.实习:以成语拓展古今。 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是古今汉语之间的一座桥梁。 以“汤”为例,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持汤沃灌”时,要求学生举出现在还在使用“汤” 作为“热水”之意的成语,学生很快想到“赴汤蹈火”、“固若金汤”,教师又补充了一个《水浒 传》中林冲充军时也被衙役“以汤沃灌”的情节,以巩固理解。学习文言文,不能无视古今汉 语的血缘关系,这样的教学才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 二、读原文:“文言”“白话”交融、并轨——以读带悟,以读带品,美读升华 摒弃翻译,直面文本,讲解“原生态文言文”,这是文言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文言文教学教师大多采用边译边讲的教学方法,究竟听翻译还是听评析,学生往往无所 适从,就像那只见到玉米就扔西瓜,见到香蕉就扔西瓜的小猴子,最终空手而归。边翻译边 讲析,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文本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翻译与讲析的过程消解了在阅读 中生成认识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讲析,使学生得到的往往是概念化的结论
(一)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好处 1.营造文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营造一个环境,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课堂上应该让学生 沉浸在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中,而不要用翻译出来的白话文冲淡了文言的环境。课文理解尽量 用原文,暂时不懂不怕,可以细嚼慢咽,慢慢地消化吸收 2培养文言语感 在文言文的感悟、鉴赏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强与“白话”一翼的联系,借助白话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文言教学的领地,让二者彼此互为支持,紧密联系,进一步打好 语言的底子,培养文言语感。为了不影响学生对“原生态文言文”的理解,教学中要摒弃一切 远离文本的因素,一不介绍其他资料,二不要求预习,三不交代写作背景。教学时要紧紧围 绕百十来字的文章细嚼慢咽,研究文本提供的一切信息,重要字词的背后意蕴,都要一一认 真品味,从而在文本提供的事态“表现”中认识事件的“表现性”。 这一环节是完全没有翻译而直面文本的教学,也无须翻译,翻译之后就变味了 如《醉翁亭记》的学习,下列问题要求均用原文回答: (1)第一段的写景顺序:由远到近。(“环滁”,“望之”。) (2)第一段写景有什么之美?(秀丽之美,“蔚然”,“深秀”。) (3)第一段应读出什么感情?(快乐、悠闲之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第三段写景有什么之美?(变幻之美,“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仍要读出快乐之情。 (5)第四段写人写了哪些场面?(出游、宴饮的欢乐,作者为政有绩的快乐,“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更加要以快乐无比的心情朗读。 (6)最后一段大伙儿都回城了,太守快乐吗?(感情复杂:A不快乐:“人知从太守游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知”其实是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B快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与民同乐,为政有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写作背景自然道出:作者欧阳修此时被贬滁州。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自然就水到 渠成,透彻明了了。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以诵读为主,学生文言阅读的语感自然就强大起来 (二)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要领 文言教学切不可忽略诵读,但也不能“放羊式”地乱读,这里有几个细节我们应注意把握 1遵守朗读文言语句的一般要求 许多学生和一部分语文教师,喜欢用近乎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文言作品,这是不可 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一般的文言表述,一是单音节词多,二是句子短,三是 遣词造句的精微程度高,四是从内容到用语都远比白话难懂,五是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感 因此,朗读文言时,语速要更慢一些,抑扬顿挫的处理要更强烈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 顿要更长些。总之,要找到那种“文言腔调 2读出作品特有的语言风味 这是美读作品的普遍要求,可是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而变得难度更大了。不同作家的文 字风格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且经典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由于作品 是“文言”,今人读文言的机会较少,而且读得很粗略,所以往往不能从语感上体会出这种差 异与个性,造成凡是文言作品语言,读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味儿的错觉。阅读文言文 应该结合作品仔细揣摩,得其真味,才能真正地将其美读出来 如《醉翁亭记》,要读出悠闲来,要用缓慢的享受的语调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有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 襟
(一)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好处 1.营造文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营造一个环境,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课堂上应该让学生 沉浸在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中,而不要用翻译出来的白话文冲淡了文言的环境。课文理解尽量 用原文,暂时不懂不怕,可以细嚼慢咽,慢慢地消化吸收。 2.培养文言语感 在文言文的感悟、鉴赏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强与“白话”一翼的联系,借助白话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文言教学的领地,让二者彼此互为支持,紧密联系,进一步打好 语言的底子,培养文言语感。为了不影响学生对“原生态文言文”的理解,教学中要摒弃一切 远离文本的因素,一不介绍其他资料,二不要求预习,三不交代写作背景。教学时要紧紧围 绕百十来字的文章细嚼慢咽,研究文本提供的一切信息,重要字词的背后意蕴,都要一一认 真品味,从而在 文本提供的事态“表现”中认识事件的“表现性”。 这一环节是完全没有翻译而直面文本的教学,也无须翻译,翻译之后就变味了。 如《醉翁亭记》的学习,下列问题要求均用原文回答: (1)第一段的写景顺序:由远到近。(“环滁”,“望之”。) (2)第一段写景有什么之美?(秀丽之美,“蔚然”,“深秀”。) (3)第一段应读出什么感情?(快乐、悠闲之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第三段写景有什么之美?(变幻之美,“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仍要读出快乐之情。 (5)第四段写人写了哪些场面?(出游、宴饮的欢乐,作者为政有绩的快乐,“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更加要以快乐无比的心情朗读。 (6)最后一段大伙儿都回城了,太守快乐吗?(感情复杂:A.