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 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 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 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 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 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 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 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 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 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 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 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 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 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 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 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 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 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2019 年北京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 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 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 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的速度消失, 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 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 伴 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 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 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 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 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 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C 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 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 分) A 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 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 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 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 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 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 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 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 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 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 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 万平方千 米;到 2050 年,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 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 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 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 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 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 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 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 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 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 将不断得到激发。(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 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 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 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 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 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 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 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 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 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 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 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 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 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 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 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 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 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 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 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 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 将不断得到激发。(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 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 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 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 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 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 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 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 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 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 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 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 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 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 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 汉堡有关。自 1940 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 路灯 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 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 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 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 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 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答案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 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 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 场检査。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 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一一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 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 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 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 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向,通 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 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 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 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 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27.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28.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 29.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27.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8.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29.故宫采用了高科技报警系统;部分石别拉不复原貌;只知原理,无人会吹响 【解析】 【27题详解】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 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 分) 答案: 1D 2B 3B 4C 5A 6. 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 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2019 年江苏卷高考题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 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 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 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 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 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 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 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向,通 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 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 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 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 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27. 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28. 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 29. 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27. 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8. 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29. 故宫采用了高科技报警系统;部分石别拉不复原貌;只知原理,无人会吹响。 【解析】 【27 题详解】
此题考査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细读原 文,筛选有关起报警作用装置的关键词即可。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 集中在第一段。又“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 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 炮令牌”可概括出“白塔山上的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 警报装置一一石别拉”可概括出“石别拉”:由“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 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阙亭里面的警钟”。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对石别 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 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由“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 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 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 【29题详解】 此题考査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分 析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第三段“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 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 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可分别概括出前三点答案,但第一段第一句“去故宫参观时, 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也是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 2019年天津卷高考题 六、(10分) 20.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6分) 你还在我身旁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细读原 文,筛选有关起报警作用装置的关键词即可。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 集中在第一段。又“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 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 炮令牌”可概括出“白塔山上的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 警报装置——石别拉”可概括出“石别拉”;由“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 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阙亭里面的警钟”。 【2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对石别 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 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由“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 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 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 【2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分 析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第三段“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 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 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可分别概括出前三点答案,但第一段第一句“去故宫参观时, 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也是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 因。 2019 年天津卷高考题 六、(10 分) 20.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 3 点理由,100 字左右。(6 分)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21.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群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査,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 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4分) 45% 35% 英横 科学家 父母 政商界 视 没有 劳模 师长、同学 精英 明星 榜样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答案: 六、(10分) 20.(6分) 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21.(4分) 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2019年浙江卷高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冋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 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 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
你还在我身旁! 21.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群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 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4 分) (改编自 2019 年 4 月 11 日《中国教育报》) 答案: 六、(10 分) 20.(6 分) 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21.(4 分) 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2019 年浙江卷高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 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 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
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 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 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 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 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 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 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 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 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 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 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 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 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 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 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 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 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 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 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 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 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 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 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 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 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 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 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 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 8 根或 12 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 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 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 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 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 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 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 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 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 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 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 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 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 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 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 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 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 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 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 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 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 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 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 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 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 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 20 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 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 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 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 (1)图案:县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 (2分) (3)承载的文化 (2分) 答案 (一)(10分) 7.(3分)D 8.(3分)B 9.(4分)(2)(2分) 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3)(2分)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 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 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 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 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 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 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 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硏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 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年平均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0.74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 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 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 分)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 (2)针法和绣法: 。(2 分) (3)承载的文化: 。(2 分) 答案: (一)(10 分) 7.(3 分)D 8.(3 分)B 9.(4 分)(2)(2 分) 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3)(2 分)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2019 年全国卷 I 高考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 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 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 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 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 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 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 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 1.00),计算在温度 15℃、35℃和湿 度 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25 0.14 0.74 0.19 1.00 0.30 1.56 0.68 3.57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 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 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 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 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 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 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 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 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増 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 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 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 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 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 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 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 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答案: 5.C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 档案文件,形成于 18 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 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 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 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 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 纸张酸性的方 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 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 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 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 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 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 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 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 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 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 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 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 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 18 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 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 分) 答案: (二) 4.A 5.C
6.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 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2019年全国卷Ⅱ卷高考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 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 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 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 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 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 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 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 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 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 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 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 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 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 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 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 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 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 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 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 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 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 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 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 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
6.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 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2019 年全国卷 II 卷高考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 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 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 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 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 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 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 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 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 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 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 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 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 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 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 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 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 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 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 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 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 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 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 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 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
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 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岛隧工程智能建造 智能设备 扩展和延伸、工程建设者的 和智能控制系统等 感知等能力 B.机器智能与人买慧形,人机一体化智能建系统保 工程建设的安全 紧密结合 C.「感知层采的数信息 网络层 传输到 数据层 信 数据层 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 数据磁合 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 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 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 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 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 5.C 6.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 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 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问题。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 享”。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 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 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 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 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 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 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 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 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问题。D 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 享”。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 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