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效实中学 2011年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ye) 模样(m6)剖视图(pou)歃血为盟(sh) B.锃亮(zeng)噱头(xue)潜台词(qian)同仇敌忾(kai) C.琐屑(xie)荫庇(yin)通缉令(j) 钟灵毓秀(y) D.渐染(jian)投掷(zhi)歼击机(jin)繁文缛节(r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飞来喜讯,不啻久旱逢甘霖,他的夙愿得以实现,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若不是苍 天的眷顾,又如何会有这绝佳契机? B.泰姬陵,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像孩子的梦一般洁白无瑕,如月下的睡莲 闪烁着微光,又似一块羊脂玉,晶荧剔透的光泽与蓝天相辉映,让人神魂颠倒 C.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茶文化氛围的国家,也是对沏茶有着很多讲究的国家。在千百 年的实践中,紫沙壶泡茶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 D.这座崭新的移民城市,有没有形成一种推动城市发民菜的精神生产力?历经三十年 的磨厉,“深圳精神”的内涵是否有所升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该轿车采用电子油门控制装置,这一技术在紧凑型轿车领域独领风骚,让许多竞争 车型望其项背,但这一技术在运用时对燃油清洁度有较高的要求。 做事只要公平合理,对得起天地良心,为人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坦荡磊落,就不用 怕别人给你穿小鞋 C.他拿出课余写的许多诗给我看,虽然很多略显稚嫩,但我能看到他蠢蠢欲动的内心 和他燃烧的忧郁及多情。 D.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央视报道,朝鲜最高人民议会常委会副委员长杨亨燮今天证实,金正恩将会成为 第三代朝鲜的领导人,这也是朝鲜官方首次公开确认这一消息。 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全文发布,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 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C.很多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搞科研,不问家事,有点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 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D.环视全球,当下不少国际化大都市都在努力打造浓郁的城市体育氛围,以吸引和留 住高端人才,以及由他们引致的资本和技术
宁波效实中学 2011 年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哽咽.(yè) 模.样(mó) 剖.视图(pōu) 歃.血为盟(shà) B.锃.亮(zèng) 噱.头(xuè) 潜.台词(qiǎn) 同仇敌忾.(kài) C.琐屑.(xiè) 荫.庇(yīn) 通缉.令(jī) 钟灵毓.秀(yù) D.渐.染(jiān) 投掷.(zhì) 歼.击机(jiān) 繁文缛.节(r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飞来喜讯,不啻久旱逢甘霖,他的夙愿得以实现,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若不是苍 天的眷顾,又如何会有这绝佳契机? B.泰姬陵,虽历经 300 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像孩子的梦一般洁白无瑕,如月下的睡莲 闪烁着微光,又似一块羊脂玉,晶荧剔透的光泽与蓝天相辉映,让人神魂颠倒。 C.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茶文化氛围的国家,也是对沏茶有着很多讲究的国家。在千百 年的实践中,紫沙壶泡茶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 D.这座崭新的移民城市,有没有形成一种推动城市发民菜的精神生产力?历经三十年 的磨厉,“深圳精神”的内涵是否有所升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该轿车采用电子油门控制装置,这一技术在紧凑型轿车领域独领风骚,让许多竞争 车型望其项背 ....,但这一技术在运用时对燃油清洁度有较高的要求。 B.做事只要公平合理,对得起天地良心,为人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坦荡磊落,就不用 怕别人给你穿小鞋 ...。 C.他拿出课余写的许多诗给我看,虽然很多略显稚嫩,但我能看到他蠢蠢欲动 ....的内心 和他燃烧的忧郁及多情。 D.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据央视报道,朝鲜最高人民议会常委会副委员长杨亨燮今天证实,金正恩将会成为 第三代朝鲜的领导人,这也是朝鲜官方首次公开确认这一消息。 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全文发布,这是我国进入 21 世纪之后 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C.很多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搞科研,不问家事,有点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 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D.环视全球,当下不少国际化大都市都在努力打造浓郁的城市体育氛围,以吸引和留 住高端人才,以及由他们引致的资本和技术
5.下面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图,请根据图示,写出两条结论。(4分) 单位:亿人 占急人口比例 典女 2.9827 一性比《以为10时文性的化制)注,破计循,薯、自地这理他包 注: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 点 (1) 6.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近日,一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元”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消息称,国 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 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 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住房支出仅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对于这一 消息,许多网友提出质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之所以引发公众关注,最 大的原因就是在目前房介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一统计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差距太大,按 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这“11元”跟购房支出无关,也就是说不关房价的事。排除这一因 素,呈现给公众的居住支出数据,也还是明显低于公众感受,统计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日益 受到公众重视,统计机构在采集数据、发布成果时,应该强化“公众意识”“生活意识”,使 自己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统计成果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才能有效推广和运用 7.某校开展硏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 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
5.下面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图,请根据图示,写出两条结论。(4 分) 注: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 点。 (1) (2) 6.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近日,一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 111 元”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消息称,国 家统计局公布 2010 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月均 1123 元的支出中占 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月支出 400 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 165 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 支出 136 元以及衣着类支出 120 元。而住房支出仅 111 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对于这一 消息,许多网友提出质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 111 元”之所以引发公众关注,最 大的原因就是在目前房介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一统计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差距太大,按 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这“111 元”跟购房支出无关,也就是说不关房价的事。排除这一因 素,呈现给公众的居住支出数据,也还是明显低于公众感受,统计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日益 受到公众重视,统计机构在采集数据、发布成果时,应该强化“公众意识”“生活意识”,使 自己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统计成果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才能有效推广和运用。 7.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 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
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70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情”是晩明文学的关键词。以徐渭、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为代表的-大批文人, 高扬“本色″“性灵″“情至”的旗帜,鼓吹“性情”,在当时文坛上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 文学革新运动,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主情思潮,流波所及,一直延续到清代。情的问题- 直是中国文化所讨论的重要问题,甚至有学者称中国哲学为情感哲学,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 为情感思维,中国诗学更是有着漫长的抒情传统,那么何以在晩明时期,情感问题重新凸现 为一个新的问题?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 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 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论语阳货》章关于“孝 的讨论,即以亲子之情来说明“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情”和“礼 之间的渊源。同样,在孟子那里,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凊感的端 绪扩充完成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而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 缘,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 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 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楚简认 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这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