不快乐:“人知从太守游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知”其实是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B.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与民同乐,为政有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写作背景自然道出:作者欧阳修此时被贬滁州。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自然就水到 渠成,透彻明了了。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以诵读为主,学生文言阅读的语感自然就强大起来。 (二)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要领 文言教学切不可忽略诵读,但也不能“放羊式”地乱读,这里有几个细节我们应注意把握: 1.遵守朗读文言语句的一般要求 许多学生和一部分语文教师,喜欢用近乎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文言作品,这是不可 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一般的文言表述,一是单音节词多,二是句子短,三是 遣词造句的精微程度高,四是从内容到用语都远比白话难懂,五是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感。 因此,朗读文言时,语速要更慢一些,抑扬顿挫的处理要更强烈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 顿要更长些。总之,要找到那种“文言腔调”。 2.读出作品特有的语言风味 这是美读作品的普遍要求,可是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而变得难度更大了。不同作家的文 字风格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且经典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由于作品 是“文言”,今人读文言的机会较少,而且读得很粗略,所以往往不能从语感上体会出这种差 异与个性,造成凡是文言作品语言,读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味儿的错觉。阅读文言文, 应该结合作品仔细揣摩,得其真味,才能真正地将其美读出来。 如《醉翁亭记》,要读出悠闲来,要用缓慢的享受的语调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有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 襟
读《小石潭记》的后半部分,应语带孤凄悲凉,用缓慢而沉重的心情朗读。“以其境过 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里有柳宗元一再被贬,担任闲官后抑郁不得 志,本想寄情山水,又恰遇“小石潭”与他同病相连,不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凄凉心情 以读带析,以读带品,美读升华,不仅教材处理轻松了,而且切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也十 分快捷,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教师不讲,学生也自能明。 、读名篇:构建“仿真型”文言阅读生活—以读带用 开辟文言教学的“特区”,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直到使学生对文言文能以自学为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学得有动力 学得有效率。教师如果能自如地利用身边的材料,使课堂教学往现实延伸,使学生的文言能 力得以实践应用,发现文言文有用武之地,才能“真学”,才能有“真功夫”! (一)读名篇—拓展迁移 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篇阅读和文言原始风貌的呈现,延伸学生的课堂所学。学生如果能 尽情品味,能断句,能读懂,就能不断积淀文言语感,扩大文言学习范围,培养学习文化知 识的兴趣。如学了《马说》,不妨也让学生读读袁枚的《病梅馆记》,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演课本—激趣巩固 学了《两小儿辩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检查翻译。学 生在乐不可支的欣赏中,不知不觉也复习了一遍课文,真是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 (三)用课文—学以致用 学了《五柳先生传》之后,让学生用文言仿写一篇小自传。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真正 体会到了文言文简练、典雅的语体特征,在朗诵中又不觉领会了一番“寓庄于谐”的文言独特 风味。后来在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时,遇到像“曾经沧海难为水’,别处的鸭蛋我实 在瞧不上”这种“文白夹杂”的幽默,学生自然能心领神会,无须教师多费唇舌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否 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支点”?答案是有的——这就是以“读”为纲,以“读”为支点,撬起文言文 这块巨石,让老枝重新长芽吐蕊,再现文言青春的美丽!
读《小石潭记》的后半部分,应语带孤凄悲凉,用缓慢而沉重的心情朗读。“以其境过 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里有柳宗元一再被贬,担任闲官后抑郁不得 志,本想寄情山水,又恰遇“小石潭”与他同病相连,不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凄凉心情。 以读带析,以读带品,美读升华,不仅教材处理轻松了,而且切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也十 分快捷,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教师不讲,学生也自能明。 三、读名篇:构建“仿真型”文言阅读生活——以读带用 开辟文言教学的“特区”,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直到使学生对文言文能以自学为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学得有动力, 学得有效率。教师如果能自如地利用身边的材料,使课堂教学往现实延伸,使学生的文言能 力得以实践应用,发现文言文有用武之地,才能“真学”,才能有“真功夫”! (一)读名篇——拓展迁移 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篇阅读和文言原始风貌的呈现,延伸学生的课堂所学。学生如果能 尽情品味,能断句,能读懂,就能不断积淀文言语感,扩大文言学习范围,培养学习文化知 识的兴趣。如学了《马说》,不妨也让学生读读袁枚的《病梅馆记》,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演课本——激趣巩固 学了《两小儿辩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检查翻译。学 生在乐不可支的欣赏中,不知不觉也复习了一遍课文,真是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 (三)用课文——学以致用 学了《五柳先生传》之后,让学生用文言仿写一篇小自传。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真正 体会到了文言文简练、典雅的语体特征,在朗诵中又不觉领会了一番“寓庄于谐”的文言独特 风味。后来在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时,遇到像“‘曾经沧海难为水’,别处的鸭蛋我实 在瞧不上”这种“文白夹杂”的幽默,学生自然能心领神会,无须教师多费唇舌。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否 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支点”?答案是有的——这就是以“读”为纲,以“读”为支点,撬起文言文 这块巨石,让老枝重新长芽吐蕊,再现文言青春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