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htp://Www.pep.com.cn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 教学用书 说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yc/200703/ t20070314334243hm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42 1毛泽东词二首41 2中国现代诗三首40 3*中国当代诗三首39 4*外国诗三首38 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37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36 5荷塘月色35 6我的空中楼阁34 7*我与地坛(节选)33 8*花未眠32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31 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0 10我有一个梦想29 11*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8 12*我的呼吁27
g1 目录 http://www.pep.com.cn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 教学用书 说 明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yc/200703/ t20070314_334243.htm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42 1 毛泽东词二首 41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40 3* 中国当代诗三首 39 4* 外国诗三首 38 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 37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36 5 荷塘月色 35 6 我的空中楼阁 34 7* 我与地坛(节选) 33 8* 花未眠 32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31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0 10 我有一个梦想 29 11*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8 12* 我的呼吁 27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26 13《呐喊》自序25 14胡同文化24 15*《宽容》序言23 16*《名人传》序22 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21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20 17烛之武退秦师19 18*勾践灭吴(节选)18 19邹忌讽齐王纳谏17 20*触龙说赵太后16 第六单元单元说明15 2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4 22寡人之于国也13 23*劝学12 24*秋水(节选)11
g1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26 13 《呐喊》自序 25 14 胡同文化 24 15* 《宽容》序言 23 16* 《名人传》序 22 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 21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20 17 烛之武退秦师 19 18* 勾践灭吴(节选) 18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17 20* 触龙说赵太后 16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15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4 22 寡人之于国也 13 23* 劝学 12 24* 秋水(节选)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 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说明43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以利于提 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为依据,努力 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准确,重点突出
g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 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说明 43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以利于提 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为依据,努力 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准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单元逐课编 每个单元有单元说明,对教科书中规定的单元学习重点作 具体阐发,并指出落实单元学习重点的方法和途径。综合性学 习专题有活动说明。 每课有课文鉴赏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四 个部分。课文鉴赏说明,简要阐述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既引导教师掌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关于 练习,说明练习设计的意图,提供可作参考的答案,并针对学 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灵活答题。教 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力 求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赏析、作者写作体会等。 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但 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原试验本编写工作的有:张厚感、顾之川、熊江 平、顾德希、张必锟、宋子江、梁捷、董晓平、章雪来、刘葵、 王炬。责任编辑:顾之川。审稿:黄光硕、顾振彪。 参加“试验修订本”工作的有: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 熊江平、张厚感、宋子江、赵晓非、吕达。 参加这次修订工作的有:主编: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 编写者:聂鸿飞、王本华、王涧、赵晓非、顾之川、熊江平 郑晓龙。责任编辑:赵晓非。审稿:顾之川、温立三、黄成稳 审读:王存志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3年4月
g1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单元逐课编 写。 每个单元有单元说明,对教科书中规定的单元学习重点作 具体阐发,并指出落实单元学习重点的方法和途径。综合性学 习专题有活动说明。 每课有课文鉴赏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四 个部分。课文鉴赏说明,简要阐述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既引导教师掌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关于 练习,说明练习设计的意图,提供可作参考的答案,并针对学 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灵活答题。教 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力 求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赏析、作者写作体会等。 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但 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原试验本编写工作的有:张厚感、顾之川、熊江 平、顾德希、张必锟、宋子江、梁捷、董晓平、章雪来、刘葵、 王炬。责任编辑:顾之川。审稿:黄光硕、顾振彪。 参加“试验修订本”工作的有: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 熊江平、张厚感、宋子江、赵晓非、吕达。 参加这次修订工作的有:主编: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 编写者:聂鸿飞、王本华、王涧、赵晓非、顾之川、熊江平、 郑晓龙。责任编辑:赵晓非。审稿:顾之川、温立三、黄成稳。 审读:王存志。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3 年 4 月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42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 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是这一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所选的 16首诗歌(包括其他读背诗歌5篇)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所以这里的选择仅仅是举例性质的,难于 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更多中外名诗。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因为 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 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 读。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比如,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 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 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 械地一一对应;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总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 性。可以结合单元后面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诗歌鉴 赏的技巧。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本单元即在此基础上 通过欣赏不同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的诗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 新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还可以了解一下新诗的发展历史,深 入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但这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终
g1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42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 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是这一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所选的 16 首诗歌(包括其他读背诗歌 5 篇)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所以这里的选择仅仅是举例性质的,难于 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更多中外名诗。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因为 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 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 读。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比如,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 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 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 械地一一对应;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总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 性。可以结合单元后面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诗歌鉴 赏的技巧。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本单元即在此基础上, 通过欣赏不同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的诗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 新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还可以了解一下新诗的发展历史,深 入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但这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终
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按照中学生读诗的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审 美情趣上下功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 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 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 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单元后的读背篇目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留做课 外自学:教读与自读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仅供参考,教师可以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是“拥抱文学的骄子——一诗歌”,在 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诗歌鉴赏研究” “尝试诗歌写作”三个专题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 展活动。 1毛泽东词二首41 ●课文鉴赏说明 沁园春长沙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 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 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g1 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按照中学生读诗的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审 美情趣上下功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 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 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 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单元后的读背篇目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留做课 外自学;教读与自读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仅供参考,教师可以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是“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在 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诗歌鉴赏研究” “尝试诗歌写作”三个专题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 展活动。 1 毛泽东词二首 41 ●课文鉴赏说明 沁园春 长沙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 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 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 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 篇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 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 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 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 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 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 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 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
g1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 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 篇。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 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 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 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 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 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 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 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 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
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 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 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佀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 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 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 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 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 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 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 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 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 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
g1 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 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 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 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 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 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 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 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 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 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 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 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
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 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 句大意是:还记 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 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 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 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 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 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 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 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 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 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 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 准确 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 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g1 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 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 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 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 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 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 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 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 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 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 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 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 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 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 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采桑子重阳 诵读提示 这首词写的也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 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 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 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 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 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 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 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 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 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 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2.内容大意 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从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意思 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 上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但寒来暑往,“岁岁重阳 自然界却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 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 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 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 然极大地鼓舞了他
g1 采桑子 重阳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词写的也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 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 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 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 重阳节。1929 年 10 月 11 日就是重阳节。这年 5、6 月间,红 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 地游击战争,9 月 21 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 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 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 10 月 11 日,毛 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 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2.内容大意 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从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意思 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 上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但寒来暑往,“岁岁重阳”, 自然界却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 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 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 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 然极大地鼓舞了他