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 70 字)(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以徐渭、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 高扬“本色”“性灵”“情至”的旗帜,鼓吹“性情”,在当时文坛上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 文学革新运动,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主情思潮,流波所及,一直延续到清代。情的问题一 直是中国文化所讨论的重要问题,甚至有学者称中国哲学为情感哲学,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 为情感思维,中国诗学更是有着漫长的抒情传统,那么何以在晚明时期,情感问题重新凸现 为一个新的问题?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 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 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论语·阳货》章关于“孝” 的讨论,即以亲子之情来说明“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情”和“礼” 之间的渊源。同样,在孟子那里,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情感的端 绪扩充完成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而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 缘,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 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 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楚简认 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这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
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 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 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中的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 的是对“情”贬抑和改写的历史。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 定的意义。由于荀子是持“性恶论”者,因而和孔孟走的是相反路径,“礼”不是为了疏导 和顺应人情,而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岀现,“礼”和“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 矛盾。跟荀孑以“恶″名“性情”不同,后来儒者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 点,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来分别性情,以“善”名“性”,而将“恶”归之于“情”, 汉代的董仲舒倡导“性善情恶″论。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转换的结构, 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 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 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中国诗学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足够的空间。 在诗学中,“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 也当然构成诗的本质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 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在思与诗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中国文人的情 感在“立身先须谨重”与“为文且须放荡”之间维系着种微妙的默契与平衡。然在南宋理 学大兴之后,理学对文学领域进行了全面渗透与僭越,打破了这种平衡,“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风气与存养心性、复归性理的诗学理念严重偏离了文学的抒 情本质与审美精神,也使得传统文化原本就狭窄的情感空间被严重挤压,造成长时间感性人
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 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 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中的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 的是对“情”贬抑和改写的历史。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 定的意义。由于荀子是持“性恶论”者,因而和孔孟走的是相反路径,“礼”不是为了疏导 和顺应人情,而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 矛盾。跟荀子以“恶”名“性情”不同,后来儒者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 点,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来分别性情,以“善”名“性”,而将“恶”归之于“情”, 汉代的董仲舒倡导“性善情恶”论。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转换的结构, 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 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 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中国诗学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足够的空间。 在诗学中,“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 也当然构成诗的本质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 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在思与诗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中国文人的情 感在“立身先须谨重”与“为文且须放荡”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默契与平衡。然在南宋理 学大兴之后,理学对文学领域进行了全面渗透与僭越,打破了这种平衡,“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风气与存养心性、复归性理的诗学理念严重偏离了文学的抒 情本质与审美精神,也使得传统文化原本就狭窄的情感空间被严重挤压,造成长时间感性人
生的逼仄与枯槁,从思想演进的逻辑而言,必然会引起对此理性僭妄的历史反拨。 8.下列有关“情”和“性”的阐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孟认为“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的 B.董仲舒的“性善情恶”论,是在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上得来 的 C.“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对峙的极端方式产生的 诱因 D.“诗道性情”的原则强调了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 质规定 9.下列对选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 B.情感问题何以在晚明时期重新凸现。 C.情感在儒家思想领域中的演变。 D.情感在中国诗学中一直是自由的 11.请简要概括本文探讨的中国思想领域对“情”的态度变化过程。(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黑羊 伊洛塔·卡尔维诺 (1)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2)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领导家里行窃。破晩时分, 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丢窃了。 (3)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 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 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 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4)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 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生的逼仄与枯槁,从思想演进的逻辑而言,必然会引起对此理性僭妄的历史反拨。 8.下列有关“情”和“性”的阐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孔孟认为“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的。 B.董仲舒的“性善情恶”论,是在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上得来 的。 C.“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对峙的极端方式产生的 诱因。 D.“诗道性情”的原则强调了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 质规定。 9.下列对选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 B.情感问题何以在晚明时期重新凸现。 C.情感在儒家思想领域中的演变。 D.情感在中国诗学中一直是自由的。 11.请简要概括本文探讨的中国思想领域对“情”的态度变化过程。(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黑羊 伊洛塔·卡尔维诺 (1)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2)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领导家里行窃。破晚时分, 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丢窃了。 (3)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 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 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 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4)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 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5)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6)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 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 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 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8)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 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 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 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 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 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9)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 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 在变穷 (10)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 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 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11)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 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 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5)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6)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 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 二天没了口粮。 ⑺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 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8)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 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 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 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 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 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9)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 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 在变穷。 (10)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 “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 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11)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 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 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112)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 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13)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选自《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选集》) 11.说说第(3)节画线句子中“幸福”在文中的具体内涵。请分条概括。(4分) 简述小说第(4)节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3.小说几乎运用了第三人称从旁叙述方式。第(7)节画线句子中的“你”可以改成“他 们”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14.“黑羊”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有“另类”“害群之马”等意思。小说以“黑羊”为题有什么 意图?联系全文进行分析。(5分) 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黑羊怪圈”吗?试举两例。(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6-20题。(18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土。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 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 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 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
(112)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 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13)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选自《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选集》) 11.说说第(3)节画线句子中“幸福”在文中的具体内涵。请分条概括。(4 分) 12.简述小说第(4)节在全文中的作用。(3 分) 13.小说几乎运用了第三人称从旁叙述方式。第(7)节画线句子中的“你”可以改成“他 们”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14.“黑羊”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有“另类”“害群之马”等意思。小说以“黑羊”为题有什么 意图?联系全文进行分析。(5 分) 1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黑羊怪圈”吗?试举两例。(4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 16—20 题。(18 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 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 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 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
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动则大事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 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 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目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日:“臣 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 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 令工部缮器甲。遺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 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贏米为之直,毋 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輥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 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 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清算 B.王惊谢至再 谢:拒绝 C.以赢米为之直 直:通“值”,代价 D.上下无固志 固:坚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 曩者辱赐书 C.不效则治臣罪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于色 士大夫请于当道
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 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 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 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 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 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 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 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 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 “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清算 B.王惊谢.至再 谢:拒绝 C.以赢米为之直. 直:通“值”,代价 D.上下无固.志 固:坚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 曩者.辱赐书 C.不效则.治臣罪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于.色 士大夫请于.当道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 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 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 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 如此不堪。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 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6分)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寸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21.前四句运用了 手法描写决明的形象。(2分 2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孔子日:“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日告夫三子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 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 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 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 如此不堪。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谦 厉 声 曰 言 南 迁 者 可 斩 也 京 师 天 下 根 本 一 动 则 大 事 去 矣 独 不 见宋 南 渡 事 乎 王 是 其 言 守 议 乃 定。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1—22 题。(6 分)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21.前四句运用了 和 手法描写决明的形象。(2 分) 2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 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23—24 题。(7 分) 甲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23.(1)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2分)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应当怎样看待他“告 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2分) 孔子不仅提出了“泛爱众”的爱人之说,并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提出了“德政” 的学说,这是他的仁爱之心在政治领域的必然表现。“为政以德”的思想来源于周公的“德 治”思想,孔子继承了周公对统治者严格要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百姓施予恩惠的思想 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尧、舜、禹、周公这样爱民的典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 宫宫赋》) ③四围山色中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王实甫《西厢记》) ④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⑤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圆规的一只脚是尖的,牢牢地扎在纸面,它的另一只脚带着笔,可以自由活动。拧动手 柄,圆规的一只脚扎牢、站稳,另一只脚就可以画出优雅的弧线,最后画成一个美丽的囻 圆规画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中,我们既要扎牢、站稳、不变,又要灵活、滑动、 改 请你以“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23.(1)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2 分)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 71 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应当怎样看待他“告 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2 分) 乙 孔子不仅提出了“泛爱众”的爱人之说,并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提出了“德政” 的学说,这是他的仁爱之心在政治领域的必然表现。“为政以德”的思想来源于周公的“德 治”思想,孔子继承了周公对统治者严格要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百姓施予恩惠的思想, 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尧、舜、禹、周公这样爱民的典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 宫宫赋》) ③四围山色中,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王实甫《西厢记》) ④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⑤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圆规的一只脚是尖的,牢牢地扎在纸面,它的另一只脚带着笔,可以自由活动。拧动手 柄,圆规的一只脚扎牢、站稳,另一只脚就可以画出优雅的弧线,最后画成一个美丽的圆。 圆规画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中,我们既要扎牢、站稳、不变,又要灵活、滑动、 改变。 请你以“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